转载:UV镜市场调查与选购指南 (上)传统相机篇_Neyer_新浪博客

原文链接:
作者个人履历
  1968年成为业余摄影器材爱好者,自制7台照相机及闪光灯,放大机,测光表等摄影器材与多种相机测试仪器。  1982~1994年进入北京市照相机总厂研究所任主任设计师,主持多种照相机的研制。其中“EF3"相机获北京市科技成果奖,全国照相机评比一等奖。  1994~2002年在北京飞索公司【后改为(香港)新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任总工程师,创建国内首套系列化的狭缝光栅立体图片制作系统,投入商业运营,并获5项专利。1994年至今先后被聘任为《摄影与摄像》,《数码摄影》,《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等杂志的编委。1996年起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南京广播学院客座教授。2006年起担任纽约摄影学院(中国)特聘教授。
成就荣誉  1989~1998年在《中国摄影》任《读者问答》专栏撰稿人,1989年以来在《中国摄影报》及其他各类摄影刊物上发表有关照相机与照相技术的文章约有300余篇。  1989年与周祥文合著《照相机的原理与维修》,1996年著《摄影光学与照相机》,2000年著《现代照相机》(中国摄影函授学院教材),2001年著《数字影像技术基础》(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讲义),2003年著《现代照相机的原理与使用》《摄影光学与镜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专业系列丛书)。
--------------------------------------------------------------------------------------------------

    在我国,几乎每一个使用相机的影友,在购买了配用的之后,都会同时选购一枚UV镜(紫外滤光镜),因此这种滤光镜是相机附件中销量{zd0}的品种。由于目前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UV镜既无人监管、有少有人评说,众多影友都是凭感觉盲目选购。为了摸清我国市场上UV镜的质量状况,笔者在《中国报》的支持下,进行了近半年的调查与测试。本文是这次调查的总结报告,希望能对广大读者理智地选择、正确的使用UV镜有所帮助。

一、UV镜测试与取样的方法

    测试一个产品首先必须确定测试的项目、测试的标准与测试的方法。我国现在有关UV镜的标准主要是原机械工业部颁布的四个部标。根据这四个标准,评测UV镜主要应当包括吸收紫外光的能力、对镜头成像的影响、对可见光的透过率、滤光镜的尺寸与连接螺纹的加工精度四个方面。由于部标中关于紫外光吸收、可见光透过、光学素质的测量方法,一般条件下无法实施,因此我们用以下方法处理:

    1、特制一个UV镜测试仪,测定紫外光的透过率。此仪器经过标定,表明:符合部标的UV镜在此仪器上的透过率应为20%左右。考虑到某些符合国外习惯的UV镜将略微超过部标,因此在本次测试中将UV镜的紫外光透过率的合格标准定位30%(详见附录)。

    2、用高分辨率的电影正片与优质镜头拍摄分辨率标版,使摄影分辨率高达100(线对/毫米),测试加用UV镜后分辨率下降的程度,以判断UV镜的成像素质(详见附录)。

另有两点说明:

    1、几个样品的详细测定表明,对各种UV镜的可见光透过率为:不加膜的约为90%,单、双层镀膜的约为95%,多层镀膜的可达98%,均优于部标(86%),因此本次不做测定,仅在测试表“镀膜”栏目中注明“无”、“有”(有镀膜)、“多层”(较好的多层镀膜)。

    2、镜框的质量。在测试过程中,并未发现由于镜框质量不良造成装卸困难的样品,因此也免于测试。

    特质的UV镜测试仪体积小巧,便于携带,启用后主要在北京、上海、杭州的多家照材商店现场测试零售的商品。为了比较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产品质量的差异,也为了扩大样品的覆盖率,还在北京的二手照材店及部分摄影院校和一些影友中收集样品。紫外光透过率由于便于测试,每个品种测试数据尽量超过5组,而且力争在不同的商店测试。分辨率的测试必须在实验室中进行,工作量也比较大,因此每种仅测一片,若有疑问,再进行复测,复测仍有疑问,则力争再次收集样品,取其平均值。测试的样品多数是向私人借用。国产的杂牌产品用家甚少,商家对产品质量也缺乏信心,对测试并不支持配合,因此只能自己花钱采购。

(表1)中记录了本次收集到的UV镜与保护镜的测试数据。(表2)中列出了目前正在市场上销售的UV镜与保护镜的北京市场零售价格。凡是(表2)中未列出的品种,表示是从私人或二手市场授集的样品,目前市场上还很难见到有正常渠道供货的商品。

(表1)中的数据包涵6项内容:

    1、滤光镜的品牌。英文是镜框上所刻印的品牌名称,括号内是该品牌在市场上流行的中文名称。

    2、滤光镜的品种。是厂家刻印在镜框上表示该滤光镜品种的识别符号,如HMC UV(O)、UV(O)、HMC UV(N)。由于很多大厂产品种类繁多,选购时必须注意此项,否则一字之差性能可能相去甚远。

    3、产地。凡是镜框上刻有产地的,均以所标注的国别为准,镜框上无产地的则采用包装盒印刷的产地。国产的滤光镜尽量根据说明书所载的厂址注明产地。其中未注产地的产品属于流散在市场上的国内杂牌滤光镜,如果读者今后遇到公开销售的这类来源不明的廉价货,选购时还须多加小心。

    4、紫外光透过率。此项目是本次测试的主项。样本数表示同一品种一共测试了多少样品,样本数也间接反映出该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该项中记录了所有测试值的{zd1}({zh0})值、{zg}(最差)值与平均值,当样本数达到4个时,还根据测试数据离散的情况按“好”、“中”、“差”评定数据的离散性。离散性越明生产的工艺与质量越稳定,反之越不稳定,甚至可以怀疑其中有假冒的产品。(表1)中的产品是按紫外光透过率从小到大排列的,再根据透光率的均值将所有产品分为5级。其中第1级紫外光透过率小于2%,可以极好的滤紫外光,适于在强烈的紫外光下使用。第2级透光率为2%—10%,可以吸收大部分紫外光,属于优质UV镜。第3级可以吸收10%—30%紫外光,是符合或接近部颁标准的UV镜。2、3级UV镜在一般光线下时,都有可察觉的效果。紫外光透过率大于30%的所谓“UV”镜,实际上已经是一般的保护镜,在国外“UV”与“保护镜”分属两类不同的品种,保护镜大都标注“PROTECT”等标志,仅作保护用,并不考虑紫外光的透过率。本表中根据其紫外光透过率的不同,以透过率80%为界,再将其细分为4、5两级。第3级中的“HOYA保谷新/旧”与第4级中的“新/旧”表示目前市场上在同一种牌号与同一种型号之下,有两种不同质量的产品,其紫外光的透过率也以“/”隔开。不难看到这些厂家近年进口的同型号UV镜,质量已经不如老产品了。

    5、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将拍摄试验(详见附录)的结果分为10级,各级分辨率下降的百分数在(表3)中示出。由于条件的限制,每种型号基本上只测试了一个样品,受产品质量离散的影响,加之xx的判读也比较困难,此项仅供参考。为考核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对保谷、、海鸥、上余、飞虹五个牌号每种测试了5个样品,发现分辨率级别越高(如0级与1级),质量的稳定性越好,级别越低(如2、3级)分辨率的离散型越大。有些产品由于离散型较大则标识“2—3”,表示产品在2级与3级间的概率基本相同。

    6、镀膜状况。分“多”、“有”、及“空格”三级,分别表示有多层增透膜、仅有单层或双层膜、未镀防反射膜。

(表2)中的内容也包括6部分:

    1、UV镜的牌号与型号。具体特征参见(表1)。

    2、样本的数量。表明此栏的价格数据是从几个商店收集的。因此,本栏目也间接地反映了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滤光镜系列(各种螺纹直径)的报价。本表优先登录零售价格,并按系列价格从高到低排列。(表2)中空缺的价格表示调查中未见到相应的UV镜。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UV镜系列产品的价格,如果有商店出售某种品牌的全系列(滤镜螺纹至少包括从52毫米至77毫米的规格)的UV镜,则首先采集此类商店的零售价格。如果市场上未能找到销售某种系列产品的商店,仅见到散布于各店的零售价,则尽量向代理商探寻预期的市场参考零售价,其数据在价格波动栏中以“★”号表示。近年有大量国产新品牌滤光镜投产,但尚未见到代理商,在展览会上生产厂家只能提供出厂价,其数据以“☆”表示,供读者参考。哈苏滤光镜的名义尺寸为60毫米、70毫米、90毫米,有一档尺寸为60毫米,因此在报出的价格后面加“﹡”号,以示区别。

    4、价格波动系数。各商店的报价均不相同、求出每个商店全系列价格的总值,将{zg}总值与{zd1}总值之比称为“价格波动系数”。波动系数低,表明销售渠道比较规范,波动系数高(例如超过150%),表示销售渠道比较混乱,过高的波动系数(例如超过200%)则令人怀疑有假冒商品。

    5、UV镜等级。摘自(表1)。

    6、分辨率等级。摘自(表1)。

    5、6两栏是UV镜质量的关键指标,载入本表,以便读者比较各品牌的性能价格比。

    详细研究(表1 )与(表2),可以用16个字描述我国UV镜市场的状态:无人监管、盲目消费、价格趋降、质量衰退。

    对照(表1)与(表2),读者不难发现;现在占有我国市场主流的“UV镜”,包括销量{zd0}的那些标明产地为“Japan(日本)”的进口品牌,多数都是用普通光学玻璃制造的保护镜(见表1中UV等级4、5两栏)。在一些杂牌、无牌的所谓“UV镜”(例如仅注“MADE IN CHINA”或仅有牌子,没有产地的“UV镜”)中,甚至发现有用普通窗玻璃切割成型的镜片。如此大面积的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不仅在照材行业,就是在与人民生活亲密相关的民用工业品领域,也极其罕见。

    前面曾经提到,虽然我国早在80年代后期就已经制定了UV镜的国家标准,到90年代又进行了整理并归口至机械部的标准之内,但是无论过去的全国照相器材测评还是每年的产品抽测,几乎从未涉及UV镜。建国以来对于成千上万涌入国内的进口UV镜,海关也极少进行质量验证。其实,只要有一台分光光度计(几乎稍有规模的光学实验室或计量室都有此类设备),一分钟即可按照部标测得一片UV镜的紫外光透过曲线。十余年来我国质监部门“打了一个盹”,另国内部分厂家可以不顾质量为所欲为,又给一些外商以可乘之机,在“UV镜”的名下,用普通的光学玻璃片将大把的外汇收入他们的腰包之中。

    舆论的误导也为普通光学玻璃的泛滥创造了条件。几乎国内所有的书刊中都强调UV镜是由“无色透明玻璃制成”。近十年来所见{wy}的一片评测UV镜的文章,也仅将各种UV镜的镀膜与可见光的反射率作为评测的主要技术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影友的消费能力明显增强,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消费知识,使们的消费水平并未同步增长,必然导致盲目消费,这在UV镜市场尤为显著。目前我国影友选购UV 镜时,财力雄厚者买贵的、买原厂的,一般人买多层镀膜的,囊中羞涩者至少也要买一块“进口的”,到底哪种最适合自己,无人知晓。盲目消费也给厂商浑水摸鱼以可乘之机。例如,按照国际惯例:“L37”表示该UV镜在370mm的紫外光波长上,紫外光的透过率应低于50%,而我国某小厂明明是用普通光学玻璃做的保护镜(370mm紫外光透过率高于90%),竟然在镜框上标出“L37”,如此大胆的运作,正是建立在xx判断我国影友消费水平的基础之上,厂家的精明可见一斑。

    既然随便拿块玻璃都可以充当“UV镜”,而影友又信不过国产货,国内厂家只得祭起价格战的大旗。我国南方某些新办的小厂,为了降低成本,有的用廉价的硬铝代替经过时效处理的LY12(CZ)作镜框(就好比用生铁代替钢材),有的减少了玻璃表面防腐蚀处理的工艺,有的镜片边缘用钻石刀切割后不经磨削就直接装框,甚至用窗玻璃代替普通光学玻璃,至使出厂价仅十几元仍可获利,从而引来新品牌一哄而上,层出不穷。价格战令国内按规范工艺要求生产的老厂被迫成倍地降价,难以维持生计。(表4)转载了几种UV镜在中、日市场上的不同报价。在日本市场上,表中所列的(是其销往海外的品牌)与玛露多层镀膜UV镜、、L37C等均属于最普通的产品,价格也基本相同。比较表中的第2、3行,可见日本市场的零售价折合成人名币后,与国内市场的保谷HMC UV(O)价格基本持平,尚属正常。而浙江某厂在国内大型博览会上所派发的产品目录册上,保谷多层镀膜UV镜的报价仅及日本价格之半,反而比国内肯高多层镀膜UV(O)的报价还低,肯高与哈森无膜UV镜的报价又仅为国内市场平均价格之半。如果真是原装进口,以如此低廉的价格,除去企业的销售利润与关税之后,早已大大低于日方的生产成本了。这表明国内的低成本也吸引了众多外商,他们大量订购这种普通光学玻璃制造的“经济型”的“UV镜”,有的在境外包装、印字后在进口销售,有的直接在国内OEM(定牌生产),中外联手,以“满足”我国用户的需要之名,达到从影友兜中掏钱之实。

    由于我国UV镜市场上的客户重视价格而忽视质量,外商便投其所好,将廉价低档产品送入我国。(表5)中显示了部分常见“日产”UV镜产品在中、日两国市场的投放情况。日本市场上绝大多数UV镜都是多层镀膜的货真价实的产品,但是充斥我国的“Japan”UV镜却大都是针对大陆市场的未镀膜的所谓“经济型”产品。一些优质的xx产品,如、、尼康、康泰时、肯高、玛露美等品牌的L39系列UV镜,更难觅其踪。测试中还发现,前几年进口的有些产品质量优于目前销售的新品。例如过去销售的玛露美、与白纸盒包装的保谷UV(O)等多层镀膜UV镜,紫外光透过率皆在8%以下,而现在市售与摄影器材展参展的用型号产品,紫外光透过率竟高达80%—30%。

    由于低档“UV镜”易于加工,国内生产成本与“日产UV镜”市场价格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参见表5中某厂报价与国内市场平均价格之差),又促使我国UV镜市场上孽生出一批假冒产品。在我与多位国外品牌滤色镜的代理商交谈时,他们均称饱受仿冒之苦,这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前面我们通过仪器检测与市场调研发现了诸多问题,但是也归纳出一些业余条件下检验UV镜的窍门,总结如下:

    1、如何判断紫外光的透过率。UV镜与保护镜之间区别十分显著,可以将待测的“UV镜”放在一张白纸上,观察其镜片的颜色,只要是符合(表1)中1—3级的UV镜,镜片必然呈现极浅淡的黄色,黄色越深,紫外光透过率越低,UV镜的效果越明显;反之,若镜片下白纸的颜色无任何变化,则此镜片只是一片保护镜,紫外光透过率至少在60%以上。过去书刊中都说“UV镜是无色透明的”,这显然是不够准确的。如果在白纸衬托之下,镜片呈极浅淡的绿色,恐怕就要怀疑镜片是窗玻璃了。

    2、如何判断镜片的分辨率。倾斜转动镜片(图1),同时通过镜片观察镜后的景物,若景物无可见的晃动,表示镜片两平面的平行度合格。再以镜片为反光镜放在眼睛前,观察以天空为背景的天线(图2a),从镜片中可以看到由镜片两个平面所反射的两条电线的。如两镜面是平面,则两个影像彼此严格平行(图2b),若两镜面有微观的不平度,则电线会有细微的弯曲,两个影像间隔也会有不规则的变化(图2e)。利用此方法可以鉴别出(表1)中分辨率属于4级的镜片。

    3、如何判断镜片的镀膜。多层镀膜的镜片表面会有浅绿色的反光,光线的入射角变化时,膜层的颜色也会有轻微的变化。单层或双层镀膜的膜层大多呈浅蓝色。即使没有镀防反射膜的镜片,也应当在其表面以化学镀膜的方式生成一层防腐蚀膜,以保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镜片表面保持明亮光洁。现在有些杂牌滤光镜取消了这道工序,未镀防腐蚀膜的镜片表面反射的影像更亮些。但是由于差别极微,一般人只有通过对比观察才可能发现。

    4、镜框的质量。影友们选购UV镜时经常忽视镜框的结构与质量,其实镜框常常是辨别UV镜产地与国别的“身份证”。

    为了与广角配用时减少画面四角的拦光,UV镜的镜框总是希望做到厚度尽量薄,镜片尽可能大,为此人们在不断地改进镜框的结构与制造工艺。现在常用的结构主要有3种:古典的螺纹锁圈结构。从的前端放入镜片,并用螺纹锁圈压紧镜片(图3a)。这是最古老的结构,仅用普通机床就可以完成全部加工,工艺简单,装配效率低,它{zd0}的缺点是锁圈占了一定得高度。为保证滤光镜前端有足够的螺纹长度,必须增大滤色镜的总厚度,这是目前国产UV镜的主要结构。

    近年各厂均将镜片后移(图3),以便减小镜框的厚度。目前虽然美国、德国还采用锁圈结构,但是国产的锁圈又宽又厚,加工较粗超,也很容易与境外的产品相区别。

    现代的卡环结构。镜片用卡环定位,有利于减少厚度,其中从前面装入卡环的(图3a),卡环尺寸较大易于加工,但是也会增加镜框的厚度;从后面装入卡环可以将镜框的厚度降至最小(图3d),但是细小的卡环要求更细致的加工工艺。卡环截面均为长方形,需要特殊的成型设备,因此主要有日本或境外厂家采用包边结构。镜框全部加工后,装入镜片,挤压镜框上的金属,包住镜片(图3e)。此结构牢固可靠,还可以得到较大的通光孔径与较小的镜框厚度,但是对设备、工艺、精度的要求都更高,目前还未见国内厂家采用。

    由于采用的工艺不同,同样尺寸的UV镜国产的一般比日产的厚1—1.5毫米,通光孔径小0.6—1毫米。为了防止与广角镜头配用时UV镜的镜框拦光,国外各大滤色镜生产厂家还专门生产了超薄型UV镜,并以“W”作为识别标志,可惜国内很少进口。

    注意观察镜片边缘(圆周外表面)的状态也能显示出UV镜的档次。xx的经防光处理,呈哑黑色,一般的经粗磨,呈乳白色磨砂状,伪劣产品直接用玻璃刀切割成型,可见光亮的切口。

    {zh1},由于国产UV镜多用通用机床加工,后端的阳螺纹长度较大、退刀槽较宽(图3a)。掌握以上特点,有助于影友判别UV镜产品的质量。

    5、判断价格水平。在(表2)中价格波动率接近200%的品种中,价格特低的有可能是假冒的产品。在系列报价中,滤镜尺寸49毫米—77毫米的产品,以及77毫米、82毫米两栏中价格有突变的汇总、低档保护膜有可能是国内加工的。

    至此,我们已经能定性地判断市售“UV镜”的质量了,那么那一款最适用呢?

 

后文: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UV镜市场调查与选购指南 (上)传统相机篇_Neyer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