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兰姆伽纪事- 三土的日志- 网易博客

“X”xx:兰姆伽纪事

2010-04-27 15:49:56 阅读2736 评论1 字号: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史迪威将军,背景是列队前进的中国驻印军士兵。

兰姆伽(Ramgarh),一个位于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Bihar)冲积平原上的不起眼的小集镇,在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上它也只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小圆点。然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如火如荼之际,曾有大批中国军人远道而来,在此接受西方盟国最现代化的装备和训练,并从此出发去和日寇作{zh1}的搏杀。这个小集镇也因此成为中国xx{dy}次广泛接触西方,从而向现代化xx迈进的摇篮,它的名字和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将被{yj}地铭刻在抗战的丰碑之上。

                                                               “X”xx的缘起

1942年初,日军入侵缅甸,印度受到威胁,英国在远东的形势变得相当危急。根据1941年12月签订的《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应英国政府要求, 1942年2月,中国政府先后派遣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等xx,赴缅甸协助英军作战,史称“{dy}次中国远征军”。虽然战斗初期远征军曾取得一些战绩,给予势如破竹般的日军迎xx击,但因英、美各有所私,xx行动协调不力、指挥混乱,加之装备、训练、补给等方面均不及日军,虽经浴血苦战但局势渐危。4月底腊戍失守后,远征军开始分路撤退,一部分回云南境内,一部由于退路被切断,被迫在雨季穿越那伽山,历经艰险撤退至印度境内,损失极为惨重,最初动员入缅时的10万大军仅余4万人。

孙立人(左一)与史迪威(左二)在分析战场情况。从中国军人的美式装具看时间是在兰姆伽整训之后。

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将军力主由美国出资、出装备,在印度训练10万中国xx,称为“中国驻印军”,同时在滇西装备训练30个师的中国远征军,以便适时反攻缅甸。1942年6月,蒋介石接受了这一建议。为了统一指挥,1943年2月,撤退到印度的中国xx重新组成新编{dy}军,军长由刚从国内调来的郑洞国担任,下辖新编第三十八师和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分别是孙立人和廖耀湘。驻印军总指挥为史迪威将军,副总指挥为郑洞国,{zg}指挥权则由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掌握。根据史迪威的意见,中国驻印军代称“X”xx,而驻守云南边境线,随时准备进入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为和{dy}次远征军相区别,史称第二次远征军)则称为“Y”xx。根据各方达成的协议,驻印军的武器装备由美国供给,训练也由美军进行,后勤补给由英国负责,中国则负责出人。

整训基地则选择在兰姆伽,该地原有一座一战时期英军修建的战俘营,关押过2万名意大利战俘,后来英国又在原有的生活设施基础上,新建了一些训练设施,可以容纳数万xx,是个较为理想的练兵场所。英军根据协议,将兰姆伽及其周围地区划出,美国则派出由麦克甫将军和各兵种军官组成的训练团,包括坦克、汽车和大量轻武器在内的各种装备也源源不断地运进兰姆伽,联合训练基地已经初具规模。1942年7月中旬,先期入印的新编第三十八师从印缅边境的阿萨姆邦(Assam)的列多(Ledo)一带移防兰姆伽,接着从缅甸撤回的第五军残部2万余人也陆续移驻于此。当年10月,中国驻印军正式成立,在总指挥史迪威将军的安排下,各xx整训工作相继全面展开。

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的主要作战目标之一,就是保持从缅甸通往国内的国际交通线的畅通。图为中印公路,也称列多公路或史迪威公路。

最初整训工作仅是针对撤入印度的远征军余部,由于除三十八师外,其余各部损失较大、缺员严重,同时为了扩大驻印军的力量,使更多的中国xx接受美械装备和训练,1944年春季又相继从国内空运来3个整编师和大批志愿从军的青年学生,同时在国内xx中挑选了部分青年基层军官,主要是装甲等特殊兵种,赴印度接受训练。

由于与盟军共同训练和协同作战,中下级军官和士兵普遍存在着语言交流与提高文化素质的迫切需要,只有知识青年从军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1944年9月蒋介石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由此开展了xx的爱国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到1945年1月底,全国各地学生参军入营人数达19689名,其中有1万余人先后加入了驻印军。因此,后期在兰姆伽受训的中国军人中,相当一部分是青年学生和知识青年出身的基层军官,他们结业后多数从事交通运输、装甲兵等技术兵种工作。对于这些初出国门的青年来说,兰姆伽让他们{dy}次接触到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这给他们此后的数十年都留下了深刻烙印,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种“窗口效应”也许才是兰姆伽整训的{zd0}意义所在。

                                                           初到兰姆伽:飞越“驼峰”

1944年以后,从国内到兰姆伽,只有从云南昆明乘坐飞机,沿xx的“驼峰”航线空运到印度这一条途径。因为那时候中国沿海已全部被日军封锁,国际通路除从西北到苏联外,也已全部断绝。因此,准备到兰伽姆受训的中国官兵,首先都要集中到昆明,由巫家坝机场乘坐美军运输机前往印度。在登机之前,所有的人都要接受体检,防止带去传染病。检查工作由中国军医进行,每个人从皮肤到脏器都被仔细检查一遍,然后由美国军医进行复查,合格者在胳膊上盖上一个宽约半寸长约一寸的蓝色戳记,就象检疫过的猪肉盖上印鉴一样,凭此戳记登机,别的没有任何手续。虽然这种办法很简便,不过受检官兵对此都很反感,认为这种行为是歧视中国人,但鉴于美军的盟友地位,不便明言。体检完毕后,各人按要求精简个人行装,扔掉多余的东西,等待登机。

美军教官利用沙盘模型向驻印军官兵讲解相关战术

登机一般安排在拂晓时分。运输机一般都是C-46或C-47,每机乘坐32人以上,面对面坐在沿机身中部两侧设置的帆布坐椅上,后来人多了也有坐在机舱地板上的,每人手里都拉着帆布带,防止飞机遇到气流颠簸时被摔出去。航线一般是经澜沧江、怒江,飞越雪山,然后经中印缅边界,直达印度北部阿萨姆邦的汀江,全程约800公里。几乎所有人都是{dy}次乘坐飞机,对这种庞然大物都感到很新鲜,但这种新鲜感多半就很快被晕机带来的不适所代替,因为飞机一般得在山谷中起伏穿行,特别是在途经已为日军所控制的地区,又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因此登机后,每个人都会领到一个纸袋,以便在呕吐时使用。这条经过“驼峰”的航线气候恶劣,经常有飞机失事。但绝大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所以并不很担心。飞机起飞后机内温度迅速下降,在途经雪山时降到{zd1}点,尽管身穿棉衣但大多数人还是感到非常寒冷。据说{dy}批赴印度的官兵被命令留下棉衣以供新兵穿着,因为长官们听说印度天气炎热,用不着棉衣,结果机上的人都被冻得半死,有的体质较弱的竟因此丢掉了性命。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飞机会在4个小时后抵达汀江机杨。刚下飞机时,已经近乎冻僵的官兵们一下子又会被当地的暑热所包围,而且由于气压变化,耳朵也听不清楚,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他们被安排进临时营房,按要求进行洗澡和xx,穿来的旧衣物被回收焚烧,然后领到全套新衣物,并在当地休整一两天,然后乘坐火车南下,两、三天后抵达最终目的地——兰姆伽。

                                                            在兰姆伽的“衣食住行”

兰姆伽位于印度腹地,四周除平原外,还有少量丘陵山地及河流。小镇规模不大,只有几条街道,一家当地土邦主开的电影院是最现代化的建筑,此外还有几家华侨开设的商店和饭店。兰姆伽基地的范围包括小镇周围大约30平方公里的面积,驻印军训练中心设在镇上,各xx分散驻扎在小镇周边10余公里范围内,彼此之间有柏油或土质公路相连。基地里设有各种军事技术学校,如战车学校、通讯学校、工兵学校、指挥学校等,附设有各种训练场地,包括坦克和汽车驾驶训练场、武器射击靶场和各种战术演习场,还有一些附属设施,如医院、加油站等。

 驻印军老战士杨毓骧当年在兰姆伽基地拍摄的头戴美式钢盔的照片

 战场上的驻印军战士。前方地上的是日军遗弃的90式钢盔,自己的带有伪装网的英式钢盔则放在身旁。

在兰姆伽,中国军人{dy}次享受到了和西方强国xx相近的后勤供应。根据协议,驻印军的武器装备和费用开支全部由美国政府提供,服装与伙食则由英国供给,薪金用印度卢比发放,虽然其标准远低于美、英xx,但无论是衣、食、住、行,其水平都比在国内的同行高出许多,其待遇之丰厚程度,让许多初到兰姆伽的中国军人受宠若惊。

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驻印军的服装上。整训初期由英军提供服装,式样与质地均为英式,每个士兵都配发3套卡其布军服,为适应热带环境,其中2套中配的是短裤,脚上也换成了英式半筒皮鞋,高级军官则领到了呢制军服和马靴,xx还配发了带有伪装网的MK-2型钢盔。不过驻印军仍保留了许多在国内时的传统习惯,如平时戴着中国式的平顶军便帽,穿布鞋甚至是草鞋、打绑腿等等。此时的驻印军服装统一、军容整齐,与在国内大部分士兵只有一套破烂军服、连内衣裤都没有,被西方人讥笑为“乞丐xx”的境况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但有些官兵对按西方人体格设计的军服并不习惯,特别是对裤子没有扣环、没法穿腰带,衬衫上用橡胶扣子,鞋袜尺寸过大等很不适应,有的军官甚至会自掏腰包,请当地裁缝量身订做军服。因此,到了驻印军大规模扩编的1944年夏,英国便改为在当地招商制造驻印军的服装,式样上以英式热带军服为基础,结合美式军服的部分特点,绑腿也逐渐不再使用。而在{zh1}反攻缅北作战期间,参战xx的后勤补给则主要由美军提供,军服、皮鞋和头盔均改为美军式样,而在兰姆伽的官兵则仍以当地制造的军服为主。由于在热带雨林中作战,有些官兵就用配发的经浸胶处理过的防雨床单,改制成中国xx传统式样的军便帽,这种兼具防水性能的军便帽一时大受欢迎,连史迪威将军和许多美军联络官也经常使用。由于服装几经变化,{zh1}归国时的驻印军衣着种类和装具也比较混杂,既有英式又有美式和中式,但各xx中一般保持相对统一。

 驻印军使用的美制M3半履带车。正在下车的官兵使用的武器包括勃朗宁M1917型机枪、M1903型步枪、汤普森冲锋枪和在丛林地带开辟道路用的大砍刀。

除服装外,驻印军所需主副食品也由英军来供给,从粮食到蔬菜、食油、肉类甚至茶叶,都由伙房定期到给养站去领取,自行开伙。校级以上军官待遇{zh0},供应所谓“校官给养”,每天有牛奶、面包、水果等,还可以享受咖啡、香烟、糖果等xx品。xx中的各级翻译比较特殊,虽然不配戴军衔,但享受“校官给养”,平时都穿美军制服。尉级军官以下则和士兵一样吃大锅饭,英方供应什么就吃什么,花样不多,有时连续几个月都是白饭加腌牛肉,连续几个月又是洋葱、土豆配罐头,不太适合国人饮食习惯,但三餐管饱,营养也有保障,这样的条件都是国内xx不可企及的。为了吃得好一点,下级军官一般会每月每人拿出10来个卢比,凑在一起,由伙房额外加点菜。许多官兵则一有机会就到镇上的华侨饭馆,因为那里提供中国风味的饭菜,如饺子、面条、炒菜等,只是价钱极贵,一盘炒猪肝要3个卢比,一个中尉的月薪也只能买上30盘,但仍趋者若鹜,因为大多数人都受xx里传统的“生死有命”思想的影响,认为不知道能否最终活着回国,干脆全部吃掉拉倒。

兰姆伽训练基地的营房除少数办公用房是利用原有房屋外,连队以下基本上住在帐篷内。帐篷是英国式的,比较高大宽敞,一个帐篷的面积有二十多平方米,中间有柱子,帐篷布是双层的,炽烈的阳光也难以穿透,同时四面开设门帘和窗子,通风透光都很好。士兵们一般每个班住一个帐篷,军官则根据级别不同数人同住或独住,如排级军官是4人一间,军官的帐篷中还有办公桌等营具。帐篷里面是泥地,军官住的铺有草织地毯,由于当地比较干旱,所以感觉并不潮湿。只是当地白蚁很多,帐篷的柱子和绳索在靠近地面的部分都得涂上机油,个人的物品也必须放在统一下发的一个铁皮箱内,防止被白蚁咬坏。为了防止蚊虫叮咬,即使是普通士兵,也得到了在国内不可想象的xx品——蚊帐和防蚊药,伤病员可以在基地里的美军医院中得到xx,在{dy}次入缅作战中曾饱受其苦的疟疾等热带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兰姆伽基地战车学校进行美制M3A3轻型坦克驾驶训练的驻印军学员

“行”的问题同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组成{dy}次中国远征军的xx虽都号称精锐,但除机械化xx外都很少有汽车,辎重都靠牲口和人力运输。而到兰姆伽后,驻印军每个师都配有美国提供的各式崭新车辆300余台,同时提供汽油和零配件,另外还有供山地作战用的骡马千余匹。除辎重营、战车营外,炮兵营、工兵营、通讯营和野战医院都有自己的汽车,总指挥部还有机械化运输团和工程兵团,运输非常方便,能做到及时补给。按照训练计划,所有机械化xx官兵在掌握坦克、装甲车驾驶技术之前必须先学会开汽车,有些原先xx中的驾驶兵虽然驾驶技艺娴熟,但也得接受美军教员授课,并按要求进行驾驶练习,这样才能考取驾驶执照,取得在印缅开车勤务的资格。同时美军特地为其它兵种的中国军官开设了驾驶课程,连很多军需、文书等非技术人员都在兰姆伽学会了驾驶美制2.5吨卡车或是吉普车。普通士兵在外出或到镇上时,有机会也会搭上过路的顺风车,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原先在国内时,连自行车都很少看到过。

驻印军中配有大量美军顾问

印度天气炎热,所以驻印军的训练都安排在上午,平时天未大亮就得起床、吃早饭,然后官兵根据各自的兵种和职务,乘车前往相应场地接受有关的训练,下午则用来进行队列训练、政治教育以及处理内务。此外,尚有固定时间开展文娱活动,例如组织唱京戏、唱歌等等,一时锣鼓弦歌之声相闻,当时官兵们{za}唱的是这样一首歌:“远征队伍真雄壮,抛下笔杆上战场,渡海登上九洲岛,踏四国,战本州……”各连都组织有篮球队和排球队,经常举行友谊赛,象某辎重团的“征轮”球队甚至打败基地内所有盟军球队而{wd}手。各xx普遍办有板报,并有内部报纸、期刊等,内容主要是鼓舞抗日士气,并进行忠于{lx}、保持军人气节等宣传,官兵们有时还可以看到中文的《印度日报》,甚至还举办过学术报告会。xx每个星期可以看一场电影,最初是到兰姆伽电影院去看,以后则由电影队到营房来放映,放映的片子大部分是美国的,少数是印度的,尽管没有国产电影,但看电影仍是最受官兵们欢迎的娱乐活动。对于许多中国军人来说,这是他们从军生涯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段时光,军饷和所有待遇不会被长官贪污和克扣,所有的人都能吃饱穿暖,而且身体健康,军官们也不用担心士兵大量因病减员或逃亡,这样的生活环境在当时的国内,无论前方后方,基本上都是不可想象的。

                                                              训练!再训练!

为了尽快使驻印军形成战斗力,入缅对日作战,以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整编不久,史迪威将军就为驻印军制订了详尽的训练计划,如步兵的训练定为6周,{dy}周为兵器讲座,第二周是掌握各种武器性能,第三周是射击训练,第四周是单兵战术训练,第五周是班进攻防御训练,第六周是爆破技术训练。虽然实际训练时间由于各种原因被迫延长,但最终的整训结果基本上达到了史迪威的预期。

整训的基础是美援武器的大量装备。中国士兵在这里头一次扔掉老式的“汉阳造”,换上“汤姆式”冲锋枪等全套美制武器,配足轻重机枪、迫击炮,榴弹炮、战防炮的数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步兵还能得到来自空中和地面装甲xx的火力支援,后者主要是美制M3A3型15吨轻型坦克和M3半履带车。中国驻印军在武器装备和机动能力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当时西方发达国家xx的标准,{dy}次从武器和火力上压倒了对手,从而使打败和消灭日军成为可能。

 1944年3月瓦鲁班追击战中驻印军使用的美制M4坦克,车上涂有“突击”字样(不是“东突”:-))。

在兰姆伽基地,所有的教官都是美国人,助教一般都是美军军士,翻译则由国内志愿参军的大学生担任。训练时军官和士兵分开,训练内容按照美国西点军校的军事教程进行。步兵受训的主要内容包括:队列操练、体格训练、战术理论、武器操作、单兵射击和格斗、丛林作战、夜间作战、侦察捕俘、反坦克战斗等。军官受训内容有:队列操练、体格训练、单兵射击、战术指挥、沙盘演练、无线电联络、步炮协同、地空协同、反空降等。由于预定作战区域缅北多为丛林,因此,在训练学习中,除学习使用各类枪械、手榴弹、枪榴弹、60/81毫米迫击炮、火焰喷射器等各种步兵武器外,还重点学习丛林地带个人战术和班排小xx指挥战术,以适应将来丛林作战的需要。

史迪威(中)与孙立人(左)、廖耀湘(右)一起商讨作战计划

实际训练中,无论是何种科目,美军都讲求循序渐进,而不是采取那些看似便捷实际上却不扎实的“花架子”。每一堂课美国教官都运用讲解、示范、实习和测验四个步骤的教学方法,即先由教官进行讲解,在讲解时辅之以实物和电影。美军广泛利用电影进行教学,几乎每一堂课都有电影,这样既不感到枯燥,也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官讲完课后,第二步是由助教或演习小分队实地做给学员看,以加深理解和记忆。示范结束后,第三步则是实习,由学员自己来操作,这个步骤占用的时间最多。{zh1}是测验,目的是考察当天的课程学得怎么样。有的训练方法是纯粹美国式的,如在丛林中练习夜行军,教官只将学员带到出发地,然后每人发一张地图、一只指北针,告诉学员目的地的方位和距离,然后就把学员丢下不管,自己坐汽车到目的地去等候了,学员们只能依靠自己想办法到达目的地,如果有人确实迷路的话,到规定时间目的地就会施放信号和烟火进行指引。凡亲身接受过训练的中国官兵,无不感到美军的这种训练方法非常有效。

以战车学校为例,学习课程有无线电通信、战车驾驶、射击、战车战术等等,技术军官不学战术而学战车构造,所有课程都是依次进行,学完之后再开始下一课程。学习驾驶时,先学习原地驾驶,将履带拆下后在车上练习发动、起步、换档、停车等动作,练习纯熟后再装上履带练习实地驾驶,待进一步熟练后,则进行队形驾驶和夜间驾驶训练。接下来进入野外驾驶训练,驾驶场上结合xx地形地物,设置有各种障碍物,模拟实战条件下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地形。这一阶段通过后,战车驾驶课程才算完成,前后需要4个星期时间。射击科目同样也是4个星期。在学完战车战术之后,就将进行{zh1}的坦克连进攻实战演习,以检验学习成绩。演习时乘员全由学员担任,除不进行实弹射击外与实战无异,演习时还有“敌方”飞机出现,以石灰袋代替xx对坦克进行模拟低空轰炸,演习气氛非常逼真。以上所有课程学习完毕,才能毕业,此时每人会得到一张战车学校的xxx书。为提高实战能力,学习完本兵种技、战术后,还要学习其它兵种有关课程,如战车学校的学员仍要学习单兵丛林战斗技能。

通过受训,战士们都迅速掌握了手中美制武器的操作要领,军官们也熟悉了在热带雨林地区进行进攻和防御的基本战术,更重要的是在训练中中国官兵逐渐接受了现代化的战争理论和思维方式,这对他们日后的作战无疑补上了重要的一课。特别是大批从军学生的到来,大大提高了xx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受训的成果。

 这种称为“顶好”的向上竖起大拇指的手势最早是从盟国友军那里学来的,随后在远征军、驻印军甚至国内广为流传,成为抗战时期使用最广泛的鼓舞士气的手势之一。

驻印军的整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史迪威和郑洞国等中方指挥官之间也时有矛盾,特别是史迪威将美国军官派到团一级进行指挥,以控制整个驻印军的想法,遭到中方的坚决反对。同时史迪威为了避免国民党xx中常见的“吃空饷”现象,把发放装备、军饷、粮食的大权全掌握在美方手中,这也遭到中方一些人的xx。除了高层的矛盾外,由于中、美文化和习惯的差异,加上美国教官执教严格、不循私情,有些中国军官往往难以接受,因而颇有怨言,但普通士兵们却很少这样看,他们认为美国教官似乎更通情达理,不象中国长官那样习惯于粗暴地对待下属和作威作福。这些矛盾的存在的确影响了整训计划的实施,一直拖到1943年1月,{dy}期整训计划方告结束。

                                                           中国官兵眼中的外国人

对于驻印军的绝大多数官兵来说,在出国前都没有与外国人接触的经历,刚到印度时,很多人连美、英军都分不清楚,但随着训练工作的进行,和美、英军官兵朝夕相处,彼此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中国官兵对美、英军的{dy}印象就是美国人比英国人更有钱,因为就士兵阶层而言,美军的薪金是英军的4-5倍,假期里可以到加尔各答等大城市去度假,而英军中除了军官外,一般只会在基地及附近兰契市的俱乐部、酒吧和舞厅中消磨时间。从军容上看,美军官兵更注重仪表,一般衣着挺括,连士兵的制服通常都是上过浆的,熨烫得整整齐齐,而相比之下英军士兵多数则要邋遢和粗野一些,衣服通常都是皱巴巴的,和中国军人差不多,很多英军身上都有纹身,说粗口的比例也比美军高得多。但英国军官则却xx相反,衣冠楚楚,分外讲究礼节,吃饭时发出声音对他们而言都是失礼的,连所讲的英语都和士兵有很大不同。

 在前线视察的史迪威将军

美、英xx的一大特点是官兵界限分明,等级森严。军官俱乐部士兵就不能进去,军官一般也不和士兵在一起娱乐,食堂也分成军官食堂和士兵食堂两部分,各吃各的。美军之间互相称谓只呼军衔,如某某中校、某某上尉,而不称呼职务,这一点开始曾让习惯于称呼职务的中国人很不适应。英军中等级更加分明,即使按军衔相称,也只到上尉为止,到中尉就只是“先生”了。美军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就是军士,其中普通军士服役期满就退役,而军士长基本上是终身制,虽然不能再升职,但能年年加薪,其薪金比许多资历不深的尉官还要高。他们往往经验丰富,在其分管工作上都能独挡一面。所以军中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都由军士长完成,军官下班后直接回家或回宿舍,不在营房住宿,此时连队管理也由军士长负责。基地中大多数助教和部分教官,以及大多数办事人员,也都是军士。美军中还有不少黑人,虽然物质待遇与白人一样,但仍受到一定歧视,多数担任比较辛苦的工作,如筑路工兵等,而且根本看不到黑人军官。

与外在仪表不同,美军的内务一般比较糟糕,毯子不叠、袜子乱扔的情况比较普遍,与中国xx整齐的内务大不相同,后者也以此为自豪。同时,美军的军风军纪比较散漫,吃喝嫖赌一应俱全,打xxxx的情况司空见惯,还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掷骰子;召妓并不违纪,安全套是作为xx物资进行发放的,只要不是夜不归宿即可;酗酒的情况则更为普遍,到xx兰姆伽的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三三两两喝到歪歪斜斜的美国大兵。虽然美军薪金中一部分直接发给家属,本人拿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但仍比较丰裕,即使这样挥霍无度的人有时仍嫌不够,所以盗卖公私物资的事情很常见,小到被服装具,大到汽油、帐篷甚至是xxxx,都可以买卖。有的人会将定量供应的香烟从内部商店以2个卢比一条买出,然后以8个卢比转手倒卖,有的人甚至将自己脚上的皮靴卖掉。而基地内的中国人,则是{zd0}的买家,很多人都有买来或换来的美国打火机、钢笔。这种行为美国军官一般不太管,但被宪兵抓到时仍会受到处罚,不过有些宪兵在不带“MP”臂章值勤时也会加入到这种交易中去。不过美军官兵虽然业余时间一般都会及时行乐,但工作中却大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娱乐时判若两人。

对当时的很多驻印军官兵来说,美国就象阿里巴巴的宝库,只要喊一声“芝麻开门”,无数枪炮弹药和其它物资就会从天而降。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美国国力强盛,物资供应非常充分,在中、英盟友面前,美军骄奢之气有时会溢于言表,例如有的美军士兵加完油后,剩下的半桶汽油就随手倒掉,所以很多中国官兵都留下了美国人实力雄厚、慷慨大方的印象,此后国民党xx乃至整个政府中盛行的亲美、恐美和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思想也多半源出于此。驻印军中也受到了这种影响,许多人故意将穿旧的衣服磨破、鞋底砸坏,以便换取全新衣物,更有甚者,有的xx将旧汽车故意撞坏,然后换领新车,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大家认为胜利后这些开销都将由战败国日本承担,不花白不花,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美军xx风气的影响。实际上美国人的算盘是很精明的,供应驻印军的目的只是让中国持续应战,因为如果中国支持不住,美国所花的战争代价更大。

另外,驻印军官兵所能接触到的外国人就是印度人。除了英军中的印度籍士兵外,主要是兰姆伽驻地附近的印度百姓。初到印度之人,目光都会被印度人特别是妇女艳丽的服饰和头顶重物的习惯所吸引。但实际上中国官兵和当地人接触的机会很少,因为中国人猪、牛肉都吃,怕引起与当地信奉伊斯兰教、印度教居民的纠纷,另一方面是当地居民都住在低矮阴暗的茅草房中,为防止传染疫病,所以禁止中国官兵到印度人的村庄中去。同时,印度是种姓社会,由于驻印军伙房雇佣一些当地的“贱民”作杂役,当地的高种姓阶层便看不起与“贱民”在一起的中国人,不屑与后者往来。

中美工兵xx正在修筑中印公路

中国在当时是半殖民地国家,国力孱弱,但抗战开始后,在中国xx浴血奋战、扼制日军攻势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的国际声望,国际地位有所提高。特别是{dy}次入缅作战中仁安羌解围一战,更使中国xx威名大振。所以美、英军人对驻印军官兵都是比较客气的,看到中国军人经常会竖起大拇指,然后用生硬的中国话说“顶好!”下层官兵之间的交往也很多。他们认为中国士兵作战勇敢,并且能够吃苦耐劳,后来反攻缅甸的战斗的确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美军中有少数华裔士兵,主要是广东籍,当地也有不少山东籍华侨,他们对同胞都很热情。当然,对中国人的歧视仍然存在,特别是英国人鉴于印度、缅甸的独立运动,认为中国xx中的民族主义也可能爆发,所以处处予以牵制。而美国人则认为中国xx中存在不可救药的贪污浪费、拉帮结派和效率低下,如史迪威将军就对中国xx有一定程度的偏见,他武断地认为中国士兵和下级军官是好的,但高级军官则“没有一个好人”,所以在指挥权方面毫不退让,坚持{jd1}领导,连命令都是用英文下达,xx把驻印军当作美国指挥下的仆从国xx,因而和中方高层的矛盾不断。这些都给在兰姆伽开展的整训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反攻缅甸

1943年8月,魁北克国际会议决定盟军向缅北日军发动反攻,地面军事行动由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承担。当年9月,原先损失最小、首先完成整训的新编三十八师一马当先,由印度北部出发,向缅北挺进。10月份开始从列多反攻,经过整训的中国xx已和一年前xx不同,无论从武器、火力还是士气上,都全面压倒了敌人。战至次年3月,推进近200公里,消灭大量敌人,取得了{dy}个旱季反攻的胜利,为进攻孟拱河谷打开了门户。

1943年底,驻印军在空军支援下向缅北发起反攻

孟拱距密支那(Mitkyina)很近,是缅北重镇和水陆交通中心。从1944年3月开始,驻印军在空军配合、坦克掩护下,攻击前进,当月5日攻克孟关。曾在兰姆伽受训的战车{dy}营也参加了战斗,其{dy}连冲进敌十八师团司令部,并缴获其关防,史迪威向该连连长孙明授勋,并奖励其吉普车一辆。4月20日,仁安羌大捷一周年之际,前线的三十八师、二十二师与在后方兰姆伽基地受训的xx分别举行了大会,追悼{dy}次远征中阵亡的将士。继而我军乘胜进攻,到6月25日xx占领孟拱,从而奠定了缅北反攻胜利的基础。接下来的密支那战役是最艰苦的战斗。进攻主力是后来从国内运至兰姆伽受训的新三十师、第十四师、第五十师,第三十八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那。因为密支那是日军在缅北的{zh1}据点,失守后日军在缅北就无立足之地,因而竭力死守。驻印军采用“利用坑道,逐步推进”的战术,先用飞机、大炮轰炸,待彻底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后,再利用坑道或敌军空隙,派突击队突入敌阵,消灭残敌,就这样逐段争夺,直到8月5日,足足用了78天,伤亡5300余人,才xx占领密支那。至此,中国驻印军的反攻作战告一段落。

1945年驻印军{dy}临时坦克集群在缅甸使用的由美制M5轻型坦克改装的装甲指挥车

8月中旬至10月上旬,xx趁雨季在密支那进行休整扩编。驻印军又奉命改编为两个军:即新编{dy}军,军长孙立人,下辖李鸿新三十八师和唐守治新三十师;新编第六军,军长廖耀湘,下辖李涛新二十二师、龙天武第十四师和潘裕昆第五十师。至此,国民党五大{wp}军的前身已全部诞生。

整编完成后,1944年10月中旬,反攻缅甸的第二阶段作战开始。新一军在左,沿密支那、八莫公路南下。新六军第二十二师从西线进攻,于11月初攻占瑞姑,11月底偷渡瑞丽江,先后占领拉西、芒卡。在准备向东开进,消灭东路敌人时,奉命集结与第十四师会合,于12月紧急空运回国,抵御向贵州进攻的日军。到1945年元月,新六军第二十二师、第十四师已全部空运回国。

驻印军自兰姆伽受训后,战斗力较之以前大为提高,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日军始终弄不清楚这支曾败在自己手下的中国xx何以在短时间内变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日军文件中曾将其解释为:“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挡”。新一军于1944年12月攻克八莫后,继续前进,攻占芒友,在畹町与中国远征军会师,打通了中印公路(又称列多公路、史迪威公路),并于1945年1月28日在畹町举行了中印公路通车与会师典礼。两军会师后,新一军继续南下,于3月初占领缅东重镇腊戍,新六军第五十师也于3月在缅中乔美与英军胜利会师。日军大势已去,于5月初全部退出缅甸。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的作战任务,自此全部胜利完成。

                                                                  归国:归宿

由于缅甸战事已经结束,加上有参加进攻日本本土登陆作战的打算,1945年3月中下旬,中国驻印军相继告别兰姆伽基地,奉命回国。其中大部分以空运方式回国,辎重xx则经由列多公路开赴国内。但在兰姆伽仍有4个战车营的坦克,由于滇缅公路上的惠通桥是一个载重量只有10吨的铁索桥,坦克不能通过,所以只好将所有坦克留在印度,战车营临时改为运输营,装备汽车回国。xx坐火车前往列多,在那里接收了数百辆崭新的美制十轮卡车,车上满载炮弹,于4月初启程回国,途经缅甸,历时10余天,终于“衣锦还乡”。其余xx也在8月前后相继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经中印公路回国的驻印军车队受到昆明群众热烈欢迎

由于对日作战的进程超过了预期,实际上已经不需要驻印军参加对日直接作战,而蒋介石此时已在考虑战后对付共产党的策略,拥有美式装备、接受过美式训练的驻印军和远征军无疑是他争夺天下的最有力的“{wp}”。日本宣布投降不久,新一军和新六军主力就被调住东北,以便控制这块{zj1}战略潜力的地区。不过,并不是驻印军所有xx都参加了随后爆发的内战,少数几支反内战情绪强烈、“不可靠”的xx被遣散,其它xx的从军青年也在抗战结束后大部分复员,重新上学或回家,内战中的“青年军”则是重新招募的。除人员外,装备供应也不象在兰姆伽那样充裕,xx的素质和战斗力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随后的三年内战中,这些xx无一例外地都被人民解放军歼灭,新一军和新六军都在辽沈战役中全军覆灭,曾叱咤印缅战场的驻印军将领们或成为俘虏,或殒命战场,或跟随国民党军残部退往台湾,驻印军和“Xxx”成为了永远的历史名词。

至于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将军,由于他和蒋介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1944年10月19日被罗斯福总统召回,两个月后出任美国陆军地面xx司令。1945年6月,史迪威出任第10集团军司令,参加冲绳战役,并于9月出席了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1946年10月12日,史迪威将军因胃癌在美国逝世。

                                                                        尾声

中国驻印军是中国历史上{dy}支中外联合组建、指挥并在国外接受训练的中国xx。兰姆伽整训的成果是各方积极投入和合作的结果。从1942年8月开始至1944年末,光在兰姆伽基地服役过的美军已达7000人之多,而先后在该基地受训的中国士兵则有10万人,国内师以上高级指挥官有近三分之一在这里进行过短期轮训或合成训练。经过训练,不仅官兵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xx的持久战斗力得以增强,同时也从另一方面推进了当时国民政府在国统区推行的“士兵养成教育”。

中国驻印军官兵文化程度之高,抗战决心之大以及所掌握的武器装备之先进,为中国历史上xxxx。驻印军是一支高素质和xx现代化的xx,他们英勇地承担起捍卫中国和保护亚洲的重任,让中国xx扬威于异域他邦。特别是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时刻,大批热血青年志愿从军,勇敢地走出国门,为抗击日寇而英勇奋战,很多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中国人的光荣,是抗战史上的光荣,值得我们所有人永远尊敬和铭记。

 

注:本文部分内容曾以《砺兵兰姆伽——抗战期间中国驻印军整训记事》为题发表在《军事历史》2006年第4期上,有改动。

 

更多精彩,请xx网易军事频道!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X”xx:兰姆伽纪事- 三土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