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
2006年3月15日,我应该是刚刚买到一本当期的《读书》,看到《浩然是一个寓言》这篇文章。晚上就涂了一篇关于纪录片本体的胡说八道——http://kuku.blogbus.com/logs/2070701.html——我深深记得杨弋枢那篇文章写得极好,我很少看到文字这么漂亮的纪录片导演,很短的小文章里,极澄澈的文字,极通透的道理。故深深记住了杨弋枢和她的《浩然是谁》。
之后一直没有机会看到,然后终于买了盗版碟,今天晚上看了。
几乎可以说,是这几年我看过的{zh0}的中国纪录片。
镜头语言自如又精准、叙事婉转而尖利;除了音乐和部分剪辑点我觉得还可以商榷,我xx地臣服于本片。影片中很多镜头是导演坐在男孩子们飞奔的自行车后座拍摄的,那么飞扬;而少年们xx去找浩然的一段,先是跟拍背影,然后摇到墙头上正观望的一个,摇得很稳,看到那个小胖子时我惊了一下,然后摇回来,门洞里走出一个成年人,导演的镜头没有移动,盯住了,少年们惶惶出画——太准确了!而这样准确的段落太多了!以至于影片一开始,我甚至怀疑有一幕是摆拍,只有在看到全片这么多处的准确之后,我才相信这是导演和拍摄对象沟通到无痕以及现场极度精准的判断所为。最重要的是,这几年看过太多装腔作势的调调,那些目空一切、那些批判、那些悲悯……是啊也很好,可是总觉得其中许多没有滋味,没有“劲”;而还有许多许多,缺乏影像艺术必要的技巧,生涩,甚至以生涩为荣。我觉得在影片里,其实很容易看出一个导演是不是足够真诚、是不是聪颖、是不是用功。我不相信虚无的感情,也不相信宏大无当的抒怀。如果要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dy}个想到的竟然是文学的而非电影的。傅雷翻译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起首是一句“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若无炼字功力,若无万里胸怀,断断译不出这样的句子。《浩然是谁》有多好?恐怕也没有这么好。可是已经足够好了呀!这{jd1}是一颗赤诚之心拍出的作品,其中青春的燥郁和飞逝是有“劲”的,有懵懂的冲动,也有淡淡的追怀。而这些情绪不是说想要就会有的,对于电影,视听不到位,真情就变成了矫情。比如刚才举例的那个镜头,摇得准确才能看到每一个少年在彼时的反应并由之琢磨他们的性格,定得下来让主人公出画才更能表现孩子们的心虚和惊惶。纪录片要准确是很难,可是一旦视听准确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有力量,还有情怀——这样的片子已经不多了。
而我看这片子自省——我拿起机器时是多么的不自信,是多么的不准确,是多么缺乏斗志——我难以相信这个充盈着十余岁男孩子汗液气息和南方小镇尘土味道的影片,是出自这么一个柔弱女子之手。看完片子一直在发愣和哭——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因为被影片中的少年青春感染,还是受不了这样的自卑情绪。
真的,与之一比,真是自卑得想死!所谓远远不如,就是我和杨弋枢的距离吧。
谁可以介绍我认识一下杨弋枢?我好崇拜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