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xx剂--吡唑醚菌酯

新型xx剂--吡唑醚菌酯

2010-06-14 07:47:45 阅读16 评论0 字号:

       吡唑醚菌酯 (唑菌胺酯) 是巴斯夫公司开发的{zx1}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xx剂 。 纯品为白色至浅米色无味结晶体 。
       作用机理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能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它能控制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卵菌纲等大多数病害。对孢子萌发及叶内菌丝体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具有保护和xx活性。具有渗透性及局部内吸活性,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被广泛用于 防治小麦、水稻、花生、葡萄、蔬 菜 、 马铃薯 、 香蕉、 柠檬 、咖啡、果树、 核桃 、茶树、烟草和观赏植物、草坪及其他大田作物上的病害。
       该化合物不仅毒性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而且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友好,已被美国 EPA 列为“减小风险的候选药剂”。另外, 吡唑醚菌酯 能对作物产生积极的生理调节作用,它能抑制乙烯的产生,这样可以帮助作物有更长的时间储备生物能量确保成熟度;能显著提高作物的硝化还原酶的活性,意味着可以减少土壤中氮肥的使用,从而进一步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当作物受到病毒袭击时,它能加速抵抗蛋白的形成――与作物自身水杨酸合成物对抗逆蛋白的合成作用相同。
       吡唑醚菌酯是在醚菌酯基础上改进后的高效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是以N-对氯苯基吡唑基替换了醚菌酯分子结构中的邻甲基苯基,而开发的又一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广谱xx剂。它活性更高,是目前同类xx剂的3倍。而醚菌酯在实际应用 1 年后就有关于小麦白粉病抗性发生的报道,到 2000 年抗性孢子( 2%-99% )在德国的北部、法国的北部和英国已有大量报道。在国内目前对白粉病的防效已有所下降。吡唑醚菌酯 制剂(乳油) 经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和香蕉黑星病、叶斑病 以及 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等都有较好防效。
        防治黄瓜白粉病、霜霉病的用药量为有效成分 75~150g/hm2( 折成乳油商品量为 20-40mL/667m2) 。加水稀释后于发病初期均匀喷雾.一般喷药 3-4次.间隔 7 天 喷 1 次药。防治香蕉黑星病、叶斑病的有效成分浓度为 83.3-250mg/kg( 稀释倍数 1000-3000 倍 ),于发病初期开始喷雾,一般喷药3次,间隔10天喷1次药。 防治 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用 25% 凯润施 稀释 2000~4000 倍液,60% 百泰 稀释 800~1500 倍液。可用于葡萄各个生长期,喷药一 次 持效时间 12-14 天。吡唑醚菌酯对黄瓜、香蕉、葡萄安全,未见药害发生
该产品全球的销售额为 4 亿美元左右,专利期为 2013 年,国内也有该产品的销售,商品名为凯润。该产品技术为大生产技术,合成的原材料成本 18 万元 / 吨。产品含量为 95% 。目前国内销售价格为 80万元/吨左右。
       剂型有20%颗粒剂、20%可湿性粉剂、200 g/L浓乳剂及20%水分散粒剂等。另外有唑菌胺酯与啶酰菌胺(boscalid)的混配剂(唑菌胺酯6.8%+啶酰菌胺13.6% ,及唑菌胺酯9.1%+啶酰菌胺18.2%),以及有唑菌胺酯分别与氟环唑、克菌丹、咯菌腈、拌种咯、有机铜xx剂、有机锡xx剂的混剂。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新型xx剂--吡唑醚菌酯】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