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远英德红茶及其文化- 侯凯东的日志- 网易博客

广东清远英德红茶及其文化

2010-06-20 11:53:09 阅读10 评论0 字号:

广东清远英德红茶及其文化

                 祝桂香  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广东梅州  514015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往往在假日或工休之余,邀同三、五知己,选一雅室相互以茶为礼,品茗啜饮,探索人生真趣,因此茶文化越来越受人们的喜欢。由于“茶文化”涉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因而各个部分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构成一种内容意蕴五彩纷呈的文化现象。与“祈红”、“滇红”等并列为有中国五大红茶之一的清远英德红茶,英红以其可与世界上xx的印度、斯里兰卡红茶媲美而被茶界誉为“后起之秀”,与国内被誉为“茶中明星”的滇红(云南红茶)和“茶中英豪”的祁红(祁门红茶)一起被认定为中国三大xx出口红茶。因此,英德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红茶之乡”。在本论文中还提出若干有关如何让英红更好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英德,英德茶区,红茶,红茶文化,对策

1、茶文化的定义

所谓文化:是指一切与茶有关的物质和精神现象,内容包括:茶事、茶饮、茶礼、茶俗、茶艺、茶道以及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茶文化”也可理解为人类在茶叶产、制、享用及其衍生而来的精神活动中取得的积极成果

2、英德茶区的简介

2.1“英德茶区”的概念

所谓“英德茶区”是泛指英德市境内,所有从事茶叶生产、茶叶教学、茶叶科研和茶叶贸易经营的部门,无论国营的、集体的和个体有关从事茶事活动的均属“英德茶区”之范畴。“英德茶区”包括1个省属茶叶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5个省属国营茶场(英红华侨茶场、英德华侨茶场、黄陂华侨茶场、红星茶场及广州xx军马场茶厂),3个地方国营茶场(市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沙口农场及市茶果场)、26个镇办茶场,115个区办茶场以及1100多个茶叶重点户。

2.2英德茶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生态条件

英德市位于粤北山区南部,北江流域中游,地理坐标为北纬23°50′32″至24°23′7″,东经112°45′16″至113°55′7″之间。英德市地处五岭山脉南缘,为南岭山脉的山地丘陵地带。地处北回归线北缘,气候属南亚季风型气候,境内温暖多雨,既无严寒,亦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0.7℃,年平均降雨量1876.8mm,土壤条件也较优越,山丘与丘陵之间一片片的缓坡与台地均为红、黄壤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大多数呈酸性,PH值在4.5至5.5之间,这种环境很适合茶叶种植业的发展,所以清远英德县的红茶发展得比较好,被誉为“广东省xx的红茶之乡”

3、英德红茶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

3.1英德红茶的发展历史

英德茶历史悠久,可上溯到1200多年前的唐代;英德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岭南英德产茶”的记载。英德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其发展的轨迹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764年)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jj0}。”当时韶州植茶包括英德、曲江等。又据中国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庄雪岚两研究员主编的《世界茶业100年》中研究论证;“唐朝、五代韶州的曲江、仁化、英德等县均已产茶”,“明代以前英德便成为当时广东省11个产茶县之一;明代时是广东省70个产茶县之一;xx战争后是广东84个产茶县之一。”可见英德植茶和产茶历史悠久。

英德红茶是独创造制于1959年,直接利用云南大叶种鲜叶研制获得成功,1964年工艺基本定型,xx茶学家庄晚芳教授主编《中国名茶》一书(1979年出版)中,高度评价英德红茶:“英红”是1956年创办的英德茶场新产品,是我国红茶中一朵新花,1959年初次出口供应市场,博得茶界人士推荐,被誉为“红茶后起之秀”,堪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比美。

 3.2英德红茶的特点

英德红茶“英红”是与“祈红”、“滇红”并列的约有中国五大红茶之一。英德红茶品质特色:外形颗粒紧结重实,色泽油润,细嫩匀整,金毫显露,香气鲜纯浓郁,花香明显,滋味浓厚甜润,汤色红艳明亮,金圈明显,叶底柔软红亮,特别是加奶后茶汤棕红瑰丽,味浓厚清爽,色香味俱全(佳),较之滇红、祁红别具风格。 “英红”茶内含物丰富,咖俳碱4.12%、氨基酸1.28%、茶多酚21%、茶黄素0.8~1.2%、茶红素8~12%、水浸出物38.16%,达到国际高级红茶质量水平。

3.3英德英红九号茶树的特点

英红九号是1961年从引进的云南大叶群体中单株选择,经30多年的系统选育、区试示范利用育成的早芽丰产,优质高效益,适应性广的无性多大叶茶树良种,具有如下特点:

1:早芽乔木大叶种,顶端优势强。
2:产量高,每亩188公斤以上,据说现在良好管理的可达225公斤。比云南大叶增29.76%,省内区试比云南大叶增产37.91%。
3:适制多种名优茶,品质优异;
4:芽叶生化物质丰富,含茶多酚34.17%,儿茶素152.13mg/g,氨基酸2.06%,咖啡碱4.35%,水浸出物41.25%;。

4:适应性广,耐寒,耐肥高产;
5:英红九号鲜叶中的香气物质,组分中含量最多的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其萜烯指数值高达0.938。

4、英德红茶的加工

英德红茶加工技术精湛,加工全程实现机械化。1959年英德茶场与英德茶叶试验站和英红茶机厂等为主组成攻关工作组,在华南农学院,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等有关单位的协助下,试制出{dy}批英德红碎茶之后,继续较系统地研究初制加工技术,直至1964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基本定型。其加工技术为:鲜叶原料必须具有嫩、匀、鲜、净;适时萎凋,萎凋叶含水量在64±1%;大机揉捻打条40~50分钟,短时多次切碎(盘式机三要三筛,各次10~20分钟;适度偏轻发酵;105~115℃温度簿摊一次干燥。)该技术工艺被省内及广西、湖南等红茶区广泛采用,后被称之为“传统法”。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中期。

 踏入七十年代,英德率先进入红碎茶转子式揉切法研究和生产新的时期。1973年,红碎茶转子式揉切法工艺取得初步成功。此后,经多次对揉切机的改进和工艺的完善,以及大生产应用,1978年转子式揉切法工艺基本定型。这一创造性的技术改革,使国内各红茶产区广泛应用。转子机制茶加工技术规程是:鲜叶原料,要求保持嫩匀鲜净,以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初展为主;萎凋叶含水量58~60%,加温萎凋温度不能超过35℃;揉切,先打条提取毫尖茶,筛面茶揉切2~3次,直至茶尾比率在10%以下;发酵适度稍轻;采用110~118℃一次干燥,毛茶含水量控制在4~6%。

5、英德红茶的特色

英德这古老而又具有现代的茶区,有着各种茶风习俗,茶文化内涵丰富。既有清纯古雅的茶俗,又有具现代化气息的茶艺;既有简朴如客来敬茶的茶礼,也有寓情于茶的茶人、茶事和茶德。总之,在我国谩兮兮的历史长河中,英德淀积了内容意蕴,五彩纷呈的茶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及其景观。

5.1英德茶礼

 在英德,无论城镇或乡村,只要家里来了客人,主人总要先敬一杯热茶,然后宾主坐定,啜饮交谈,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一种为人豪放的美德。而且“客来敬茶”不分亲疏,对来客恭而有礼,令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客不敬茶,不是好人家”,从中可以看出,英德茶乡人民把“客来敬茶”当作一种崇高的礼仪对待。

5.2英德茶俗

5.2.1英德茶风

英德不愧为茶乡,英德人饮茶非常普及,饮茶之风相当盛行。家庭之中往往男女老少都饮茶,上班族尤甚,早上饮、饭后饮、晚上饮、上班饮、公务饮、洽谈饮;在茶楼餐厅、洒楼、宾馆也免不了饭后一杯茶。无论城镇农村几乎每家每户均备有茶具,工余饭后饮茶,已成为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5.2.2英德茶交

“茶经”中提到:茶及其文化是一种和谐知音而高雅的交往。以茶交友常在挚友和志趣相投朋友之间,发展到高层领导和知识界层之中,且愈有发展之趋势。

中国古代的人际交往中,茶不但用作待客之物,而且作为朋友之间礼尚往来的酬赠佳品。今日英德茶乡“茶山滴绿翠,处处有佳茗”。茶叶作为英德的特产,使英德人无论探亲访友,出外办事,联系业务或赴港澳或出国门,无一不带茶馈赠,充分体现了茶乡人民的一种情怀,一番美意。

5.3英德茶食

英德是个古老茶区,饮茶习俗依然浓厚,无论城镇或乡村,饮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成为一种淀积的文化现象,而且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无法考究)还衍生出一个家喻户晓的“擂茶粥”的饮食文化。此种食“擂茶粥”现象较之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的饮“擂茶”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这个地区特有的茶文化内容之一。英德人食“擂茶粥”的传统习惯,不但流传下来了,且演变得富有新意,被推而广之。在英德昔日民间寻常百姓家食用的“擂茶粥”,现在却登上市内一些餐馆的大雅之堂,成为推陈出新的早餐,受人欢迎,招来惠顾。

5.4英德红茶保健

喝红茶可以xx,因为茶叶所含的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多种成分,在综合作用下,有预防和抑制肥胖的功效。饮茶或用茶漱口、刷牙,不但能除口臭,还可防治龋齿;红茶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茶叶是肠道疾病的良药 ,医圣张仲景说:“茶治便脓血甚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茶是肠道疾病的良药,茶中的多酚类物质,能使蛋白质凝固沉淀,茶多酚与单细胞的xx结合,能凝固蛋自质,将xx杀死。

“擂茶粥”,不但清香可口,四季皆宜,而且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帮助消化,又能健胃提神,xx感冒之功能。过去这些农村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身体有点小毛病时,就“靠”擂茶粥治病。

5.5英德茶艺表演

英德红茶在广东来说是比较出名的,因此英德每年都会举行一些茶艺表演,社会各界都会到英德参加茶艺表演。如今年由郑永球教授带队、来自华南农业大学04级茶艺班的30多名学生在英德旅游景区———英德茶叶世界进行茶艺交流。表演了《六合茶艺》、《沉香舞霓裳》、《太极茶道》、《云腴天香》、《盼》等节目。优雅的动作、曼妙的音乐、专业的解说,体现的是深厚的传统,茶文化底蕴。这些茶艺交流,不但丰富了英德作为“中国红茶之乡”的茶文化,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今后开展此类交流活动的基础。
6、英德红茶的发展方向及其对策

英德被称为“广东省xx的红茶之乡”,所以我们清远市政府应该凭借这个优势来大力发展红茶,提高其名誉之余,促进当地茶叶种植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由于英德茶区品种单一(云大种为主),茶类单调(以出口红茶为主)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回顾过去辉煌成就的同时,更要面对现实,承认差距,采取对策,制订措施,构建新优势,再造新辉煌。如可采取一下措施。

6.1开辟旅游观光茶园棗茶趣园

开辟旅游观光茶园棗茶趣园,无论当地、省内还是省外、国外的游人在欣赏茶园大自然风光之余还可实践采茶、制茶、识茶、品茶的技艺。不仅可以提高英德茶区的知名度,又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6.2兴建南中国茶城

     英德是“红茶之乡”,又是广东xx的省级文化教育名城,旅游大市。因此,把建设茶城与文化名城,旅游业结合起来有利于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论证和设计中的茶城包括“茶叶博物馆”、“旅游茶馆”、“茶苑”、“茶庄”和“百茶园”,这样既可以增加外地人对英德红茶文化的了解,又可以拉动经济发展。也许在不久的未来,英德茶城为广东乃至全国茶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成为茶人所xx和仰慕的茶文化研究和传播之地。

6.3加大英德红茶及茶区的知名度

     再好的东西,也要让人家知道才有机会体现它的价值,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我们市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广告、网络、书刊——)增加我们英德红茶的知名度,让我们的红茶进一步走出清远,走出广东,走出中国!

7、参考文献:

1[2008/12/10]

2:[2008/12/12]

3:http://www.tourunion.com/info/htm1/60750.htm [2008/12/15]

4:]

5:]

6:http://www.teaw.com/release/902.html[2008/12/17]

7: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2008/12/16]

8:http://www.cctv.com/health/special/tea/20040325/101956.shtml[2008/12/17]

9:清远网[2008/12/16]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广东清远英德红茶及其文化- 侯凯东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