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_石头_新浪博客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1.父母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社会角色

合格的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知识的启蒙者、言行的示范者、知心朋友、心理保健师、称职的指导者。

2.孩子在变,我们也要变———心理定势

孩子进入青春期,生理,心理,需求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父母这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积极适应孩子的新变化,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

3.分数不是一切———晕环效应

父母不应把分数作为判断孩子的{wy}标准,而要用多元的标准来评价孩子。

4.家庭教育不能自相矛盾———手表定理

首先,要处理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形成一种“三位一体”的协xx育。

其次,要正确处理家庭内部的关系,形成协调一致的家庭教育合力。

5.教育要接收孩子的反馈———反馈效应

父母在向孩子灌输正确观念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反馈。互动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诊断性反馈。

2.效应性反馈。

3.巩固强化性反馈。

4.延续或补充性反馈。

6.重视孩子的许多“{dy}次”———首因效应

孩子生活中的许多{dy}次,会给今后的生活打下烙印。因此父母要重视孩子的{dy}次,给他打下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或者对良好的行为进行鼓励。

7.合适的氛围有助于教育———氛围效应

父母在教导孩子时,要注意营造符合教育内容的氛围,平时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创造和谐、温馨的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首先,父母不应该让家庭成为一个充满紧张气氛的“硝烟弥漫”的战场;父母还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父母还可以开展健康有益的家庭文化活动,使一家人共度温馨愉快的娱乐休闲时光。

8.父母在三种心态间的转换———PAC心理状态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在三种心态之间进行转换:父母、成人、孩子。

9.家庭和学校形成的合力———整体性效应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两个分支,这两部分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要远远大于它们“各自为政”所得到的效果。

10.孩子不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代偿心理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把孩子当成自己实现理想的工具。这样不仅防碍孩子取得成功,而且大大地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11.“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阴。”———时间错觉

孩子往往认识不到时间的宝贵,父母需要提醒他们珍惜时间。

首先,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

另外,要指导孩子,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安排做事的顺序。

此外,父母要帮孩子克服“贪玩儿”的嗜好。

12.为什麽而读书?———态度的重要性

孩子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够主动自发地学习,才能取得{zh0}的学习效果。

13.给孩子丰富多彩的世界———感觉剥夺

一个人没有从外界获得足够的刺激和信息,就会陷入思维闭塞、头脑僵化。父母要避免孩子成为“书呆子”,就要让孩子充分接触现实,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保持头脑的灵活。

14.专注是效率的前提———注意稳定性

1.保证充足的睡眠。

2.避免干扰。

3.要有固定的环境和学习时间。

4.学习有有调剂。

5.父母要训练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6.从玩游戏中锻炼。

15.兴趣是学习的发动机———兴趣心理

兴趣是做事的巨大动力。父母要根据孩子在不同兴趣阶段的特点,鼓励和帮助孩子形成有益的兴趣。

1.有趣。

2.乐趣。

3  志趣。

16.够得着的目标才有吸引力———篮球架效应

如果孩子不容易实现一个目标,父母可以把这个目标分解为若干个更小的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实现。

17.避免拖沓的坏习惯———{zh1}通牒效应

为了避免孩子形成拖拉的习惯,父母要给孩子规定完成任务的{zh1}期限。

1.首先,要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和财富。

2.其次要给孩子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

3.父母要教孩子每件事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并且做事要有顺序。

18.过分的压力会使孩子表现失常———动机适度

父母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而要让孩子保持平常心,这样,孩子在学习和考试中才能发挥得{zh0}。

19.引而不发。促使孩子思考———心理张力

父母向孩子提出问题而不给出答案,或者孩子面对困难时父母不马上伸出援手,这样反而促使孩子自己去努力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找出孩子的优势———优势效应

每个人都有其优势、劣势,一个人往往容易在他优势方面取得成功。父母要找出孩子的优势,重点发展这一方面。

21.学习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自我参照效应

当信息与自己相关时,能够引起人更大的兴趣,记得也更扎实。父母要教孩子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需要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2.别束缚了孩子的创造力———心理定势

孩子天生因为没有受到定势思维的束缚,往往具有高超的创造力。父母要保护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创造性思维,不要拿自己的观念和现成的答案去束缚孩子。

23.使用多种感官来学习———感官协同效应

在学习知识的时刻,如果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效率会大大提升。父母可以教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使用多种感官——用眼,用口,又用手,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4.理性和感性思维不可偏废———左右脑开发

人的左脑和右脑分别掌管理性和感性思维,两者不可偏废,而且它们互相促进。在生活中,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游戏,从而促进孩子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以获得更高的智力。

25.避免孩子“心累”———心理疲劳

为了避免孩子心理疲劳,父母需要减轻孩子的思想压力 ,培养孩子的学习节孩子的学习兴趣,调节孩子的身体状态。

1.父母要做的{dy}件事,就是给孩子“减压”。

2.父母还要尽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3.父母还要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心态。

26.舒适的环境带来高效率———环境影响心理

物理环境会影响人的心理,因此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有利于学习和身心健康的环境。

27.留意孩子的情绪周期———情绪周期

每个人的情绪波动都有周期,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情绪周期,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28. 培养孩子适应外界的能力———自适应效应

孩子迟早要自己适应社会,父母如果对孩子的事情总是包办代替,就会剥夺孩子培养适应能力的机会。因此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要尽量让他自己做。

29.对成就的渴望是宝贵的心理品质———成就动机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成就动机,让孩子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追求成功。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要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3.培养孩子自我反省和负责的态度。

4.给予孩子成功的经验。

30.由奢入俭难———棘轮效应

从小习惯了xx享受的孩子,长大后将难以应付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从小陪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是很重要的。

31.让孩子在选择中学会做决定 ———霍布森选择效应

父母要想培养孩子成为有主见的人,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做选择和决定的机会。

32.学会等待是人生重要一课———延迟满足

孩子如果想要任何东西,父母都立刻满足,就无法使孩子学会忍耐,孩子就不懂得克制眼前的欲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33.学坏容易学好难———下坡容易定律

孩子学好不容易,因而父母要提防孩子学坏的倾向,及时予以纠正;而在养成好的习惯和品质方面,则需要下相当的工夫。

34.好榜样胜过千言万语———模仿效应

具体的榜样要比抽象的道理对孩子来说更容易接受。因此父母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供他们学习。

35.应该随大流吗?———从众心理

父母要教导孩子: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不一定要有;别人做的事情也不因为人多就一定是对的。自己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36.名人的特殊影响———名人效应

父母要为孩子选择值得学习的名人,同时要防止孩子受到某些名人的不良影响。

1.父母应该教会孩子辨证地看待名人,不能极端化。

2.父母还可以利用名人效应,使用名人的话语来“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7.孩子周围是什么人?———邻近效应

邻近的人会对孩子产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响,因此父母要留意孩子身边是什么人,并且和邻居处好关系。

38. 道德感的培养———道德的自律与他律

孩子的道德观念是逐渐形成的,父母要帮助孩子由此较低级的“道德他律”阶段,进入到比较高级的“道德自律”阶段。

1岁:同情。

2岁:安慰、初步分享。

34岁:不能偷窃和撒谎。

学龄阶段:基本的社会规范。

39.学会分享———互惠原理

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自私自利、不懂给予的人不会受到欢迎,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分享和给予。 

1.父母要多营造平等的享用氛围,减轻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

2.成人的榜样,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3.父母还要用表扬和奖励来促使孩子学会分享。

4.父母可以通过游戏和阅读来熏陶孩子。

40.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宽恕心理

人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错误,总是本能地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孩子更是如此。父母要培养孩子明辨是非,敢于认错的责任感。

41.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学做人———角色认同效应

父母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在游戏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学到有用的知识。

42.“惯子如杀子“———权利欲的膨胀

人的权利欲是无穷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过于娇惯孩子,可能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自私骄横的个性,将来即危害社会,又危害自己。

43.不要指望老师xx公平———马太效应

学校里老师的行为不是父母能够xx左右的。即使老师忽视孩子,也要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

44.对待异性的分寸———异性效应

孩子到了青春期,异性相吸是很自然的现象。如果父母正确地引导,与异性的交往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1.“异性效应”可以使孩子和异性取长补短,丰富完善自己的个性。

2.“异性效应”可以使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与活动效率。

3.“异性效应”可以激励孩子奋发向上。

45. 用体育运动塑造孩子性格———体育影响性格

父母可以选择合适的 体育项目,来克服孩子性格上的缺点。

46. 旁敲侧击与潜移默化———心理暗示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有些话不好开口,父母可以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旁敲侧击或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47. 对孩子抱有积极的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

父母对孩子的积极的心理期待,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勇气。但是父母也要注意不要给孩子过高的心理期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48. 怎样鼓励与禁止———强化心理效应

奖励和惩罚可以用于强化孩子好的行为,弱化孩子不好的行为。这两种手段及时和适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9. 别用物质奖励孩子———德西定律

父母一般不要的孩子进行物质上的奖励,因为物质奖励容易降低孩子对事情本来的兴趣,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50. “你是好孩子”———标签效应

父母如果给孩子贴上标签,会使孩子趋向于成为标签所说的那种人。所以父母要尽量给孩子贴好的标签。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_石头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