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桌子上看到一本《读库0803》,这一直是我很喜欢的系列丛书,低调的装帧里面是沉甸甸的文字,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老实说看完这么一本书很费劲,因为内容跨度实在太大,所幸每次阅读必有所得。在xx用了大半天的时间看了其中的几篇文章,在此摘录做记。
这是一篇关于荣氏父子的文章,在无锡求学四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他们的故事。梅园依旧在,只是故人不再来。从来没有详细的了解过他们的历史,只是依稀知道运河边有他们曾经的面粉厂,宝界桥也是他们捐资建造的,曾经是我夏季最喜欢的乘凉的地方,xx。但是看到文章中一段话:他说一生{wy}可以留作身后纪念的就是这座大桥,回报乡里的只有此桥,将来无锡人知道有个荣德生,大概只有靠这个桥。让我不禁内心xx触动,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依旧有如此的企业家,而现在的企业,又有几人拥有如此的精神呢?
68页的文字,概括了两位前辈企业家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商业的状态。其实他们的发迹跟时代有着深刻的联系,在那个匮乏与动乱的年代,选择衣食两样实业作为根基才能发展出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的荣氏企业。
荣宗敬和荣德生两兄弟的性格和理念如此鲜明的对比,也让我看到了每一种性格创业的可能性,或纵横捭阖,或脚踏实地,选择一种自己的方式然后去尝试,因为并没有所谓命中注定这一说。昔年的小辫子和二木头也按照自己的方式构建了这个近代商业的神话。
两位先生都很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不同的是荣宗敬全盘接受西洋事物,从机器到工厂到工人;而荣德生则是处于半接受的状态,除了引进洋机器之外,还会自己开发成套设备,公益铁工厂就是为此建造的,而对于用人,更倾向于内部培养而不是空降。这总让我想起腾讯,这家现在互联网企业的巨头,虽然无数人说其是从“抄袭”起家的,但是如果单纯的抄袭如何能成为互联网第三大公司呢?秘诀恐怕跟百年前的荣德生的一些理念颇为相似:除了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还会根据当地的需要进行部分的优化和修改——毕竟只有中国人最了解中国人;员工更倾向于内部提拔而不是明星空降;尽量自己内部成为生态圈而不是四处合作,这样才能更有效的统一管理。
两位先生都很尊敬人才,劳工自治区让我们看到了近代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和精神的重视,工人生活安定与否,文化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生产。这跟我理念中的良性企业是一致的,我一直觉得一个没有自己图书馆,没有员工福利(并非是指钱和虚的旅游之类的福利),更没有企业精神的企业,可以富有,但是不会伟大。在申新三场起火的时候,附近职工纷纷过来救火,荣德生却不让他们进厂,反倒是将姓名一一记下,原因是:“来的人都是厂里的忠臣。厂子烧了,会有保险公司赔偿,可以再造。忠臣烧死了,就不好找了。”从这其中的一句话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的荣德生已经认识到,人才才是让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而并非只是一味的引进新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这一点让我想起桑勇兄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只有团队成长了,公司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长。
还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我是一个事业家,不是一个资本家,我所有的钱全在事业上面,经常要养活数十万人,如果事业一日停止,数十万人的生活就要发生影响……”有这种责任感的企业家,无论如何也不会小富即安困步不前。
于是我很想回到无锡,循着两位的足迹,开始一段真正的旅程。
虽然我最近一直在为iPhone做产品设计,但是这不妨碍在此引用诺基亚的设计理念“设计有着社会功能,它的真正目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设计都是为了金字塔{dj1}的百分之十提供设计。我每次设计出来的东西,对于我的父母来讲,都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当我惟一一次设计一个xxxx的时候非常开心,因为,我终于能为我的父母做一点设计,让他们更好的使用。
波拉克曾给其他面向不发达市场设计的三条设计忠告:
- 两眼看着对方和至少二十五个穷人有了满意的交谈以前,不要开始你的设计。
- 如果你无法做到让使用者在{dy}年内至少能收回投资,不要开始你的设计。
- 如果你不确定在设计做完后没有政府补贴你也能有至少一百万件的销售,不要开始你的设计。
我们在学校学习的设计和毕业后的所使用的设计技能,都是只能为很小一部分人服务的设计。在这里我很尊敬hao123和腾讯,因为我的父母和大多数的初级网民,都在使用他们的服务,还有360doc.com,这是我父亲最喜欢的网站,虽然里面内容良莠不齐,但是至少适合他们的年龄段阅读和发掘,很多道理都是父亲看到之后通过QQ转发链接给我的。
想起龙应台《目送》里面一段描写带着年迈的母亲上街,却不知道带着她逛什么地方,物质丰富的都市竟然是老年人的荒漠,所以他们只能呆在家里。于是我想,除了能为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人设计,是否可以为我们的父母做点什么?为那些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做点什么?为那些贫困的人们做点什么?一个丑陋粗糙的陶罐净水器或许比一张设计精美的汽车概念图或许更有意义,这也才是真正的设计师吧——不是设计让更多人买不起的附加值,而是通过自己的设计让更多人受益。
所以今年除了义务跟白光兄的摆摆书架这个项目之外,再给自己增加一个项目,为父母而设计。
这是一篇关于医学领域的内容,其中的内容我从来没接触过,但是这并不妨碍看懂这篇文章。
而所谓的偶然其实都是无数潜移默化的必然造成的,这个观点却跟我以往的观点有所冲突,作者是这么介绍磺胺的发现的(这也是我从小吃的最小的药)——如果没有化学知识的进步,克莱尔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合成出大量结构迥异的小分子化合物。如果没有采用正负对照组方式的科学方法,多马克也不可能如此肯定地认为磺胺有作用。
而根治肺结核则用到了大量的统计学知识,这是因为希尔当医生的幻想破灭,只好改行学了经济学,并因此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学知识。所以在哪个行业都能学到知识,而且融会贯通起来才能发挥{zd0}值。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在本行业之内。
呼吸机的故事则告诉我们,拥有专业知识的“外行”往往能跳出经验主义的圈子来解决问题。xx师易卜生就是利用其专业知识制造了呼吸机,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高血压的xx的药的发现则代表了人们发现新药的两种途径:碰运气和主动设计。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所谓运气很好的时候,而除了运气好之外,更多的应该是探寻除了运气之外的哪些因素,看是否能重现这个运气。这两者的差别就是虽然药效一样,但是前者啥都没有,后者获得了诺贝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