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范围及条件
本次规划范围以永定门原址为中心,北起南纬路,南到燕墩及其周边绿地,东、西两侧以现状永定门桥东、西两座跨河桥,天坛外坛坛墙遗址、先农坛坛墙为界,规划用地面积46.7公顷(详见附图)。
在规划区域内以护城河北滨河路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其中南半部分以交通、绿化及河道用地为主。用地内现状有永定门立交桥及东、西两座跨河桥、南二环路、护城河、京沪线铁路桥、燕墩。
北半部以复建文物、绿化广场及商业、文化用地为主。复建文物包括永定门城楼和天坛外坛西坛墙。永定门城楼在原址复建,只恢复城楼。先农坛坛墙和天坛外坛西坛墙两侧各有10米宽绿地作为坛墙保护及控制地带。从永定门城楼向北一直到南纬路为绿地、城市广场及少量商业、文化用地,南中轴御道从中间穿过。
整个规划区被分成A、B、C、D、E五个主要部分;其中E地块为永定门广场和中轴路绿带(宽24米); A、B两地块地上部分以绿地、广场为主,结合现状保留的天桥商场,地下空间统一利用,功能为商业金融或文化娱乐;C、D两地块为生态绿地,内含文化与历史的回忆。
二、历史沿革
北京旧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经明、清两代改建、发展形成的。元大都建成于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全城以城南垣中央的丽正门至大天寿万宁寺中心阁为城市中轴线,左右展开。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代改建元大都,为加强都城的保卫作用,在内城的南侧开始兴建外城,永定门位于城市中轴线上,距离原城南垣正中部位的元代“丽正门” 约3.5公里,是北京旧城中轴线南端的标志性建筑,于1957年被拆除。
历史上永定门包括城楼、箭楼和瓮城三部分,南部有护城河拱卫。永定门与正阳门遥相对应,是明、清两朝皇室前往南苑团河围猎的主要通道。
永定门城内有天坛、先农坛,城外有燕墩等{gjj}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均没有门,只有西边修两座大门——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也称天坛门),而内坛墙四周则有东、南、西、北四座天门。天坛于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先农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宣武区永定门内大街,天坛西侧,占地约130公顷。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山川坛,明嘉靖年间于山川坛内建先农坛,清代统称先农坛。坛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北圆南方,略呈长形,先农坛外墙西侧修有两座大门。
天坛与先农坛之间距离约280米,历史上两坛之间主要为空地,清朝时有御道在此穿过,直达永定门城楼。
燕墩又称“烟墩”,位于崇文区西南部,永定门外铁路南侧,始建于元代,据文献记载,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南方之镇即为燕墩。因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燕墩在元代始建时,只是一座土台,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才包砌以砖。燕墩上竖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一座,是北京xx碑刻之一, 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永定门城楼复建及中轴路(南纬路-永定门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尊重并延续历史文脉,与周边城市元素紧密结合,使中轴路成为文化和绿化的轴线。
广场设计、绿地景观设计、步行系统设计、色彩等因素,旨在烘托气氛,体现两坛文化。
注重生态、强调环境、以绿为主,突出绿化的环境效应,同时形成较好的绿化景观,建成一个生态和景观绿地。
四、规划原则
1、从前门至永定门作为整体街区来考虑。
前门至珠市口为传统商业街区,结合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重点增加行道树。于庭院中增植从花草至乔木的绿化植物,拆除危旧房结合建筑布局和交通的边角地块开辟绿地。
2、重点研究从永定门至珠市口地段,结合步行系统组织形成景观序列和游憩系统。在形成平正、大方的总体风格,衬托、强化城市轴线的同时,在局部开辟良好的活动场地和尺度适宜的休憩空间。要充分考虑天坛祈谷门、圜丘门和先农坛东门外景观和人流集散的功能要求,以形成良好的景观环境和活动空间。
以两坛文化为主导的空间区域历史上北界至珠市口,目前规划条件只研究至南纬路。建议绿化轴线向北延伸至珠市口,充分尊重两坛文化的特征,以绿化衬托和形成整体环境气势。
3、对于两坛的出入口部分,利用绿地结合道路和入口广场组织出入人流的集散。
4、对于修复的坛墙,以植物进行适当的衬托,以不遮挡视线,充分展示坛墙为度。
5、永定门城楼周围由于受现状交通条件的限制覆土较浅,以开阔的草坪和地被为衬托突出永定门城楼,充分展示永定门恢复后的城市形象。
6、中轴御道从南到北视线开敞,以两侧绿化为背景。
7 永定门南侧重点处理好桥区和燕墩的绿化。
设计方案沿坛墙留出15米作为绿化和人行步道,以便按照历史恢复祈谷、圜丘两门及值守房,并便于较好组织人流集散。北端B地块绿化向南退50米,与A地块北部的商业建筑找齐,并与路北成对称关系,形成绿化广场,便于祈谷门的人流集散,同时组成构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南端C、D两绿地突出生态景观的特点。
五、规划设计方案
(一)、设计构思
中轴线是北京城的脉搏,北京上百年的发展建设都是围绕这条轴线展开。规划建设的南中轴位于历史文化氛围浓溢的先农坛和天坛之间,南中轴的绿地规划既要与北中轴相呼应,形成一条具有历史文化气氛,又有生态绿化景观的完整的中轴景观,同时又要体现和烘托两坛文化。
本方案力求通过简洁、大方的绿地规划突出两坛文化,体现古都风貌,对中轴起烘托、渲染的作用,体现时代特征,兼具一定的休憩功能。
(二)、规划布局
考虑到天坛、先农坛和整个中轴庄重、严肃的特点,本方案规划布局采用规则式布局。
本方案规划布局以护城河北滨河路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半部分A、B、C、D、E五块绿地是规划设计的重点。其中A、B两块绿地地下为规划商业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分三层,地面覆土3米。根据建筑所需的防火分区和人流集散要求,并结合市政交通条件,设置出入通道。沿路种植落叶乔木,形成林荫道,以形成良好的景观环境。
C、D两块绿地以大片绿化为主,突出绿地的生态功能。在这两块绿地中,北半部各规划一段下沉广场,广场边缘呈凹凸形,像跳动的脉搏,暗示着中轴路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沿广场边规则式种植高大银杏树阵,形成林荫广场,树下设置百家门,两侧广场外围有浮雕墙,记述南城旧事,形成一个区域性居民休闲场所。再往南保留原有的观音寺,两侧绿地设有体现老北京城胡同和民居遗迹的建筑构件、甬路和两条横向小路,形成林间漫步小道。人们漫步其间即可对北京的过去梦思萦怀,也可对北京的今天和将来充满遐想。
E段中心御道由南到北贯穿整个绿地。御道铺装,按照从天安门到正阳门现状保留的御道形式铺设,面宽10米,两侧另用青灰色花岗岩各铺设1米,总宽12米。御道两侧各8米宽绿地种植两排高大树木和地被花卉,突出其庄严肃穆的气氛。
坛墙前成排种植的桧柏是天坛桧柏种植的一种延续,使绿地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这种融合中体现两坛文化。先农坛街、天坛西侧路是单行城市主干道。由行道树和中心绿地外围成排种植的银杏构成整齐的街道景观。
护城河北滨河路以南的半部分,重点是桥区绿化。沿立交桥外侧种植两排高大乔木,形成立交桥的交通导向性。沿二环路一侧,流线型种植色带,形式与北侧绿地规划布局相呼应,构成完整构图。燕墩保护绿地自然式种植突出古迹的沧桑。
(三)、景观序列和功能分区
景观序列由南至北:燕墩保护性绿地、立交桥区绿地、永定门城楼绿地、生态绿地、商业广场绿地。游憩绿地是前奏、序曲、高潮、尾声。功能分区主要有观赏绿地、生态林、游憩广场绿地、燕墩保护绿地。
整个绿地形成多条景观轴线。主轴为中心御道,笔直的道路,严整的道边绿化树,通过树后两侧绿地开阔的草地和远处的树丛,从而加强和突出了轴线的意境。两侧绿地外围规则种植二至三排大乔木,既是前面草坪树丛的背景,又形成两侧道路的轴线景观。从御道向前看时是主轴线景观,往两侧看是开阔自然的草坪树丛,再往两侧远望透过树丛和背景树,是展示的坛墙。
(四)、植物规划
南中轴路绿地是特定城市空间中的公共绿地,另有部分道路附属绿地。在植物规划上既要展示、突出天坛和先农坛坛墙、复建的永定门城楼,又要形成一定的道路景观。因此,本方案在植物规划上,由两侧坛墙向道路中心,种植由桧柏、银杏、油松到大片落叶乔木疏林如国槐、白蜡、栾树到桧柏、花灌木、地被过渡;色彩由素雅向多样丰富过渡;种植形式由规则式银杏树阵向自由式种植的花灌木过渡。沿先农坛街和天坛西侧规划路,色彩素雅的银杏树阵和大片落叶阔叶乔木林,与灰色的坛墙相协调,同时衬托和展示着坛墙;而沿永定门内大街,花灌木、常绿树、规则式的落叶阔叶乔木林形成一定的植物景观层次,色彩丰富,构成现代的城市道路景观。
北部两块三角形绿地,以落叶乔木为主,适当种植常绿树油松、桧柏,点缀花灌木紫薇、丁香、连翘,形成疏密有序的自然式种植。
A、B商业区两侧绿地,以两行银杏为主,内侧间植一些油松、花灌木。
C、D两块绿地以银杏树阵为背景,种植常绿树如:油松、桧柏,落叶乔木如:国槐、元宝枫、栾树、玉兰等,花灌木如:丁香、连翘、紫薇等,以及地被植物、花卉,形成疏朗自然式树丛,靠近中间部分留出一定的草地,留出足够的观赏视距。
中间为中轴御道,沿两侧种植一排高大的国槐和一排银杏,树下沿路种植花卉设置石凳,形成宏伟气势,突出御道。永定门前后广场有开阔的草地和树丛,突出城楼的整体形象。
坛墙前10m宽的绿带植大桧柏间植黄杨球,突出坛墙的庄严肃穆。行道树为银杏。间隔种植的桧柏和黄杨球,树形高低对比,形成韵律感,也利于展示坛墙。同时与两侧道路内侧的规则式种植的三排高大的银杏树阵形成恢弘的气势,色彩也与素雅的灰墙相协调。
立交桥区对称种植落叶林加修剪植物以强调轴线。燕墩又称烟墩,为元代始建烽火台,燕墩保护绿地自然式种植突出古迹的沧桑。
六、结束语
中国有五年的文明史,北京有二千多年的建城史,这期间担负的历史太多太多;天坛和先农坛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太多太多,其间包含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情结更是太多太多。长久以来,人们总是在憧憬着民富国强的太平盛世;今天我们回顾和展示这一历史文化,有着太多太多的理由;但是我们不是去画蛇添足,为历史而历史,为文化而文化。在这一片净土中,宁静、优美的绿化环境,参天的大树,就是一种{zh0}的体现。
1.平面图
2.效果图
3.植物规划
4.交通分析
5.视线分析
6.剖面图
7.中轴御道
8.城门前广场
本次规划范围以永定门原址为中心,北起南纬路,南到燕墩及其周边绿地,东、西两侧以现状永定门桥东、西两座跨河桥,天坛外坛坛墙遗址、先农坛坛墙为界,规划用地面积46.7公顷(详见附图)。
在规划区域内以护城河北滨河路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其中南半部分以交通、绿化及河道用地为主。用地内现状有永定门立交桥及东、西两座跨河桥、南二环路、护城河、京沪线铁路桥、燕墩。
北半部以复建文物、绿化广场及商业、文化用地为主。复建文物包括永定门城楼和天坛外坛西坛墙。永定门城楼在原址复建,只恢复城楼。先农坛坛墙和天坛外坛西坛墙两侧各有10米宽绿地作为坛墙保护及控制地带。从永定门城楼向北一直到南纬路为绿地、城市广场及少量商业、文化用地,南中轴御道从中间穿过。
整个规划区被分成A、B、C、D、E五个主要部分;其中E地块为永定门广场和中轴路绿带(宽24米); A、B两地块地上部分以绿地、广场为主,结合现状保留的天桥商场,地下空间统一利用,功能为商业金融或文化娱乐;C、D两地块为生态绿地,内含文化与历史的回忆。
二、历史沿革
北京旧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经明、清两代改建、发展形成的。元大都建成于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全城以城南垣中央的丽正门至大天寿万宁寺中心阁为城市中轴线,左右展开。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代改建元大都,为加强都城的保卫作用,在内城的南侧开始兴建外城,永定门位于城市中轴线上,距离原城南垣正中部位的元代“丽正门” 约3.5公里,是北京旧城中轴线南端的标志性建筑,于1957年被拆除。
历史上永定门包括城楼、箭楼和瓮城三部分,南部有护城河拱卫。永定门与正阳门遥相对应,是明、清两朝皇室前往南苑团河围猎的主要通道。
永定门城内有天坛、先农坛,城外有燕墩等{gjj}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均没有门,只有西边修两座大门——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也称天坛门),而内坛墙四周则有东、南、西、北四座天门。天坛于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先农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宣武区永定门内大街,天坛西侧,占地约130公顷。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山川坛,明嘉靖年间于山川坛内建先农坛,清代统称先农坛。坛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北圆南方,略呈长形,先农坛外墙西侧修有两座大门。
天坛与先农坛之间距离约280米,历史上两坛之间主要为空地,清朝时有御道在此穿过,直达永定门城楼。
燕墩又称“烟墩”,位于崇文区西南部,永定门外铁路南侧,始建于元代,据文献记载,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南方之镇即为燕墩。因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燕墩在元代始建时,只是一座土台,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才包砌以砖。燕墩上竖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一座,是北京xx碑刻之一, 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永定门城楼复建及中轴路(南纬路-永定门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尊重并延续历史文脉,与周边城市元素紧密结合,使中轴路成为文化和绿化的轴线。
广场设计、绿地景观设计、步行系统设计、色彩等因素,旨在烘托气氛,体现两坛文化。
注重生态、强调环境、以绿为主,突出绿化的环境效应,同时形成较好的绿化景观,建成一个生态和景观绿地。
四、规划原则
1、从前门至永定门作为整体街区来考虑。
前门至珠市口为传统商业街区,结合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重点增加行道树。于庭院中增植从花草至乔木的绿化植物,拆除危旧房结合建筑布局和交通的边角地块开辟绿地。
2、重点研究从永定门至珠市口地段,结合步行系统组织形成景观序列和游憩系统。在形成平正、大方的总体风格,衬托、强化城市轴线的同时,在局部开辟良好的活动场地和尺度适宜的休憩空间。要充分考虑天坛祈谷门、圜丘门和先农坛东门外景观和人流集散的功能要求,以形成良好的景观环境和活动空间。
以两坛文化为主导的空间区域历史上北界至珠市口,目前规划条件只研究至南纬路。建议绿化轴线向北延伸至珠市口,充分尊重两坛文化的特征,以绿化衬托和形成整体环境气势。
3、对于两坛的出入口部分,利用绿地结合道路和入口广场组织出入人流的集散。
4、对于修复的坛墙,以植物进行适当的衬托,以不遮挡视线,充分展示坛墙为度。
5、永定门城楼周围由于受现状交通条件的限制覆土较浅,以开阔的草坪和地被为衬托突出永定门城楼,充分展示永定门恢复后的城市形象。
6、中轴御道从南到北视线开敞,以两侧绿化为背景。
7 永定门南侧重点处理好桥区和燕墩的绿化。
设计方案沿坛墙留出15米作为绿化和人行步道,以便按照历史恢复祈谷、圜丘两门及值守房,并便于较好组织人流集散。北端B地块绿化向南退50米,与A地块北部的商业建筑找齐,并与路北成对称关系,形成绿化广场,便于祈谷门的人流集散,同时组成构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南端C、D两绿地突出生态景观的特点。
五、规划设计方案
(一)、设计构思
中轴线是北京城的脉搏,北京上百年的发展建设都是围绕这条轴线展开。规划建设的南中轴位于历史文化氛围浓溢的先农坛和天坛之间,南中轴的绿地规划既要与北中轴相呼应,形成一条具有历史文化气氛,又有生态绿化景观的完整的中轴景观,同时又要体现和烘托两坛文化。
本方案力求通过简洁、大方的绿地规划突出两坛文化,体现古都风貌,对中轴起烘托、渲染的作用,体现时代特征,兼具一定的休憩功能。
(二)、规划布局
考虑到天坛、先农坛和整个中轴庄重、严肃的特点,本方案规划布局采用规则式布局。
本方案规划布局以护城河北滨河路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半部分A、B、C、D、E五块绿地是规划设计的重点。其中A、B两块绿地地下为规划商业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分三层,地面覆土3米。根据建筑所需的防火分区和人流集散要求,并结合市政交通条件,设置出入通道。沿路种植落叶乔木,形成林荫道,以形成良好的景观环境。
C、D两块绿地以大片绿化为主,突出绿地的生态功能。在这两块绿地中,北半部各规划一段下沉广场,广场边缘呈凹凸形,像跳动的脉搏,暗示着中轴路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沿广场边规则式种植高大银杏树阵,形成林荫广场,树下设置百家门,两侧广场外围有浮雕墙,记述南城旧事,形成一个区域性居民休闲场所。再往南保留原有的观音寺,两侧绿地设有体现老北京城胡同和民居遗迹的建筑构件、甬路和两条横向小路,形成林间漫步小道。人们漫步其间即可对北京的过去梦思萦怀,也可对北京的今天和将来充满遐想。
E段中心御道由南到北贯穿整个绿地。御道铺装,按照从天安门到正阳门现状保留的御道形式铺设,面宽10米,两侧另用青灰色花岗岩各铺设1米,总宽12米。御道两侧各8米宽绿地种植两排高大树木和地被花卉,突出其庄严肃穆的气氛。
坛墙前成排种植的桧柏是天坛桧柏种植的一种延续,使绿地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这种融合中体现两坛文化。先农坛街、天坛西侧路是单行城市主干道。由行道树和中心绿地外围成排种植的银杏构成整齐的街道景观。
护城河北滨河路以南的半部分,重点是桥区绿化。沿立交桥外侧种植两排高大乔木,形成立交桥的交通导向性。沿二环路一侧,流线型种植色带,形式与北侧绿地规划布局相呼应,构成完整构图。燕墩保护绿地自然式种植突出古迹的沧桑。
(三)、景观序列和功能分区
景观序列由南至北:燕墩保护性绿地、立交桥区绿地、永定门城楼绿地、生态绿地、商业广场绿地。游憩绿地是前奏、序曲、高潮、尾声。功能分区主要有观赏绿地、生态林、游憩广场绿地、燕墩保护绿地。
整个绿地形成多条景观轴线。主轴为中心御道,笔直的道路,严整的道边绿化树,通过树后两侧绿地开阔的草地和远处的树丛,从而加强和突出了轴线的意境。两侧绿地外围规则种植二至三排大乔木,既是前面草坪树丛的背景,又形成两侧道路的轴线景观。从御道向前看时是主轴线景观,往两侧看是开阔自然的草坪树丛,再往两侧远望透过树丛和背景树,是展示的坛墙。
(四)、植物规划
南中轴路绿地是特定城市空间中的公共绿地,另有部分道路附属绿地。在植物规划上既要展示、突出天坛和先农坛坛墙、复建的永定门城楼,又要形成一定的道路景观。因此,本方案在植物规划上,由两侧坛墙向道路中心,种植由桧柏、银杏、油松到大片落叶乔木疏林如国槐、白蜡、栾树到桧柏、花灌木、地被过渡;色彩由素雅向多样丰富过渡;种植形式由规则式银杏树阵向自由式种植的花灌木过渡。沿先农坛街和天坛西侧规划路,色彩素雅的银杏树阵和大片落叶阔叶乔木林,与灰色的坛墙相协调,同时衬托和展示着坛墙;而沿永定门内大街,花灌木、常绿树、规则式的落叶阔叶乔木林形成一定的植物景观层次,色彩丰富,构成现代的城市道路景观。
北部两块三角形绿地,以落叶乔木为主,适当种植常绿树油松、桧柏,点缀花灌木紫薇、丁香、连翘,形成疏密有序的自然式种植。
A、B商业区两侧绿地,以两行银杏为主,内侧间植一些油松、花灌木。
C、D两块绿地以银杏树阵为背景,种植常绿树如:油松、桧柏,落叶乔木如:国槐、元宝枫、栾树、玉兰等,花灌木如:丁香、连翘、紫薇等,以及地被植物、花卉,形成疏朗自然式树丛,靠近中间部分留出一定的草地,留出足够的观赏视距。
中间为中轴御道,沿两侧种植一排高大的国槐和一排银杏,树下沿路种植花卉设置石凳,形成宏伟气势,突出御道。永定门前后广场有开阔的草地和树丛,突出城楼的整体形象。
坛墙前10m宽的绿带植大桧柏间植黄杨球,突出坛墙的庄严肃穆。行道树为银杏。间隔种植的桧柏和黄杨球,树形高低对比,形成韵律感,也利于展示坛墙。同时与两侧道路内侧的规则式种植的三排高大的银杏树阵形成恢弘的气势,色彩也与素雅的灰墙相协调。
立交桥区对称种植落叶林加修剪植物以强调轴线。燕墩又称烟墩,为元代始建烽火台,燕墩保护绿地自然式种植突出古迹的沧桑。
六、结束语
中国有五年的文明史,北京有二千多年的建城史,这期间担负的历史太多太多;天坛和先农坛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太多太多,其间包含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情结更是太多太多。长久以来,人们总是在憧憬着民富国强的太平盛世;今天我们回顾和展示这一历史文化,有着太多太多的理由;但是我们不是去画蛇添足,为历史而历史,为文化而文化。在这一片净土中,宁静、优美的绿化环境,参天的大树,就是一种{zh0}的体现。
1.平面图
2.效果图
3.植物规划
4.交通分析
5.视线分析
6.剖面图
7.中轴御道
8.城门前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