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博界把一向分为3类:青花、彩瓷、单色釉。彩瓷、单色釉不属本文范围,单谈谈青花。青花的定义是什么?严格的定义应分两个层面来理解:{dy}个是感性层面,就是用钴料在涩胎上绘纹饰后,外罩上一层透明釉,入窑在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的白底蓝花,就是青花。第二个是理性层面的定义,就是利用钴料中的钴、铁、锰等着色剂中所含呈色元素,在还原焰中通过化学置换反应原理的作用下,变成显色元素的釉下彩色呈现的青花。在元代烧制的为,在明代烧制的为,在清代烧制的为清青花。那么理性定义的内涵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本文重点所要分析的问题,也是元青花两大误区之一的逻辑推理。zx.findart.com.cn

    元青花钴料

    任何一种矿物,都是由于若干亿年前地壳的变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钴土矿当然也不例外,它分布于世界各地,说元青花所用的钴料,名“索麻离”钴料,它原生于的卡山,是以{dy}个发现它能够烧制青花的人命名的。在9—10世纪时人就利用它来烧制名为“米纳依”的青花装饰品。它又怎么进入作为烧制青花的着色剂的呢?这应从《元史》中找答案。当元宪宗蒙哥争得汗位后,为缓和宫廷矛盾,派他的四弟忽必烈总管漠南,命他的六弟旭烈兀西征波斯,这就是人的3次西征,是在1252—1259年进行的。西征xx于1256年攻克,1259年攻克叙利亚而占领了整个波斯,建立了一个伊儿汗国。由于旭烈兀和元朝皇帝蒙哥是亲兄弟,同是拖雷的嫡系,不同于其他三大汗国,它始终服从朝廷,文书的传递、物资往来畅通无阻,从大都到伊儿汗国有驿道直通。故而这种烧瓷的钴矿源源由驿道进口,这就是进口“索麻离”钴料起源所在。zx.findart.com.cn

    进口钴料和国产钴料理化测试数据表明:“至正型青花”不宜定为元青花标准器

    钴土矿分布于世界各地,由于原始生态环境的不同,故而钴矿所含的其他金属着色氧化物的比例都不一样。同是索麻离钴料,它们的钴铁比和钴锰比的比值有参差。根据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对元青花所用索麻离料进行的理化测试的数据:MnO/CoO比为0.01~0.06,而Fe203/CoO为2.21~3.02。而另一组国产钴料测试的数据MnO/CoO比为3.74~16.19,而Fe203/CoO为0.11~3.74。可见进口钴料和国产钴料金属着色剂的含量比差相当大。着色剂含量的比差,就等于呈色元素的比差;呈色元素的比差就等于显色程度的比差;显色程度的差异,就是浓淡深浅不一的差异。世界各地原生钴土矿所含各种金属着色氧化物的先天不统一,所以烧制出来的青花颜色也不可能一致。烧制除自身金属着色氧化物决定其发色外,其一系列的工艺流程、生产条件和青花的显色也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说,釉的配方、施釉方法、釉层的厚薄、炉温升降的速度、停火时的温度、气氛的纯度、炉内空气过剩系数和氧的过剩系数是否符合技术要求等,这些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与青花发色都是息息相关的。原料所含金属着色氧化物的比率参差不统一,窑炉还原焰的强弱不标准,纯度不标准,由氧化焰转换成还原焰的临界温度不标准(技术要求为900℃,而当时是靠窑工目测)。这一系列工艺流程的无序和不规范,会导致生产出不同的产品。假如在这种条件下,能够生产出所谓标准器来的话,岂不有悖于哲学社会学中的“素质决定形象”的逻辑学的原理吗?岂不要质疑物理化学的定律吗?故而不管用进口料烧制的元青花还是用国产料烧制的元青花,都无标准器可言,这是由客观的生产工艺流程、条件和主观原料中的金属着色氧化物的含量等物理性能所决定的。因为钴、铁、锰这3种着色剂在还原焰中都被还原成为低价氧化物,比如铁被还原成为黑色的低价铁,钴还原成蓝色,而锰还原成为紫色。这3类呈色元素,在窑炉内,经过化学置换反应原理的作用,相互融溶成为显色元素后变成多种呈色元素综合反应的青花,故而烧成的青花色调都不一样,有的泛灰,有的泛蓝,有的泛紫,有的泛黑,所以元青花在传世品中,用肉眼就能看出色调的差异,如果用切尔西滤色镜下看更是千差万别。用这种毫不具备“标准器论证因素中所必备的标准条件”的器物当标准器,而用这样的被扭曲的标准器来对照元青花,那所有的元青花不就都被它扭曲了吗?2009年6月24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元青花怎么了?》一文,文中引述了专家论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专家坦言,目前已对20个窑口和8000多片瓷片进行研究,对元青花进行物理分析,胎质元素器型的检测等等来看,这些窑场和瓷片都各不相同,无法对比,找不到雷同之处。”笔者的粗浅认识,客观上已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理化测试所认证。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们所作出的经过理化测试的科学结论,文博界的鉴定专家们总应该相信的吧!那么把“至正型青花”定为元青花的标准器的观点恐怕是值得商榷的吧!2004年《中国文物报》刊登了《由元青花及“至正型”陶瓷鉴定谈方法论》一文,文中说元青花因为“元”字,应有强力的局限性。“‘至正型’{jd1}标准器,为元青花之{jp},是不争的事实。”这句话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合乎科学性?看过上文的人,自会作出自己的结论。所谓标准器,必须具备“标准器论证因素所必具的无可替代的标准条件”,又在哪里呢?由于客观上不具备无可代替的标准条件和物理过程,而人为的扭曲成为标准器,用这种扭曲物作为标准去对照元青花,那么所有的元青花不都是赝品了吗?而真正的元青花就只有这件孤立的“至正型”了。我们从逻辑论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孤立的标准。用孤立的标准对照元青花,那么存世的元青花都成为假冒伪劣了。我们的先民所凝聚的汗水智慧创烧的元青花在专家们眼中一律“假货”。文物的定性要经过科学论证分析后,方可作出结论啊!zx.findart.com.cn

    元青花存世果真只有300件吗?我衷心地希望它成为“过去式”

    这个问题我们须从源头上谈起,元青花这个名词在我国陶瓷工业发展史是一片空白,拙文“邂逅鬼谷下山”连载文中,已有了较详细的论述。然而元青花是怎么样引起国人的浓厚兴趣的呢?在《陈万里考古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里透出了一点信息。这篇文章原载在《院刊》1958年{dy}期上,现收集在该集第252页中,文中写道:“参考约·阿·帕布(波普)著《伊斯坦布炮台宫所藏中国之14世纪的青花》1952年版……约·阿·帕布《阿尔达比圣庙之》1956年版。由于这两本书的出版而引起了轰动效应,那时除了的专家们翻译研究外,民间很少涉猎,其实我们探索帕布这两本书的中心思想,不过是他见到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瓷器非常惊奇,他知道这是14世纪中国生产的青花瓷器,他就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然后将的藏瓷和圣庙的藏瓷中找与这件带至正十一年款的器作为标准的在形制、工艺、发色、绘画等特征相类似的青花器进行归类,成为14世纪中国标志。其实14世纪的时间概念准确说它不能代表元朝,这个世纪是元明两个朝代交替的世纪,它从元仁宗大德四年(1300年)起一直延续到明建文二年(1400年),元以后33年的明代也烧了不少青花瓷,但他未提及。帕布这两本书的目的就是将他认为14世纪中国所生产的青花瓷归纳成一个命题。”zx.findart.com.cn

    一位外国人执着地喜欢上中国古陶瓷的研究,开了对瓷器研究的先河,这是很难为他的。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件非常普通带纪年款的元青花只是民间供神祈福、毫无标准内涵的元青花瓶,作为标准器而产生的“蝴蝶振翅效应”所引起的误导,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使国内元青花遭到了“非秦者死,为客者逐”的命运,伤及本土文化的筋骨。如不走出这个传统思维的定式,或将造成{yj}性的伤害。因为元青花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元代文物呀!怎么能随随便便拿一件错位的、被扭曲的标准投到文物界、考古界、文化艺术界去衡量对照所有的元青花?那么所有的元青花就被对比成不是元青花了(仿品是另一码事)。所以,有的专家说元青花存世只有300件了,笔者愚钝,不知何所据而云然?后来在《谁在收藏中国》这本书的158页上看到这样的说法:“此说法源于大学考古系博士蒋奇栖。1993—1996年,蒋博士在考察土耳其、伊朗、等地后得出结论:中国的元青花瓷只有300件,好的重要的瓷器都不在中国,而在国外。”使我茅塞顿开,原来国内专家300件存世的根据就在这里。那么蒋博士的根据又何在呢?我辈也不敢信口开河,何况博土呢!在后一节中读到书的作者刘树先生解答:“蒋博士调查结论都不能作为对元青花存在的形式的‘盖棺定论’。道理很简单,历史的事理存在于文字记忆中。历史的事理只能产生于对历史遗物的不断发掘过程之后。”这句话是至理名言。那么笔者就去在“历史事理的文字记忆中”去xx它。zx.findart.com.cn

    今天元青花的存世多少,是和历史上元代的青花瓷器生产了多少互为因果的。源头上生产得多,传世也就多;源头上生产少,传世品也就少。这是常识问题。它到底是多是少?我们就让历史来解答吧!元代是统一于五代、两宋、辽金、西夏,历372年的分裂局面而归于统一的。它于1279年灭南宋以后,所推行的政策是以“农桑为急务”,据《元史》卷四(世祖纪)载:“至元十二年五月,世祖给南宋降将高达诏书曰‘令欲保守新附城壁,使百姓安业力农,蒙古人未之知也,尔熟知其事,宜加勉旃。”蒙元朝廷,奖励农桑,发展农业生产,《元史》载:朝廷下诏:全国地方官员之政绩考核,其重点“户口增,田野辟”。故而元代统一后的中原地区人口是个大发展时期,这是“户口增,田野辟”的政策必然结果。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那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青花瓷器,也就必须大量地增产,方能满足社会需求,这是内销。另外还有一个外贸需求。zx.findart.com.cn

    元青花的外销情况

    据《马可波罗行纪》中册第380页载:“此汗八里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货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当时元大都称为“汗八里”,它不仅仅是蒙古大汗的,也是当时世界xx经济贸易中心之一,从海岸、中亚、中东、东欧、、日本、南洋各地都有商队、使团来大都贸易。国内沿海的闽、广、江、浙等地商人航海至港,运来大量的瓷器、丝绸,和世界各地来大都的商人进行贸易。其中瓷器主要是瓷器,包括元青花。另外就是,如沿海的、、、、()、澉浦、等城市。这其中除福州外,都设有市泊司、提举司对外贸易管理机构,而出口商品主要以瓷器、丝绸、茶叶为主。除了海上丝绸之路和大都的对外贸易外,还有一条瓷器出口的通道,就是从元大都直达伊儿汗国的直通驿道,与中东(伊儿汗国)贸易瓷器。这是由于元青花在国际国内都受到青睐,因为两宋瓷器装饰都是运用刻、划、印、贴等传统工艺,而青花是用直接写实手法绘画,这种创新工艺颇受欢迎。故而需求量很大,所以生产量也大。为了满足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故而青花产量不断攀升,所以从墓葬、窖藏、沉船中出土出水的元青花,有人说是一个元瓷的特殊文化现象。其根据就在窖藏墓葬出土之多。元青花器如此巨大产量,而蒋博士竟然说存世300件。这一宏论是否正确,或者是对元青花的误导,笔者愚钝,聪明的读者自会作出自己结论。《元青花怎么了?》一文还引述了一段很能使人感兴趣的话。录在下面:“我们也就承认霍布逊自认为象耳瓶是元青花的标准,而武断地认为全世界元青花只有300件。这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后又改说400件)其实早被收藏界和文物界称为‘疯子’的资深专家李辉柄xx(《社会科学报》2009年1月22日)。李先生在移民工程中考察发现,认为民间有大量元青花存在,从而xx他自己原来也认为元青花只有300件的信仰。”然而,就在《谁在收藏中国》第155页有一段记载:首届中国元青花国际讨论会上有位知名专家,作了中心发言,他再次重申了中国元青花瓷器存世只有300件的观点。人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事物的,由于经历不同,见仁见智不奇怪。有专业人员估计在中国近海及东南亚海域大约有2000~3000艘中国古代沉船,其中以宋元时代的船只为多,而海船的货物中以瓷器为大宗,据《宋史·张逊传》载:元年(976年)设“榷易署”的记载,宋初时朝廷已建立了相当国家外贸部的“榷易署”了。《宋会要辑稿》载七年(1137年)高宗上谕: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互惠。而元代各港口所设外贸机构“市泊司”“提举司”前面已经提及。元代贸易用瓷大多都是青花,但当时不名青花,而名“青白花磁”之属。如对天竺、天堂、甘埋里、乌爹等地都是进行青花贸易,这些地区分属今、、孟加拉、伊朗等国。宋元时期外贸繁忙,造成了大量沉船,故而有多少元青花沉于海底,谁都说不清楚。这些元青花虽尚未打捞出水,但史料上都是有迹可寻的。专家对这些史料多加以研究,300件论自会不攻自破。其实广大的元青花收藏者、爱好者心中早有定论。如果说有个别专家想坚持300件论的话,这不但误导了他人,也误导自己。zx.findart.com.cn

    元青花具有学术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基本文化特征,能使读者、藏家、收藏爱好者获得一些真实的信息和知识,这其中有许多文物知识、历史知识、理化知识,加之元青花走向世界的贸易、运输等场景,颇能引人入胜。但是对元青花的鉴定一定要走出传统的惯性思维定式,必须要从中进行反思,要烛幽探微。前人说:“必须自我胸中出,切莫随有脚后跟”,至正型“标准器”、存世300件元青花这都是国外传过来的反逻辑反科学的悖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就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盖今日中国之古玩,其价值xx操之西洋人之手,西洋人所认识者,所收买者,即有价值,否则即无价值。”国人必须谨防,外国资本操盘手在中国市场上把真元青花当假货花点小钱买走(卖家认为专家们都说假的),他们拿回去包装一下,再拿到市场重现江湖来忽悠中国人,这不是扭曲错位的“标准器”和“只有300件”惹的祸吗?zx.findart.com.cn

    今天社会上对元青花的争论,其乱源实肇始国外。由于国外的“至正型”标准器的妄立,300件存世的界定,在国内所发生的“蝴蝶振翅效应”的结果,这是争论的源头所在。我们要正本清源,就必须推倒这种扭曲错位的“标准器”和信口而出的300件论,还元青花本来的历史面目。zx.findart.com.cn

    (2009年10月28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