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实现垃圾分类应从环保意识培养
来源:新浪网
“周四垃圾减量日暨绿色餐饮月活动”在这里举行。从今年4月起,类似的主题日已是第八个了。遭遇垃圾围城困扰的北京,正掀起一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全民战争”。这场“战争”怎么打,能取得{zh1}的胜利吗?记者进行了调查。
减量刻不容缓――
居民“垃圾意识”提升,分类处理能力具备
日产垃圾1.83万吨,现有垃圾填埋场使用寿命不断减少――数字时刻提醒着人们,北京垃圾问题形势严峻。
“刻不容缓!”北京市政市容委固废处副处长邓俊说,“从全球来看,世界城市都是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模范城市,北京要建世界城市,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工作必须尽快动手。”
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提法在北京已不是新鲜事。1996年北京首次在西城区大乘巷开展垃圾分类试点至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已是第五次吹响号角了。此前虽屡战屡败,但居民的“垃圾意识”逐步养成。
长期关注北京垃圾问题的环保人士冯永锋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一些环保非政府组织在居民小区倡导垃圾分类时,居民还一头雾水。“如今,随着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个热词。”
“在处理生活垃圾时,您会分类后再扔吗?”一项针对网友的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网友都给予了肯定回答。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市民已经开始关注城市发展进程中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全民战争”已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垃圾分类就是随手的事,没什么麻烦的。”朝阳区麦子店枣营北里社区29号楼的卞女士说。麦北是北京市600个生活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居住小区之一,通过半年多的努力,目前社区内400多户居民已有60%能够主动分类。
“以往提倡垃圾分类,到了清运环节,分好的垃圾又被重新混装,这样的做法的确挫伤我们分类的积极性。”宣武区建工北里居民陈元有点担心,现在垃圾减量分类的活动又开始了,分好的垃圾还会白分吗?
“不会!以前不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没有把垃圾分类当作系统工程来做,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分类管理链条。”朝阳区市政市容委副主任皮猛说。
按照政府部门的说法,此次在600个居民小区推广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是在末端处理条件基本成熟的情况下开展的。
目前,北京已经拥有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包括餐厨垃圾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可以说,分类后的垃圾已经能够各得其所。“我们在做的就是抓系统建设和全程管理,包括加快焚烧、生化等资源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改造现有的垃圾楼、配备分类收集运输设备、推进前端作业体制和方式的改革。”邓俊说。
分类先分厨余―― 改造垃圾楼,配备新型车,百姓学着做
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垃圾处理是个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对此,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要打一场涉及社会多个层面的“全民战争”,打法决定着成败。
舆论先行。如今,在北京的主要街道,有关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宣传条幅随处可见,在试点小区,各种招贴画尽映眼帘,内容详尽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指导手册已经发到居民手中。
“与以往不同,这次减量分类是想清楚再动手。”皮猛告诉记者,汲取以前的教训,从去年8月在朝阳区开展试点以来,区市政市容委就着手对垃圾分类链条做系统设计,根据后端定前端。也就是在{zh1}的处理设施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先着手改造垃圾楼,配备新型的运输车辆,然后再做居民的工作。
6月1日清晨,记者来到了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
走进枣营北里31号楼三楼的一户人家,面积不大的厨房非常整洁,主人王林英细心地将包装豆腐的盒子、净菜包装的保鲜膜放进一个灰色的垃圾桶,而择除的菜叶,吃剩的饭菜,则进了厨余垃圾的绿色垃圾桶。
“您看,这就是我们今天收集到的厨余垃圾,有快两桶了。”麦北清洁站职工韩振玲拿出了垃圾清运台账,厨余垃圾以前是零,分类后每天都在上升,4月份是0.8吨,最近已经突破1吨,原来{yt}垃圾总共得有10来吨,现在其他垃圾则下降到了6吨多,减量效果十分明显。
居民分好的垃圾,在运输路线上对应运行:厨余垃圾入绿桶、其他垃圾入灰桶、“可回收垃圾”入蓝桶;不同颜色的垃圾运送电瓶车将对应的垃圾桶直接运至密闭式垃圾分类清洁站,以避免之前使用三轮车运送容易腐败、产生渗沥液的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随后将垃圾分色分类装进不同的密闭式垃圾箱,压缩处理到原来体积的1/3;{zh1},厨余垃圾被送到南宫堆肥厂变废为肥,其他垃圾被送到高安屯垃圾焚烧电厂“发挥余热”,而可回收垃圾则进入再生资源回收系统。
“我们对各个环节严格监管,不会让进行分类的居民做无用功。”朝阳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环卫科的宋洪祥说。
按照以往的测算,厨余垃圾占据北京生活垃圾的60%,因此,主管部门制定了先分厨余的技术路线。“把厨余分出来了,处理了,,就是对减量化、资源化的{zd0}贡献。”皮猛说。
推进尚有难处――
投资保障需优化,配套政策待出台,居民行动较迟缓
尽管北京市对解决垃圾问题决心很大,但大家依然感觉试点小区推进速度慢,减量效果还不明显。垃圾减量、分类到底难在哪里?
首先是系统投入。皮猛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的经验,改造一个垃圾楼约需185万元,以朝阳区为例,需要改造的垃圾楼共有90余座,单是这笔投入,就要约1.6亿元。
投入还不止这些。户用免费的分类垃圾桶、公用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指导员的补助、区级环卫中心收集垃圾的人工成本、小区居民的奖励基金,一个垃圾分类的推广,要花的钱真是不少。
皮猛和他的团队也在不断地精打细算:未来是用电瓶车还是改造后的人力三轮收集垃圾更经济?收集单位是区级环卫中心还是小区物业更节约成本?“试点3个月,数据的收集统计与比对也在同步进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决策参考。”皮猛说。
根据北京市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是关系民生的公益事业,公共财政投入是根本保障。环保人士李皓对这样的投入模式提出了质疑。她认为,投入主体应该是环卫企业,政府应该明确责任,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垃圾管理更重要的方面。一些专家认为,投资保障应该进一步优化,即在公共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关产业发展、鼓励激励政策,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才能把这项事业做好。
然而,与之相比较,在皮猛眼里,更难的,还是居民意识的培养。
为了让垃圾减量出实效,北京有关部门的确动了不少脑筋,建立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就是其中重要一项。本月底,全市600个试点小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将完成招募,培训合格后,指导员将进入试点小区对居民进行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指导和宣传。“今年年底前,要让试点社区居民{bfb}知晓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垃圾正确投放率达到90%以上。”这是管理部门的期待。
让所有居民都行动起来,的确不易。这一点,枣营北里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马继善感受颇深。每天7时至9时、18时至20时30分,是社区垃圾投放的高峰时段,也是老马最忙的时候。“虽然发了指导手册,可是认真看的人不多。”老马告诉记者,很多居民还分不清厨房垃圾和厨余垃圾,或者干脆一个袋子了事。“我们也做了不少入户宣传工作,可还是有不少居民不配合,有的连门都不开。”
“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也在想办法。”邓俊说,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社区家庭妙招征集推广、“垃圾分类处理一日游”活动等将陆续开展,进一步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自觉养成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文明习惯。
据悉,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通过立法规范生活垃圾处理中的政府责任、社会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为垃圾处理提供法制保障。
“垃圾分类是一场人民战争,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时间和耐心!只要路子对,一定会成功。”面对困难,皮猛仍充满信心。
河北环保――北京实现垃圾分类应从环保意识培养
相关的主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