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留踪
得袁术书信后,孙坚思报昔日刘表断路拦截玉玺之仇,率军跨江涉湖来到樊、襄。首先与刘表部将黄祖攻战于樊城,黄祖大败,走入邓城。随后在邓城郊外又战,黄祖二将张虎、陈生均战死,黄祖大败逃回襄阳城见刘表……这是《三国演义》第七回首度写到襄阳城。在全书大结局的{dy}百二十回作者再次写到襄阳城。大意为杜预在襄阳闻知东吴孙皓荒淫凶逆,遂两次上表请求伐吴。晋武帝司马炎听从杜预建议,命杜预引兵十万出江陵,又令{gj}将军杨济出屯襄阳,节制诸路人马……
从开篇到{zh1}一回,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数十次写到襄阳城,读者由此不难看出,1800年前,襄阳城就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实地探访
城上城下揽胜迹
□记者 萧雨林
但凡生活在襄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对古城墙都不会陌生。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每天都要从城墙下经过,去感受这座城市的古老与沧桑。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中,蔡瑁在襄阳城宴请刘备,拟在酒过半酣后杀刘备。当时,东门岘山大路由蔡和引军把守,南门外由蔡中把守,北门外由蔡勋把守,因有檀溪阻隔,惟西门无人把守。可见,当时的襄阳城已具雏形。
在见证了近两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和沧桑变化后,今天的古城还有哪些遗迹?6月13日,记者跟随两位历史文化爱好者绕城一周,感慨良多。
记者一行先来到小北门即临汉门。临汉门以西就是xx的夫人城,是后人为东晋守将朱序之母韩夫人筑城有功而取的名。夫人城是目前{wy}要购买门票的一段城墙。门票只有5元,应该说很便宜,据说荆州城墙是 20元。同城墙下的喧闹相比,城墙上很是冷清,极少看到游人。应该说,此段城墙是如今最古老的一段,最早可见宋代的城砖。临汉门上有城楼,前后左右均立有披甲的武士,但全身多处断裂损毁。城楼东边是近年新修的城墙,古味却差很多。往西是纪念亭,亭内有韩夫人雕像,大约建于1982年,如今也已斑驳陈旧。遗憾的是,纪念亭处却没有关于夫人城的介绍。
在夫人城雕像处俯视这座城市,只见汉江穿城而过,对面是林立的高楼,西面是绿树环绕的护城河,古城之美于此可见。在这里,我们巧遇从上海来的杨先生。杨先生说他很早就知道襄阳城,而且《三国演义》中襄阳也很有名,刚好端午节有时间,于是就从武汉转车到了襄樊。正愁无人带路,便随我们同行。
由于夫人城与南边的城墙被隔开后无法前行,我们只好下了夫人城又绕着外城墙向南行走。这段城墙与护城河之间绿树成荫,是市民们休闲游玩的地方。当天很好,以致杨先生不断感叹:“想不到襄樊这么美!”
大约五六百米的路程,就是西街。西街应该就是原来的西门(古称西成门),再往西就是檀溪路了。遥想当年,刘备骑着的卢马就从这里逃出,然后跃过檀溪。
西街南面是“解放襄阳西门突破口遗址”。城墙内是襄城的小吃一条街,城墙外是城市中一片难得的绿地和公园。护城河对岸,是一排仿古式的建筑,集中了襄阳人家、玖玖隆等餐饮名店。
往南约500米是一段没有恢复和利用的城墙,墙体可见裸露的泥土。沿内城行走,只见城墙上杂草从生,很有些荒芜的味道。过南门(古称文昌门)往东,可以在城墙上行走,直通仲宣楼。仲宣楼是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因王粲字仲宣故名。在仲宣楼上看古城又是另一番景象,南面和东面皆是护城河,使河面更显宽阔,在此处最能体会出“华夏{dy}城池”的壮美。
由此往北走,经过东门(即阳春门)后,便是襄阳公园的地界了。这段城墙都是后来翻修的。此段城墙再往北是一段新城,为明洪武年间重筑,现在这一片被称作新城湾。
新城湾东面还有长门(震华门),汉江大桥的修建,使得长门城墙与整个襄阳城分隔开来,显得分外寂廖。
再往西,便是瓮城,又叫屯兵城,紧邻荆州古治遗址,即今天的“古治街”。据称,过去每个城门处都有瓮城,如今只此一处。继续往西,是大北门,此段城墙去年又进行过重修,城墙内是“宜城大虾”等小吃集中的地方,只见家家门前都坐满了食客……
走xx长7.5公里的城墙,已是晚上七点多钟。此时,古城墙上灯光闪烁,夜色中的古城更显凝重与古朴。
本报大型系列报道再次引来同行关注——
《大武汉》聚焦“三国源”
本报讯(记者萧雨林)继人民网转载本报“襄樊三国遗迹寻踪”大型系列报道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大武汉》杂志日前又派采访小组来到我市,聚焦三国文化遗迹,并采访了本报“三国遗迹寻踪”专题报道组。
在3天的行程中,《大武汉》“三国寻踪”采访小组踏访了古隆中、古城墙、护城河、凤林关、岘首山等风景名胜地,实地寻访三国遗迹,并采访了襄樊学院、市委党校等单位的多名三国文化学者。采访期间,他们还与本报“三国遗迹寻踪”大型系列报道采编人员深入交流了采访心得。认为本报推出的系列报道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是对本土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系统解读,是全面推介三国文化游的创新之作。
随着新版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全国各地掀起新一轮三国热。《大武汉》杂志采访小组认为,重温三国故事离不开襄樊,因为襄樊是人所共知的三国故事源头。据了解,《大武汉》这次是兵分三路聚焦三国文化。与这个采访小组同时出发的还有宜昌、荆州两个采访专班,近期他们将围绕湖北境内的三国遗迹推出专题报道。
■市民建议
打好“铁打的襄阳”这张牌
□记者 萧雨林
市民李俊勇认为,襄阳古城对我们实施“旅游活市”战略有着特殊的意义。他说,近年来,只要提到襄樊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人们总是言必称隆中。其实,襄阳古城才是最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这座古城见证了无数次的金戈铁马、血雨腥风,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政权更迭、风云变幻,还铭刻着数不清的文辞华章。古城池的变迁史其实就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发展史,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灵魂。“因此,襄阳城应当成为{zj1}旅游价值的景点。”李俊勇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系统研究襄阳城池变迁史,并在古城内选择适合的位置建一座古城池博物馆,陈列历代城砖、战争遗物等。同时,还可以采用声、光、电的形式再现历代发生在襄阳城的精典战争,让市民和游客系统地了解襄阳城,了解它的战略地位和文化内涵,强化其“必看性”。
市民熊万里认为,襄阳城不但有群山与汉江天堑守护,至今还保存有世界上最宽的护城河和相对完好的古城墙,这在全国是罕见的。
“如果修复城门、连接城墙,疏通护城河,华夏{dy}城池的旅游必然成为襄樊旅游的‘拳头项目’,其拉动效应远远超过古隆中。”熊万里在建议中设计了一个游襄阳城的线路图:在襄阳公园开辟“宋元之战景区”,修建一座“宋元之战纪念馆”,以多种形式陈述这场改变大国命运、被文学作品反复书写的持久战。可以借用金庸的武侠小说,让游客“体验”郭靖、黄蓉镇守襄阳的感觉。从“宋元之战纪念馆”出来,登游船,远观文园、荟园,听导游讲解园区景点、沐浴襄阳数千年文风。从仲宣楼景区上岸,步行至襄王府。在襄王府,除了看绿影壁,还可以增加民间故事的陈列叙述,增强王府娱乐节目。从陈侯巷(修成仿古街)步行到南门桥,乘船至西门桥,远观古城、襄阳人家、听导游讲“解放襄阳”的故事。至夫人城景区上岸、登城,沿城头步行,俯瞰汉江。沿城头步行至小北门城楼,参观“襄樊历代战事”陈列展。沿城头步行至大北门,听导游讲“荆州古治”。“荆州古治”不应该全部搞成商业门面,应该建设“荆州古治纪念馆”或“刘表纪念馆”。之后,按照各地旅游惯例,游客在仿古一条街自选晚餐,免费参观昭明台、襄樊历史博物馆。
端午节期间从上海来的杨先生也认为,全国像襄阳这样据山临水风景优美的古城墙很少见,但很多外地人都不了解,襄樊应该加大对外的宣传和推介力度,在一些重点城市的旅行社、宾馆等地投放宣传册。
市民白先生建议,要加大对城墙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如在城墙下面开餐馆、建休闲中心等,这与古城墙的文化氛围是格格不入的,应尽早迁出。
■文史点击
三国时的襄阳城
□嘉宾主持 王先福
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将荆州治所迁至襄阳,使襄阳成为一级行政区首府。但襄阳城的具体位置,除了今天尚存的明清城墙及小段宋城墙外,宋代以前的城垣遗迹尚未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只能依据文献考证,结合考古资料推测襄阳城的大致位置和变动情况,特别是三国时期襄阳城的位置。
襄阳设县最早见于《汉书》卷28《地理志》,最初乃分中卢县域所设,为南郡辖县之一,因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县治襄阳城是在不晚于春秋前期楚国设立北津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秦占领本地后,这里依然为汉水南岸的重要军事据点。今襄阳城内新街遗址战国遗存及夫人城下许指巷、运动路中段北侧发现的少量战国遗物和城外岘山、郑家山墓地中的较多战国晚期至秦代墓葬为此作了很好的注解。
当时的襄阳城规模不大,这一点可从刘表赴任荆州刺史诱降当时占据襄阳城的张虎、陈生得到证实。它的大致位置可从以下几点得到启发:据《水经注·沔水》记载“城在襄水之阳”,知汉代襄阳城离襄水较近,襄水源于襄阳城西南不远处的扁山,汇合城南岘山支脉沿途泉水,经其北麓流向东南。其次,襄阳县故城在南北朝时期郡城之西,西距檀溪水里余,依多条文献考证檀溪水约在今名人城市酒店西侧。另外,在今襄阳城西檀溪政法巷西侧发掘出西周至战国时期遗址和西汉墓,今襄阳城西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卫校校区发掘出汉代的文化层堆积,两地间的长虹南路两侧分别清理出了西晋至南北朝时期的墓葬。据以上分析,汉代襄阳城的位置大致在今襄阳城西略偏南的长虹南路东侧至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卫校校区之间。
东汉末年,刘表出任荆州刺史,置州治于襄阳。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襄阳人口剧增,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居于相对繁荣的局面,襄阳城扩建在所难免。如上述《水经注·沔水中》记述襄阳县故城位置时提到南北朝之郡城即刘表扩建的州城,其位于汉襄阳古城之东。
遗憾的是,今襄阳城内外均未发掘出确切的属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地层,但现城内东部东街墓地的发掘间接确定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襄阳城的位置。东街墓地为一处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家族墓地,其中1座位于今东街中段南侧新华书店院内早年被盗的大型墓葬,经考证为东汉末年刘表墓(本报已作专题报道)。
由刘表墓所在位置及分布状况判断,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襄阳城东城垣大致在今南街、北街一线或稍靠西的位置,东门在今运动路与南街交会处附近,按照城垣东、西或南、北两段基本对等的原则,当时襄阳城的南垣可能在今南护城河外端不远处。今西街东段南侧襄城工行处出土有汉代遗物也证明了这一点。刘表墓以东今荆州北街西侧、荆州南街东、西侧、宜宾路东段北侧所在区域发掘遗存的时代都在南朝以后,同时覆盖在这批墓葬上的扰土层时代更多在唐代以后,也正好印证刘表墓在当时襄阳城东的记载。
襄阳城西垣的位置可能在原汉代西垣的基础上有所东移,通过今陵园路西侧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卫校校区有汉代文化堆积和农校校区有南北朝时期墓葬的情况看,其大致位置约在农校校区西侧附近。而{zx1}考古证实,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卫校校区北侧最早的堆积为唐代,其上距现地表5米余,这也界定了本时期襄阳城的北垣不过今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卫校校区北围墙,即当时的襄阳城北垣离现襄阳城北垣尚有300米左右的间距。
就当时襄阳城的分布范围推算,城垣长度约1公里,城内面积约1平方公里,这与同时期同级别的郡城如鄂州城等大致相当。
考古资料表明,今襄阳城内外唐代及以前的文化遗存距现地表均超过3米,可知当时的襄阳城至少应在现地表3米以下。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襄阳城位置可能直到南北朝时期仍保持原样,之后继续东移北挪,并有所扩大,到明代定型,形成今天的格局。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