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茅草屋的什么是阳虚证?+亚健康状态当顾护阳气+灸可补阳- 放下的 ...

引用 茅草屋 的什么是阳虚证?+亚健康状态当顾护阳气+灸可补阳

2010-06-17 15:59:31 阅读6 评论0 字号:


现在一说生病,就要xxx清热。好象万病皆有火。如此也成了滥用寒凉药的依据了。当然,也不能把所有的病说成是寒,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从我自己近年来的临床实际情况来看,(南宁,地处西南,冬日无雪,夏天温度经常三十度以上。)阳虚者颇多,阳盛者少之又少。 

脉软而无力是阳虚,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也都会用点扶阳药。但还有另外一种阳虚证,其标象比较重,也就是说阴寒的症状比较重,表现为的脉沉紧,其本质即阳虚,因为阳虚,所以寒邪内客,出现寒气很盛的脉,这时也需要扶阳以破阴寒。 

也许有人会问,何为阳虚证,有哪些表现呢? 

简单地说,凡是生活起居、活动、言语、面色,一切无神的、退的、弱的、差的、虚的、下的、缓的、暗的、低的等等,都是阳虚。下面我列出一些常见的阳虚的症状,大家对照着自己体会。 


精神差,或者打不起精神。什么事都不想做,总想闲着、休息着。 
喜欢躺着,懒得说话,四肢困乏无力。 
不耐劳烦,稍有劳累就容易汗出,甚至平时经常大汗淋漓。 
痰色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平时说话声音低弱。 
唇色青淡或青黑或紫暗,或环唇苍白色。 
痛喜揉按,喜热敷。 
满口津液,不思茶水。偶乐有口渴,但只喜欢热饮。 

妇女白带多,且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饮食减少,喜欢吃辛辣、煎、炒、炸、烧烤等很热的食物,对冷物一点儿不感兴趣。 
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面色淡白或苍白,舌淡胖而润滑多水,或有齿印,苔色淡,或白。 
脉微或浮大而空,或沉软,或沉紧,或沉细无力 
平时总想闭着眼睛,好象不愿意睁开眼睛。总想睡觉,{yt}睡觉超过十个小时。不愿思考问题,注意力不集中。 
缩着身体睡觉,很怕冷。或者平时两脚冰凉,甚至还有两手也冰凉。 

手指比手掌颜色暗黑。 
两手指甲月牙少于8个,甚至阳虚重症者总共只有两个月牙。 
容易感冒。天气一冷就感冒,一有流感就感冒,甚至妇女每月都随月经而感冒一次。 
不明原因的脱发严重。白发出现较早,较多。 
手指大鱼际或者小鱼际颜色较手掌青暗。手掌中央暗淡无华。或者小鱼际松软无力。 
皮肤颜色暗、紫、萎黄、苍白,或者皮肤感觉麻木、钝、凉感。 

前额两头角发际处暗淡,生白发。 
常年慢性腹泻。或吃生冷瓜果即泻,或略食不干净或油腻食物即泻,或坐卧湿地、凉地即泻,甚至于坐椅子时没有椅垫也会腹泻。 
晚上要起床小便,甚至于不止一次。偶尔多喝了点水起床小便不算。小便无力,滴滴答答,淋漓不尽。 
总觉背后怕冷,腰酸背痛,腰背强直,弯曲困难。 

性欲减退,与年龄不成比例。 
牙齿容易软,或者无力。稍吃酸则牙齿易倒而无力。未至老年即掉牙。 
儿童、年轻人肥胖症。这样的肥胖多属脾阳或肾阳不足。 
容易上火生气,容易热气,容易口腔溃疡,容易生痘痘。 
早晨起床眼睑肿胀。 
人中沟短、平、浅。 

下肢慢性浮肿。 
容易生各种肿块,如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 
徒步走到三楼就两腿发软,气喘,无力。 
坐一会儿就觉腰酸腰累。站立一会儿就感到两腿发软。 

总感到有困意,却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又睡睡醒醒。 
各种骨质增生以及骨退行性变,如颈腰椎增生等;各种关节变形,如风湿、类风湿。 
各种内脏下垂症,如胃、肝、子宫等。 
因寒而痛经,月经迟、经量少、色淡。 

小便无力,或者分叉,或者点滴而下。 
妇女提前进入更年期,或者提前绝经。 
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如各种软组织粘连性病变,蜂窝织炎、腱鞘囊肿等。 

下焦包括下肢无力,发冷,小腹畏寒,或头顶畏风明显。 
久病体弱,畏寒不退。 
脘腹冷痛,且持久难愈。 
肢体冰冷,冬天尤甚。 
长期呕吐清称涎沫。 

泄泻如水一样,且{yt}数次至十数次。 
中年后xx。 
头顶冷痛,怕风明显,甚至于夏天也要戴帽子,略受风则觉冷气自头顶透入身体。 
眩晕,天旋地转。 
关节酸麻沉重,且畏寒明显。 

各种剧烈疼痛,甚至遇寒即明显加重。 
脉弦紧或沉紧。 
面上汗出如油状,非常粘腻。 

如此等等,所有这些,基本上都属于本在阳虚。或在上,或在中,或在下。或在太阴,或在少阴,或在厥阴,总之皆关乎阳的亏虚。凡见上症,取类比象,自能旁通之,都需要扶阳才能治其本。 


阳虚证的形成,不仅仅是天生的体质禀赋,更多的与饮食生冷、劳倦内伤、房室不节、滥用西药、过用寒凉中药等有关。其中特别是不少医生不识阴阳,不分体质,肆意滥用、误用、多用、久用寒凉滋腻,导致社会上出现过半数的阳气虚衰之人。更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如热气、多喝凉茶、广告商推波助澜地销售寒凉排素药品等等,更伤其虚衰之阳。疾病本当阴阳病证各半,但经过以上种种折腾,导致了阳虚类的病症较多的状况。 


阳虚证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就是扶阳抑阴。其方法颇多,或甘温扶阳,或破阴返阳,或温阳通络,或降火潜阳,或阴中求阳,或小火养阳等等,医圣张仲景有四逆、白通、理中、当归四逆、桂附诸方,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临床上的习用之方了。我在南宁所见的大部分病人,也都是如此见症,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如此。因此夏天也照样用附子。一切因证而用药。也就是说,并非是说我喜欢用附子等温阳药,只因为病当如此。这才是医生的本份,“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道。

亚健康状态当顾护阳气
重视阳气的理论同样适用于亚健康状态的xx。在这方面,中医扶阳思想显示出了积极的生命力,对于亚健康状态的xx也收到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亚健康状态的本质是阳气的不足 
什么是亚健康状态? 
按照现代医学的道理,所谓亚健康状态,多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人体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多变,可能会涉及到多个系统的功能下降,病人也处于痛苦状态。 
从中医理论来看,所谓亚健康状态,就是阳气不足的状态。看看我们周围的人,多少人不是阳的功能释放过度。我认为人是体阴用阳的,阳用太过,则会出现一些症状。什么症状呢?就是亚健康状态的大部分症状。另外,xx素的滥用也导致阳用太过,还有xx的大量使用,也耗伤了不少真阳。也许你说,我不吃xx,我不用xxx。好,你吃鸡,吃牛肉吧。当前城市里所供应的肉类、蛋类多数是工厂生产出来的,这些肉是用什么长大的?各种xx、xxx!!!如此伤阳,怎么能不出现各种亚健康的症状来? 
如何促进亚健康状态的康复 
1、重视肾阳,不妄作劳。 
少房事。房事过度则伤肾阳,而肾阳为一身根本之阳,寄存于下焦之中。因此,气功理论中把下焦称为丹田,认为此处之阳非常重要,关乎人之生死寿命。肾阳不伤,则一身五脏六腑之阳有根。《类经》中把肾阳比作:“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认为此阳不息则生命之火不熄。 
夜半早睡。早睡以养少阳,少阳内存相火,为肾阳所支配之阳。简单地说,如果肾阳是体,是根本,那么少阳就是用,是枝叶。少阳受肾阳所使而安排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因此少阳阳气旺盛则全身脏腑机能旺盛。晚上11点至1点为少阳胆经之时辰,此时睡觉可以养胆之少阳升发之气,叶旺则根自然旺。 
不妄作劳,不剧烈体育运动。过度劳累则会耗伤真气,并会伤及肾中元阳,因此古代的大医以及气功家一再强调要养气,不可过劳。根据阳主阴从的观点,阳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但过耗阳气则会导致阳损及阴而阴阳俱损。因此,比如跑马拉松、长途跋涉等,都会伤阳气,不利于养阳。 
2、重视脾阳,不吃寒凉 
饮食要温。特别是夏天,不可多吃寒凉之物。自从有了冰箱之后,人类的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多以热食,现在则贪凉食。特别是在夏天,更是肆意食冷,如雪糕、冰淇淋、凉茶、冰啤酒等。殊不知过食寒凉之物会伤及中阳。中阳伤则易见腹泻、腹胀、xx、食欲减退等症状。而且,中阳为人生后天之本。先天不足是父母给的,后天就xx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再者,天地人合称三才,人居中,靠天地之气而生。鼻以呼吸天气,口以饮食地气,中焦阳气则是人一生饮食天地的基础,舍此则无缘得地气之养。不少人不知谨养中阳,结果面暗肌瘦、精神不振、饮食不香,皆是中阳不足所致。后天得伤则寿命自然不能得到谨养,且杂病从生。 
3、扶助阳气,少用西药。 
不要滥用xxx以及各种西药,以防伤正。多数西药都是以化学理论合成的,其根本不属于人体所有,而是外来的东西。机体不能直接接受化学xx,需要阳气去消化吸收。况且西药本身多属寒凉,会伤害人体阳气。 
西方更有大量服用各种复合维生素保健的作法,更是蠢不可及。维生素根本不是什么宝贝,仅仅是些化学物质而已。当前滥用西药的现象非常严重,直后果非常可怕。一方面导致了不少新病大病的出现,另一方面,也让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下降。 
4、中药调理。 
正确地应用中药可以有效地改善亚健康状态的各种症状,相比西医xx,这才是治本之道。 
注意多用温性xx,少用寒凉,或合理地配伍应用。 
有虚热不见得是阴虚,当然肯定不是热盛,因此需要从阴阳平衡上考虑,不可肆意攻伐,否则阳气一伤,病必不除。制附片是一味扶阳的好药,与一些寒凉中药配合可以取得非常好的退骨蒸虚热的效果。 
中年妇女过度操劳,或者长期服用西药后,往往会出现面色晦暗,或者面颊多见黄褐癍等,此时当重视机体的阳气,从扶阳入手进行调理。在扶阳的基础上,适当地配合苦寒中药以清泻少阳的相火,数剂即可以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这远远比去美容院从表皮上xx黑癍要高明地多,而且是治本之法。 
人过四十,或者在更年期时,多容易疲劳,整天没有力气。这是阳气不足的表现,这样的症状其实是提示机体累了,不能再过度消耗了,需要温养阳气了。大家都知道用西洋参,用人参来补气,部分病例的确效果不错。但这仅仅是补了气,xx了症状,并没有xx产生疲劳的本质病因。人为什么会容易疲劳呢?那是因为五脏六腑不协调了,产生能量的能力减退了,导致了机体的能量不足。此时xx的关键是扶助阳气,协调阴阳,以恢复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因此,既要补气,也要扶阳,还要考虑气血的平衡。 
亚健康状态最常见的症状是烦燥,容易上火。往往有一点儿小事不顺心,即容易火冒三丈。当然不少人修养很好,表面上看不出来上火,但压抑的郁火在机体里面燃烧,对健康的影响更坏,发出来反而会好一些。当然,正确的xx就不能光让病人去发火,而是要xx产生烦燥的病因。往往这样的病人伴有两膝酸软,或者腰酸背痛,或者性欲下降等其他症状。这提示了所谓的烦燥、上火其实根本就不是实火,而是虚火,是由于肾中的阳气不足而产生的阴火上火。因此,千万不能喝凉茶来降火,那只会越喝越伤阳气,越喝火越大。正确的治法是扶助肾中的真阳,适当地配合一些降火中药,把上浮的阴火引下来,潜下来,归入丹田里面。这样自然心静神安而阳气得养。 
但当前的不少中医好象不这么认为,反而辨出不少的阴虚内热证来。如此辨证,自然喜用寒凉xx了。 
为什么为扶阳? 
这里我分析一下当前偏用寒凉药的原因。 
受近两三百年温病学的影响,大家治病都在滋阴上作文章,六味地黄汤成了{wn}的安慰剂,误人太多。而且温病思想主张多用寒凉xx,这直接导致了当前中医的现状是什么病都用考虑是热,都用寒凉药。如此怎么能取得疗效呢? 
世上的医生都想治好病人的病,但就是因为温热药如附子等有毒,明知可用而不敢用。这是什么医生?要这样的医生何用?张仲景可以用生附子70多克。我临床上也经常用到生附子。为什么?病人需要,效果明显呀。如今不少的中医不敢用重药,恐伤害病人。按照中医的观点,病证如此,用药则当重则重,当轻则轻,又何需虑哉。真正要虑的,反而应该是诊断的水平。 
为什么我倡导补阳,因为病人有这样的证。什么证?阳虚证。 
我遇到过不少大病,不用扶阳药,效果不算满意。后来,思考了阳的功用:“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白了阳气才是我们生命存在的{wy}原动力。没有太阳,地球上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没有了真阳,我们人也一样不能生存。因此,我开始重视人体真阳的作用,临床上重视补阳法,发现效果也上来了,特别是xx一些顽固性疾病,效果非常地明显。如果医生懂得了扶阳药是好药,而且对症,但知而不用,就是庸医! 
灸可补阳
如今的社会生存压力过大,时人多呈亚健康状态;加上环境污染严重,瘟疫不时爆发,以至防不胜防。而西医则是随疾病的普遍,才亦步亦趋式研究,xx素的大量使用,反而培育了不少身经百战的xx、病毒,刚送走了SARS,马上禽流感又来了,人们快到了徒呼奈何的境地了……如何提升每个人的抗病能力和健康状态,已显得非常重要。我提出重视灸法以防病养生的观点。
 
灸是火灼,是热,是阳。其实灸就是用外火补我们的内火,或者说客观一点儿,是调我们的内火。内火是什么?不是邪火,是我们的真阳。这个真阳即有父母给的成分,这是先天的,也是后天我们生活中所获取的,比如吃饭呼吸等等。这个真阳要护住不散,则生命可以久长,而身体不病。凡真阳虚衰,则未见有不病的。因为真阳维系着生命的真谛。这个道理,内经有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人体的阳气,就象天空中的太阳一样,具有维持生命机能。保卫机体和抗御外邪的作用。没有了太阳,也就没有了生命。
 
而后天中我们非常容易耗损自己的这个真阳,这就直接影响了寿命与健康。但我们有灸法,这是回阳助阳补阳的{zh0}的一个方法,用之得法,则可以补先天之不足,而达到长寿保全不病的效果。那如何补阳呢?用艾灸是一个比较快捷的法门。
 
按时用灸以养生
 
那么什么时候用灸{zh0}呢?从每个月来说,月初的八天{zh0}。这八天其实就是阳之升的八天,从朔至至眉月,再到上弦月。我用先天八卦来解释一下这个道理。
 
朔月,此时月相尚未出。但阳机已动,非为晦月之月终可比。彼为阳之终,此为阳之始。虽未明见,但其阳机则xx不同。此时可以坤卦配之,但为坤末,阳动之初。眉月,阳气始升,月相将明,故以阳气始生之震卦配之。值此时,当助阳以促阳之升。上弦月,也就是阴历的初八,月相半暗半明,阴阳相当,然其时月相虽明而犹亏,故以阴阳相搏之阴卦离卦配之。离卦从阴阳里讲,既是阴阳各半,也是阳之旺极之象,这是后天八卦的理解。因此,从坤到离,也就是少阳始升之时,这个时间段里,正好是农历的初一到初八,一个月之里用灸法最妙。初八之后,阳渐旺至先天八卦之干,已不需再用灸助阳。再之后,月望之后,开始出现下弦月,阳气开始下降,更不可用灸。但从阳明之法来思考,以下法,清法为常见。至晦则阳降极,以静养为是。
 
一年里,何时灸?同上理,春之季方是正法。但是不是要灸整个一个春季,我的观点是没有必要,只是适可即止。不必执着胶柱。
 
《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阳,就是养阳之升,旺;养阴,就是养阳之合,阳之藏。春夏养阳,就是养的阳的升。阳升了,也就是生命开始了。或者说,新的周期开始了。这个周期我们可以理解为{yt},也可以是一个月,农历的。也可以是一年,或者是60个甲子年,或者,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一生。生命就是阳气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这个运动停了,生命也就终结了。而这个循环的发动机在哪儿呢?大家想想,应该在阳升的那一瞬间。一旦阳升的运动开始了,生命也就开始了。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如汽车点火了,运动才能开始。
 
为什么古人讲“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我的认识是这个胆占了特殊的时间位置。气血运行到胆的时间恰恰就是子时,也就是阳升的那一个瞬间。胆就如人体生命周期的发动机,按时启动周期,即启动了我们的生命周期。其余的脏也罢,腑也罢,都是在胆启动了生命周期之后,才开始进行生命活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胆的作用大不大?胆的这个位置重不重要?胆能不能担负起这个凡十一脏都取决的重任。答案是肯定的。
 
时值夏秋之交,一年之中唯此时节是灸关元的{zh0}时机,无所谓多少壮,越多越好,这是长命百岁益寿延年的灸时机;传统文献中都是选在此时来灸关元穴,主要因为这时节就是温疫好发的时节,不但可以强身健骨,{jd1}可以预防禽流感的。
 
秋天是保健用灸的好时节,希望大家把握时机,尽力所为。我的观点是,秋天了,天之阳气开始下降了,因此,机体也应该顺应这个自然的变化,使我们的阳气随之而降。这才是顺应自然。而秋天所对应的是阳明。阳明讲的就是一个合,是阳的降。包括了肺,大肠,也包括胃家这个脏腑。因此,秋分时节可灸足三里以强壮脾胃、预防胃肠病。
 
“秋冬养阴。”我们要养阴,就是养阳之藏,是养少阴之君火。哪个穴位有这样的功效呢?关元{zh0}。因为这个穴位位于会阴与神阙之间,这是少阴元气的领地,也是下丹田。灸关元穴可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景岳全书》说:“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因此,取关元灸之,就是养少阴潜藏之阳气。
 
并且,冬至前后施灸关元可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有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效果。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冬至的关元灸恰好满足了“补必兼温”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隔姜灸xxx,灸出xx没有关系的。如果病人不相信,没有关系,但我希望每个人的家人都活120岁,所以无论男女皆要灸关元,时机一去就得等到明年了。
 
记住灸后忌喝茶,至少一日。
 
如果体质较弱,我的观点是不仅入秋之后要灸,而且应该春天就开始用灸,或者每阴历月初八天用灸,以升提少阳之气。另外,春分时节灸曲池还可以预防红眼病。
 
当然,灸法可以扶阳,但不可滥用。这就是什么时候用灸法?灸哪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否则不应时的用灸,则可能耗阳伤阴,或者用错穴位,则可能伤及五脏六腑。这不是随便的说笑,临床上要非常地谨慎。这其中既有阳的循环往复的规律,又有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还有气血运行的时间机制,不可不知。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引用茅草屋的什么是阳虚证?+亚健康状态当顾护阳气+灸可补阳- 放下的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