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总结(一) 20082801007 林腈_member_新浪博客

一、个人学习汇报

“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一共有11次课,每次课三节课。本来{zh1}一次课是在第11周上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汇报总结,把课调到了第16周,而刚好第16周周三上课时间是端午节。因此,{zh1}一次课也就取消了。说真的,这个学期周三我有11节课,从早上到晚,到了晚上的时候就特别累,常常{dy}节课很认真听讲,而第二节课会走神,第三节课再听。基本上每个星期周三晚“学习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的课都是这样经历的。但是,这门课是我所有课中最认真听讲的课。

还记得,{dy}节课汪老师问我们,选课的时候有没有查过“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是学什么的,有没有考虑过有没有必要学这门课程?那个时候,我就在回想我选课的经历。而特别是上个学期选课,xx没有去想我要上什么课,所有的课都是从正方系统里专业选课+体育选课+选公共必选课,课表就是这样出来的。刚好运气很好,所有课都选上了,所以就学了。从这方面来看,其实我对学习的态度并不是很端正。也是,从大一第二个学期开始忙学生工作,学习就落下了。有些时候身不由己,有些时候却是自己没有调整好。

老师问我们这个问题,其中一个目的是想让我们认真思考学这门课的价值。但是,从汪老师{dy}节课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这门课。也许我是个会去选择老师的人,但是老师也是一门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能将学生学不好的原因都归结于学生,老师也有一定的责任。

在为数不多的10节课里,其中并不很多课用来讲解学习指导的理论,而更多的讲诉怎么样去做学习指导。理论上的知识讲解较少,且,理论知识讲解也比较灵活,而不是死板地一成不变地讲解,结合自身的经验,积极引导学生在课程上发言,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很多理论课程,我想如果理论课程都能开设地灵活点,注重学生的感受,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动力也会比较高的。而当我们这批学生走向教师岗位的时候,也要更加地注意这个问题。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操作方面是十分重要的,没有理论知识的积累,实践、操作等将会偏离方向。怎么提高理论知识讲解的有效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上“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在课堂的学习上,我并没有学到很多学习指导的知识,但是汪老师的讲课更让我去思考我对教学的理解。而在上个寒假,我回我高中母校去见习,听了30多节课,在那5天的见习中,我收获了很多,看了很多老师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方法、技巧。最终,让我到现在都还在思考的问题,就是怎么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掌握更多知识。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老师的人格魅力、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储备、性格、心态、情绪、看待事物的角度见解、人生百态……我觉得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着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态度,是喜欢、讨厌,崇拜或者敬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xx也。要做到这个标准,我想对于每个老师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对一部分的学生传道授业xx,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生传道授业xx,都是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对我来说,这是我一生都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而这门课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当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一学生在“学习的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的导学。我和班上另外一位同学一起指导09级教育技术1班的一个团队。每个周三晚上玩这门课程,就和师弟师妹们开小组会议。到他们汇报前,一直都没有间断过。还有研究生师姐指导我们,每周要交一篇导学每周纪要,还有导学感想。对比起其他课程来讲,这门课真的是我们花最多时间的课程。但,收获是怎样的呢?或许,得我们后面再来评价了。

二、小组指导工作概况

按照“学习的科学与方法”的课程安排,在前四周的时间主要是学习基本的学习理论知识,学生自行阅读课本,了解课本基本内容。而在第四周之后,再进行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因此,到第七周,小组才确定,并分配好小组的本科生导学和研究生导学。从此,我们就开始和师弟师妹们建立起联系了。

我们小组成员有:孙善雄、李运珊、卢叶青、李青青、张佳佳、林楚莹;本科生导学有:林腈和袁小莉;研究生导学是詹春青师姐。小组名为“青春优化”,口号是“炫个人魅力,展集体风采”。小组会议时间为:每周三第三节课下课后,每周五晚22:00网上会议。小组实行组长、会议记录员轮流制。

    以下是我们小组的主要事件:

日期

事件

2010414

成立小组,小组成员和本科生导学见面,着手准备开题报告

2010417

确定小组名称——“青春优化”,logo,口号“炫个人魅力,展集体风采

2010419

进行开题报告汇报

2010421

2班一个小组开展游戏活动,并确立阅读文献任务

2010428

小组第二次例会,调整工作,每个人都要阅读文献,然后汇总、讨论、总结;确定了一项小组制度------开会时间的确定。讨论组开会时间固定在每周周五晚上2200-2300,保证每位成员都要到齐;见面开会时间为每周周三晚

201055

重新确定小组研究的具体主题: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学习个性差异;研究目的为:帮助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找到一种适合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掌握更多的知识;以调研为主要手段开展研究,并确定了调研流程和时间安排表

201057

查找了关于研究主题的相关资料,确定了工作分配

2010512

开始调查问卷的设计

2010515

问卷进度汇总

2010519

整理问卷,进行筛选问卷,修改问卷;学习调查问卷的数据录入等有关内容;

2010520

了解问卷的调查情况;教案、思维导图等作业的讨论

2010522

确立好问卷内容、维度,修改问卷

2010523日—2010526

问卷派发、回收,分析

2010523

小组智慧树,包括小组的优点、问题、缺点和解决方法

2010527

分任务完成数据录入;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单变量和双变量的数据分析

2010529

撰写调查报告

2010530

准备结题报告,准备{zh1}一次的汇报

201062

撰写调查报告情况分析、结论、建议部分,完善调查报告。着手准备预汇报、确定预汇报形式

201065

完成调查报告;进行{dy}次预汇报

201068

修改汇报形式和内容,进行第二次预汇报

2010610

正式汇报

我们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出了很多问题。一开始,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我和另外一个本科生导学的想法都是去做引导者,而不是保姆、决定者等。因此,小组成员的学习内容我们并不是干涉很多,导致刚开始的学习效率很低,小组成员热情度也不高。回归到最初,{dy}次见面,由于时间太短,团队游戏并没有玩得很尽兴,我们两位本科生导学也没有为小组成员解答疑惑。可以说{dy}次见面是失败的,也成为了后面几周内我们焦虑的主要原因。

我们小组成员的性格都不是十分开朗,组队后大家拘束性很强,表现出来就不是很信任其他小组成员。所以在做学习任务时,小组成员都不是很积极,效率很低,质量也不是很好。{dy}任小组长的工作十分艰巨,这对{dy}任小组长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中期过程中,其他小组的问卷已经设计出来了,并着手调查实施了,而我们小组的问卷都还没开始出。可以从这个方面看出,小组的效率有多低。但是,当我们小组成员认识到剩余时间不多时,其他科目任务不是那么重了,效率一下子提上来了,只用了3天时间设计出一份比较完整的问卷,并在几天内完成了问卷派发的任务。一下子效率提升了很多倍。

从设计问卷到最终汇报,这几周,我们小组的效率真的十分高效。就从这个情况看:我们小组是所有小组中{zh1}设计出问卷的,但我们小组是{dy}个正式汇报。情况的改变,不得不说我们小组在{zh1}阶段进步很多。

中间那几个星期,和另外一个导学谈起,都在担心小组的进度问题。小组成员不积极,我们都没有什么很好地办法,在希望着他们能慢慢调整过来。那个时候,我甚至在思考,我导学的思路是不是错了。我一直把自己定位在引导者上,没有上升到老师,或者其他身份的位置上。是不是我放得太宽了,而导致小组效率那么低、小组成员那么不积极。也在一直反思导学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没有做好的。我对自己都有了怀疑。

后来,小组成员的表现让我看到了曙光,也让我重新得到了希望。这使我坚信,我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我喜欢且追求的是帮助、引导他人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把我的方法告诉他们。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某种方法,只有自己找到的才是适合自己的。因此,我要做的是引导者,而不是决定者。(未完成,接《导学总结(二)》)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导学总结(一) 20082801007 林腈_member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