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天 讲评“快速设计(二)”
主要内容:
1,{dy}次讲评出现的基本问题,这次讲评就不再重复了。
2,本次讲评重点讲如下问题:
(1)如何把握题目的核心要点?
我们用下面一组图片来分析一下“用地基本条件限制”,并指出应对不同设计条件的方法。
树的限制
树的应对1:避让
树的应对2:围合
树的应对2:对景
河的限制
河的应对1:集中布置
河的应对2:适当分区
路的限制
路的应对:参见河的应对。
塔的限制
塔的限制:地形
塔的应对1:对景
塔的应对2:指向
塔的应对3:相似
坡地的限制
坡地应对1:等高布置-划分等高线
坡地应对2:台地布置
综合限制:综合应对
(2)图纸深度
{dy}次讲评时我们强调了,首先必须做到不缺图。第二要超出出题人的期望值,要增加图。增加什么图?——主要是增加分析图,展示你的设计思路、分析手段和画图能力,起到引导评阅人的思维是作用,并有助于增加版面的丰富性,达到锦上添花和脱颖而出的目的。
第三图的深度。下面分别就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xx图以及设计说明灯分项说明之。
A总平面图:通常比例为1:500-1:1000。必须表达:
周边环境情况(道路、建筑、景观等重要的环境信息)
用地内建筑的形体错落关系(用圆点表示出建筑的层数),道路、广场,各主次要出入口、绿化范围、停车位、标志物(如雕塑等)、小品等。
阴影的运用:可表示建筑的高低错落关系,利用树影活跃画面。应注意阴影的方向(阴影要成45度方向落在东北或西北方向,画面中所有的投影方向要一致)
要积极利用注字来表达设计意图,因为总平面图比较小,不宜也没有必要画出太多的细节,因此使用文字更能够说明图中的内容。
指北针和比例尺是必须的。(整套图中就会出现两处指北针,一个在总平面图上,另一个在首层平面上)
要注重利用适当的色彩使画图更丰富。切忌用过浓过重的颜色,以及散乱和破碎的笔触,这些都会削弱和破坏原有线条图的效果。
B平面图:通常比例为1:100-1:200,包括首层平面、其他各层平面以及屋顶平面。(屋顶平面是最易被遗漏的,有很多人觉得屋顶平面没什么可画的,故意不画)
首层平面必须画出红线以内的环境设计。(注意:环境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各层平面图都必须表示出结构。(柱网,一般多层建筑柱子尺寸为500X500)
窗、墙线用双线(隔墙用双粗线或涂黑)
防火安全:疏散口(楼梯)要均匀布置。
无障碍设计是必须的。(入口坡道、无障碍卫生间、电梯)
C剖面:必须剖楼梯,注标高。配景在不干扰剖面内容的情况下可适当加。
D立面:线条要有层次(必须分出细、中、粗),要注主要标高(室外地坪、正负零、建筑主体{zg}处)。适当加阴影、颜色和配景。
Exx图:后面的课上有专门讲述。
F设计说明与技术指标:必须有,否则和缺图一样处理。
突出重点,对题目中所设置的主要条件给出解决对策,文字不宜多,几十字足矣。
主要指标:必须写的是“总建筑面积”,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是“浮动面积”还是“限制面积”?不能有偏差。(险着:如果算不清楚,就照题目要求编一个,危险的是如果被核实出是瞎写的,后果很严重)
其他指标,要拣不容易算错的写,如用地面积、层数、高度、停车位数量等。各层建筑面积,题目明确要求写才写,没有明确要求一般写出首层建筑面积,其他各层写不写视你是否算得清楚来定。
绿化面积、绿化率、容积率等,题目没要求就别自找麻烦写了。
(3)标题、编号、图框
标题要简单明了,全套图的标题要一致(内容一致,横写竖写要一致,字体要一致),要醒目但不要破坏整幅图的效果。
标题不要直接写在图上,要在稿纸上写好之后,再拓描到正图上。
尽量不用镂空字,比较费时间,容易写错。
利用好马克笔的宽窄笔触作为变化手段。
全套图纸要编号,{zh0}以“4-1、4-2”或“第1张,共4张;第二张,共4张”这样的形式表示圈套图纸的总张数和编号,以免丢图。
全套图纸不用装订、粘贴,以免评图时被撕坏、扯破。
图框不要封死,根据构图适当留活口,以免呆板。
(4)画图顺序
各个图都先有个大概的稿子(但是单篇儿的),主要是把各个图的大小尺寸定下来,然后把这些图摆好构图。——这一步很重要,可以避免重大缺图、图面过挤或过空。
每张图都先画个大概齐(主要是用工具画的部分)。
不要画完一张再画另一张,要“转着圈”画。比如画平面图,柱子可以都留空,涂黑的时候几张图统一涂。再比如立面、剖面的配景树可以统一加。总平面图和立面的阴影可以一起加。
保证随时停笔的时候,都不感到有重大缺失。
3、对“快速设计(二)”的具体点评;
总体感觉“完成度”不太好,与题目本身的难度有关。
场地条件复杂了,有坡地、小溪、榕树、古松、网球场。
功能复杂了,如客房部分的面积需自定、100人报告厅等。
对纸张的要求是不是有些“折腾人”?让人觉得“冤”?
除了个人的习惯和喜好之外,应该怎样选择纸张?
考试中能用什么纸,在领准考证的时候会有明确的提示,会另发一张《考生须知》。
如果没有发《考生须知》,一定要追问和打听一下,是不是漏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