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的遭遇_依着锄头看云_新浪博客

我们共同的遭遇

 

前天晚上去延安交通音乐广播接受采访,主播称我“文人骚客”,她们看我出了一本小书《锄禾》,觉得我也是作家。我还不是作家,只是个略微爱写、学着写的人。不过正好,我们从“骚客”说到了《离骚》、屈原,说到端午节,与最近的一个节日相连。

我的大学眼看就要画上句号了,学了四年广播电视新闻学,不过,我是个喜爱纸张的人,读书、看报,与“广播电视”不是多么亲近。到电台和主持人“津津乐道”,也算是与广播的近距离接触了。路遥写过一篇《我与广播电视》,说他的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与广播电视的结缘,{zh1}决定“以更亲近的感情走向它们”。影视让一些作家尝到了甜头,虽然他们的文学作品本身是很难站住脚的。不过,路遥的作品经得起时间淘洗。一些作家专注地进行纯文学创作,一些作家其实就是直接地写“影视”,他们的姿态就决定了其作品的寿命。在当下,如果别人知道你是个会写作的人,他们多会问你写不写剧本,或者胜券在握似的强烈建议你写电视剧。也不知道怎么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期待和看法,我总觉得,这不是一个xx社会的表征。

在交通音乐广播里说文学,是一个不明智的举动,但我乐意去,想看看广播节目的运作,想听听场外会打进一些怎样的热线。主持人接了三个热线,两个的哥的,一个高中生的。的哥先祝贺我出书,说我年龄小,了不起,接着就说到一些部门不公正的管理行为,说得很细,直到主持人听明白并做出令他们满意的回应;那个高中生刚参加完高考,似乎和我一样,也爱文学,可他没说几句就断线了。

我把想说的都说了,听了节目的申老师说她给我打95分,她还发了两条鼓励我的短信。申老师说自己家的收音机常不用,知道我被采访,就坐在小车里听了一个多小时。这事情让我感动。

当我们走出电台,外面停了两辆出租车,两位的哥就是节目中打了热线的人,这两个师傅,主持人都很熟悉,那他们该是经常打热线了。我在节目中答应送他们《锄禾》,可事先不知,只带了一本,就给了一位的哥,这的哥说,他拿回去给孩子看,教育孩子。另一位的哥直喊我们上他的车,他送我们回去,在车上,他给我说:“你刚才说要给我们的哥的姐写文章,那我这里有好多素材啊!……”他滔滔不绝地讲他的遭遇。我问他生意怎么样,让他注意安全,他说生意还好,安全问题不大,能听出他建立在长期驾驶经验上的自信。

那温厚的的哥说他其实不看书,就是想给上初一的儿子要一本,儿子不会写作文,我说没问题。我先下了车,主持人继续坐在那位的哥的车上。我想,那的哥肯定还在讲说他的经历,讲说他遇到的这样那样的事情。的哥会收主持人的车费吗?我总觉得不会,就像以前西安流传的大作家或者秦腔名角走在一条美食街上,尽管走进餐馆吃,不收一分钱。倒也不同,“吃饭”不收钱,满满的是对艺术家的尊敬、对艺术的热爱,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记者、主持人受到优待,那背后似乎隐藏着老百姓太多辛酸!他们真切地踩踏着这个时代的步伐,经历着艰难的转型和不完善的制度、残存的“官本”在这个社会中的“际会,最有发言权却人微言轻,因而只能寄希望于媒体,希望他们的声音能得到重视,他们的问题能尽快解决。

他们的遭遇也是我们的遭遇。我们都是这社会的一员。他们身体力行于{zd2}层,发现了这个社会中太多人无法察觉的问题。其实,我们也有自己发现的问题,虽然样式不同,可其本质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的笔在这个时候就没了力量,面对和我有一样遭遇的人。

那么,这个社会是不是也有它的苦衷,有它走向xx而必要的过程?我想是的。这以后能真的好起来,会让人多么愉悦。

 

           2010-6-13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我们共同的遭遇_依着锄头看云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