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标签: | 日期:2010-06-13
灵感推:
1.发现百度知道一帖子,把我乐死了:《求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亮点在此:“不要照抄网上胡天翼的那个,即使要也帮我修改好了再发过来。”? 所说的那篇文章:
读书推:
1. 本标签下内容为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之Twitter版读书笔记。最近北京出版社出了一套“大师小讲”的小书系列,很不错。
2. 大学和大教堂,议会一样,都是中世纪的产物。最古老最富盛名的大学当属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
3. 要说学生真是喜欢革命。最早的大学就是学生团体们和当地居民争斗胜利后夺取的一亩三分地。
4. 看看古老的大学校规:老师如果在一场常规讲座中,听讲学生少于五人,则老师将被开除。老师显然压力很大。的确,最早的时候,大学里学生比老师牛。
5. 巴黎大学在1200年发生一起当地居民与师生之间的冲突,一些学生被杀害。国王颁布特赦令,宣布学生及其仆人可免受世俗司法审判的权利。那时当大学生真牛!
6. 当大学不再是学生团体的时候,就是一个教师团体。可以这么说,中世纪是教师管理大学的伟大时代。这个制度避免了校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把教师当成雇员的那种制度的弊端。
7. 中世纪大学除了神学和哲学不许胡说八道,其他内容老师们可以随意发挥。当时大多数老师表示学术很自由,极少数人觉得不可容忍。这种情况我朝有点像。
8. 大学老师们不止一次说:“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学生,将是多么惬意的地方。”那时候大学生,尤其是有钱的学生,吃喝嫖赌,打砸抢烧,无恶不作,而且还有国王的特赦令护体(见前几推),难怪老师看见学生头疼。
9. 15世纪一本大学学生手册里规定的东西很诡怪:教学生怎么和老师打招呼,怎么和老师吃饭,怎么和爹妈吃饭(有六种方法),怎么说话显得聪明,甚至教你上课迟到了怎么跟老师撒谎!?
10. 本标签下内容为帕累托《精英的兴衰》之Twitter版读书笔记。这个帕累托就是那个经济学大师帕累托。以前除了帕累托改进外对这位大师没有多少其他了解,看完这本书才知是位高人。
11. 我们老是对别的观点放大理解。比如一个人说民主制度有缺陷,读者就会马上认为他反对民主,甚至直接认为这人在赞成该制度的对立者,即独裁。
12. 大多数人行为源于感性冲动而非理性思考。比如行为A是原因B的结果,却被它的执行者说成是臆想出来的原因C的结果,自己还很信这一想法。这种情况在宗教行为上很常见。
13. 法国大革命被说成是伏尔泰与百科全书派的产物。这一论断只能在一定意义上成立。其人道主义怀疑论确实削弱了上层阶级,但在下层阶级的影响近乎于零。大革命反映的其实是下层的宗教情感与上层的怀疑论之间的冲突。
14. 旧精英的衰败表现为日益增长的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情感,新精英的兴起表现为弱小的民众对强势权贵的斗争。【注:帕累托写本书时处在20世纪初】
15. 许多有名望的社会主义者,和反对社会主义者,都清楚地意识到社会主义是现存的一种宗教。另外,各国宣扬的爱国主义也披上了宗教的外衣。甚至很多戒酒会等正直的团体也充满宗教色彩。
16. 有些主张禁酒的人说,他们发现人喝完酒后,大脑反应会迟钝,因此推断出酒对脑神经有害。依照这种逻辑,我们知道,饱餐后的人思维也会迟钝,因此事物也会对脑神经有伤害。这即为作者所说“大多数人行为源于感性冲动而非理性思考。”
17. 一个孩子气的绅士娶了个xx,希望感化她,结果失败。绅士要离婚,xx不肯,还杀了他。她辩称这男人没善始善终,离婚会让她蒙羞,所以不得不杀了他。结果陪审团宣布她无罪。帕累托说男人陶醉于老精英那种《悲惨世界》人道主义的幻想中。
18. 帕累托对“人道主义情感”很警惕。他认为这种情况充满幻想,而且精英们的这种人道主义“善举”常常是做做样子,实际上是为了变相向穷人攫取财富。例如贸易保护主义,以公共健康为名设置商业门槛等。
19. 帕累托对主张禁欲的上层阶级(下层人不太有空禁欲)很看不起:“你能对那些不吃肉,不喝酒,看见漂亮女人就低头的人指望什么呢?”
20.拉维·坎布尔(Ravi Kanbur)《宏观危机和定位于穷人的转移支付》(Macro Crises and Targeting Transfers to the Poor)不错。作者主张政府在扶贫时对穷人“宽泛定位”的想法我以前没想到过。
21.申铉松《金融中介与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体系》(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the Post-Crisis Financial System)我被里面眼花缭乱的数学公式给看晕了。但文章开头有一点说得真不错。
22.对于资产证券化,老观点强调,它在分散信贷风险中起到积极作用,增强了金融系统面对借款人违约时的适应能力。这个观点已经广遭诟病,取而代之的新观点认为证券化是不良资产的传递链,形成“烫手山芋”的理论,这个观点浅显易懂,广受官员政客引用。
23.申铉松提醒道,新观点其实一样漏洞百出。资产证券化在危机爆发前已经安然运行三十年,而且证券化并没有如新观点所说那样把包袱扔给下一个人,烫手山芋仍然滞留在发行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所以那些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仍然尝到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