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
老婆婆提着篮子上中巴卖玉兰花。
百年老宅,夏家茶馆。
中间有个天井,瓦四面都朝内倾斜。
木窗户,糊了白纸,没有玻璃。
蒜泥白肉,煮豆荚,豆花饭,卤肥肠,腌萝卜,中饭。
供销社超市后面,原来是老房子。
古街并不大,几乎一眼可以望到头。2009年6月12日。
一双很有设计感的鞋子,不过15块。
四个老奶奶围着一个试草鞋的摄影师,你一言我一语地教他怎么穿。
一早起来去赶场。没有娇嫩的玫瑰,只有肆意生长的栀子花。
早上八点来钟,竹器都开始往街上摆了。
我很喜欢这些生活杂货,都想搬回家。
我以前没有见过卖种子的。
通红的猪血,应该没有加什么添加剂的!
很好奇来赶场的人背篓里都装着什么。
泥土表明菜很新鲜,又嫩又脆。
红皮箩卜腌过后,非常爽口。
用各种袋子装草药的女郎中。
倒吊着的鸡,壮观。
篓子里的菜蓬勃到,人都看不见了。
后来才知道是卖烟叶的。最初以为是咸菜干。
路遇四川版的川久保玲。
夏家茶馆,果然在赶集时坐满了老头。我{dy}次看到一屋子有这么多老头。
河边的xx阵。
以下是09年中做成都专题写元通的文字。看回那时的照片,觉得那个小地方很可爱,古朴的街道和房屋,善良的人,很恬静的生活在那条河边。有时侯为了旅行而旅行,花了大半月,往往觉得怎么没有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那种震撼或是平静。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侯,在一个地方只短暂地停留了{yt}左右的时间,或是一个恰如其分的下午,都会心生出生活真好的感叹,然后那些影像就会刻印在脑中。元通于我,就是这样。
元通:回到过去的小成都
青瓦泥墙的矮房子、朴素的老茶馆、热闹的赶场、风雨中的钢索桥
旧时成都的闲适生活,在这里重现
记录于2009年6月12-13日
元通简介:崇州属岷江流域,大小支流纵横交错,据方志载,历史上通航仅两段,元通即其一。元通依水而筑,场镇就在汇江边,因文井江、味江和泊河江在这里交汇而得名。昔日,因蜀中交通不便,作为川西动脉的汇江便成就了元通一段水陆码头的历史。从本地运出去的有州烟、棉麻、粮油,五通桥的盐、叙府的草席、铁制品等则从下游运上来。早在明代,元通就有良田数万亩,烟火数千家之说,兼之物产丰富,至清代,更招引五省客商来此建馆开业,当时便有“小成都”之称。
司机说“元通有么子好耍的,街子镇好耍”
从成都到崇州的大巴上,终于有了一点旅行的感觉。车到崇州花了40多分钟,一路上都是平平的乡村景致。到了崇州汽车站下车,很快就搭上往元通的中巴车。崇州市是中转站,从这里发往附近各个镇的车都有。搭上一辆有点破烂的中巴车从车站开出没多久,车就停下来上客,有位老奶奶驼着背,拎着个竹篮子上了车。躺在她的竹篮里的既不鸡也不是蛋,而是用白线穿着的、排列整齐的白玉兰。小巧玲珑的样子,好像安睡在竹篮里的婴儿。车上的女人们挑了好几对,我们也入乡随俗,把花绑在胸口的扣子上,花香四溢。
中巴到元通古镇也就20分钟到半小时。下了车,我们问路口那些拉货的三轮摩托车司机,怎么走去古街里。有位司机对我说,“元通有么子好耍的,街子镇好耍”。当时,我们并不明白为什么在他眼中,街子镇比元通镇更适合游客。从车站到古街的路上,有个从来不曾见到的东西出现了。街道两边各有一个架起来的小木舟,上面站着好几只披着黑皮的大鸟,他们如同士兵一样很骄傲地立在船上各处,虽然脚上还绑着绳子。路过的人议论纷纷。这种帮渔民捕鱼的鸟叫鸬鹚,俗称鱼鹰、水老鸦。这也说明了元通的水乡身份。
走过一段新修的房屋,走过联通走过珠宝店走过小超市,老房子们就在眼前了。老宅屋顶多数都是码得齐整的青瓦,墙壁多是竹篾为骨架,再敷上厚厚的泥。镇上的麒麟街、半边街、东盛街、双凤街和增福街五条古街上的房子,多数是清代中晚期和民国初年的建筑。老房子虽老,可生活是新的。镇上的居民多数会在麒麟街上购买他们所需要的生活日用品,粮食店、种子站、修钟表的、鞋店、布铺一应俱全。
在依水而居的百年老宅喝茶
我们胡乱地走着,毫无章法地走着,无意间溜达到增福横街上,一条小小的巷子上有家180度敞开的茶铺让我们停下了脚。用现代语言,叫开放式的店铺。二楼的招牌上写着“夏家茶馆”。这栋两层木制结构的楼房,一层摆了几十张竹椅和木桌,三三两两地坐着些中老年人。人不多。厅堂中央有台电视机在播着些连续剧。有位戴着白帽子的老人招呼我们进屋喝茶,他说坐楼上吧。踩着木楼梯上到二楼,空无一人。两面墙都被红棕色的木窗棂给代替了,上面糊了白纸,没有玻璃。白纸窗户有不少被风雨吹得支离破碎了,蜘蛛趁虚而入,燕子在堂前飞来舞去。二楼的门楣上有着精致的雕花,屋中间的瓦四面都朝内倾斜,下雨天,水流应该很容易自上而下泻出来,泻到这个不小的天井里。老人动作麻利地送来了茶。五块钱一碗的盖碗茶,里面泡的是茉莉绿茶。一个绘有卡通图案的塑料热水瓶也留了下来,让我们自己加水。我们放下包裹,饮茶,歇脚。临近中午十二点,不想对面的茶馆里还有五桌xx,还都是老年人在搓。巷子里,有位喝完茶的老人拿着烟斗和衣服慢悠悠地走回家。
在和茶馆的女主人攀谈之下,才得知,原来这栋木楼可是历史悠久。“这房子是民国时期的建筑,用的是柏木。我从小就住在这里。以前是住家,住了我家十几口人。前两年,老公跑生意出了点事,身体不好,就开了这个茶馆。家人都搬去乡下了。”现在,经营茶馆的就是胥氏夫妇。“今天没什么人来茶馆,明天就热闹了。我们这里流动人口少,只有碰上赶场才生意好。”女主人一边吃着一碗红油的汤面,一面和我介绍这里的情况。在这里喝茶的基本没有年轻人,年轻人都去崇州的滨河路喝茶、打xx,“那里的茶十块钱一杯,茶还没有我这里五块钱一杯的好。”在元通,年轻人鲜少有出外打工的,大多在本地谋一份工,政府今年开始培训镇上的妇女绣花。
从夏家茶馆再往前走两步,有一条滚滚流淌的河,名为汇江河,文井江与泊江在元通交汇。元通镇作为文井江上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繁华一时。“以前,江里面还能走大船,现在水少了。小时候,我常去河那边买东西,集市、米市都在河对岸。”在我和店主聊天时,对面家的女人抱着她光屁股的小娃娃过来了。刚102天的小家伙白白胖胖的,他胸前戴着一个从中药店里买来的小香包,里面包着的中药可以驱蚊,“还可以防猪流感”,他妈妈说的。小娃娃的手上还戴着一个红线编织的手链,连着一个小木头棍。当地人称这个“花椒棒棒”,就是从花椒树上摘下来的枝干。一来可以xx,二来小孩长牙时,牙根痒,可以抓着棒棒咬。
在茶馆里和店主聊天,惊诧地得知一个消息。“政府投资了几个亿,这里15号就要开始修路,要铺石板路,房子修旧如旧。”我们是6月12号到的元通。也就是说,3天后,这里的一切就要发生巨大的改变。我们庆幸着,幸好来早了两天,见证了原生态。
把6月12号的元通全貌刻入镜头和脑海
告别了夏家茶馆,我们在古街里四处寻东西吃,后来发现,随意地入一家餐馆,都是物美价廉。入古街的路口有家饭馆,一个老爷爷拎着瓶泸州老窖、含着烟斗,酒足饭饱后走出来。我们走了进去。凉拌肉、豆花、卤肥肠、腌萝卜、一大碗四季豆汤,28块钱。店家看我们是外地人的样子,极为热情地给我们介绍元通的情况。“马上就要修路了,大半年肯定会影响生意,但修完了,游客来得多,生意也更好。”他的期盼和夏家茶馆的店主一样。
吃完饭,饭馆的老板又执意要带我们去一个地方。他放下手里的活,带着我们往古街里走,直接从一个琳琅满目的供销社超市进去,和店员打了个招呼。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的牌坊。两栋木制结构的楼夹着这个牌坊,牌坊从右至左,上书“是一洞天”,据说这里曾是罗氏公馆。饭馆老板说,峨眉电影制片厂曾在这里取景拍片。虽然房子里现在都堆着些货品和垃圾,但也掩饰不了它的气派。精雕细凿的美人靠,宽敞的房间,想见当年这里是怎样的歌舞昇平,繁华似锦。这栋老房子何时能有第二春?真希望古镇的改建,能回复老房子的原样。它本身就很好,不需要再加些画蛇添足的现代建筑或是装饰。
从供销社里走出来,回到古街上,饭馆老板指着古街口的一栋大楼,他说,从那上面,可以俯瞰古街的全貌。我们穿过一个卖被褥的店,悄悄上到了五层楼的楼顶上。其实,古街并不大,几乎一眼可以望到头。涌泉街到麒麟街是古街的主街,这是最宽的一条路,街上都是店铺,从这条路上分支出数条横街。在古镇变模样的前两天,可以记录下它的全貌,我们突然感觉这事变得很神圣。内心里,真不希望元通变成第二个街子镇,一样的青石板街,一样的旅游店铺,xx一样的旅游纪念品。
风雨飘摇中的旧房老桥,何时来第二春?
上午还是阳光明媚,到了下午,天空的乌云越聚越多。我们再次毫无方向,毫无目的地乱走在古街上。乱走却总是能给人惊喜。穿过一条黑暗而狭窄的小巷子,看到那个传说中的天主教堂。它建于1903年,除了歌特式大门,顶竖十字架,其他都为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形制。教堂实际上前后都有住家,它就藏在中间部位。教堂的木墙壁上还隐约可见“向解放军致敬”等书法大字。不是xx,教堂闭着门。我们也只能从高高的镂空木窗里一窥究竟。教堂里亮堂着,不像外部那么破旧。延着教堂边的小路一直往里边走,见到一个木门。门上照例贴着红色的门神。推开门,狗吠声先到。里面是一个像四合院的空间,中间有片菜地。两个老人在串门。
回到麒麟街,街上分散着几处老建筑,院内清幽的黄氏公馆、黄氏祠堂等如今都是政府部门的办公场所。虽然立牌有闲人免进,我们还是忍不住走进去一探究竟。碰到里面的人,也热情地请我们随意参观。接着,走至双凤街,有一猪肉档,鲜红的肉就挂在路边一排卖。路边大树底下挂着不少草鞋,分为5块和10块两种。当地骑摩托车的男人也穿着这样的草鞋。猪肉档旁聚集着不少人,一地纸屑。凑近看,一群人都在认真地研究自己手上的纸片,这样的有奖猜迷活动类似xxx。人群边,一棵大黄葛树下,两个面目模糊的狮子守在桥头。从这里,有一条长165米、宽2.5米的钢索桥横跨文井江,它就是川西有名的汇江桥。原在增福街南口,重修於光绪2年(公元1876)。1986年,移到了双凤街口,按原貌重建。站在桥上,小雨纷纷,两岸烟波浩渺、墨青的景色如同朦胧的油画。当有人骑单车穿过时,桥有些晃悠。这座桥的特色不仅在于它是钢索桥,更吸引人的是桥身上的几处桥亭,桥亭的垂脊上塑有龙、凤、仙鹤,还塑有人物戏文,男耕女织的田园景象。再一次让人又惊又喜的是,桥头的两张告示上写着,因为桥体古旧,6月13日,政府将开始封桥,整修三个月。
我们回到双凤街往半边街走,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摆着几把各式竹椅。街房多建于清代中、后期,都是一溜木门板,有些门板上还以墨笔标上号,免得混淆。半边街和新街的交集处就是xx的石拱桥——永利桥。它始建于嘉庆年间。1938年遭水冲垮后,按原制再建。走过新街、东盛街,我们又走回到麒麟街。
杜大爷也有他的心事
晚饭过后,天色已晚。7点钟的样子,古街上的大部分店铺都已关门,烧烤摊登场了。我们继续走些没走过的路。麒麟街南侧有个老年人活动中心,三位老人坐在里面抽着烟,喝着茶聊天。这里是抗英名将王国英的故居,他在xx战争中驰援宁波,不幸被俘。走入写着“琅琊旧望”四字的砖石结构的牌坊,里面宽敞的厅堂里摆着很多张竹椅及木桌。中轴线上有三个小天井,假山花台屹立其中。厅堂里还悬挂着些五彩的小旗子,墙壁上贴了很多红纸、毛笔字的横幅,写着些长寿秘诀、政府纲领等。“你们明天上午再来吧,这里热闹得很。早上7、8点就有人来了,到10点钟的时候就都到齐了,坐满了。”在这里工作的杜大爷给我们介绍情况。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回忆起他小时候的事来,“我们这个镇以前很热闹的。xx前,有湖广、江西会馆,7、8个,还有很多个戏台,多数演川剧。以前,我钻到人群里头,就在戏台子下面看戏。我们这里临江,船多,都是开着船把清油拉出去卖,再把盐巴运回来……现在,很多东西都没有了。”在老人断断续续的言语中,我们听出了一些繁华已逝的叹息。
赶场:热火朝天的生活
从清xx始,元通镇上的居住数千户,他们逢一、四、七赶场。如今,这个热闹的活动以单双号进行,单号在怀远,双号在元通。除了赶场让这个小镇充满人气,最盛大的节日还是每年的“清明会”,从清朝乾隆时期已有之,被称为“川西坝子{dy}会”。从附近村镇来的人们在这个时候蜂拥而至,在河边看大戏、采购春耕农具、尝尽小吃名食。
无缘一睹人山人海的清明会,我们也要体验一番地道的古镇赶场。早上七点半左右,虽然大部分店铺还没有开,已经有些从外地来的摊贩骑着三轮车、摩托车,在古街上找个好码头,做起生意来。差不多九点钟,街上涌进来了好多人。增福横街上,从头至尾都摆满了各种竹木制品,竹席、竹篓、竹耙、木梯、木桶等日常用品及农具,清一色的有机、xx、纯手工产品,件件都是限量版或是复刻版。据这些摊主所说,不少竹器产自元通附近的山里面,还有道明镇,因为那里盛产慈竹,是竹编制品的上好原料。麒麟街的店铺里,顾客明显比昨天多了许多,来买鞋、买蔬菜种子的人源源不断。双凤街到半边街这一段,变成了露天的菜市场,当地人太热爱生活了,以至于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很多村民背着竹篓、提着竹篮来赶集,有些人的竹篓里窝着一只肥兔子,有些怀抱着一只漂亮的母鸡,他们都像是村民们辛苦养大的“孩子”,人和动物之间那种亲密的情感,通过一些细微的小动作就流露了出来。当然,也有无所顾忌很招摇的那种,一只竹背篓上用稻草捆着四五只鸡,倒吊着,鸡头摇摇晃晃。在这里,卖蔬菜的也颇有意思,竹箱子里,蔬菜的根连着不少泥土都装着,还附有种子包装来说明它的出处。除了卖菜卖家禽的,有个老人家整理着一堆麻袋、塑料袋、布袋,大阵仗,里面都是各种草药,她身后还有一大红旗子上写着“草药治百病”。老人旁边还有不少人在卖用结实的稻草捆起来的像酸菜一样的东西,一问才知,这就是叶子烟。这两天,在元通看到老人们从兜里掏出来的碎烟叶就是这个。
后记:带着泥土的有机蔬菜,在农家院子里、山坡上放养的鸡,红通通的没有用什么有毒物质泡过的猪血……元通简直就是城市人的天堂。近些年,由西方流行开来的所谓乐活生活,有机耕种、节约环保等生活方式,中国人古已有之。
饮食:
永渠南街 黄豆花
特色饮食:豆花饭、凉拌鸭掌、木桶饭、卤猪蹄、凉拌菜等 人均:10块钱
住宿:
2009年6月的元通镇只有一家旅店,没什么名字,就在菜市场旁边。旅馆是新房子,但都以轻薄的合成材料为房间的间隔,一间房30元。因为紧靠路边,深夜,听着泥头货车及摩托车的轰隆声,根本无法入眠。
购物:
凉鞋 10块一双,鞋上印有重庆两字,复古款;
草帽 10-20块一顶,像当地的老人那样来一顶草帽,便可混迹于老年人常去的茶馆;
草鞋 分为5块、10块两种,10块的草鞋底厚实一点。稻草与碎布编织的鞋子,不能受潮;
竹木器 各种竹器木器,手工制作;
菜种子 日本青高产豆、秋虹512、成都满身红皮萝卜;
棕刷 5块-6块一个,由雷师傅选用四川江安的楠竹、怀远的棕丝手工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