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花的银马鞍
(2010-06-05 21:18:38)

   在草原放马时,有一样最得意的宝物,是一副雕花的银马鞍。它通体上下的装饰都用纯银打造,银条雕花包边,大小十八个银鞍泡·银鞍钉,镂空雕琢,凹凸有致,富丽大气,极尽奢华。不要说同来下乡的知青,就是方圆百里的蒙古族牧民,那时怕也找不出第二个了。要是放在今天展示,如此精美的宝物,人见人奇,肯定赢得啧啧赞扬,路过者的回头率必定是百分之百,可惜,都是旧话了。




                             
    马鞍,蒙语叫额莫勒,银叫孟根,银鞍就是孟根额莫勒。蒙古马鞍的形制有多种,因地区而有宽窄高矮的差异,骑兵用的马鞍和牧人的马鞍风格又有不同。鞍具的主要部件有:鞍座(木制,最结实的是用树根拼接做成的,特别是带疖子的弯木最耐用,但因少见,一般人多用白桦木的),大小鞍韂(韂读chàn 鞍座下方的皮垫,香牛皮制),鞍垫(鞍韂下方的毡垫,多用双层),马镫(铜或铁制),捎绳(蒙语“赶机和”,牛皮条制,主要作用是捆绑行李物品或拴马绊),马肚带(蒙语“奥楞”,马鬃搓绳再缝到一起,以黑白红三色组成为最漂亮,相当于人的腰带,用来系紧固定马鞍),
至于装饰马鞍的各式鞍泡·鞍条,则按鞍具等级高低,分别选用银·铜·铝等材质加工。

 游牧民族以马为伴,马是牧人的骄傲。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好马配好鞍”,牧人自然也看重马鞍马具,要给自己的骏马披金戴银,让它炫人眼目,其中尤以银饰马鞍为最贵重。草原上历来不乏做银器活计的能工巧匠,那些巧夺天工的银饰都出自他们之手。

 这样一副雕花的银马鞍,当然不是我这个初到草原的北京知青能够置办的。说来话长,它的老主人原是我们队里曾经富甲一方的牧民色格木德。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解放之初,乌兰夫主持内蒙工作,征得中央同意,在草原实行“三不两利”(不分不划不斗,牧工牧主两利)的和平过渡政策,内蒙草原得到休养生息,牧民们安居乐业。然而到了六十年代,四清运动以后,极左风潮逐渐蔓延到原本平静的草原,划阶级,斗牧主,掀起阵阵阶级斗争的风暴,xx期间,这一风潮更加变本加厉,。。。。。。号称首富的色格木德首当其冲,被划成大牧主,接受无产阶级专政,全部财产都遭抄没,其中当然也包括了这副银马鞍。

 抄家发生在知青下乡之前。我们到队里时,色格木德等牧主成份的人已经被专政,贫下中牧们也分裂成“井冈山”和“延安”两个战斗队,相互对立打派仗。{yt},当权的大队革委会通知我们到队部集合,说是要给知青分牧主的浮财,每人可从中挑选两件。

 队部就是土坯垒成的一排半旧土房,仓库在队部后面。我没太注意别人的选择,好像多是抱走些皮袍衣物等细软类,而我的目光一下子被角落的一副不起眼的鞍子吸引了。大概堆放的时间已经不短,鞍子落满了灰尘,鞍座已经四分五裂,鞍韂和皮条等也都干裂折断无法使用,只有蒙尘的银饰完整无缺,但也毫无光彩。看起来如此破旧不堪,我却毫不犹豫地选中了它,这大概就是缘分吧。

擦去灰尘后,银鞍泡鞍条显露出真容,可是重要部件七零八落的,不修好就是一个废物。我决定向牧民请教,自己动手来让马鞍“恢复青春”。{dy}件事是配鞍座。从公社的合作社买来一个新的后部比较低矮平缓的木座(半躺式的尺寸较大,宽敞,类似第三张小图中的鞍子。我不喜欢立式小鞍子,太挤了,让咱男人家不舒服),找来一双旧马靴,把靴筒剪下来,用水浸泡柔软后拉平,剪裁成适合的形状,以便绷到木座上做成蒙面。又找来香牛皮的大小鞍韂,剩下来的事情,就是要把它们装配到一起,再用银饰镶嵌包装,让鞍子重新绽放光彩。

 鞍座初具模样后,银饰还有问题,因为部件换了,一部分银饰要重新加工打造,而且我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让鞍子的配件更合用好用。为此我去公社基建队找张银匠帮忙。张银匠手艺高超,但成份不好,受人排挤,却想不到“北京来的红卫兵”(当时草原上的流行语,其实我在北京也没能当上红卫兵)登门求助,大喜之下,倾全力为我加工,而我则因为多次出入“革命群众”们不屑一顾的,“坏分子成堆”的基建队,被同来的知青队友婉言规劝要保持革命立场。

 我这个人天生对政治钝感,所以尽管有人劝,有人议,我还是照旧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忙了一番后,银饰陆续装到了鞍子上。张银匠的活计果然精到,包边的银条不但雕花还略呈弧形隆起,给人立体的视觉效果。鞍座底部左右侧各两个大银泡,小鞍韂上左右各七个银泡,周遭六个略小,中间一个较大,中心图案都为万字纽带联结,边缘的花纹如菊似葵展放,阳光下熠熠生辉(与{dy}图中的相似但更厚重),让整个鞍子透着贵气。原来固定捎绳的是前后四个鞍钉,我觉得改成环扣会更好用,就请张银匠把银钉溶了重打,前后都用连环扣,美观而实用。至此,银鞍修复成功,可以投入使用了。在银鞍备上马背时,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做工精致的马肚带。给大家透露一个小秘密,银鞍的前后肚带,都是一个北京姑娘亲手做的,她用红黑白三色马鬃搓成细绳再并排缝起,图案于对称中又有变化,和银鞍的漂亮相得益彰。(至于她是谁,相信各位看博的朋友都会猜到,在此不表了,呵呵)

从此,胡热图草原上多了一个不是蒙古人,却又酷似蒙古人的北京知青马倌,手中一根长杆挺拔威武,胯下银鞍骏马行走生风,他奔驰在草原,沐浴天地风雪的洗礼,赢得牧民老乡的信任,也一点点地播种和收获自己的爱情。

后记:银鞍跟随马倌多年。离开草原时,应当地一位朋友的再三要求,将银鞍留给了他。让我遗憾至今的是,未能给心爱的银鞍留下一张照片。至于银鞍的老主人,值得告慰的是,当年饱受xx迫害的色格木德一家后来终于翻身,虽然色格木德本人早已去世,他的妻子直到2007年我们回乡探望时仍然健朗,儿孙们也都生活幸福。


雕花的银马鞍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谨致谢忱)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雕花的银马鞍】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