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华德福学园参观(三)—是一种生活方式_大米_新浪博客

这辑以文字为主,是我对华德福学园的观感。

 

学而时习天下书,随缘修成园中人

 


 

清早到达华德福门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幅大门上的对联——“学而时习天下书,随缘修成园中人 ”,“缘”“修”两个简单的字透漏出华德福学园的生活方式,顿时让我觉如果能够迈入那门槛不就也成了一个“槛外人”。

九点半,大门开了,我提起裙角,轻轻迈进,用心感受,仔细观摩,两个小时之后,当我从这扇门走出的时候,感觉是自己不过一个“槛内人”在槛外逛了一圈而已,如果要成为“槛外人”,得先把灵魂交给她吧!

成为“槛外人”讲究缘和修,但即使缘分不到,修为不够的我仍然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感知了这些。

 

是手工制作而不是工业生产

 


 

来华德福参观的人可能感受{zd0}的就是这个学校很乡村很田园,因为这个最直观,以至于我婆婆参观完之后说:“这个学校对世世代代都住在城里的孩子适合,来这里长长见识,对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在这里有什么稀奇!”,我觉得我婆婆白来了,她只看到了形式,而没有看到那形式背后的内容,我怎么能有这种奢求呢!

除了乡村田园的环境,最引人注目的还有那些玩具,华德福学园里孩子们室内室外可以玩耍的所有玩具大都采用xx材质,竹子、鹅卵石、贝壳、树根、木块,松果、以及棉、毛、丝织物等,手工制作的玩具包括形形色色的娃娃,手工雕刻的各种动物、人物以及各种木制玩具、日常物品……而这些玩具又大都是老师家长们亲自手工制作。陈列在教室内外的这些手工制作总是引起参观者强大的探究兴趣。

我记忆最深的童年玩具不也正是妈妈给我缝制的沙包,外婆给我扎的毽子么?不正是爸爸给我做的木质陀螺,还有自己亲手做的布娃娃么!曾依偎在妈妈的身边,看着妈妈用剪刀把一块块花布边角裁成大小相等的方块,然后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穿针走线,一会儿功夫,一个漂亮的沙包就做好了,我也曾站在父亲的旁边,看着父亲用刨子把木条刨平,一卷卷漂亮的木花落在地上,那也是我{zh0}的玩具……这些玩具很快会玩烂了,但是在妈妈给我缝制两个沙包之后,我学会了自己缝,在外婆给我扎了几次毽子之后,我就可以自己扎了……也有亲朋好友买来电动玩具,但那些都是什么呢,是飞机还是汽车?我已无法得知。

是啊,为什么记忆如此深刻呢!那是因为这沙包,这毽子,这陀螺饱含了父母、亲人对我深深的爱,以及小小的我对他们的那种崇拜和依恋,它们不仅仅是一个玩具。

同样的道理,当华德福的老师和父母们带着对孩子的真爱来制作玩具,这些玩具就融入了他们的情感,这些是孩子们能够体会得到的,这样的玩具可以让大人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这也是孩子们真正渴望和珍惜的吧。

另外,孩子在成人制作玩具的过程中,能学到的不仅仅是怎么制作玩具,老师和父母那种耐心、专注、同时内心充满轻松和喜悦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本身就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那些普通的布块,木条、毛线、树枝在老师和父母的手里逐渐魔术般地变成了漂亮的沙包、神奇的小车、迷人的娃娃……会让孩子充满好奇,发挥每个人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啊!这世界真美好。

亲自动手给孩子制作玩具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也许谁也无法说得清楚,但是这种手工制作无疑对孩子对成人自己都是一个很好的成长媒介。

 

是体验而不是书本

 


 

华德福老师告诉我们华德福没有课本,而我似乎在华德福展示的作业本中,看到了一本别具一格的小学课本,那是老师和同学们自己编写的吧,作业练习本也是内容各异,但很有美感,我在里面看到了描绘春耕的画面,看到了计算暑假行程的算术题,无疑华德福的学生是有艺术审美能力的,而这种能力在很多孩子的身上正在逐渐的消失,因为他们用的是千篇一律的课本,做的是千篇一律的作业,孩子的感受被禁锢在同样的书本模型里。

     看着华德福贴在墙上的那些作品(是孩子的还是老师的我不得而知),我想到了华德福的湿水彩,那些红、黄、蓝三原色(负三原色)融合而成的一幅幅作品,有着华德福特有的风格,淡雅、朴实、自然,很舒适的感觉,可以说华德福的湿水彩画的是意象,因为这些图画表达的是一个人的内心,而不仅仅是具体的人、事、物。孩子们透过画纸与水的渲染,以及色彩所产生的重迭或流动,可以达到身心调和的境界。

音乐也好、舞蹈也好、绘画也好,都是给自己内心的情感寻找一个表达的途径吧,湿水彩只是体验的一种。

华德福很注重体验,比如韵律舞、湿水彩、手工;比如厨艺、农场劳作、野营;比如晨圈、深冬花园;比如那些对传统节日和节气的盛大诠释……

孩子们本来是通过感知来认识世界的,通过感觉、触摸、观察、亲身体验来增长知识、获得成长,孩子们在这种体验中获得更多,能力更强,最重要的是他们很快乐!

 

是素质而不是分数

 


 

我了解到华德福没有考试,没有分数,有的只是毕业前的汇报演讲,由孩子们在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和家长们充当观众一起分享。

我们反思一下,传统教育里的分数能衡量什么呢?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责任感、知识?也许什么都不能,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剥夺孩子的时间和空间,盲目地让孩子达那个标呢?那个用来衡量孩子聪明与否、优秀与否的标准合理么?

那华德福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呢,我想一位华德福老师的话能做更好的诠释,她说她喜爱华德福的理由是,

一、是让孩子成为孩子,不过早地剥夺孩子的时间和空间,不改变孩子的天性;

二、是重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通过艺术化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三、大量的学习各种知识,不是单纯的从书本上学习,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

四、是认识到自己是整体的一个部分,是集体中的个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个人对集体、对大自然负有责任。

可见,华德福教育不是教你认了几个字,学会了几道算术题,不是教你会唱几首歌,保证你能拿几个证书,华德福注重的是人的身、心、灵的整体发展的教育;是尊重不同文化和个体,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是真正开放的、没有教条的教育;是倡导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的教育,是保护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成为孩子的教育;是崇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艺术化的教育……

总而言之华德福教育是帮助孩子准备面对生活的挑战和自己的成长的教育。

 

是榜样而不是xx

 


 

对华德福老师的接触很短暂,但在很多妈妈的育儿手记里都能看到对华德福老师的高度赞美,那短短的两个小时也让我直观的感受到了华德福老师的底蕴,平静、温和、淡定、安详,那种从内向外散发的能量自然而然影响着身边的人,能够让人瞬间归于安静、远离喧嚣、身心愉悦,这样的状态不仅需要一颗聪慧的心,更需要心胸阔达、乐观向上、自我成长的精神吧,所谓“缘”和“修”。

通过老师的榜样力量引导孩子学习,这应该是华德福对老师要求很高的原因,没有制度,没有要求,没有“不”,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习的内容,生活也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

如果想让孩子有很好的状态,那么跟孩子长时间接触的成人必须要有很好的状态才行,“身教胜于言传”的道理,老师如此,家长更应如此,因为孩子们是通过模仿成人来学习的。

以此看来,华德福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附上国际史代纳/华德福幼儿教育联盟的主席苏珊Susan Haward的一段话,作为本辑的结束语:

  “实质上,没有任何的教育比得上自我教育,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师如何提供一个环境让孩子去自我教育,早期教育的本质元素是成人的自我教育。如果问什么才能算华德福教育,答案是不会仅仅是幼儿园的实践活动、有节奏有韵律的作息、使用的xx材料以及教室设置,不仅仅是粉红的墙壁,自己作的布娃娃,手指游戏等等外在的东西,而更多的是教师如何在这些外在的实践中,和谐地呈现出教师个人的内在素质、生活态度、生活能力和价值取向,以及她与孩子,与工作、与大地、与物品、与同事、与家长、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否积极地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和未来一生,这才是教育者要考虑的真正问题。”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成都华德福学园参观(三)—是一种生活方式_大米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