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的大学生还不如村姑”
我曾在一次校园论坛上提到,学营销专业的大学生还不如一个卖草药的村姑。话音刚落,在场的大学生们“哗”声四起,顿时生出质疑的目光。
我想,是否此话说的有点过分?接着,我举了二个从读报中得到的案例(羊城晚报):
“云南特药,50元1斤。”昨天下午,广州应元路建行后面的马路边,一名身穿民族服装的妇女正在摆卖草药“一口钟”,地上一块红布,写明药效从“跌打损伤”到“胃通气痛”。一位阿伯为了检验药的真伪,居然自伤手指,滴血检验。经过磨刀、xx、割手、滴血、验药等一整套程序,阿伯向各街坊宣布:“是真家伙!”不过小贩并不领情,阿伯还价40元,她居然不卖,看来阿伯白白“勇敢”了一回!
当一个云南小村姑也明白要把草药拿到繁华的广州市去卖,同时还懂得拉上一位老大伯“做托”,然后通过老大伯秀一把,草药就铁价不议的顺理成章的卖出去了。从村姑的销售行为分析,这就说明了村姑懂得营销之道,并深谙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还有一个案例,“红过刀郎,甜过初恋”:
夏日炎炎,广州越秀南一西瓜档档主为了促销,贴出了一对谐趣的广告语吸引顾客。不知道xx刀郎听闻自己成为此店大红西瓜“代言人”,是否会更加努力、更加红红火火?据说,广告语还真让小档增加了不少顾客,想必吃瓜的人也体会到“甜过初恋”的味道了。
正因为时下刀郎的歌曲红遍大江南北。然而,瓜农立即买来笔墨,在门店的两侧写上对联“红过刀郎,甜过初恋”,随后又再配上一个大喇叭播放着刀郎红透半边天的歌曲。
试想,一只喇叭加上笔墨又耗费多少资金呢?就这么一个低成本的借势营销却让西瓜卖得红红火火。假如我是年度营销案例评选机构的话,我一定会颁发一个“年度营销案例金奖”给他俩。
我常说:生活就是我们的好老师。只要我们用心生活,一旦学会把生活的哲学转化为经营哲学,经营就不是一件什么艰难的事情了。
今天说的“刚毕业的大学生还不如村姑”,不是说大学生不中用,而是大学生根本没有经过生活的历练,或者说,大学生不愿意深入生活的底层。因此说:“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确还不如村姑”。
那么,国家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的资金来开办教育,培养大学生?企业为什么又要聘用一个大学生而不是一个村姑?
因为大学生还有潜在的优势。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也就是一个要做大做强的企业需要的人才,而村姑却不能担任大企业里面的角色。村姑只能代表现在,而大学生却可以代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