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6月14日_心理医生詹锦华_新浪博客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现状对策

吴剑

2010613

 

   {dy}:据xx杂志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实施;

2、城市化速度加快;

3、环境污染;

4、学习和生活压力日趋递增;

5、人口大规模流动;

6、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

7、儿童入学入托困难;

8、贫富差距加大;

9、家庭结构改变;

10 地缘文化冲突等。

 第二:据国内某xx杂志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主要统计数字:来源:()

一、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估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二、2004年全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128万,每年出生儿童2300万,每年有20-30万肉眼可见先天性畸形出生,加上出生后数月和数年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120万/年,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各种与发育相关的继发心理行为问题;

三、20世纪90年代一项研究,4-16岁城乡儿童青少年,发现各种儿童精神与行为障碍达38种,患病率为15%;

四、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7年报道,我国网络过度使用者36%是儿童青少年,18岁以下的达到2869万(18%),其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相当惊人;

五、儿童虐待和伤害总发生率为17%;

六、意外伤害成为我国0-14岁儿童{dy}致死致伤的原因;

七、某城市的一项xx问题的调查表明,中小学xx现有xx意念者15%,有xx计划者6%,xx未遂者2%。

 第三:现状

    如今全球面临相似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的挑战,2008年中国有0-14岁儿童2.4亿,占总人口的8%,其中独生子女1亿。任何社会变革都会给人群中最脆弱的群体—儿童的发展带来深刻而持久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许多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实施,城市化速度加快,环境污染,学习和生活压力日趋增加,人口大规模流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儿童入学入托困难,贫富差距加大,家庭结构改变,地缘文化冲突等,给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带来不同程度负面影响,导致心理卫生问题日益突出。

    虽然威胁儿童健康与生命的传染病、营养不良、寄生虫病得到比较好控制,但是出生缺陷、发育缺陷的发生率却逐年上升。美国调查发现1/5的儿童有心理问题,1/10儿童符合心理障碍诊断标准。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估计,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困扰,2004年全国出生缺陷儿童128万,每年出生儿童2300万,有20-30万有肉眼可见的先天性畸形,加上数月数年以后显现缺陷的儿童每年达到80-120万。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20世纪90年代调查4-16岁儿童青少年,儿童精神与行为障碍达到38种,患病率得到15%,城市为14%,农村为16%,男性为19%,女性为11%。

    另外调查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3%。发达国家3-15岁问题青少年发生持久并且影响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为15%。由于大量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和边远地区留守儿童剧增,与父母分离焦虑是他们体验最多的情绪问题。

    2007年我国网络过度使用者1//3为儿童青少年,18岁以下达到2869万(18%),其中留守儿童比例巨大。儿童虐待和伤害总发生率为16%,男性为19%,女性为14%,意外伤害为我国儿童{dy}致死种伤原因。儿童青少年xx问题严重,上海市调查表明,中小学生xx意念者15%,有xx计划的6%,xx未遂者2%。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我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工作无论是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或者防治方面都缺乏足够的准备与投入。造成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需要巨大与服务不足之间的反差,是社会对儿童的发育及行为仍然缺乏足够理解,对儿童发展的历史及对儿童精神疾病和防治方面进展缺乏足够认识。Who20世纪末就指出,要在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层次对儿童椅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进行有效控制,研究和推广有关防治技术、知识和方法,对促进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发展进行大规模行为干预计划,包括进一步建立妨碍儿童发展的危险指标,发展学校心理卫生规划。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我国必须加强和重视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干预与研究。

    二、儿童面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

    1、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是临床门诊最多见的问题,原因多并且复杂。主要是注意缺陷障碍,学习障碍,厌学逃学,拒绝上学。注意缺陷障碍发生率为3-8%,典型的学习障碍为2-4%,其发病率受不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存在差异。美国的学习障碍发生率为6-15%。日本的拒绝上学为学校恐怖症的疾病,在中国不断增加,原因与儿童期社会适应困难和情绪障碍有关,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诱发或者加重症状,在我国儿童精神科的应对策略主要是xxxx和家长咨询指导,针对这些儿童开展的心理xx或行为干预十分有限,学校或者教育部门开设专门的指导培训更少。矫治这类问题必须有医疗、教育、家庭的协同介入,教育指导则应依据相应的理论架构和操作方法与技巧。在普通学校开设特殊指导班也是值得推介的方法。

    2、儿童情绪障碍。目前是第二大心理障碍,1999-2000年上海市某心理门诊中情绪障碍占14%,广州市某心理门诊中情绪障碍占21%。早期表现为心境不良、退缩、哭泣沮丧、遗尿、学习困难、生活邋遢、睡眠问题、易激惹为特征。个别发生在婴幼儿期、典型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恐怖症及强迫症等多为继发性衍生。急速变化的社会家庭变革、母子早期分离、家庭破裂、虐待和忽视、人口迁移、学习竞争压力等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由于儿童缺乏家庭支持等保护因素,上述原因使得儿童对各类应激事件的易感倾向更加显著。

    非品行障碍性离家出走可能预示是一种隐匿性抑郁的表现。通常,儿童情绪障碍很少受到xx和xx干预,在社区中被诊断抑郁的青少年只有20%接受了xx。目前许多用于成人抑郁症的xx已经用于xx儿童情绪障碍。

    3、品行障碍和青少年违法。临床诊断的问题品行障碍患病率为2-6%,对立违拗障碍更高,多为男童。儿童习惯性偷窃、撒谎、攻击等品行问题总是与反社会相关联。部分品行障碍可以由注意缺陷障发展而来,并且注意缺陷障多合并对立违拗障碍、表现与年龄不符的顽固、敌意和挑衅行为。

    部分注意缺陷障儿童的问题行为本身预可以招致家庭暴力管教、学校惩罚和伙伴排斥,从而加重叛逆行为。典型品行障碍更多是暴力管教、溺爱放纵、父母离异、忽视、贫穷、性虐待、目睹犯罪所引起。童年期持续性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模式,往往是成年期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先兆,40%的品行障碍儿童可以发展成为成人期反社会人格障碍,在其成长过程中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障碍。品行障碍的儿童热衷于许多危险行为,他们是意外伤害,物质依赖,xx,性病,违法犯罪高风险人群,他们因为品行问题引致的多种原因而早亡的比例比普通儿童高出5倍。资料显示,这类儿童的矫治、转归要比一般行为问题儿童难得多,因此,对他们实施早期预防和干预十分重要。

    4、不良习惯及行为偏异。发育行为儿科学将儿童期吮手指,啃咬指甲、夜间磨牙、拨毛癖、摩擦癖、撞头、屏气发作、遗尿、睡眠紊乱、异食癖、过度依赖母亲、电视电脑依赖等界定为不良习惯及行为偏异,多由发育落后、分离焦虑、虐待忽视、过度xx、过度干预等因素导致。核心问题与情绪有关,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儿童。

    临床资料显示,早期难养气质类型婴幼儿容易导致母亲的养育焦虑或情感排斥,形成不良的亲子关系和父母养育定势,从而诱发或者加重儿童这类行为问题。与父母分离和依恋关系损害是导致儿童抑郁和恐怖的易感因素,未及时干预矫治的儿童可能继发为其他类型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通过健康教育、父母咨询或养育知道来预防和矫治这类问题颇有成效,如建构安全依恋型的亲子关系。

    5、儿童虐待。指父母、监护人或者其他年长者对儿童实施以躯体暴力或性暴力,造成儿童躯体和心理的伤害甚至死亡,或对儿童日常照顾、情感需求、生活监护、医疗教育的忽视现象。西方研究显示儿童躯体虐待为8-11%,性虐待为9-28%。儿童虐待在我国未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家庭照发生虐待儿童现象具有隐匿性,被掩盖和漏报情况相当普遍,农村边远地区留守儿童尤其突出。

    就家庭内而言,施虐者大多是男性造成,70%的躯体虐待,90%的性虐待都是男性造成的。95%以上的躯体虐待和70%性虐待是家庭成员造成的(如xx)。家庭成员以外虐待比较大儿童,并且重复发生率低。家庭虐待多在儿童比较小时开始,并且反复发生,持续时间长,有时长达十数年。虐待儿童具有一定家族聚集性,虐待儿童的家族似乎有重复特征。虐待往往导致儿童严重的身心伤害,如伤残、死亡、身心发育落后、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抑郁、恐怖、人格障碍、xx、过早性行为、物质依赖、自虐自残等。长期受虐儿童比较多发展为成人期的精神障碍、残忍、攻击倾向、反社会人格障碍灯。所以,通过科学研究揭示我国儿童虐待问题的现状与特征,为预防干预和立法提供依据十分必要。

6、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asd成为目前全球xx的健康问题,who2008年开始每年把4月2日设为国际孤独症关爱日。Asd是婴幼儿期发病的一种以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刻板狭小兴趣取向为特征的严重精神障碍。美国的asd发病率为1/150,男女比例4:1,智商在70以上的高功能asd和asperger综合症(as)大约一半。Asd原因不明,生物学诊断不确定。典型孤独症几乎终身难愈,部分as可以回归社会,但是始终伴随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困难。目前诊断xx状况良莠不齐,康复xx大多数在民间机构实施。高功能asd,as早期误诊漏诊非常明显。

    在学校as男童虽然学习成绩可以,但是特别容易出现攻击,强迫性手淫,窥视癖,生活邋遢,羞耻感薄弱,骚扰异性等行为问题,并且因此遭多方投诉,开除学籍的案件比较多,青春期以后他们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的麻烦更加突出。As未经及时开心的干预矫治,后期可能会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重型选择性缄默症,严重的进食障碍,强迫性障碍等精神疾病。Asd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最值得提倡的做法。

    7、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据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留守儿童总数达到5300万,他们中出现教养失范,分离焦虑,情绪障碍增多。伴随出现的还有辍学,网络依赖增加,意外伤害,出走,遭虐待,性侵犯,品行障碍,违法乱纪增加。流动儿童伴随父母来到城市,因为父母收入低,生活条件差,居无定所,其教育、卫生保健投入令人担心。由于看护人健康知识缺乏,保健喂养措施少,儿童健康情况欠佳,对儿童保健服务的利用率偏低,在获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服务利用的公平性方面比城市固定居住儿童差得多。

    8、儿童青少年心身疾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与内容的变革,肥胖症,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疾病,关节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睡眠障碍灯疾病的低龄化趋势十分明显,而且这类儿童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肥胖症在北京地区6-18岁儿童代谢综合症检出率肥胖9%,血脂异常10%,高血压9%,空腹血糖耐受损占2%。在肥胖症成倍增加,过去罕见的2型糖尿病10倍增加,已经成为我国发达地区儿童主要类型糖尿病。压力与紧张感是导致儿童贪食和肥胖的重要原因。

   9、其他。发育评估,学校心理卫生,跨文化比较研究,网络成瘾,青春期心理卫生,心理xx,父母养育指导,贫困大学生心理卫生,研制开发适合本国文化的心理卫生测评工具等都是值得xx的。

    三、应考虑对策

    1、呼吁立法和加大政府投入。研究显示,儿童期心理卫生问题若未得到及时有效干预矫治,可引起当事儿童更严重的精神问题。长远看,整个社会都会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因此,二战以后许多发达国家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同时,制定由国家承担责任的心理卫生法,为精神疾病患者群体提供适合的医疗保健服务。1991年hwp“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保护和改善心理卫生服务的诸原则”,2001年美国《儿童心理健康国家行动议程》。我国需要加快制定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法律政策,建立更多儿童心理卫生保健机构和设施。

    2、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成为与我国社会发展过程相伴而生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然而儿童心理卫生需求与专门机构和专门人才不足成为最突出的矛盾。应该在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扩大培养,增加研究经费投入。

    3、开展学校和社区儿童心理卫生服务。从群体心理卫生和预防保健目的看,应该加强和推广学校、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重点是学生,维护儿童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挖掘和提高个人潜能;早期识别各种一般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对问题家庭实施及时的xx、咨询服务和干预;社区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保健机构、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建立密切联系,给儿童和家庭提供信息与帮助;及时转介专业机构。

    4、拓展传统儿科工作内容。我国儿科发展健康,不断壮大发展,如何更好为出生和存活生活质量和优质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合理的,科学的卫生保健服务,为成人期的健康奠定基础。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来源:() - 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xx原因_心理时空_新浪博客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06月14日_心理医生詹锦华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