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行记(5):高原上的“世界杯” - 心手相连- dulong2002 - 和讯博客
昌都行记(5):高原上的“世界杯” [原创 2010-06-12 02:09:09]   
昨天晚上在俄洛桥,我就见到昌都职技学校的泽仁科长手里一直拿着一摞打印纸,后来才知道那是世界杯足球赛的赛程。几个老师也在商议未来几天到那里去看球。

今天上午联系上了昌都电影公司的另一位副经理,这位副经理就住在前几天我们去过的昌都图书馆后面的昌都影剧院里。虽然从外观来看,昌都影剧院有些破败,门口还挺着几辆防暴车,听说那是因为地区公安处在施工,才把这些车辆借停在这里的。但是进了影剧院,除了放映厅之外,还是比较整洁。吕经理说自从3.14之后,这里几乎就没有什么活动了,在此之前,还会偶尔放一些“政治片”。

即便现在看来,还是可以感受到昌都影剧院壮观,这栋建于1980年代初的建筑,在那个时候,应该说是十分豪华的。整个影剧院有1200个座位,分上下两层,上层有300多座,下层有800多座。吕经理特定带我们参观了位于二楼的放映厅,几台多年没有使用过的35毫末、16毫米的放映机用浅蓝色的布覆盖着,据吕经理说,这些设备都还完好,但没有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前几天就听电影公司的另一个经理说过这个影剧院还有一个耳房,专门用于给地委领导放映,或是审片,但目前这个耳房已经出租出去,两个女性正在里面做各种点心。之后,吕经理还带我们看了影剧院的贵宾休息室,这两间连在一起的贵宾休息室的豪华多少让我有点目瞪口呆,地毯、皮沙发,这样奢华的布置让人很难把它已经有些破败的外观联系起来。

吕经理是四川南充人,96年参加工作,刚开始就是在这个影剧院做放映员,2007年提升为副经理,他风趣地说,朋友经常开他的玩笑,说他是最穷的经理。吕副经理说自从他参加工作以来,电影就已经不景气了,他自己也搞不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甚至有时在见到一些人,说起自己在电影公司工作,别人会惊讶地问:还有电影公司?还放电影吗?

吕经理的谈兴很浓,一直讲到了中午一点。吕经理也谈到了目前昌都农村电影放映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放映员年龄偏大;气候条件对于露天放映影响较大;所放的影片主要是汉语的电影,很少有藏语电影;边远农村放映点缺少发电机。由于在这个影剧院放电影看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少,2000年以后,这个大厅就停止了正常的放映,转而在位于马草坝的电影公司所在地建了一个70座左右的小厅,进行售票放映。吕经理还说到在他刚工作之初,经常向公司领导建议放映一些“大片”,而等他更多地了解了当地电影观众的情况之后,他才发现其实当地观众并不喜欢看那些大片,很多人还是喜欢看那些情节较为简单的武大片,他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港台电影,至今还是当地电影观众最喜欢的片子。吕经理还告诉我们,在他们的片库里,有些上级发下来的拷贝,几乎都没有开封,而有些拷贝,因多次放映,多次接片之后甚至有些地方镜头都连不到一起了。

据吕经理介绍,地区一级电影市场的衰败其实并非昌都独有,在西藏其他几个地区,情况也差不多,只有拉萨的情况稍好一些,已经建起了小厅放映。

电影放映从大厅到小厅的变化,可以说是自1994年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以来中国都市电影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这方面问题,潘忠党先生和他的一个学生在10多年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做过较为精彩的论述,他们把都市影院空间上的变化归结为一种时间竞赛,但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层面的问题,除此以外,这样一种空间的变化,应该还有更为丰富的社会学内涵,诸如从集体化到个体化的转变,社会的碎片化等等。

下午见了昌都县文化局局长,较之地区影剧院,昌都县影剧院的情况似乎更加糟糕,在2000年左右,昌都县影剧院就拆除了,改建为一个商铺,下面临街的门面都建成商铺出租,文化局等部门办公的地方被挤到了顶楼。昌都县文化局局长1981年参加工作,做过近10年的电影放映员,他说那时有时候乡里的电影放映员不够,他们也会带着机器到农村去放电影,一次出行,通常是6、7匹马,托着放映设备以及放映员的铺盖、粮食,通常一出去就是十多天。局长现在已经不从事这方面工作了,但是他答应帮我们联系一些昌都县境内的乡村电影放映员,因为最近是挖虫草的季节,包括县乡的很多干部,都到各个挖虫草的点下乡去了。

经过最近两天的工作,我们对整个昌都地区电影放映的大致情况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下一步的工作是深入的农村放映点,希望能获得一些更为鲜活的资料。

下午四点多钟,没有具体的访问任务,我和刘展决定去爬位于昂曲河以及整个昌都城西面的山,经过几天的适应,我们似乎也逐渐适应了这高原的海拔,刚到的那天朋友还告诉我们,不要立即洗澡,有可能会晕倒,但是洗过几次澡之后都无异常反应之后,我们想到更高的海拔进行适应性训练,虽然还未最终决定,但是我们后面可能回到的县乡,海拔都会比昌都高。我们谨慎而缓慢地在陡峭的山坡上爬行,从山脚可以清楚地看到,半山坡上分布着一些藏民人家,山路呈之字形,路过那些山坡上的藏民人家,虽然都关着门,但是藏民家里的狗已经发现了我们两个陌生人,狂吠不止。山坡上的藏民家的房子都比较矮小,昌都城里一些藏民的民居也同样如此,较之我在其他一些地方见过的通常是两层且较为高大的藏族民居,这里的藏族民居显得比较的简陋。遇到一个藏族老太太站在家门外,我用笑脸向她示意,她也笑脸相迎,尝试着和她交流,发现她几乎xx不懂汉语,我们此前零零碎碎地学了几个藏语单词,感觉也派不上用场。我们示意给她拍照,她转身端起了摆在房檐下的一个小花盆,里面种着几棵小草,她不停地用藏语说,但我们始终不明白她的意思。在这两个老太太家的门口,有一个太阳能的灶,这东西以前似乎听说过,但是今天才算亲眼见到。

我们沿着陡峭的山路一直穿过了整个村子,爬到了村子后面的山坡上。途径村子时也看到有些居住在村子上面的有些人家,还要到几百米以外地地方挑水。坐在山坡上,整个昌都城尽收眼底,强巴林寺无疑是整个昌都县城中{zd0}的建筑群,也占据了这个城市{zh0}的位置。在昌都城的老城区,混泥土楼房和低矮的藏式民居交织在一起,再过一些年,或许那些低矮的藏式民居都将被混泥土楼房所代替,如同位于马草坝的昌都新城区,清一色的混泥土楼房。坐在山坡上,用短信和几个熟悉的当地人联系,问他们是否熟悉强巴林寺里的人,得到的回答均是没有,这让我感觉到了僧俗之间,其实还是有着较为清晰的界限。

从另外一条路穿过村子下山,途径村子时看到一群小男孩把一个破旧的篮球在一条横穿村子的小路上当作足球踢,道路只有近一米宽,且并不十分平整,但在这个山坡上的村庄里,这已经是少有的平地了。孩子们的比赛比较正规,在道路的两端用石块、帽子安放了两个球门,双方均有守门员,其他队员则在尘土纷飞的道路上来回厮杀。这样的情景,顿时让我想到了今天晚上马上开始的世界杯足球赛,我问那些孩子是否知道今天晚上即将开幕的世界杯足球赛,他们摇摇头,但是问他喜欢哪个球队,其中一个{zd0}的上初一的孩子说是巴西队。

这几个孩子最小的上一年级,{zd0}的上初一,问他们平时在家里看什么电视节目,他们说出《西游记》、《铠甲勇士》等动画片的名字,他们说他们还用家里的电视机玩电子游戏。问他们最远到过什么地方,有两个孩子说到过拉萨,是去求佛。

因我们的到来孩子们暂时中断了比赛,当我们离开那个名叫贡杰玛的村子时,孩子们在一遍又一遍地用藏语和我们说了再见之后,又投入到了他们的比赛中。

晚上看世界杯比赛的电视直播,主持人不止一次地说道约翰内斯堡地处高原,海拔为1700多米,为此很多球队此前都进行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准备。除了通过电视看到了一场在南半球的非洲高原上举行的世界杯比赛,今天,我们还看到了一场在北半球的青藏高原上的进行的“世界杯”。

2010年6月12日临晨2:08

郑重声明:资讯 【昌都行记(5):高原上的“世界杯” - 心手相连- dulong2002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