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己不要被误诊,也不要误诊了我们的朋友。_木碗_新浪博客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曾指出,资料显示,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门诊误诊率为50%;住院做过各种检查后的误诊率为30%……《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若是出现了一些不常见的“不适”,只要会上网,八成都会打开电脑去搜索一番,给自己当回“大夫”。但是,市一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殷安康告诉记者:“自行诊断的误诊率应该说是99%,剩下那成功的1%也是碰上的;而且,越是严重的、复杂的疾病,误诊的可能性则越高。”……《

 

    医院误诊的情况难以避免,但相比自我诊断总是更科学更专业一些,误诊率要更低一些。我不会百分百信赖医院的诊断,不会说确诊结果是什么那你就是什么;更不会以个人的自我感觉为评判标准,不会说你觉得是怎么回事那就是怎么回事。当然,这个“个人”不仅指求助者也包括我,不仅是患者本人不能按图索骥,我也不能对号入座。

    这里不是老生常谈“疾病诊断要尊重专业意见,不要自行诊断”的问题,是想提醒各位“情绪低落但爱心不减、情感淡漠但热心不变”的病友们,与其他病友交流时,也要尽量避免“误诊”的情况发生。我们自己不要被误诊,也不要误诊他人。

 

    这种被病友“误诊”的情况,在“新病号”与“老病号”之间最容易出现。

    双方都是“新人”,你不清楚,我也不明白,你不敢乱说,我也不敢乱问;彼此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互通有无的信息交换,你在哪儿看的,吃xxx,医生怎么说,更多是想从对方那里获取信息,而不是给予对方经验指导。因为对方也是“新手上路”,有什么看法意见,会考虑,但不是确信无疑的全盘接收,说什么就是什么。

    双方都是“老人”,你清楚,我也明白,我说的你听过,你说的我了解;各自都有心得体会,有一套自己的经验办法,拿来交流,取长补短,抑或一争高下。自己的观点不会因为别人一句话就全盘xx,你说不是,我还是觉得是;对此我比较熟悉非常了解,不会不假思索的盲从他人意见,不会人云亦云,说什么就是什么。

    要是我是个“新人”,另外一个跟我半斤八两的“新人”说我不是抑郁是强迫,或者说我吃的药不对,我会有点怀疑,可能会再去问问别人或是复诊时问问医生,不会听风就是雨,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可如果是个“老人”呢?

    要是我是个“新人”,对此知之甚少,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从前辈那里听到很多在医生那里还不一定能听到的专业术语,对问题的阐述是如此清晰,对情况的把握是如此精准,我怎能不倚重他的指点?我多么希望借鉴他的经验,得到他的帮助,快点好起来啊!

    “误诊”就往往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这并不是说有经验的病友会给出错误的经验,不,任何人的成功经验都是有参考价值的,但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在于获取成功的过程,而非从个人经验出发对类似情况做出相同的判断,以主观经验下一个结论。因为,他非常了解自己的情况,却未必了解自身情况之外的情况。这也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之一。

 

    这一点我也有切身体会。在学习心理咨询与xx课程之前,为了避免与病友交流时“说错话”,我也会学习专业知识,比如查找抑郁症方面的相关资料、搜集各种xx的药品说明书、了解病友们推崇备至的几种疗法,但只限于抑郁症、神经症、睡眠障碍这些方面。

    最初并没有觉得怎样,这既是我与大家交流的主题,也是阳光论坛的主题,我只需要了解这些方面就足够了,没有看到了解其他领域、更大范围的知识有什么必要。就光是这些部分都够我学的了,还管那些没用的干嘛啊。如果超出我所熟悉的范围,我就老老实实说不知道,找别人好了。但我却没想过,当我只知道这些的时候,也会对这些看似熟得不能再熟的问题判断失误。

 

    在我只知道抑郁的时候,只能用抑郁来解释,依据症状标准对号入座看看有几项符合,而客观现实是,“像”未必“是”,“有”未必“对”。

    这就像我拿着长沙电影城A厅23排19号的电影票到湖南大剧院A厅23排19号也能找到这个座位,到全国大部分影院都能找到这个位置,可“对的上号”却未必“就是这里”。就像我小时候{dy}次回东北老家闹的笑话,把玉米当成美人蕉,因为我长那么大从没见过玉米,只看到绿油油好大一片叶子,苞谷还没长出来让我明白这是庄稼,就自然而然认为和家里楼下的美人蕉一样,是花。

 

    “老人”们容易“误诊”的原因就在于他了解某一个方面的情况,只了解某一个方面的情况,只能按照这个方面的情况做判断,很难从更多的角度、更大的范围内对比排查。容易给出武断的结论,也恰恰是太熟悉太了解这个方面的情况,认为在这个方面有发言权,不会判断失误,却因为只能从个人经验里面套取,因为主观而导致片面,造成“误诊”的情况。

 

    一位多年抑郁的病友,不需要查找CCMD-3就能轻易根据你的描述判断这是否符合抑郁的临床症状表现,他知道什么是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知道神经递质的改变与抑郁的关联,但未必知道或未必想到甲状腺功能异常、恶性肿瘤也与抑郁高度相关,未必知道或未必想到这位老人的抑郁表现是急性脑卒中或高血压引起的。我们能够判断这种症状表现是不是抑郁症的症状表现,但不能断定这就是抑郁症,只是抑郁症。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很难过,因为我知道医院也不会做详细排查,甚至连详细的问诊都没有,真像那篇报道里描述的,“门诊医生平均只肯听病人述说病情19秒,超过这个时间,医生就会打断病人开xx。”但至少医院有这些设备有这个条件,如果你或医生想排除其他可能性的话,总还有检测的手段和办法,而这种排查的手段和办法,是病友们无法提供的。

 

    我也见过眼里只有心理障碍无视其他的心理咨询师,见过轻易草率做鉴别诊断、武断做结论的心理咨询师,听说过利用移情与来访者超出咨询关系违背咨询原则有悖职业操守的心理咨询师,听说过“他只想说他想说的,不听我想告诉他的,老跟我说他的理论,根本不关心我的问题”的只知道兜售卖弄心理学原理的心理咨询师……说实话,我很反感,虽然他们是我的前辈、我的同行;很悲哀地说,我一直在小心翼翼的避免成为他们,在你们向我抱怨时,警钟就在我头上久久回响。但这毕竟不是全部不是整体,不能以偏概全,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在为大家提供帮助,而这些更为系统更为专业的xx是个人经验难以替代的。

 

    我不能要求医生给病人充足的问诊时间,耐心回答每一个问题,小心做鉴别诊断;我也不能要求心理咨询师不犯错不出纰漏,我自己也不能;我只能请求病友们在与其他病友交流时,给出建议时要慎重,避免过于主观和武断,尽量只给出经验参考,不给别人下结论、做诊断、开xx、拿主意。

 

    我只能向你们提出这样的建议和这样的请求,因为我更信任你们,我知道这种帮助与利益不挂钩,只与人性最善良的一面挂钩。所以我只能建议大家好心办好事,避免因为热心、爱心和好心而“误诊”了我们的朋友。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我们自己不要被误诊,也不要误诊了我们的朋友。_木碗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