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3 20:13:20 阅读15 评论3 字号:大中小
以富士康等企业大幅加薪为代表的中国劳工工资上升现象,最近引起国外媒体议论。一些人担忧,跨国公司加工业务将转移,中国将告别“世界工厂”。其实,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厂”,这个称号言之过早,只能算是“世界代工厂”, 我们不应满足并坚守“世界代工厂”的地位。
“世界工厂”最早是对{dy}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即1850-1900年时英国的称呼。1870年,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的三成多,并拥有世界工业技术的{zg}水平,各国向英国输送农产品和原料。英国将其加工成工业产品,再输送各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则不同,当前工业生产规模在世界上的比重还较低。据联合国工发组织统计,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11.24%,而美国和日本分别占23.85%和16.50%。更何况,“世界工厂”指的是向全世界提供工业产品,出口规模也是重要指标。今年{dy}季度,中国虽继续保持世界头号出口大国地位,但只占全球出口总额9.24%,即世界九成多的进口来源不是中国。世界{zg}工业技术水平明显也不在中国,中国还起不到向世界供应工业产品即“世界工厂”的作用。
其实,最早称中国为“世界工厂”的说法来自日本通产省的白皮书,但那时日本工业生产规模和水平都在中国之上,为何不称自己反称中国为“世界工厂”?可以说,日本人只是特指“世界加工装配工厂”,即国际分工低端的“世界代工厂”。然而,国人大都跟着说,以致约定俗成。这就需要有清醒的解读。据媒体报道,富士康为苹果、惠普、戴尔、诺基亚等做代工,但2008年亏损,由于2009年压缩劳工成本,才挣了3962万美元净利。富士康加薪后,iPad的人工成本虽有所上升,但苹果公司每台仍可赚200美元。
这样的“世界代工厂”,会因为工资提高而逐渐消失么?不会。因为决定代工地点的因素很多,除了劳动力成本,还要看投资环境,例如有无完整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链、运输条件等等。因此,尽管粤北和粤西劳动力成本低得多,广东代工厂仍大量集中在珠三角;安徽工资比苏州低得多,但代工厂仍集中在后者。同样,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他很多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仍占综合优势,短期内它们还难以取代中国。
不过,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满足并坚守世界代工厂的地位。恰恰相反,必须积极转变,早日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代工厂生产率不高,创造的增加值低。据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统计,2007年,中国制造业每个雇员创造的增加值相当于美国的4.38%,日本的4.37%。与之相比,先进制造业的特点是附加值高,劳动成本占的比重很小,“主要成本不是劳动成本,而是研发”。由于这个特点,世界主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仍在美欧日,而不是工资较低廉的非洲。日本工资远高于柬埔寨,但工业实力超过后者百倍;东欧国家工资低于德国,但先进设备多从德国进口。
同时,工业的竞争实质上是生产率的竞争,大国经济兴衰的实质是更高的生产率取代较低的生产率。只有掌握世界{zg}工业技术水平,才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德国工业总量在一次大战前夕能超过英国,就在于德国迅速掌握了世界当时的{zx1}工业技术。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前迅速成为工业强国,也是从早期的纺织低端加工迅速转变为高技术国家:到70年代末,其大部分主要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于或高于美国。
因此,那种低端加工的“世界代工厂”,只能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短暂阶段。如果我们仍继续靠低廉劳动力进行低端加工,生产率停留在美国和日本百分之几的水平,即便戴着所谓“世界工厂”似是而非的桂冠,中华民族的未来也着实堪忧!只有我们能把每个雇员创造的增加值达到美国或日本30%-50%的水平,先进制造业总量占世界25%,出口占世界15%以上,甚至更高,中国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