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1日至7月23日,是24节气中小满至大暑节气段,其中还包括芒种、夏至、小暑、大暑4个节气,每个节气15天。小满至大暑处于庚寅年三之气少阳相火,这段时间的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少雨。 人类面临的气候由地气(主气)和天气(客气)相加构成。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南北半球与太阳的向背变化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乃至细分为24个节气,这种变化产生的气叫地气,其次序为:一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地气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而自身发生的变化,千古不变,又称主气。 天气也是由这6种气候组成。但是它来到地球上空的时间、顺序是不固定的,好像来客一样在变化,所以也称客气。客气的形成比较复杂,既有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关系的变化因素,又有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对地球影响的因素。
庚寅年肝的疏泄受影响 天气和地气相加,演化出六十甲子的气候。每年的气候均有差异,60年轮回一次。 庚寅年统领一年气候的是金运太过。金运太过,则木气易于受抑。在人体中肝属木,肝藏血,主筋,喜条达。在金运太过的抑制下,肝的疏泄会受到影响。 小满至大暑处于三之气,地气和天气均为少阳相火。此间为夏天,夏为火,三火合一而无制约。庚寅年统运为金。金主燥,火主热,因此庚寅年三之气较为燥热。金性凉,虽然会缓解气候的热,但庚寅年的司天之气是少阳相火,致三之气时段的气候仍会燥热。《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写道:“凡此少阳司天之政……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夏季应心,火性炎上,燥热会使气血壅滞于上而对人心、脑形成压力。在肝受抑疏泄不利的情况下,人们会出现血热、血胀、头晕、xx、xx、烦躁、易怒等症状,还易导致心梗、脑梗的发生,血管韧性不佳的人可能会出现心、脑血管出血。 在此间养生的重点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起居和饮食。
起居跟着节气走
小满标志着阳气开始兴盛,北京地区北京时间(以下均以此计)凌晨4:20左右天开始亮。人的起居要遵守自然运行节律,即“惊蛰”起,“立冬”睡。5点是{yt}的“惊蛰”,21点是{yt}的“立冬”。晨起夜睡总的原则是:跟太阳走,天睡我睡,天醒我醒。太阳是生命的起源,得阳则生,失阳则死。人气随太阳之气升降。白天太阳高悬天空,人的阳气随之上行而精力充沛;尤其夏日,多见太阳如同植物得以光照补充能量。夜晚太阳在地球的“对面”,人的阳气随之潜藏使细胞得以休养生息。人好比一部机器,晚上睡眠如充电,白天工作学习如用电。充电不足,必用电不利。老年人则应20点睡觉,因为20点是{yt}的“霜降”,此时人的阳气应当进入收藏的状态才符合自然规律。 天地节律分为四部分,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同四大乐章循环往复。顺应则健康长寿,相悖则自毁身心。一年有四时(四季),{yt}也有四时,即3~9点为一日之春,9~15点为一日立夏,15~21点为一日之秋,21点~凌晨3点为一日之冬(使用北京时间的京外地区计算出时差,在国外则按当地时间)。日春、日夏、日秋、日冬划分了人{yt}行为应注意的时间段,日冬是人“冬眠”的{zj0}时段。清朝时期,皇家规定皇帝和5岁以上的皇子早晨3点起床理政、读书,19点左右睡觉。3~5点是寅时,也称平旦之时,即阳气未升,阴气未退。古代早起不过3点,晚起不过5点。一年有24个节气,{yt}也有24个节气,3点“立春”,5点“惊蛰”。惊蛰时分,地球生物阳气涌动。人在此之前起床活动,阳气化为清气,不起则使阳气转为火气。5点不起,则6点春分阴阳不分,易引起人头昏脑涨、腰膝酸软。 3点以后醒了,可以继续睡,但勿过5点;如果睡不着则不宜赖床,可起来喝杯热水,在室内做缓和的锻炼,乏累者可早饭后补上一觉,而不宜一觉睡到6点之后。
饮食防燥忌辛辣
从总体上讲,庚寅年金气太过,则会克制肝木太过。肝主藏血,主筋,主情志,开窍于目。肝气被抑,欲发而不得发,容易引起人郁郁不乐;血热、血黏、血稠的人则易怒,身上皮肉发紧而硬;血稠的人还易引发脑梗、心梗之类的疾病。 庚寅年三之气气候偏燥热,容易引发血热,饮食方面应忌辛辣之物,体热的人不宜吃下列温热性食物。 温性食物 谷类:高粱米; 蔬菜类:大葱、葱头、蒜苗、蒜薹、柿子椒、香菜、南瓜、茴香;调料类:大蒜、生姜、醋、大料(即八角茴香)、花椒;水果类:山楂、金橘、甜橙、桃、荔枝、杨梅、杏、樱桃、木瓜;肉类:鸡肉、鸡肝、羊肉、羊肚、羊肾、羊骨、羊油、羊奶、牛骨、牛油、鹿肉、狗肉、驴肉;水产品类:海参、海虾、带鱼、鲢鱼、鲩鱼;酒类:黄酒、葡萄酒、啤酒、米酒。其他还有大枣、炒干果等。慎用人参、黄芪、肉桂等温补xxx。 热性食物 辣椒、胡椒、肉桂、精白面、豆油、白酒等。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