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建强:2010高考化学临阵磨枪系列之九

轻松攻克高考化学推断题(三)

三、无机化学工业初步认识
    强调化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的结合,是高考化学的命题必不可少的原则。高中课本上简单地涉及了一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无机化学工业。这一部分的相关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往往是命题人较为青睐的考点。而在推断题中,工业生产上的重要反应往往是题目中的重要信息和突破口。下面我们对高中课本上提到的一些无机化学工业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如下表:
1. 基本无机化学工业
(1)化工原料的获取
    从大自然中获取基本的化工原料,是化学工业中最基本的问题。我们的地球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无论大气层,海洋,还是地层岩石圈,都能提供大量的供化工生产使用的物质。利用这些物质的化学反应,可以制得一些基本的化工原料。下面是高中教材中提到的一些基本工业原料的制取方法。

 
 
 

(2)重要的无机化学工业
    合成氨工业、硫酸工业、氯碱工业,是三个最重要的无机化学工业,它们都有各自的一整套从原料到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体系,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高中化学教材上对这三个化学工业体系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也可见它们的重要性。下面就分别对它们进行简单的总结。
①合成氨工业
    高中课本上介绍的是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F.Haber, 1868-1934)发明的,由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的方法。这是目前工业普遍采用的直接合成法。反应过程中为解决氢气和氮气合成转化率低的问题,将氨产品从合成反应后的气体中分离出来,未反应气和新鲜氢氮气混合重新参与合成反应。故此方法又称“循环法”。
反应原理: N2+3H2  2NH3
             
 
                         合成氨工业简易流程图
a. 原料气的制备、净化
氮气:从空气中获得。可用液化空气分离法,将空气液化后,因为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因而使液态空气蒸发时,氮气先挥发出来;或先用焦炭与空气中的氧作用,生成CO2,再在高压下使CO2大量溶于水而分离出氮气。
氢气:由水和燃料获得。可先将水蒸气通过炽热的煤层或焦炭层,使水蒸气与碳发生反应,生成CO与H2,然后在催化剂作用下再使CO与水蒸气作用转化为CO2,除去CO2后即可得到所需的原料气。反应方程式:C+H2O CO+H2 CO+H2O CO2+H2
实际的工业生产中,二者的制备是同时进行的。工厂里常使用石油、天然气、焦炉气等气体燃料,将其与空气和水蒸气共同作用制得含有氮气和氢气的粗原料气。工业上常用高压水吸法,使CO2大量溶于水中而得到粗原料气。
由于原料气中含有的CO、CO2和一些含硫化合物会使合成氨的催化剂中毒,因而制得的粗原料气还需要经过一氧化碳变换、脱硫脱碳等步骤,进行净化。{zh1}制得的氮氢比约为1:3的纯净气,经压缩机压缩后进入氨合成回路。
b. 氨的合成
合成氨的反应是在高压环境的合成塔中完成的,氮气和氢气混合后经过压缩从塔的上部进入合成塔。经过合成塔下部的热交换器,混合气体的温度升高,并进入放有触媒(催化剂)的接触室。在接触室,一部分氮气和氢气发生反应,合成了氨,混有氮气,氢气和氨气的混合气体经过热交换器离开合成塔。混合气体要经由冷凝器,将氨液化,因而将氨分离出来,而氮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经压缩再次送入合成塔,形成循环。
对合成氨的适宜条件的讨论
浓度:一般采用N2和H2的体积比1∶3
当合成氨生产的原料气循环使用时,两种气体仍应保持1∶3 的体积比循环。
温度:500℃左右。从三个方面——反应速率、氨的产率、催化剂活性考虑。
合成氨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虽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温度过低,反应速率过慢,所以温度不宜太低,在500℃左右为宜,催化剂在这个温度活性{zd0}。
压强:一般采用2×107Pa~5×107Pa.
合成氨是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所以压强增大,有利于氨的合成,但压强过高时,对设备的要求也就很高,制造设备的成本就高,而且所需的动力也越大,应选择适当的压强。
催化剂:用铁触媒作催化剂。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会影响氨的产率。
c. 氨的分离
把混合气体通过冷凝器,经冷凝使氨液化,将氨分离出来,导入液氨贮罐,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同时将未反应的H2、N2循环送入合成塔,使其充分利用。
                      
②硫酸工业
课本上介绍的制取硫酸的方法是接触法,因为二氧化硫和氧气是在催化剂的表面接触时起反应的。这一方法由英国人P•菲利普斯在1831年首先发明。
反应原理:  2SO2+O2  2SO3
            
                                 接触法制硫酸简要流程图
a. 二氧化硫的制取与净化    反应场所:沸腾炉
    将硫黄或经过粉碎的黄铁矿,分别放在专门设计的燃烧炉中,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使其燃烧,就可以得到SO2。反应方程式:S+O2 SO2    4FeS2+11O2 2Fe2O3+8SO2
沸腾炉中从炉底通入强大的空气流,在炉内一定空间里把矿粒吹得剧烈翻腾,好像“沸腾着的液体”。使用沸腾炉可使矿粒燃烧得比较xx,从而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从燃烧炉中出来的气体叫做炉气。用燃烧黄铁矿制得的炉气含有SO2、O2、N2、水蒸气以及一些杂质,如砷、硒等的化合物和矿尘等。杂质和矿尘都会使催化剂中毒,水蒸气对设备和生产也有不良影响。因此,在进行下一步氧化反应以前,必须对炉气进行净化和干燥处理。用燃烧硫黄制得的炉气除含有SO2、O2和N2外,杂质较少,不需要经过净化和干燥处理。
b. 二氧化硫接触氧化制三氧化硫    反应场所:接触室
经过净化、干燥的炉气(其成分体积分数分别约为:SO27%,O211%,N282%)进入接触室,发生氧化反应,生成SO3。由于此反应是放热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环境的温度会不断升高,这不利于SO3的生成。因而与合成氨一样,接触法制取SO3时,也应在接触室的两层催化剂之间装上一个热交换器,用来把反应生成的热,传递给进入接触室需要预热的炉气,还可以冷却反应后生成的气体。
对二氧化硫的接触氧化的适宜条件的讨论
温度:操作温度400℃~500℃
对温度的控制的原理与合成氨工业相近。反应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进行最为有利,但温度较低时催化剂活性不高,反应速率低。在400℃~500℃范围内,反应速率和SO2的平衡转化率(93.5%~99.2%)都比较理想。
压强:常压 (注意与合成氨工业不同!)
常压下400℃~500℃时,SO2的平衡转化率已经很高,考虑到加压必须增加设备,增大投资和能量消耗,所以硫酸工厂通常采用常压进行操作,并不加压。
催化剂:用V2O5等作催化剂
c. 三氧化硫的吸收    反应场所:吸收塔
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主要是SO3、N2以及剩余的未起反应的O2和SO2。SO3与H2O化合就生成了H2SO4。
H2SO4虽然是由SO3跟H2O化合制得的,但工业上并不直接用H2O或稀硫酸来吸收SO3。因为那样容易形成酸雾,不利于对SO3的吸收。为了尽可能提高吸收效率,工业上用H2SO4质量分数为98.3%的硫酸作吸收。
    吸收过程在吸收塔里进行。为了增大SO3跟98.3%的硫酸的接触面积,强化吸收过程,在吸收塔里装填了大量瓷环。吸收操作采取逆流的形式,SO3从吸收塔的下部通入,98.3%的硫酸从吸收塔顶喷下,供稀释用的硫酸从吸收塔底放出。98.3%的硫酸吸收SO3后浓度增大,可用H2O或稀硫酸稀释,制得各种浓度的硫酸。
从吸收塔上部导出的是N2、没有起反应的O2和少量SO2,为防止环境污染,应将上述气体再次通入接触室,进行第二次氧化,然后再进行一次吸收,{zh1}再将这种尾气加以净化回收处理,既可xxSO2对大气的污染,又可充分利用原料。
d. 硫酸工业的“三废”处理
硫酸工业的尾气常用氨水吸收,然后再用硫酸将得到的(NH4)2SO3或NH4HSO3转化为(NH4)2SO4,并重新放出SO2。用氨水吸收尾气既防止了二氧化硫污染空气,又使得二氧化硫被充分的回收利用,而硫酸铵可作为化学肥料。
反应方程式:SO2+2NH3+H2O==(NH4)2SO3  SO2+NH3+H2O==NH4HSO3
 (NH4)2SO3+H2SO4== (NH4)2SO4+SO2↑+H2O
硫酸工业中的污水含有硫酸的杂质,可用熟石灰将其中和。而沸腾炉中的黄铁矿废渣可作为制作水泥的原料或制砖。含铁品位高的矿渣经处理后可以炼铁。
               
③氯碱工业
氯碱工业是由电解食盐水溶液制取烧碱、氯气和氢气的工业生产,是重要的基础化学工业之一。
反应原理: 2NaCl+2H2O 2NaOH+H2↑+Cl2↑
   阴极:2H2O+2e-==2OH-+H2↑
   阳极:2Cl-==Cl2↑+2e-
             
 
a. 精制饱和食盐水
 
氯碱工业的主要原料是饱和食盐水,但由于粗盐水中含有泥沙、Ca2+、Mg2+、Fe3+、SO42-等杂质,这鞋杂质在碱性条件下会生成沉淀,阻碍电解时的离子交换,因而粗盐水远不能达到电解要求,必须经过提纯精制。
精制食盐水最常用的方法为沉淀法,如除去粗盐水中的SO42-离子时,可先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然后用Na2CO3溶液除去过量Ba2+。使用Na2CO3溶液还可以除去Ca2+离子。而Mg2+、Fe3+等离子可用NaOH溶液除去。
b 电解饱和食盐水
我国的氯碱工业生产主要采用两种生产工艺——隔膜法和离子交换膜法。
隔膜法和离子交换膜法都是氯碱工业的电解设备,其中所用的膜有本质区别。前者是有条件地阻止阴、阳极电解产物相混合的多孔石棉隔膜。后者由阳离子交换树脂(几类氟碳树脂)组成,树脂的高分子骨架上接有能电离出H+而可与Na+等阳离子交换的离子交换基团—SO3H、—COOH,所以是一类厚度虽仅0.1~0.5 mm,但一般只允许溶液中的阳离子在膜中通过,更不能自由通过气体或液体的阳离子交换膜。
  在直流电场中的阳离子交换膜,只能让阳离子通过、迁移进入阴极室,而不容阴极室里的阴离子透过、迁移进入阳极室。这种选择性的透过作用,使精制饱和食盐水在阳极室中经循环电解,通过Cl 的阳极氧化和Na+的迁移入阴极室而变为淡盐水;使淡碱液或纯水在阴极室中经循环电解,通过H2O(H+)的阴极还原,积累OH 和Na+而变为纯烧碱浓溶液。电解槽的极间距变短,两极间的溶液电阻就减小,可相应降低电解电压而节省电能。
  传统的隔膜法使用的石棉隔膜,并无离子膜所有阻止OH 向阳极迁移的功能。当稍微提高阴极碱液的浓度时,将明显增大OH-向阳极的迁移量,必将造成Cl2和OH 的反应而相应降低该电解生产的电流效率。
如下图,电解槽的下部阳极区一侧通入精制的饱和食盐水,阴极区一侧通入淡碱液或纯水,阳极产生Cl2,阴极产生H2。实际操作中,将极间距减小,可降低电解电压而节省电能。循环电解时,阳极液中的Na+能在Cl 阳极氧化成Cl2的同时,透过阳离子交换膜迁移入阴极室;阴极液中的H2O在阴极还原生H2和OH ,其中OH 因受阻于阳离子交换膜而与Na+共存于阴极室,最终使阴极液成为产品纯浓液碱。
                
 
2. 材料化工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把信息、材料和能源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80年代以高技术群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把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材料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而工业上的“三大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化工体系中,以生产材料为目的的化学工业,如冶金、建材、塑料、橡胶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下面便对与材料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讨论。
(1) 金属的冶炼
①电解法
金属活动顺序表中较为活泼的Na~Al的冶炼应采用电解法,如:
2NaCl(熔融) 2Na+Cl2↑    2MgCl2(熔融) Mg+Cl2↑
2Al2O3(熔融) 2Al+3O2↑
电解氧化铝制铝时,生成的O2与阳极炭棒反应生成CO、CO2,所以应不断补充阳极炭棒,同时应加入冰晶石(Na3AlF6)作为助熔剂。
②热还原法
金属活动顺序表中Zn-Cu金属的冶炼可采用热还原法,根据金属的性质选择所采用的还原剂。
a. 用H2作还原剂。用此方法得到的金属较纯,污染小,但价格较贵 Fe3O4+4H2 3Fe+4H2O(制很纯的还原性铁粉,这种铁粉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在空中受撞击或受热时会燃烧,所以俗称“引火球”。)
b. (火法冶金)用C(焦炭、木炭)、CO作还原剂。此方法的{zd0}缺点是易混入杂质,污染大 如:
ZnO+C  Zn+CO2↑
c. (铝热法)Al作还原剂(铝热剂)冶炼难熔的金属
Fe2O3+8Al 2Fe+Al2O3  3Fe3O4+8Al 9Fe+4Al2O3  3V2O5+10Al 6V+5Al2O3
d. 用Na、Mg等活泼金属为还原剂冶炼Ti等现代的有色金属。
 2Mg+TiCl4(熔融) Ti+2MgCl2   4Na+TiCl4(熔融) Ti+4NaCl
③加热法
Hg、Ag等不活泼金属的冶炼,可用加热其氧化物或锻烧其硫化物的方法。如:
 2HgO 2Hg+O2↑  2HgS+O2 2Hg+SO2↑  2Ag2O 4Ag+O2↑
④物理提取
Pt、Au在自然界中存在,其密度很大,用多次淘洗法去掉矿粒、泥沙等杂质,便可得Pt、Au单质。
(2) 硅酸盐工业
①玻璃工业
a. 原料:高岭土:Al2(Si2O5)(OH) (氧化物形式:Al2O3•2SiO2•2H2O)、正长石:K2Al2Si6O16(氧化物形式:K2O •Al2O3•6SiO2)、石英砂、纯碱、烧碱、石灰石、生石灰
b. 反应原理
制造玻璃的过程是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主要反应是:
Na2CO3+SiO2 Na2SiO3+CO2↑   CaCO3+SiO2 CaSiO3+CO2↑
要注意的是反应在高温下进行,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规律并不适用
c. 玻璃的种类与特性
玻璃中的主要成分是SiO2、硅酸盐等(Na2SiO3、CaSiO3、SiO2或Na2O•CaO•6SiO2)
下面是不同玻璃的特性和用途
普通玻璃:在较低温度下易软化,如一般的窗玻璃;
有色玻璃:加入某些金属氧化物后使玻璃呈现出颜色,如Co2O3使玻璃呈蓝色,Cu2O使玻璃呈红色;
石英玻璃:不易膨胀,耐酸碱,强度大,滤光,是一般的耐高温玻璃化学仪器的材料,也可做高压水银灯、紫外灯的灯壳;
光学玻璃:透光性能好,有折光和色散性,用于制作精密的光学仪器;
玻璃纤维:耐腐蚀,不怕烧,不导电,不吸水,隔热,吸声,可作宇航服的材料
钢化玻璃:耐高温,耐腐蚀,强度大,质地轻,可用作车窗防弹玻璃和微波通信器材等
扩展——常见的玻璃仪器
容器类:试管、烧杯、烧瓶(圆底烧瓶、平底烧瓶、蒸馏烧瓶)、锥形瓶、集气瓶、试剂瓶(细口瓶、广口瓶)、容量瓶、干燥管(U形管)
取用仪器类:滴定管、胶头滴管、漏斗(普通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玻璃棒
其它类: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干燥器、研钵和研杵、量筒
②水泥工业
a. 原料和成分:黏土、石灰石、石膏
普通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三钙(3CaO•SiO2)、硅酸二钙(2CaO•SiO2)、铝酸三钙(3CaO•Al2O3)
b. 生产过程:将黏土和石灰石研磨、混合后在水泥回转窑中煅烧,再加入适量的石膏,研成细粉后便得到普通水泥。
c. 应用:将水泥、沙子和水混合后得到水泥砂浆。水泥砂浆是建筑用的黏合剂。将水泥、沙子和碎石混合后可得到混凝土。混凝土是重要的建材。
(3) 高分子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总称三大合成材料。它们是以石油、天然气、煤和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先制成单体,通过加聚或缩聚反应,生成高聚物(称为合成树脂),再加入添加剂(如强固剂、填充剂、增塑剂、发泡剂、稳定剂、色料等)而成。合成材料有优良的性能,如①比重小:合成纤维一般都比xx纤维轻,如棉花比重是1.54,羊毛是1.32,而聚丙烯只有0.9。②性能好:强度大、耐化学腐蚀、耐磨、电绝缘等。③易加工。
①化学纤维
    合成纤维与人造纤维总称化学纤维。合成纤维的强度大、耐磨、耐化学腐蚀,但保水性、着色性能均不及人造纤维,故常以混纺制品出现。
a. 生产过程
xx纤维:棉麻(植物纤维──糖)和丝毛(动物纤维──蛋白质),直接取自自然界。
人造纤维:用不能纺纱的纤维素(棉短绒、木材、麦秸、稻草、野生植物等)溶于特定溶剂中,压挤入某种介质中固化而成丝。
合成纤维:以石油化工的三烯一炔(乙烯、丙烯、丁二烯、乙炔)、苯系物质、苯酚、甲醛、乙二醇等为主要原料,先合成高聚物,再纺成丝
b. 常见的合成纤维
 
 
分子中有—O-CO-基团,故名聚酯纤维,俗名涤纶(的确良)
 
分子中有酰胺(肽)键,故名聚酰胺纤维,俗名尼龙(锦纶)
②合成橡胶
    合成橡胶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以二烯烃和烯烃为单体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具有高弹性、绝缘性、气密性、耐油、耐高温或低温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及日常生活中。
a.常见的合成橡胶
顺丁橡胶(顺式丁二烯橡胶): 
 
氯丁橡胶:
 
丁苯橡胶:
 
b. 具有特殊性能的橡胶
 
③塑料
    塑料是人们运用高分子结构理论所合成新物质。其主要成分为合成树脂,同时根据需要加入了某些具有特定用途的添加剂,如增塑剂、防老化剂等。塑料种类虽多,但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热塑性塑料,它由线型分子构成,遇热变软,遇冷变硬,可以重塑。另一类是热固性塑料,它由体型分子构成,一次塑成不能变型。前者如聚氯乙烯、有机玻璃,后者如酚醛塑料、环氧树脂等。
常见的塑料
聚乙烯(PE):          聚氯乙烯(PVC):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品袋、包装袋大部分是由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制成的,聚乙烯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在一般条件下很难降解,易造成“白色污染”。聚氯乙烯本身并xx性,但所添加的增塑剂、防老剂等主要辅料有毒性,所以不能使用聚氯乙烯塑料袋盛装食品,也不宜作为食品的包装物。
聚丙烯(PP):          聚苯乙烯(PS):
酚醛树脂(电木):                  
 体型酚醛树脂是良好的热固性材料,有优异的耐高温能力,可制电工器材、汽车部件、涂料、日常用品等。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
有机玻璃质轻、透光性能好,易加工,可制光学仪器,医疗器械,飞机、汽车用玻璃等。
聚四氟乙烯(ETFE): 
    由于C—F键能非常大,聚四氟乙烯的稳定性极好,号称“塑料{zw}”,可制成各种耐高温或低温、耐腐蚀的制品。但聚四氟乙烯的加工较为困难,制造成本很高。

四、多角度突破
如果有耐心将《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大扫荡”》和《无机化学工业初步认识》看完,这部分的内容对你来说便没有任何问题;而没有耐心的也不用担心,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再加上适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即使基础并不算很扎实,也一定可以在无机推断题上斩获高分。
高考中的推断题有两种基本类型——文字型和图表型。文字型推断题已在上一章简单介绍过,这类题目的信息来源比较单一,通常经过仔细分析和简单的推测,我们都可以准确地确定答案,而这一类题目的真正考点通常并不落在推断上,而更多是对各版块化学知识的综合考查。图表型推断题的考点则主要落在推断的过程中,题目中会给出图表信息和文字信息,要求答题者综合所学知识,将有用信息快速提取出,然后将图表中的转化关系补充xx。由于信息量大,抽象与形象思维并用,因而图表型的推断题在难度上远远超过了前者,一份化学xx的区分度也往往在这一道题上体现,拿下这一道题,无疑会给你的分数大大地添砖加码。
虽然无机图表推断题难度较大,但对于高考而言,有两点原则是{jd1}不会改变的:首先,框图中的绝大多数物质都必然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物质”,绝大多数反应也必然是高中课堂上会提及的反应,也就是说,任何一道推断题都必然能仅利用中学阶段的知识求解;其次,作为图表推断题,整道题的在知识综合性上的难度并不会很大,题目的考查内容一般xx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理论,元素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和较简单的计算,推断方面的难度和理论知识方面的难度绝不会失衡,即一般不会出现“一山放过一山拦“的现象。这两点原则是同学们在进行推断题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的。
下面,请预热你的大脑,到思维的天地中冲浪吧。
1. 认识图表推断题
在开始总结推断题的方法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从初中以来所做过的图表推断题的一些基本的出题方式和命题规律。
(1)图表推断题的种类
①按题目的形式,可分为“一图一解型”和“一图两(多)解型”。
“一图一解型”推断题一般会给出一个结构较复杂的框图,并配有文字量较大的信息。这类题目的难度基本上集中在对图表中的信息的推断上,问题通常不会进行太深的扩展。但这类题目所涉及的反应通常不能xx从课本上找到,有时候会出现课本上没有提到的物质或没有出现的反应(如2008全国理综化学卷里出现的2CaC2+5O2==2CaO+4CO2),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推断的难度。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一图一解”型推断题一般只会有一组能xx吻合题目的答案!这是因为命题人在命题过程中通常已经充分考虑了多种因素。因而同学们在做这类题目时若真的推出了一组与标准答案不符合的情况,请一定要仔细检查。
“一图两(多)解型”推断题的题目配有多个分问题,这几个部分的答案都是题目所给出的图表的一组可行解。有时候存在多解的可能只是图表中的一部分,有时候整个图表都会有不同的填法。这类题目所给出的图表一般并不复杂(有时一个较复杂的框图中可能会有某一部分存在多解,但多解的情况并不难讨论),但题目的综合性相当强,一道题基本上会跨越高中无机化学部分的大部分知识点,答题者做题时思维的跳跃很大,因而题目的难度相对较大。
②按题目的内容,可分为“纯推断型”和“操作型”。
“纯推断型”推断题一般不会考虑填入图表中的物质转化关系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也就是说,这一类题目考查的是纯粹的推断能力,题目的设计也仅仅是从化学方程式中存在的关系出发,xx不会考虑实际情况。由于这类题目在命题上有很大的灵活性,也非常适合各版块知识的综合运用,因而它很受命题人的青睐。
“操作型”推断题的概念很宽,化学实验部分中的“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提纯”、“物质制取方案的设计”,以及一些实际生产时的操作流程都是可以命题的入口。这类题目通常会严格依据实际的实验现象或操作方法,所问的问题也必须基于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这类题目{zd0}的难度在于需要用文字来回答的简答题(这也是理科的题目中最让人头疼的地方),答好这些题目只能靠平时的积累。
但实际上,即使是“操作型”推断题,高考的命题人也更倾向于出推断性更强的物质检验型的题目,对于有着极强的竞赛色彩的“物质制取方案的设计”“工业生产流程”型题目,高考命题一般不会涉足。
(2)图表推断题的审题与解答流程
图表推断题的题干由“图”和“文”两部分组成,审题时也必须将两个部分全部读完。在解题的实践中,我们能得到下面的三种做推断题的方式:
①“图文对应式”:先读完题目的文字,圈画下关键信息,然后分析框图,将题目信息与框图逐一对应,在这个过程中寻找突破口,并将框图全部填完,{zh1}根据所填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种方法是大多数同学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绝大多数化学教师讲解题目时所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zfh}一般人的逻辑思维过程的,有一定的合理性,对基础薄弱的同学是非常适用的。但它最致命的缺陷就是——慢。答题者必须将“推”和“答”的过程xx分开,从而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在推断的过程中,答题者往往会得处理大量的无用信息,这也在无形中消耗了考试中宝贵的时间。据笔者的调查,一位普通的同学采用这种方法做完一道超过十个框的框图推断题至少需要10分钟的时间,有时因为紧张,很可能会出现推了15分钟却毫无结果的最糟糕情况,也就是常说的“推不出”。但由于受人脑的思维模式限制,除了靠大量的题海式训练,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②“图猜文验式”:先看图(或先快速浏览叫简短的文字信息),通过快速的发散联想在框图上主观地确定一些信息,然后利用其它的文字信息进行验证。通过“猜—验”的模式将框图中的有效信息填上后,再利用下面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这是一种“反常规”的思维方法,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需要答题者有一定的“悟性”,似乎很难应付千变万化的题目。但事实上,当答题者的知识基础较为牢固后,实施这种方法的难度并不大,而收效却相当显著。这种方法优化了“推”的过程,有助于快速把握有效信息,能将答题的速度提高50%以上。
③“以答带推式”:快速浏览一遍文字信息和框图后,立刻看问题,争取从问题中“挖”出一些暗示信息,然后再回到题目中进行推断。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上面提到的“一图两(多)解型”推断题。要注意的是,读问题并不是“猜答案”,而是读出命题人在命题过程中的“疏忽”,尤其是命题人设置的一些综合性题目更容易泄露出一些有效信息。这种方法不能算是解题方法,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一道题,但同学们在解答推断题时,还是应该训练“图文题一体化”的审题模式,{zh0}不要只盯着前面的题干,将全部内容推完后才开始答题。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桑建强:2010高考化学临阵磨枪系列之九】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