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消痈散结,通经络下乳--漏芦
漏芦-药材

漏芦-饮片

别名

野兰、鹿骊、鬼油麻、和尚头、大头翁、独花山牛蒡、祁漏芦、禹漏芦、龙葱根、毛头

        【药性】苦,寒。归胃经。
        【功效】xxxx,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xx。
        【应用】
        1.乳痈肿痛,瘰疬疮毒。本品苦寒降泄,故有xxxx、消痈散结之效,又因其能通经下乳,故尤为治乳痈之良药。常与瓜蒌、蛇蜕同用,主治乳痈肿痛,如漏芦散(《和剂局方》);若用治热毒壅聚,痈肿疮毒,常与大黄、连翘、紫花地丁等药同用,如漏芦汤(《千金方》);若用治痰火郁结,瘰疬欲破者,可与海藻、玄参、连翘等药同用,也如漏芦汤(《
》);《本草汇言》又以漏芦与荆芥、苦参、白鲜皮、当归等浸酒蒸饮,xx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等。
        2.乳汁不下。本品味苦降泄,有良好的通经下乳之功,为产后乳汁不通的常用药。多用于乳络塞滞,乳汁不下,乳房胀痛,欲作乳痈者,常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药同用;若为气血亏虚,乳少清稀者,当与黄芪、鹿角胶等同用。
        3.湿痹拘挛。本品性善通利,有舒筋xx活络之功,常与地龙配伍,xx湿痹,筋脉拘挛,骨节疼痛,如古圣散(《
》)。
        【用法用量】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气虚、疮疡平塌者及孕妇忌服。
        【古籍摘要】
        1.《
》:“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2.《
》:“漏芦,《本经》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xx排脓杀虫要药。”
        3.《本草正义》:“漏芦,滑利泄热,与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过之。苟非实热,不可轻用。不独耗阴,尤损正气。”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祁州漏芦根中含挥发油,根的脂溶性部分含牛蒡子醛、牛蒡子醇、棕榈酸,β-谷甾醇、硬脂酸乙酯、蜕皮甾酮、土克甾酮、漏芦甾酮。
        2.药理作用:祁州漏芦水煎剂,在体内、外实验均能抑制动物血清及肝、脑等脏器过氧化脂质的生成,故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并可降低血胆固醇和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含量,能恢复前列环素/血栓素A2的平衡,减少白细胞在动脉壁的浸润,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及水提取物均能显著增强小鼠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能显著抑制单胺氧化酶(MAO-B)的活性,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漏芦蜕皮甾醇,能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
        3.临床研究:据报道,漏芦尚可用于其他疾病,如:用漏芦、决明子、泽泻、荷叶、汉防己各15g等,水煎浓缩至100ml,每日分2次口服,xx肥胖症51例,服药1周,48例体重减轻,有效率为94%(河南中医1988,2:30);用漏芦制成复方制剂,共xx乳腺囊性增生病191例,痊愈124例,有效61例,疗效满意(中药学2001:551);有漏芦、黄柏、白茅根、山楂、甘草各20g,水煎服,xx多种原因引起的蛋白尿,效果良好(四川中医1987,2:41)。
        【其他】《中国药典》2005年版将上药定为漏芦xx,将同科植物蓝刺头Echin0ps Iatifolius Tausch.的干燥根定名为禹州漏芦,蓝刺头在我国南方各省多有生产,主产于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味苦性寒,归胃经,其传统功用、主治与漏芦大体相同,一些地区均作为漏芦使用。而二者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有所不同。禹州漏芦根含联塞吩,卡多帕亭;还含有卅一烷,蒲公英萜醇醋酸酯,β-谷甾醇,胡萝卜苷,脂肪醇混合物以及蓝刺头碱等。蓝刺头碱对xxxx系统的作用与士的宁相似,可xx各种不全麻痹症及运动神经原传导障碍之瘫痪,对全身性衰弱基础上的血管性营养不良者有强壮作用,对实验性创伤性麻痹也有xx作用。本品所含蓝刺头碱,小剂量能引起xxxx系统的兴奋、大剂量导致痉挛、后则出现全身抑制;同时引起血压下降,心肌收缩力增强,高浓度可使心脏停止在收缩期。中毒量为常用量的二倍。据报道,有内服漏芦30g通乳而引起严重中毒者。因此,应用漏芦必须注意品种鉴别和使用剂量,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各家论述

1.《纲目》:漏芦,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血、xx、杀虫,故东垣以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伤寒论》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
  2.《本草经疏》:漏芦,苦能下泄,咸能软坚,寒能除热,寒而通利之药也。故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3.《本经逢原》:漏芦,《本经》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xx排脓杀虫要药。盖咸能软坚,寒能xx,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邪从下而出也。
  4.《本草求真》:漏芦,遗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热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芦寓有收涩之功也。
  5.《本经续疏》:漏芦,《本经》谓其下乳汁,《别录》谓其止遗溺,旨实相反,何欤?夫溺以温化而通,乳以清纯而下。遗溺固乎热,乳不下亦因乎热,非有二也。惟其利水由于除热,是以能使不应行者归于应行,而应行者不得应行而不行,则漏芦者谓为疡证逐湿之剂可也。
  6.《本草正义》:漏芦,滑利泄热,与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过之。苟非实热,不可轻用。不独耗阴,尤损正气。《日华》谓通小肠,治泄精溺血,肠风乳痈,排脓止痛,通经脉,皆惟实热之症,可以暂用。
  7.《本经》: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8.《别录》: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
  9.陶弘景:疗谐瘘疥。
  10.《药性论》:治身上热毒风生恶疮,皮肌瘙痒瘾疹。
  11.《本草拾遗》:杀虫,洗疮疥用之。
  12.《日华子本草》:治小儿壮热,通小肠,(治)泄精,尿血,风赤眼,乳痈,发背,瘰疬,肠风,排脓,xx,治扑损,续筋骨,敷金疮,止血长肉,通经脉。
  13.《山西中药志》:清热凉血,治热毒血痢,血衄.血痔,温疫等症。

选方

①治疽作二日后,退毒下脓:黄芪(生用)、连翘各一两,大黄一分(微炒),漏芦一两(有白茸者),甘草半两(生用),沉香一两。上为末,姜、枣汤调下。(《集验背疽方》漏芦汤)②治乳妇气脉壅塞,乳汁不行,及经给凝滞,乳内胀痛,留蓄邪毒,或作痈肿:漏芦二两半,瓜萎十个(急火烧焦存性),蛇蜕十条(炙)。上为细散,每服二钱,温酒调服,不拘时,良久吃热羹汤助之。(《局方》漏芦散)②治瘰疬,排脓、止痛、xx:漏芦、连翘、紫花地丁、贝母、金银花、甘草、夏枯草各等分。水煎服。(《本草汇言》)④治皮肤瘙痒,阴疹,风毒,疮疥:漏芦、荆芥、白鲜皮、浮萍、牛膝、当归、蕲蛇、枸杞子各一两,甘草六钱,苦参二两。浸酒蒸次。(《本草汇言》)⑤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一钱,漏芦一钱半,牛蒡子四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新疆xxx手册》)⑥治历节风,筋脉拘挛,骨节疼痛:漏芦半两(去芦头,麸炒),地龙(去土,炒)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末。先用生姜二两取汁,蜜二两,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以瓷器盛。每用七分盏调药末一钱半匕,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古圣散)⑦治小儿无辜疳痢,羸弱,不欲饮食,及腹内虫动作,多吐清水:漏芦二两,猪肝一两,楮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弹子大。每服以温水研一丸,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圣惠方》漏芦丸)⑧治冷劳泄痢,及妇人产后带下诸疾:漏芦(去芦头)一两,艾叶(去梗炒)四两。上二味,捣罗为末,用米醋三升,入药末一半,先熬成膏,后入余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圣济总录》漏芦丸)⑨治室女月水不调:漏芦(去芦头)、当归(切,焙)、红花子、枳壳(去瓤,麸炒)、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各半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漏芦汤)⑩治白秃:五月收漏芦草,烧作灰,膏和使涂之,先用盐汤洗,乃敷。(《补缺肘后方》)



郑重声明:资讯 【xxxx\消痈散结,通经络下乳--漏芦】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