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内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内容提要)

时间:2003-04-14 09:14 评论:


二○○三年四月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项目成果的说明

钱正英
(项目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北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民族众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国防安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又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

中央确定“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并明确西北地区的开发要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方针后,各方面行动积极。但在具体工作中,对生态环境建设应如何掌握,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用水矛盾应如何解决,以及西北地区的有限水资源能否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近年来北方地区干旱严重,沙尘暴加重,更引起许多议论和忧虑。为此,中国工程院在2001年5月向国务院提出这个咨询项目,建议以自然地理范畴的西北地区为研究范围,以水资源为中心,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工业、农业和城镇建设都能可持续发展和缩小东西部差距为目标,展开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战略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在国务院有关部委、中国科学院、许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关省、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工程院组织了覆盖地理、地质、气象、水文、农业、林业、草业、牧业、水利、土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历史、考古、社会经济以及石油、天然气、煤炭、冶金等学科的35位院士和近300位院外专家,并有西北各省、自治区130多位有关领导和专家参与工作,成立了9个课题组:

1、 西北地区水资源及其供需发展趋势分析

2、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及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4、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资源利用

5、 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节水战略

6、 西北地区城镇发展及水务对策研究

7、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用水对策研究

8、 西北地区防污减灾对策研究

9、 西北地区重大工程布局研究

在课题组的基础上,成立了项目的综合组,名单如下:

“西北水资源”项目综合组成员名单

组 长: 钱正英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副组长: 沈国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潘家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兼西北地区水资源重大工程布局研究课题组长

顾 问: 张光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师昌绪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咨询委员会原主任

王淀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咨询委员会主任

徐乾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

成 员:

陈志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原所长、研究员,西北地区水资源及其供需发展趋势分析课题组长

王 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研究员,西北地区水资源及其供需发展趋势分析课题副组长

刘东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课题组长

李泽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象中心原主任,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课题副组长

丁仲礼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课题副组长

刘昌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及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课题组长

王礼先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原院长、教授,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及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课题副组长

张宗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原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及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课题组顾问

石玉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资源利用课题组长

任阵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研究员,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资源利用课题副组长

雷志栋 清华大学原水利系主任、教授,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资源利用课题副组长

石元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北京农业大学校长,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资源利用课题组顾问

任继周 中国工程院院士、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原所长,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节水战略课题组长

唐华俊 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所长、研究员,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节水战略课题副组长

卢良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节水战略课题组顾问

贾大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灌溉所原所长、研究员,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节水战略课题组顾问

周干峙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高级顾问,西北地区城镇发展及水务对策研究课题组长

邵益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西北地区城镇发展及水务对策研究课题副组长

李东英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有色金属公司常务董事兼科技部主任,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用水对策研究课题组长

胡见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学部副主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原院长,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用水对策研究课题副组长

邱定蕃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副院长,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用水对策研究课题副组长

卢耀如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用水对策研究课题组顾问

钱 易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西北地区防污减灾对策研究课题组长

汤鸿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北地区防污减灾对策研究课题副组长

宁 远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院长、研究员,西北地区水资源重大工程布局研究课题副组长

吴以鳌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原副院长、研究员,西北地区水资源重大工程布局研究课题副组长

经过多层次的实地考察及反复研讨,在各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学习和贯彻十六大精神,于2003年1月向国务院提出了项目的综合报告。今天首先简要介绍综合报告的内容提要,然后由各课题组组长分别发言,简要介绍项目的研究成果。

本项目的研究范围是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境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全区土地总面积345万km2,占全国的36%;人口9178万,占7.3%;GDP 5013亿元,占5.0%;人均GDP 5461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

五十多年来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与我国东部和中部的社会经济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部分地区仍未脱贫。同时,出现了生态环境的种种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生态环境的危机,主要危机是由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城镇工矿地区的危机是水环境污染。在发展社会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中,最突出的矛盾是水资源的配置。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社会经济用水已侵占了生态环境的用水,并逐渐污染水环境,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在人口增加和经济规模增长的过程中,生产力没有相应提高,生产方式仍限于传统、粗放的外延型,特别是没有抓住水资源这个制约因素,相应地提高用水效率。

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为此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全局,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相应地合理配置水资源。与此同时,还必须实施适当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在论述以上要求的基础上,建议十项战略对策:

(一)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以封育为主,退耕休牧还草。

(三)防沙治沙的重点是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

(五)因地制宜地保证粮食供需平衡。

(六)发展工矿业,推进城镇化。

(七)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坚决防治污染。

(八)实施少生快富的人口政策,xx贫困。

(九)抓紧前期工作,建设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

(十)建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

我们认为,十项对策的核心问题是提高用水的效率与效益。为此不但需要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更新观念,调整结构,提高水平;也需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端正认识,调整规划,完善政策。这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还需要全国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由于西北地区情况复杂,我们的知识有限,研究的时间很短,在发言和文字报告中有差错的地方,请各位指正。我们的希望是推动各方面在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问题,逐步取得共识,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双胜利进一步创造条件。我们相信,在以xxx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必将继往开来,使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在今后十年内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大西北,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伟大贡献。

西北地区水资源及其供需发展趋势分析(摘要)
报告人:王 浩
(“水资源”课题组副组长,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研究员)


根据水利部门评价,西北地区降水资源量为6934亿m3,水资源总量为1635亿m3,其中,西北黄河流域533亿m3,内陆河流域1102亿m3。考虑到流入和流出国境的水量后,现状条件下内陆河流域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所利用消耗的水量为951亿m3。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有限的水资源既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还要支持生态环境的稳定,西北地区仍属我国水资源矛盾突出地区。

2000年西北地区供水总量为871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 53.3%,其中西北黄河流域为55.0%,内陆河流域为52.5%。全区经济社会系统耗水总量为547亿m3,其中西北黄河流域为158亿m3,内陆河流域389亿m3。现状情况下,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系统耗水量占水资源量的比重为44%,生态环境和xx盐碱地耗水量分别占52%和4%。区域发展上很不平衡,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70%和经济社会系统耗水量占其水资源总量超过50%的地区,均已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此,本报告认为,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应控制在70%以内为宜,要保证生态环境的耗水不低于水资源总量的50%。

在考虑经济结构调整、节水和高效用水的前提下,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我国第三步发展的战略目标,预计西北地区需水高峰在2030年前后出现。要满足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的水资源需求,将在现有供水能力基础上还需增加85亿m3的年供水能力。这要求:西北地区应以全面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为总体目标,水资源开发利用应优先保障生态环境合理用水要求。

目前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利用主要为地表水,以引水和提水工程为主,蓄水工程供水量占河川径流量的比重仅为17.1%,对径流控制能力不够,农业春旱严重。地下水利用程度总体不高,但局部地区出现严重超采。为此,西北地区近期应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用水结构和灌区节水改造为主,同时加快黄河支流和内陆河出山口控制性蓄水工程建设,在对水资源需求加强控制和管理情况下,积极加快重大调水工程前期工作力度;远期则在继续强化节水和提高用水效率,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前提下,可重点建设包括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和新疆的一些大河流域开发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

农业节水亟待加强。目前西北地区灌溉定额偏高、农业用水比重过大(全区达到89.4%,内陆河流域达93.8%),导致农业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是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退化、局部地区恶化和土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本区域用水效率十分低下,单方用水GDP产出量为5.8元/m3,不足全国水平的1/3。为此,西北地区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现代化农业和国民经济生产体系。

根据预测,未来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系统耗用的水资源量预计将增加约40亿m3,其中西北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均分别增加20亿m3左右。如果实施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一期工程,调水40亿m3,在满足西北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系统新增用水要求下,则尚可增加10亿m3以上生态环境用水量或调剂下游。西北黄河流域近期要加快渭河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步伐,进一步强化以流域为基础的分省水资源总量和排污量的控制。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系统耗水量主要增加在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两流域。新疆地区在强化节水、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配水资源,以及实施北水南调工程和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后,北疆地区和南疆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可以实现不比现状恶化、并局部地区有所改善的总体目标。从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看,存在着从伊犁河向北疆调水和向塔河调水的可能性。河西内陆区目前生态环境用水量亏缺严重,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通过退耕休牧还草和退耕还林以及执行黑河分水方案等综合措施后,还需要实施外流域生态调水工程建设。

通过本报告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西北地区应率先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2、加强以流域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

3、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合理配置水资源;

4、优先保障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

5、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供水体系建设。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报告人:秦小光
(“自然历史”课题组成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


第三纪早期开始的印度和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以及后来青藏高原的持续隆起,改变了亚洲地区的大气环流与地理格局,在约2200万年前形成了西北干旱区的基本格局,并形成和加强了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在我国北方造成东部湿润与西部干旱的东西向分异。中亚干旱环境为风尘提供了物质来源,而亚洲冬季风则为风尘搬运提供了动力条件,戈壁、沙漠大面积形成,并在其南侧地区堆积形成了厚达数百米的黄土,某种意义上黄土高原的形成演变是沙尘暴演化历史也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演替历史。

距今2万~1.4万年的末次盛冰期和从距今8.5千~4千年的全新世适宜期,代表了距今最近的最劣和{zj0}的两种极端气候和生态环境,现代气候介于这两种极端气候类型之间,更接近于全新世适宜期,这两种端元气候为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可能变化范围提供了基本参照。末次盛冰期时,温度比现在低5℃~8℃,降水量总体比现在少,海岸线东移,森林带大规模南移,华北大部和东北中部地区退化为草原,沙漠多且面积大。全新世适宜期时,温度比现在高2℃,多数地区降雨量比现在大,森林带北移,大部分沙漠后退,在贺兰山以东半干旱区的一些沙漠表面上,形成了薄层土壤和草原景观,仅塔里木和巴丹吉林地区留有一定面积的沙漠。

黄土高原的原始植被类型明显受地貌单元的影响,1万年来,厚层黄土分布的塬面上没有稳定的大面积森林生长;但在黄土高原南部沟谷和土石山区,在气候适宜期可以发育森林。

全新世是最近1万年以来人类文化大发展的时期。随着人类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人与自然的环境从被动地适应自然,逐渐发展到主动地改造自然。现代环境是人类活动叠加在自然环境上形成的,西北地区这种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活动从2000多年前开始加剧。贺兰山以东地区由于“风旱同季”,存在末次盛冰期古风成沙的草原一旦开垦破坏了上覆土壤层,在风力吹扬作用下沙化就会迅速扩展,秦汉、隋唐和清代大力推进的“屯垦戍边”和“移民实边” 政策极大加剧了这种过程。黄土高原在变牧区为农区过程中,破坏了xx的灌草植被,使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过去气候变化趋势显示,西北地区气候自然变化特点是持续增强的干旱化、频繁的气候冷暖干湿波动。近百年来中国北方气候正处在又一次升温期,幅度超过历史上类似升温期。各种预测估计未来50年西北地区气温大约到2050年增加1.0~4.2℃,而降水量的预测差异较大,不确定性也大,可能会波动性略增,但不会根本改变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格局。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及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摘 要)
报告人:刘昌明
(“生态环境”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报告主要有四个内容:(一)生态环境问题;(二)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三)分区生态环境需水量估算;(四)几点认识与建议。下面重点汇报几点认识与建议。

1、挤占生态环境用水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水是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的决定因素。随着人口与经济发展,生态用水将被人类生活与生产挤占,使原来靠水而生存的xx植被因失水或少水而退化。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因素。合理配置生态环境需水。

2、划分西北地区生态水利问题主要类型,确立“三生”用水共享观念。西北地区生态系统与水的联系可分为:1)河流、湖泊、流域自身的生态水利平衡及它们之间的联系;2)河流上、下游生态水利联系;3)河流左、右岸生态水利联系;4)河流河道内与河道外生态水利联系;5)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生态水利联系。

3、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分区及其因地制宜的生态环境建设配置。核心是因地制宜,不可采用“人进沙退”的思想去征服大面积的沙漠,也不可在年降水稀少的地区发展乔木林,应宜荒则荒,宜草则草,宜林则林。

4、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合理配置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原则。西北地区总体可以分为贺兰山以西、贺兰山以东-阴山以北以及贺兰山以东-阴山以南黄河流域三大区域。总的看来,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需水量应占水资源总量的50%左右,黄河流域部分考虑输沙水量也占水资源总量的50%左右。

5、全面理解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保护与改善并重,以保护为主。把“建设”与“治理”及“保护”相结合,进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6、以小流域为单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与扶贫相结合。综合治理就是坚持非工程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近期见效的措施与长远见效的措施相结合。对于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条件非常恶劣,人畜饮水极其困难的地区,应进行生态移民。

7、加强宜林区域与xx次生林保育与经营,退耕还林的政策应实事求是。要解决封禁的补偿和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问题,考虑还林补助期过后不致返耕的问题。以县为单位因地制宜地进行目标管理是十分有效的。

8、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统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是生态环境建设,各地区各行业积极行动,有多个部门的项目同时实施,建议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要协调好这些方面,地方领导是关键。

9、突出重点,科学规划西北地区主要流域的生态环境格局与重点。内陆河区:重点地区为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艾比湖流域;河西走廊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流域;青海湖和柴达木盆地。黄河流域区:重点区域为黄土高原的多沙粗沙区、宁南山区和渭河关中盆地。

10、必须认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不要随意加大治理任务,不随意要求提前“大见成效”,注意提高建设质量,坚持长期连续治理。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资源利用(提要)
报告人:石玉林
(“荒漠化”课题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根据国家林业局1994年和1999年两次调查结果,我国荒漠化土地年均以1.04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沙化土地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重点发生在“西北”和内蒙古地区。局部好转,整体恶化,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土地荒漠化发展趋势得不到遏制,并正以较高的速度蔓延扩展。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展的主要原因是在干旱半干旱的自然背景下,以滥垦、滥牧、滥樵采和滥用水资源为主要形式的掠夺性利用资源与以广种薄收、靠天养畜为主要形式的粗放性经营的生产方式所造成。我们生产上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超负荷的开发利用资源的基础上,是在损坏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循环再生机制为代价的基础上而取得的眼前利益,因此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与此同时也与防治错位,点面处理不妥,放大抓小的治理方略的偏差有一定的关系。所有这一切都有其长久的历史根源与深刻的社会根源,也有其思想认识问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综合表现。

荒漠化土地治理的重点应放在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由于人类利用不合理而引起的,而且具备治理条件的荒漠化土地。粗略框算面积大约在60万平方公里上下。

为了遏制土地荒漠化的继续扩展趋势,在荒漠化地区要构建一个以防治荒漠化为中心的生产—生态互相协调的安全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应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指导思想,从生产“源头”抓起,以退耕退牧还草还林为切入点,改变掠夺式的利用资源为节约式的高效利用资源,改变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为现代集约型的生产方式;大力建设以人工饲草料为中心的基本草牧场和以发展灌溉地为中心的基本农田;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实施农牧结合,农区与牧区结合,优化资源配置;改变以小面积治理为主为大面积保护与小面积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针,实施大面积封育和围封移民政策;在治理措施上改变以乔木为主为以灌草为主,乔灌草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坚持以流域为单位的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行之有效的基本经验。重点实施内蒙古草原以退牧退耕还草和大面积封育与基本草牧场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安全带工程;以退耕还草,建设基本农田,调整土地利用格局与农业生产结构为重点的农牧交错带的综合治理工程;防止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土地荒漠化与治理艾比湖流域工程;切实抓好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中心,拯救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的综合治理工程;开发黄河水资源改变宁夏中部干旱带与南部山区面貌的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工程;以及以突出沟道坝系建设为主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工程。

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节水战略(提要)
报告人:唐华俊
(“农牧业”课题组副组长,中国农科院区划所所长、研究员)


针对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部)水资源短缺,耕地、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农牧业结构单一,畜牧业、加工和服务业发展迟缓等问题,本文提出了西北地区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节水战略的七条对策建议:

(1)草地农业和特色农业是未来该地区农牧业发展的方向,但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节水高效现代农牧产业体系。

(2)未来该地区农牧业结构调整方案为节水生态型,但需要{zd0}限度地优化水资源配置,挖掘农牧业生产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农牧业生产力和竞争力。以水资源和生态为约束条件,充分考虑区域粮食基本自给,提出了以发展草地农业和特色农业为主要方向的农牧业结构调整方案。

(3)未来该地区粮食能够基本实现自给,但需要大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通过市场调剂等多种途径实现粮食供需平衡。在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条件下,按照人口—农产品需求—土地供给—水资源供需—节水的思路,对西北地区2010、2030年人口、粮食供给情况进行了不同方案预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区域粮食供求能够基本平衡,但省际差异比较大,有的省份粮食短缺。

(4)通过开源节流,因地制宜推广农牧业高效用水技术,农牧业灌溉缺水状况可得到一定改善,但总体仍然缺水。

(5)要巩固完善现有灌区,控制灌溉规模,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控制地下水超采,留出必要的生态用水;改进灌区排水条件,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发展规模必须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匹配,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灌溉规模,未来西北地区灌溉面积规模应控制在1亿亩左右。

(6)以降水的高效利用为中心,把生物、工程和农艺措施相结合,把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加快建设现代旱地农业。

(7)坚持不懈地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以节水农牧业(灌区、草地、旱地)基础设施、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而农牧业也将继续是用水大户。要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区域农牧业经济、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一方面增加投入,切实推行和落实农业节水措施,另一方面切实搞好节水生态型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要在考虑区域粮食安全基本保障的前提下,控制灌溉面积,压缩粮田面积,扩大草地面积,发展草地农业和特色农业,{zd0}限度地提高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西北地区城镇发展及水务对策研究(提要)
报告人:邵益生
(“城镇”课题组副组长,中国城市规划院副院长、研究员)


现状与问题。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绝大部分地区是沙漠、戈壁和高原,适宜人类聚居的谷地和绿洲很少,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受到很大限制。现状以“四带一环”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基本格局是在有限分布的水资源条件(黄河及高山冰雪水源)的支撑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的。特别是经过近50年矿产开发、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西北地区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全国其它多数地区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质量不高,用水效率较低,供排水设施不协调,水环境呈恶化趋势,防洪体系存在安全隐患。而且,西北地区内部的发展也明显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预测与分析。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具有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将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更大压力。预测到2030年前后,西北地区(研究区范围)的总人口将由2000年的9455万人增加到1.3亿人左右,整体上处于人口超载状况。其中,城镇人口将由2000年3000多万人增加到6000多万人,与此相对应,城镇地区的需水量和污水排放量也将增加一倍多。也就是说,在未来30年内,城镇化进程将加快,西北地区净增加的人口数量、需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将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而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和需水量不会再有明显增加,这是西北地区城镇发展和用水需求的基本走向,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这种发展模式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使用效益,从而在宏观上扩大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缓解西北地区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但同时也给城镇发展及水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策与建议。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在西北地区的开发中,要进一步认识和重视城镇化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加速推进城镇化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xx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使其成为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顺自然、依水源、靠全局、有重点、重质量,因地制宜地做好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水系统规划,防止规划和建设中的盲目性,并处理好人口、产业、土地和水资源等“四个农转非”的相互关系,xx不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要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原则,建立水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努力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体系。在城镇的空间发展战略上,应根据继承发展、突出重点、强化轴线、分类指导的基本思路,通过优化区域规划,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现有城市带之间的联系,重点培育横贯西北地区的欧亚大陆桥城市带。这不仅有助于加强西北各省区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加强西北与中、东部及国际间的联系。

西北地区工矿开发的用水对策研究(提要)
(一)矿产资源开发的用水对策研究
报告人:李东英
(“工矿”课题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渭河流域及秦岭以北地区、内蒙古大兴安岭以西地区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与水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的关系。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已探明储量的157种矿产资源中,有43种矿产储量超过全国的一半,其中优势矿产资源有稀土、镍、钴、铍、铂族金属、盐湖钾盐、镁盐和锂盐等8种。这些资源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从宏观看,西北地区干旱缺水,水是制约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上,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用水所占比例并不大,水资源对加快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保证程度比较高,不会构成压力。2000年,西北地区矿业用水量约8.44亿m3,占西北地区工业用水量的15.92%,占西北地区总用水量的0.97%。预计到2010年,矿业用水量将增长到12.50亿m3,但仍然仅占全部用水量的0.93%。不过,存在的其他问题较多:矿产资源分布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存在不平衡,在局部地区受缺水的威胁;矿产资源开发水复用率有的较低,亟待提高;局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小型矿山;地质勘探相对滞后、部分矿山开采秩序混乱、矿产资源税费过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报告提出了优势矿产资源开发的5个重点及4项具体对策建议。

西北地区优势矿产资源开发的重点是:

(1)甘肃金川铜、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内蒙古包头稀土资源开发利用;

(3)青海、新疆和内蒙古铜矿资源的开发利用;

(4)内蒙古、新疆的铅、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

(5)青海柴达木盐湖钾、镁、锂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4项具体建议:

(1)矿业归类于{dy}产业, 与农业放在同等地位对待;

(2)加大西北地区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

(3)矿产资源开发要因地制宜,因矿制宜,采用先进技术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4)对西北地区矿业开发给予降低矿产品的税费;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开发节水防污工艺;立项研究解决西北地区的6项重要环境问题等扶植政策。

1)甘肃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的硫资源回收利用问题;

2)内蒙古包头钢铁公司的氟污染问题;

3)柴达木盐湖提钾后的含镁卤水处理问题;

4)盐湖锂资源的利用技术问题;

5)新疆雅满苏铁矿是否继续开发的问题;

6)关于对采用落后工艺的企业关、停、并、转问题。

(二)能源工业用水对策研究
报告人:胡见义
(“工矿”课题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油石化和煤炭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2000年西北地区石油石化工业总产值为1196.58亿元,煤炭工业总产值为277.79亿元,分别占本地区工业总产值的23.78%和5.52%。同时西北地区又是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产量的重要战略接替地区,在未来的20年中将有较大发展。以2000年为基础,根据发展规划预测,西北地区石油产量在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将达到2000年(2745.6万t)的1.18、1.24、1.37和1.46倍;天然气产量将达到2000年(62.2亿m3)的3.46、5.85、7.25和8.05倍。煤炭产量在2005年、2010年、2015年将达到2000年(1.74亿t)的1.48、1.81和2.13倍。把西北地区石油天然气、煤炭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不仅对西北的大开发,而且对全国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源开发还将有利于解决农牧民因燃料短缺而滥伐滥樵的环境破坏问题。西部地区能源工业的发展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增加就业,推动城镇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因此,确保西北地区能源工业的用水和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石油、石化和煤炭工业的用水总量在西北地区的总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中都占较小比例。2000年西北地区石油石化企业的新鲜水用量为3.92亿m3,煤炭工业的新鲜水用量为1.74亿m3,分别占西北地区2000年总用水量(871亿m3)的0.451%和0.199%。预测石油石化企业至2005年和2015年的新鲜水用量分别为4.6亿m3和5.6亿m3;煤炭企业分别为2.6亿m3和3.7亿m3;两者合计分别为7.2亿m3和9.3亿m3,应确保其需要。

高效节水防污是西北地区能源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石油石化和煤炭工业十分重视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确保西北地区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西北地区生态和环境的保护,石油石化企业要进一步做好水源建设,推行节水减污的清洁生产技术,将污染从源头削减,并加强污水处理关键技术的应用和工艺设备的技术改造,加强节水工作,促进油田开发和石化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煤矿开采和生态环境应协调发展;要把矿井水和其它污水资源化,把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降水联合调度使用,并切实防止在开采中因疏干地下水而导致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国家应从政策上鼓励企业进行水利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回用,并注意油、气、煤矿开采中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

为进一步做好西北地区能源开源、节水、防污和生态建设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现提出如下几点政策性建议:

1.要完善管水、用水、节水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使水资源的管理、用水管理和节水工作进一步进入法制化轨道,规范取水、用水行为,处理好有关的矛盾和纠纷。

2.鼓励石油、石化、煤炭企业参加水利设施建设。

3.加强与鼓励污水处理回用。对污水处理回用建设项目应给予优先安排,资金上给予支持,税收上给以优惠。

4.以贴息xx的方式鼓励节水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节水技术改造。

5.对于石油、石化、煤炭企业减免进口节水设备的有关税收。

6.尽早规划矿业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综合开发当地各类资源,使城市功能多样化。

7.加大力度治理新疆自燃煤问题。

西北地区水环境防污减灾报告(提要)
报告人:汤鸿霄
(“防污减灾”课题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报告研究内容是西北地区水环境污染现状评价、情景分析预测和控制措施建议。西北地区水环境范围分为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包括4500余条河流及湖泊。由于全面监测水质资料尚不完善,对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是按惯用的特定控制断面方法进行。断面筛选的原则是:(1)坚持以人为本,与城市工矿区生活生产密切相关,(2)突出流域特征,具有该段水域的典型代表性,(3)具有可监控条件,有多年连续监测及可靠的污染特征资料。根据这些原则,选择分析评价的重点河流及控制断面。计有黄河流域10条河流和内陆河流域24条河流,共149个控制断面。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分为V类,III类为尚可使用水域,IV类水域则不能作为引用水源,V类则只适用于农业用水,超V类则丧失可利用功能。评价结果说明,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水质尚好,在81个监测断面中,达到III类标准的水域有53个断面,占64.5%, IV类标准以下的水域有28个,占35.5%。黄河流域则是水质污染严重的地区,尤以黄河干流污染相当严重。根据2000年资料, 丰、平、 枯三个水期普遍受到污染。黄河流域的水质断面中,达到或超过V类标准的水质断面占46%,黄河干流达到或超过V类标准的断面竟占60%。污染最严重的渭河陕西段则全部为超V类,xx丧失最基本的水域功能。(详见图表)。这不禁使我们提出“救活渭河,保护黄河”的郑重呼吁。

西北地区水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为:1. 污染负荷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其2.75倍。接受的排污强度甚至高于辽河和淮河。2.生活污水处理率低,总体约有20%,特别是在青海省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尚没有一座运行的污水处理厂。3.工业废水排放量大,日排水100M3以上的工业企业有4044家,用水量较高,排出各种有毒污染物质。(排污行业分析从略)。

根据分析资料,西北地区水体污染控制分区可以分为:1.严重污染区,占面积13%,但占人口55.2%。 2.中度污染区,占面积27.2%, 占人口23.9%。3.尚未明显污染的地区,占面积59.8%,而人口占20.9%。

情景分析预测了至2030年前历年的用水量、排污量及投资费用估算。可供参考。

根据东部地区的经验教训,对西北地区水环境防污减灾提出以下对策和保障措施:

1.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导西北的开发,追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文明。特别要救活渭河,保护黄河。

2.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争取工业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的零增长,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零排放。

3.加快、加大城市废水处理及其回用的力度和速度,作为重点工程与水利工程结合,建立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体系。

4.加强面源污染控制,节约农业用水,限制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

5.加强西北地区水质现状的全面调查及数据库建设,研究适合该地区的环境容量体制及先进技术, 编制适用的地区法规和技术指南。

6.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审计制度,将环境改善作为干部考核指标。

7.建立集中的包括取、给、配、用、排、净、回用的全面水务管理体制和完整合理的水价收费体系。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内】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