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色视频放大电路_518知足常乐568_百度空间

第四章 三基色视频放大电路

创维 5D66 机芯的三基色视频放大电路是以 KA2500 为核心的, 它是一个 I2C 总线控制的用于分辨率高达 1280 × 1024 的高性能视频放大系统, 其电路原理图如下:
如图 4 - 1 所示, IC501 ( KA2500 )是一个 I2C 总线控制的高性能视频放大集成电路; R501 、 R502 、 R503 、 R504 是隔离电阻; R507 、 R516 、 R520 、 R522 、 R523 、 R524 是阻抗匹配电阻; L504 、 L505 、 L506 是抗干扰电感; R517 、 R519 、 R521 是隔离电阻; C501 、 C504 、 C505 是信号耦合电容; L502 、 C502 、 C503 、 L501 、 C514 、 C515 是电源纹波滤波元件; R531 、 R508 、 R509 是 ABL 取样电阻; C506 、 C507 、 C520 是 ABL 电压滤波元件; C517 、 C518 是抗干扰电容; R505 、 R506 是隔离电阻; C513 用于交流接地; C508 、 C511 、 C512 是箝位电容; R515 与 R526 、 R514 与 R527 、 R513 与 R525 组成分压电路, R513 、 R514 、 R515 还有隔离作用; L503 、 C509 、 C510 是电源纹波滤波元件; R507 是 Q501 的集电极供电电阻; Q501 是倒相放大器; R511 是分流电阻; C520 用于滤除高次谐波; ZD501 是一个 4.7V 稳压二极管,用于稳定 IC501 的 19 脚的电压; R510 是分流电阻; R333 、 R535 是限流电阻; D501 、 D502 、 D503 是开关二极管,起开关和隔离作用。

电路中, D501 、 D502 、 D503 实际上组成一个二极管或门电路,当 HBLK 、 BLK 、 VBLK 三个信号都是低电平时, Q501 的基极为低电平, Q501 截止, IC501 的 19 脚为高电平, IC501 内部的消隐电路不工作;当 HBLK 、 BLK 、 VBLK 三个信号之一是高电平时,相应的二极管将导通, Q501 的基极得到高电平, Q501 导通, Q501 的集电极为低电平, IC501 的 19 脚也就变为低电平,于是消隐信号被送到 IC501 内部的消隐电路,这时消隐电路的消隐功能被起用, R 、 G 、 B 信号被消隐, IC501 的 26 、 24 、 21 脚将没有信号输出。

第五章 末级视放电路

5.1 创维 5D66 机芯末级视放电路原理

创维 5D66 机芯的末级视放电路与普通电视的末级视放电路的不同点在于它采用了推挽放大电路,因此具有较好的性能,其电路原理图如下:
如图 5 - 1 所示,是 创维 5D66 机芯末级视放电路原理图。图中, R569 是分流电阻,对视放电压的突然升高有缓冲作用; L501 、 C505 、 C506 是电源纹波滤波元件; R501 、 R502 、 R503 是隔离电阻; D511 、 D512 、 D513 是隔离二极管,也有开关作用; Q501 、 Q502 、 Q503 、 Q504 、 Q505 、 Q506 共同组成共基-共射放大器; R510 、 R511 、 R512 、 C501 、 C502 、 C503 是共射放大器的交流反馈元件, R510 、 R511 、 R512 的作用是使补偿电容补偿适当,不至于出现过补偿或欠补偿, C501 、 C502 、 C503 是高频提升电容,它们可以提升信号中的高频成分,以使图像细节更加分明; R507 、 R508 、 R509 是共射放大器的发射极直流负反馈电阻; R504 、 R505 、 R506 是供电电阻; D501 、 D502 、 D503 的作用是给推挽输出对管建立甲、乙类静态工作点,以xx交越失真; R513 、 R514 、 R515 是上推挽输出管的基极偏置电阻; R525 、 R526 、 R527 是下推挽输出管集电极电阻(有隔离作用); Q507 、 Q508 、 Q509 、 Q510 、 Q511 、 Q512 是推挽输出管; R519 、 R520 、 R521 、 R522 、 R523 、 R524 是限流电阻; R528 、 R529 、 R530 用于防止 CRT 内部跳火而损坏推挽输出管; R562 是灯丝供电的限流电阻; C559 是帘栅电压滤波电容; C504 、 C508 、 C509 是电源纹波滤波电容; R545 是电源限流电阻; ZD502 是 9.1V 稳压二极管,用于稳定共基放大三极管的基极电位; R516 是分流电阻; R531 、 D518 、 R536 、 C510 、 Q516 、 R537 、 R538 、 C513 、 Q517 等元件组成消亮点电路; R517 是 Q517 集电极电阻; R531 是 Q516 发射极电阻; D518 是隔离二极管; R536 是隔离电阻; C510 是充电电容; R537 、 R538 是分压电阻; C513 是缓冲电容。

本电路的作用是将 R 、 G 、 B 三基色信号放大至 120V P - P 以上,以激励 CRT 三个阴极,电路中的 Q501 、 Q502 、 Q503 及其外围元件组成共射放大电路, Q504 、 Q505 、 Q506 及其外围元件组成共基放大电路,它们共同组成共射-共基宽频带放大电路。 Q504 、 Q505 、 Q506 的基极交流接地,它们具有工作频率高、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高的特点, Q504 、 Q505 、 Q506 的低输入阻抗作为 Q501 、 Q502 、 Q503 的集电极负载,使得 Q501 、 Q502 、 Q503 的频带得以展宽, Q509 与 Q512 、 Q508 与 Q511 、 Q507 与 Q510 分别组成红、绿、蓝三基色信号的推挽输出放大电路,由于推挽放大器的输出阻抗低,因此,共射-共基宽带放大后的信号经推挽放大,频带更进一步得以展宽。

消亮点电路的工作原理:在机器正常工作时, C505 、 C506 、 C508 、 C509 、 C510 上都充满电压,此时 Q516 的基极与发射极电压近乎相等, Q516 处于截止状态,其集电极为低电平, Q517 的基极为低电平, Q517 处于截止状态,消亮点电路对末级视放电路不起作用;在关机瞬间, Q516 基极的电压通过它的基极与集电极的等效电阻开始放电, Q516 基极的电压开始下降,在 Q516 基极电压比发射极电压低 0.65V 时, Q516 开始饱和导通,于是 Q517 基极得到高电平而导通,于是 Q501 、 Q502 、 Q503 基极的电子分别经过 D511 、 D512 、 D513 到 Q517 的 C - E 结到地,从而将 RI 、 GI 、 BI 电压迅速拉低,这样共基-共射放大器不能工作,推挽电路将不能从共基-共射放大电路得到正常的电压而继续正常工作下去;另外,在关机瞬间,视放电压至少高出显像管三阴极电压几伏, C505 、 C506 开机时所充的电压经过 R513 到 Q507 基极,经过 R514 到 Q508 基极,经过 R515 到 Q509 基极,此时 Q507 、 Q508 、 Q509 基极与发射极的电压差足以使之饱和导通,另外, C505 、 C506 所充的电压经过 R513 、 D501 到 Q510 基极,经过 R514 、 D502 到 Q511 基极,经过 R515 、 D303 到 Q512 基极,不难看出 Q510 、 Q511 、 Q512 满足饱和导通的条件,由于此三个三极管饱和导通,因此三阴极的电荷经 R529 (或 R530 或 R528 )→ R523 (或 R524 或 R522 )→ Q511 (或 Q512 或 Q510 )的 C - E 结→ R526 ( R527 或 R525 )→ R505 → R508 (或 R506 → R509 或 R504 → R507 )→地,三阴极电荷被迅速泄放掉,从而达到xx关机亮点的目的。

5.2 创维 5D66 机芯电子束扫描速度调制电路原理

由于目前电视系统的解决方案存在诸多弊端,电视信号从发送到接收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如元器件的特性、电路的分布参数和各单元电路的固有特性等,这些都会使得视频信号的瞬态特性变差,通常表现为视频信号亮度变化部分的上升沿或下降沿变缓,这样视频信号中就会出现过多的灰色电平,因此在图像重显时会出现边沿模糊、清晰度和透亮度下降的瞬态失真现象。为了补偿这种瞬态失真,较常用的两种电路是:二次微分轮廓补偿(勾边)电路和电子束扫描速度调制电路。

在普通大屏幕电视中,曾经较多地采用二次微分轮廓补偿(勾边)电路去补偿瞬态失真。它将整个亮度信号进行两次微分, 在亮度信号的突变部分会出现上冲或下冲,这样使得图像过渡边缘黑的更黑、白的更白,图像轮廓就会变得更突出,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但是这种 采用预冲和过冲的信号 处理方式容易 带来在较高辉度时出现散焦问题 。

在最近的xx大屏幕电视中,比较流行采用电子束扫描速度调制电路去补偿瞬态失真。电子束扫描速度调制电路的英文缩写为 VM ,其作用是使电子束扫描速度按亮度信号的过渡沿进行加速或减速扫描,使亮度显著变化的图像轮廓更清晰、更鲜明,它克服了二次微分轮廓补偿(勾边)电路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水平轮廓补偿。

电子束扫描速度调制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亮度信号首先通过高通滤波电路,利用高通滤波电路的特性从中取出能反映图像亮度变化的上升沿或下降沿的高速变化的微分分量,微分分量经过功率放大输出,加到束流调制线圈上,控制电子束的扫描速度,使电子束的扫描速度随着图像亮度变化的上升沿或下降沿改变而改变,在图像亮度变化部分附加一个补偿信号,从而在图像的边沿产生一种勾边的效果,在图像的辉度较高时,图像清晰度的提升效果会更加明显,但不会在图像的高辉度部分出现散焦的现象。
如图 5 - 2 所示,是创维 5D66 机芯电子束扫描速度调制电路原理图。其中, L503 、 C511 、 C512 是电源纹波滤波元件; R543 是电源限流电阻; C543 是信号耦合电容; R558 、 R551 分别是 Q521 基极的上偏置和下偏置电阻; R533 、 R548 分别是 Q521 集电极供电电阻和发射极直流反馈电阻; C544 是交流反馈电容; Q520 是缓冲放大器; R534 是 Q520 的发射极电阻; R547 、 D506 、 C547 用于信号耦合; R535 、 R554 是 Q522 基极的上偏置和下偏置电阻; Q522 是缓冲放大器; D509 和 D507 用于防止交越失真,以保证 Q513 和 Q514 偏置稳定; R553 是 Q514 基极偏置电阻; Q513 、 Q514 组成 NPN 复合管,用于对信号进行激励放大; R546 用于xx Q513 和 Q514 复合管组成的差分电路引起的不平衡, R550 、 R522 是信号耦合 / 隔离电阻; C550 、 C551 是信号耦合电容; R557 是电源限流电阻; C568 是电源纹波滤波电容; Q524 、 Q525 组成 PNP 复合管; R542 、 D540 、 R556 是 Q524 基极偏置元件, D540 起箝位作用; R540 是 Q524 发射极供电电阻; C569 、 R555 是交流反馈元件; R544 是直流反馈电阻,用于稳定放大器的工作点; R539 、 R541 、 D505 是 Q525 基极偏置元件, D505 起箝位作用; R559 、 R567 与 C548 分别是 Q525 发射极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元件; L504 是抗干扰电感(实际电路采用光线); R568 是偏流电阻,有阻尼作用; C552 是信号耦合电容; L505 是抗干扰电感(实际电路采用光线)。

创维 5D66 机芯的电子束扫描速度调制电路的 VM 信号来自于视频数字处理板,亮度信号经过视频数字处理板上的芯片 DPTV - MV 的一系列处理得到 VM 信号, VM 信号由 C543 耦合到 Q521 的基极,经过 Q521 的缓冲放大,从集电极输出,经 Q520 、 Q522 缓冲放大,送到 Q513 、 Q514 组成的 NPN 复合管进行激励放大,得到的信号经 R550 、 C551 或 R552 、 C550 ,送到 Q524 、 Q525 组成的 PNP 复合管进行功率放大,放大的信号送到电子束扫描速度调制线圈,形成调制电流,从而调制电子束扫描速度,使图像的边沿产生勾边的效果,最终实现水平轮廓补偿。

当正极性 VM 调制信号送到束流调制电路后,它经过 Q521 倒相放大、 Q520 和 Q522 缓冲放大,送到 Q513 、 Q514 复合管,由于 Q521 倒相放大的信号是负极性的,因此, Q514 导通,输出一个同相的激励信号,此负极性信号送到 Q524 、 Q525 复合管,使 Q524 导通, VM 线圈中通过电流,于是形成调制电流 的正半周。 其电流回路如下:

140V 电压→ R557 → R540 → Q524 的 E 极→ Q524 的 C 极→ L504 → VM 调制线圈→ C552 正极→ C552 负极→ L505 →地。

当负极性 VM 调制信号送到束流调制电路后,它经过 Q521 倒相放大、 Q520 和 Q522 缓冲放大,送到 Q513 、 Q514 复合管,由于 Q521 倒相放大的信号是正极性的,因此, Q513 导通,输出一个同相的激励信号,此正极性信号送到 Q524 、 Q525 复合管,使 Q525 导通, VM 线圈中通过电流,于是 形成调制电流的负半周。 其电流回路如下:

C552 正极电压→ VM 调制线圈→ L504 → Q525 的 C 极→ Q525 的 E 极→ R559 →地→ L505 → C552 负极。

综上所述,当 亮度信号中出现超过一定幅度的亮暗变化时,亮度信号经过一系列处理,得到反映图像亮度变化的上升沿或下降沿的高速变化的微分分量,微分分量信号经过一系列的整形放大,送到电子束扫描速度调制线圈,在电子束扫描速度调制线圈上形成调制电流,调制电流使电子束扫描随着亮度信号的的过渡沿进行加速或减速扫描,从而 使图像的边沿产生一种轮廓加强的效果,这样 亮度显著变化的图像轮廓就会变得更清晰、更鲜明 ,于是实现了水平轮廓补偿。

第六章 伴音处理电路

6.1 创维 5D66 机芯伴音处理电路原理

创维 5D66 机芯伴音处理电路由 AV/TV 伴音切换电路、音频处理电路、低音增强处理电路、功率输出电路四部分组成,其电路原理图如下:
如图 6 - 1 所示,是创维 5D66 机芯伴音处理电路原理图。其中, IC402 ( TC4052 )是四选一电子开关集成电路; R401 ~ R406 是隔离电阻; R408 、 R409 是供电电阻; C401 ~ C407 、 C450 、 C451 是信号耦合电容; C452 、 C453 是滤波电容; IC403 ( AN5891K )是音频处理集成电路; C410 、 C412 ~ C421 、 C423 、 C424 、 C448 是滤波电容; R446 、 C449 是 AGC 时间常数定时元件; C411 、 C427 、 C444 、 C445 是信号耦合电容; R416 、 R417 、 R436 、 R443 、 R448 、 R449 是隔离电阻; R438 、 R453 、 R454 是分流电阻; C422 、 C425 、 C425A 、 C408 是纹波滤波电容; R447 是限流电阻; R414 、 R418 、 R445 是供电电阻; Q405 是倒相放大三极管; C409 、 R420 是负反馈元件; C486 、 C487 是积分滤波电容; Q404 、 D401 有开关延时作用; IC1 ( NJM2192 )是低音增强处理集成电路; C1 ~ C6 、 C12 、 C16 ~ C22 是信号耦合电容; C7 、 C8 、 C10 、 C11 、 C13 、 C14 是滤波电容; R1 ~ R6 是隔离电阻; R7 、 R8 、 R9 用于设定 IC1 的工作状态; R10 用于提高动态工作范围; VR1A 用于调整信号幅度; IC401 ( TA8256 )是伴音功放集成电路; R421 、 R427 、 R428 是隔离电阻; C428 ~ C430 是信号耦合电容; C431 ~ C437 是滤波电容; R429 ~ R431 是负反馈电阻; C441 ~ C443 是负反馈电容; C438 ~ C440 是信号耦合电容。

本机的音频信号 MONO 经过 C401 耦合到 IC402 的 1 、 12 脚,外接左、右声道的音频信号分别送到 IC402 的 4 脚(或 5 脚或 2 脚)和 10 脚(或 14 脚或 15 脚),在 AV0 、 AV1 控制信号的作用下, IC402 接通相应引脚输入的信号到输出引脚 3 脚和 13 脚, IC402 输出的左、右声道的音频信号分别送到 IC403 的 3 脚和 22 脚,经过 IC403 处理的音频信号分别从 12 脚、 15 脚、 20 脚输出左、声道信号和 TRBASS 信号, IC403 的 12 脚、 15 脚、 20 脚输出的信号分别送到 IC1 的 28 脚、 26 脚和 IC401 的 1 脚,输入到 IC1 的左、右声道信号经过一系列处理,从 24 脚和 23 脚输出,送到 IC401 的 2 脚和 4 脚,经过 IC401 功率放大的信号分别从 11 脚、 8 脚、 10 脚输出,送到扬声器,推动扬声器发出声音。

6.2 AN5891K 简介引脚
标 识
功 能
电 压
集 成 等 效 电 路

1
IN3
重低音音频信号输入
2V

2
IN2
左声道音频信号输入
2V
见 1 脚

3
PRE - GND
前置放大器接地
0V


4
IN1
右声道音频信号输入
2V
见 1 脚

5
MUTE.SW
静音开关
0V

6
R.F
纹波滤波
9.6V

7
MUTE.T.C
静音末端滤波电容
0V
见 5 脚

8
OUT1
右声道输出
14.5V

9
VCC
供 电
29V


10
PW - GND
输出端接地
0V


11
OUT3
重低音输出
14.5V
见 8 脚

12
OUT2
左声道输出
14.5V
见 8 脚


第七章 中央处理单元电路

7.1 创维 5D66 机芯中央处理单元电路

创维 5D66 机芯的中央处理单元电路是以三星公司生产的 8bit 单片微处理器 KS88432 为核心的,其电路原理图如下:

如图 7 - 1 所示,是 创维 5D66 机芯中央处理单元电路原理图。其中, IC001 ( KS88432 )是微处理器; IC002 是存储器; M001 是红外遥控接收头; Q001 是调谐三极管; R045 与 C014 、 R043 与 C015 组成两节积分电路; R001 、 R009 、 R011 、 R012 、 R015 、 R017 ~ R020 、 R033 、 R037 、 R044 、 R050 ~ R053 、 R056 是供电电阻; R002 、 R042 、 R032 、 R023 是分压分流电阻; R003 、 R005 、 R007 、 R008 、 R010 、 R016 、 R021 、 R022 、 R024 ~ R027 、 R034 、 R038 、 R039 、 R046 ~ R049 、 R054 是隔离电阻; R040 、 R041 是分压电阻; R013 、 R014 是限流 / 隔离电阻; R035 是限流电阻; R004 、 R028 ~ R031 是分流电阻; C001 、 C003 、 C005 、 C006 、 C007 、 C009 、 C010 、 C011 、 C012 、 C013 、 C019 、 C020 、 C021 、 C022 、 C025 ~ C028 是滤波电容; C008 是加速电容; L001 是字符振荡电感; C017 、 C018 是字符振荡电容; X001 是时钟晶体振荡器; C002 是抗干扰滤波电容; Q002 是倒相放大器; Q004 、 Q005 是复位三极管; D001 是复位延时稳压二极管; C016 、 C023 、 C024 、 L002 是纹波滤波元件; R709 、 R710 是限流电阻; C701 、 C702 是滤波电容; LED001 是发光二极管。

CPU 的工作过程:当 CPU 的 34 脚得到 5V 供电和 33 脚复位脚得到一个从低到高的跳变电压时, CPU 内部被复位,时钟振荡电路开始振荡,产生工作需要的基准时钟, CPU 就是利用此基准时钟进行工作的,在执行一些基本的程序后,即处于随机待命状态。

复位电路的工作过程: 5V 供电一路经过 R017 直接送到 Q004 的基极,一路经过稳压二极管 D001 稳压、 R016 与 R004 分压,送到 Q005 的基极,由于 D001 的稳压需要一个过程,因此 Q005 的基极需要一段时间得到高电平后才能使之导通,这样 Q004 在 Q005 导通之前是导通的, Q004 的集电极在这一段时间内是低电平,即 CPU 的复位端是低电平,在 D001 两端的电压稳定后, Q005 基极得到高电平, Q005 导通, Q004 截止, Q004 的集电极变为高电平, CPU 的复位端为高电平, CPU 在此段时间内完成复位过程。

7.2 KS88P8432 简介

KS88P8432 是一款三星公司生产的 8bit 单片微处理器,其内部原理框图如下:

如图 7 - 2 所示, KS88P8432 是一款三星公司生产的 8bit 单片微处理器,它由 SAM87 中央处理单元、 I/O 与中断控制器、存储器、时钟单元、具有看家狗功能的基本定时器、一个带内部定时与 PWM 模式的 8bit 定时 / 计数器、一个具有前定标器的通用定时器、 14bit PWM 输出、 4bit 解析度的 A/D 变换器、 OSD 、四个可编程的 I/O 端口等组成。

7.3 KS88P8432 的引脚功能及其在路参数 ( 仅供参考 )

引脚
功 能
黑笔阻值
红笔阻值
电压
引脚
功 能
黑笔阻值
红笔阻值
电压

1
LED
5.5K
8K
0V
22
OSDB
1.8K
1.8K
0.1V

2
VT 输出
1K
1K
3.8V
23
OSDG
1.8K
1.8K
0.1V

3
复位输出
5.5K
8K
0V
24
OSDR
1.8K
1.8K
0.1V

4
静 音
5.5K
8K
4.9V
25
字符消隐
1.8K
1.8K
0.2V

5

5.5K
8K
0.1V
26
行 逆 程

脉冲输入
4.5K
5.5K
4.0V

6
测 试 脚
5.2K
4.5K
4.8V
27
场 逆 程

脉冲输入
5.5K
8.5K
0.1V

7
待机控制
7.5K
7.5K
4.8V
28
字 符

振荡输入
5K
7.5K
1.9V

8
图像同步

脉冲输入
4.5K
5.2K
4.8V
29
字 符

振荡输出
5K
7.5K
1.6V

9
键控输入
5.2K
14K
4.2V
30

0
0
0V

10
键控输入
5.2K
14K
4.2V
31
晶振输入
5.5K
8K
0.2V

11
TRBASS

控 制
4K
4.2K
4.6V
32
晶振输出
5.5K
8K
1.7V

12
AFC 输入
5.2K
13K
2V
33
复 位
4.5K
6.5K
4.8V

13
接 地
0
0
0
34
供 电
50
65
5.0V

14
L 波段电压
1K
1K
5V
35
消 隐
5.5K
6.5K
0V

15
H 波段电压
1K
1K
5V
36
遥控输入
5.5K
8K
3.3V

16
U 波段电压
2.5K
2.5K
5V
37

0
0
0V

17
时钟线 2
3K
3K
4.8V
38
4.43/3.58
1.8K
1K
0V

18
数据线 2
3K
3K
4.8V
39
数据线
3K
3K
4.9V

19
接存储器
5.2K
0
0
40
时钟线
3K
3K
4.9V

20
AV1 控制
5.5K
8K
4V
41
开关 1
5.5K
7.5K
4.9V

21
AV2 控制
5.5K
8K
4V
42
开关 2
5.5K
7.5K
4.9V


如图 6 - 2 所示,是 AN5891K 内部原理框图。 AN5891K 是日本松下公司研究开发的一款 I2C 总线控制的音频处理集成电路。左、右声道的音频信号分别从 AN5891K 的 3 脚、 22 脚输入到 AN5891K ,经过内部具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放大器的放大、开关电路的切换,分两路送到后级电路,一路送到一个加法器合成自动音量控制需要的信号,合成的自动音量控制的信号被送到音量控制电路用于自动音量控制,一路送到环绕声处理电路进行环绕声处理,环绕声处理的音频信号经过音调调整、音量控制、平衡调整,与重低音信号进行叠加,经过缓冲放大,从 12 脚、 15 脚输出左右声道的音频信号;经音量控制的左右声道信号合成重低音信号从 20 脚输出;电平检测电路实际上就是 AGC 检波电路,它将左右声道的音频信号进行检波,得到的信号经过滤波,即得到 AGC 电压,用于控制放大器的增益。

6.3 AN5891K引脚功能及其集成简化电路

引脚
标 识
功 能
电 压
集 成 等 效 电 路

1
PF1
相位滤波 1
4.5V

2
AGC
AGC 电平检测
0.5 ~ 2.0V

3
LIN
左声道音频输入
4.5V

4
PF2
相位滤波 2
4.5V

5
PF3
相位滤波 3
4.5V

6
PF4
相位滤波 4
4.5V

7
GND
接 地
0V


8
LT
左声道高音变频控制
4.5V

9
LB
左声道低音变频控制
4.5V

10
BD
低音数模变换输出
4.5V

11
VD
音量数模变换输出
2.0V - 4.0V

12
LOUT
左声道音频信号输出
4.5V

13
SCL
I2C 时钟线


14
SDA
I2C 数据线


15
ROUT
右声道音频信号输出
4.5V

16
TD
高音数模变换输出
1.6 - 2.5V

17
BLD
平衡数模变换输出
2.5 - 3.5V

18
RT
右声道高音变频控制
4.5V

19
RB
右声道低音变频控制
4.5V

20
BB
低音混合门控制
4.5V

21
RIEF
基准电压
4.5V

22
RIN
右声道音频信号输入
4.5V

23
VCC
电源
9.0V


24
MODE
模式控制
0.6 - 2.6V

6.4 TA8256简介

TA8256 是一款东芝公司生产的三通道功率输出集成电路,它主要用于电视伴音的功率输出,其内部原理框图如下:

如图 6 - 3 所示,是 TA8256 内部原理框图。其中,三个运算放大电路是同相输入放大电路,也就是说,输入信号加在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输出电压通过 20K Ω反馈电阻接在反相输入端,此运算放大器共模抑制比较高,输入阻抗较大,输出阻抗较小; 4K Ω电阻是平衡电阻; 30K Ω电阻是放电 / 分流电阻; 350 Ω电阻用于实现接虚地; 6 脚外围的电容用于滤除交流纹波电压对功放电路的影响; 5 脚是静音控制引脚,静音控制电路控制的是信号输入的前置差分放大器的输出,当此引脚为高电平时,实现静音,当此引脚为低电平时,取消静音;输出引脚通过电阻电容接地,用于实现交流反馈。

6.5 TA8256引脚功能及其等效电路
本文来自:家电维修网() 详细出处请参考:



郑重声明:资讯 【三基色视频放大电路_518知足常乐568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