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鲁史简讯》2期四卷- 今天发表顺利,十分高兴! - caojiaxinyg100 ...
2010《鲁史简讯》2期四卷 [原创 2010-06-12 09:42:33]   
 

2010《鲁史简讯》2期四卷

怎样乐呵呵的度晚年(续)

青 岛  姚克明

处好关系 携手共进

处好关系,携手共进。这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天天遇到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搞得不好,天天烦恼;搞得好了,就会其乐融融。

当代,要处好关系,是些什么关系呢?我觉得,主要是三方面的关系,即: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

社会关系 狭义地说,是与周边同事和上下级的关系;广义地说,是与国家社会政党的关系。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解决。解决得好,关系融洽,心情舒畅,大家都很快乐。否则,就会窝一肚子气,都不痛快。

我觉得,这里面的关键,是要摆对自己的位置。位置不当,看问题的角度就失准,就会出问题。一般说来,一个人看问题,有3个角度,即:俯视、平视、仰视。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通常采用仰视的角度去看问题,由于你放低了自己的位置,采取比较谦和的态度,人们比较易于接受,不大容易出问题;如果老是采用俯视的角度去看问题,总是觉得自己对、了不起,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说起话来颐指气使,那就很难被人接受,容易产生矛盾,甚至闹不团结;如果用平视的角度去看问题,一般也比较好处,因为你是用平等的态度去与人交流,不是那么盛气凌人,所以也就不会伤害别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那么谨小慎微,说每句话,办每件事,事先都去掂量掂量。这可怎么办呢?其实,这不是一般的方法问题,而是做人的根本态度问题,要从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上去解决。正如鲁迅所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的分量,知道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从而,不妄自尊大,语出伤人。而这一点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抬高了自己,不经思索就把话摔了出来。甚至,伤了人还不知道。因而,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否则,是很难团结人的,也很少有亲和力的。

家庭关系 包括两个方面,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和婚姻关系。家庭是我们天天赖以生存的空间,搞得好家和万事兴;搞得不好成天内斗不断,鸡犬不宁。为此产生的悲剧,时不时有所耳闻。因而,不得不加以注意。

先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这本是人类生活中最亲密的一对关系,但处理不好,照样可以出大问题。有位三八式老革命和儿子媳妇住在一起,由于儿子媳妇好吃懒做,还格外挑剔。有{yt},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与老爷子顶撞起来。气得老爷子,口吐白沫,一下子昏倒在地,就再也没有起来。虽然这是极个别的,但关系不好的却不在少数。

关系不好,也不全是子女的问题,一些做父母的也有问题。有位老干部,出身贫寒,惜财如命,一分钱恨不得掰成八瓣花。结果,攒下有几十万。可是,儿子们负担太重,尤其是在买房和孩子上学的困难时刻,很希望老爷子能伸出援助之手,帮上一把,可老爷子就是一毛不拔。结果,老爷子突然去世,每个儿子分得八九万,可没有一个感激老爷子的。反说他不是东西,有钱不花到点子上,死了一个子也带不走。

因而,发扬中华民族父慈子孝的优良传统,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子女的孝敬父母,牢记父母养育之恩,让父母颐养天年,共享天伦之乐;当父母的关心自己的子女,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分担他们一些烦恼。这样,两好嘠一好。不就其乐融融,皆大欢喜嘛!

至于夫妻关系,更是微妙。说好办也好办,说不好办也真不好办。这里面,关键的关键是要平等相待,再高一个层次就是要相敬如宾。这样,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即便有点小摩擦、小误解,也好xx。否则,夫妻间要争个你高我低、你强我弱,你就会纠纷不断、吵闹不断。怎么办呢?词作家乔羽有个好办法。他说,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忍耐,忍耐,再忍耐!这样,雨过天晴,云开雾散,就会和好如初。看来,这还真是个好办法,不妨试试。

朋友关系 虽是低于家庭关系的层面,但也是很重要的人际关系。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冤家,多一堵墙。冤家宜解不宜结,朋友越多越好。这都说明交友的极端重要。我就有这方面的深切体会,特别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当我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时候,得到几位好友的帮助,使我脱离了困境,走上了人生的收获季节,一路顺风,安然地度过了{zh1}15年的军旅生涯。

最近,我在深圳看望一位老战友的孩子。她在深圳发了起来,也是得益于一位香港朋友。香港朋友看中了她丈夫老实厚道,提出与他合伙做生意,利润对半分。结果,年营业额上亿,利润也就相当可观了,房子、车子都是成双成对的。她说,这钱嘛,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是一些符号,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仔细想想,也确实是这么回事。你{yt}能消耗多少东西,能花掉多少钱。可这都得益于朋友。因而,学会交友也是xx烦恼,得到帮助的重要途径。

但是,交友一定要慎重。古人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鱼恋鱼,虾恋虾;乌龟专找鳖亲家。这是很需要留意的。从犯罪分子的教训来看,其中不少人就是因为交友不慎被拖下水的。事实表明,往往伤害最深的,是关系{zh0}的朋友。所以,找朋友不能太功利、太势利眼。

中国人交友,自古以来讲究忠义、厚道,是很有道理的。记得,还有一句古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交一好友之不易。但是,正因为不易,我们就要倍加珍惜。通过与好友的交往,不仅可以共同解决一些人生难题,而且可以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焕发精神、携手共进。        

养好身体  夯实基础

人到晚年,身体问题、健康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若没有了健康,身体完了,一切的一切也就失去了依托。所以,不仅是老同志,就是老同志的儿女们也很关心老同志的健康和身体问题。在这方面的书籍和报告,多得海了去。但我觉得,最迫切最重要的注意两点:

一是要正确对待疾病。比如,癌症,是可怕的。面对癌症,不仅当事人,就是亲属,也会顿生许多烦恼的。这对任何人,也是难以避免的。但癌症,又是没什么了不起的,是可以控制,以至战胜的。这里的关键,是我们尤其是癌症患者,如何看待癌症?如何减轻精神压力?因为态度不同、情绪不同、治法不同,结果,也就xx两样。

我有一位同期入伍的战友,近日不幸逝世,很是出人意料。因为他癌症在身已经好多年了,吃一位老中医的药非常有效,他每天也是活蹦乱跳的。早晨到公园跳舞,晚上去室外散步,还很热心公益事业,为战友们鸣不平谋福利。去年,志愿军老战友聚会,他还自报奋勇手舞足蹈又唱又跳,逗得大家伙哈哈大笑。谁也看不出他是癌症患者。以后,在电话上联系,他也很精神。不料,3日传来他病死医院的噩耗。据他老伴说,是因为有位战友去他家看望时,不顾家人的反对,硬是把他患癌症的事告诉了他。并说,不告诉他是不对的。这样,他的精神防线一下子垮掉了,病情急转直下,很快就走完了人生旅程。因为他是性格外向,情绪中人,禁不住这种刺激。家人为他保密3年,相安无事;当这张窗户纸捅破之后,很快就不行了。这,真是一个无奈的教训!

相反,我还有一位年届77岁的老战友,身患肾癌,做了4次手术,至今还好好的活着。5年前,因癌症切除了一只肾。后转移到头部,又摘除了一个乒乓球大小的肿瘤。不久,另一只肾又发现了肿瘤,就不能再开刀了,只能采取保守疗法。不巧,右臂骨头上又发现癌症,通过放射xx得到控制。可是骨头也变脆了,在一次拍片检查翻身时,医生动作过大,不幸骨折。这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一个一个不幸强加在他的身上。然而,他都挺了过来。为什么呢?关键的关键是他有颗平常心,想得开,无论有多大苦难,他都能泰然处之。他说,我都这把年纪了,已经够本了。这个癌症,你也不要太把它当回事,只不过是个麻烦一点的慢性病而已。他,主动要求走出医院,在自己家养病。他说,他主要实行五色蔬菜食补,外加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和抵抗力。这不,活的好好的。的确,他的底气很足,说话的声音很洪亮。看不出他是癌症患者。

因此,面对癌症一定要把自己的精神状态调节好。要向这位77岁的老同志那样,战术上重视它,积极xx;战略上藐视它,不把它当回事,只把它看成是慢性病,慢慢与它周旋。

这就正如xxx主席19411216给王观澜的信中所说:“既来之,则安之,自己xx不着急。让体内慢慢生长抵抗力和它作斗争,直到{zh1}战而胜之,这是对付慢性病的方法。就是急性病,也只好让医生处治,自己也无所用其着急,因为急是急不好的。对于病,要有坚强的斗争意志,但不要着急。这是我对于病的态度。书之以供王观澜同志参考。”

 由于xxx的题词和精心呵护,使得被医生确诊活不了多久的王观澜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且多活了37年,不仅看到了新中国,而且一直为党工作到198276岁时才去世。

所以,当癌症或别的重病不幸降临时,千万不要被它压垮了,只把它当成慢性病,配合医生xx,并要学会放松,学会自我安慰,自我xx,自我保养,“让体内慢慢生长抵抗力和它作斗争,直到{zh1}战而胜之”!

二是要坚持身体锻炼。身体这玩意儿,锻炼与不锻炼是大不一样的。我1995年,因冠心病住院了40多天,出院后还有早搏,且心跳很微弱。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同命运抗争,同身体斗争。于是,我选择了游泳,选择了冬泳。这一坚持就是15年如一日,每天{dy}件事就是下大海与大自然接触。结果,不仅把冠心病扔到了太平洋,而且感冒、气管炎也很少犯了,精力非常充沛,支撑着我能完成在博客上每日一文。从200999开始,已经写了1200多篇,得到网友们的认可,也发挥了我的余热。当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爱好各异,不一定都选择冬泳。但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比如,散步、跳舞、爬山、打太极拳等。重要的是不是什么样的运动形式,而是坚持不懈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事实一再证明,只要有决心坚持,身体不好的,可以好起来;身体好的,就会愈来愈好。  

心态不老长寿之道

黑龙江  李东光

在老人群体里,常常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一种是“一老便老”,精神萎靡、思想迟钝、老态龙钟、懵懵懂懂,被一个“老”字压的喘不过气来,整日无所事事,只有混吃等死了。另一种则是“既老不老”、精神矍铄、心宽体键、舞文弄墨、朝练夕舞、一如少年,他们自强不息,继续发热发光,可谓:“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上述两种老人的反差,何以如此之大呢?答曰:心态使然。有位从法国到美国的移民岛尔曼老人,在经营繁杂的山货店同时又步入诗人之路,在他八十寿辰出版的诗集中写道:

“年轻与信念共存/忧愁与衰老同根/自信者青春常在/惶恐者未老先衰/充满希望永远年轻/失却理想则老态顿生。”

此诗发表后竟引起巨大反响,许多老人把它当作座右铭。后来此诗还被引入日本寿命研究专家菱沼写的长寿专著中。

关于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相关性,生活中处处可见,专业运动员、重量级拳王阿里,在体育生涯行将结束时,精神压力使三十六岁的他竟像个老人,唉声叹气,暮气沉沉,上气不接下气。反之,二十世纪画坛先驱毕加索,1973年去世,享年91岁。去世前仍耳聪目明、思路清晰、精神奕奕。他谈到自己健身经验时说:“我决心让自己始终保持在30岁以下年龄的心态中。”因此他得以青春永驻、成果累累、名垂青史。勿庸赘言,长寿的秘诀在于不老之心态,在于自信、理想与对生活充满希望之光。

无独有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办公桌上的座右铭,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趣: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个时期,而是一种心态。青春的本质不是粉面桃腮,不是朱唇红颜,也不是灵活的关节。而是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也是荡漾着生命甘泉中的一丝清凉。青春的内涵是战胜怯懦的勇气,是敢于冒险的精神,而不是好逸恶劳。”

岁月褶皱肌肤,暮气却能褶皱灵魂,烦恼恐惧乃至自疑均可催垮精神、伤害元气。

然而,只要高竖天线,不断接听乐观向上的电波,那么即使你年过80岁也仍觉得年轻。愿老年朋友们能从以上事例中得到启示。 

风雨五十游富源,沧桑巨变感慨多

海 口  郑绍成

20053月下旬,我同家人(老伴和儿子)接受云南一位战友之邀请,从海口出发去昆明,并专程去阔别五十年的富源县旅游参观了一趟,时间虽只短暂的7天,但甜美的回忆却让我终身难忘。

邀约人董恒秋同志系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因需要协助省委了解农村干部的情况,所以他“离而未休”仍在继续任职。我与他同在富源工作时,他当时任区委书记,我任县委秘书,我们在那时结成了亲密的友谊。他现年72岁,比我小6岁。

我们到达昆明火车站时,他亲自坐轿车前来迎接,并将我们安置在云南省委办公室之新联宾馆住下。

第二天早晨,他亲自陪同我们前往富源县我曾经战斗过和工作过的地方去参观,由于都是高速公路,车速每小时100公里左右,二个半小时由昆明到达富源县。未停留又由县委办公室主任专车陪游,直接往黄泥河镇目的地进发,至营山镇吃中饭,镇上又派小车陪游,声势颇为浩大。富源县距黄泥河镇92公里左右,边游边看,至5点半到达目的地。参观两天,回县时,县委书记和县长正在曲靖市开会,闻讯后,连夜赶回。第二天,设盛宴为我饯行。由于董君系该县县委书记,现又是上级领导身份前来考察,我作为君的贵宾及该县之老前辈的身份,在各处送往迎来之礼遇中,我同家人备受他们的尊敬和热情接待,内心深为感动。

此次重访富源之行,时间比较短,于是从边看边游边听汇报中获取资料后,使我十分震惊,感慨万千,只能用“想不到”三个字加以概述之:

1)想不到蔓延富源全境110公里长,海拔3200的崇山峻岭,过去全靠徒步攀登,要历经艰险才能翻越的高山,如今在山的脊梁上竟建成了车水马龙的高速公路,成为云贵运输线之重要通道。

2)想不到我当年任大河区区长时,区政府建在一片荒凉的高坡上,通知邻山山顶之村民开会时,对面传话,清晰可闻,但等他们下了山到达沟底,再爬上此山时,大约要一个小时左右,属于“可望而不可及”之类型。岂知,如今村民均已迁入平原,并兴起了一片高楼林立的繁华市镇了。若不是那条河流仍在缓缓地流淌着,我真是难识大河村的庐山真面目了。

3)想不到我当年任黄泥河镇土改点点长时,在我的记忆里,一条羊肠小街和大片平原稻田是当时的风景亮点。可是如今已面目全非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宽阔的高速公路,路两旁全是高楼如林、商铺如画,成了一个非常繁荣的市镇了。其中有高规格的宾馆,奇特的网吧和热闹的跳舞场,处处显示出改革开放后“衣食足而后礼乐兴”的崭新风貌。据镇干部汇报,全镇辖14个村委会,1.2万余户,5.4万余人,居住着汉、水、布依、彝、回、蒙古、满、苗等8个民族。2003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1836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3691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1690元,人均有粮382.3公斤,各项财政收入1838万元,比贵州一个小县的收入还要多。黄泥河镇目前是全国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镇。目前,镇党委把发展作为{dy}要务紧抓不放,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他们提出,一是将黄泥河镇建成一片让“居住者自豪、来访者羡慕、投资者满意”的人间乐园。如此沧桑巨变,殊非我们预料所及。

4)想不到当年的战争遗迹已荡然无存,无法凭吊,实为遗憾。记得岩头寨区政府原是大地霸之院落,当时我任乡长时,跟随姜营长率领两连兵力前往该地剿匪。

今天,我们经过颠簸不平的小马路来到岩头寨,原想凭吊一下旧的战场。谁知,诺大一个院落被乱撤毁而了无痕迹。我们怀着对革命烈士的无限崇敬心情怅然离开。下了山坡后,看到可称得上“江山难改”的既深又大的岩洞,也已变了样。解放前为游击队经常聚居之地,解放后,又是土匪隐蔽之所,这个岩洞记录着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可是因为群众开采石头,如今已前后透光了,还可通行汽车哩,世事沧桑,实难预料。

5)想不到当年全县地势颇高,气候最寒冷,生活最贫困的一个小山村,如今竟改名为“富村”而美名扬全县,不能不说是“罕见奇迹”。由于高速公路的修通,特别是国际合作扶贫基金的支持,加上干部们的艰苦奋战,十年磨一剑,终将日月换新天。首先,将散居在各个山坡住茅屋的人,共500户房户集中迁入靠高速公路附近新建成的新居与原来依靠“赶集”的有利地势而陆续聚集而居的住户,形成一个村再逐步扩大而当今的“大村”。其次,大力开荒扩大生产,利用山坡,普遍广种包谷、荞麦和红薯,在生产成倍增加的基础上,利用市场调节,两斤包谷换一斤大米,养猪吃肉,喂鸡吃蛋,生活逐步富裕。其实,“富村”之变化,也正是富源全县“脱贫致富”的缩影。

本质是一个富字,关键是“富而思进”为其“思进”,所以能继续向前发展:①各镇都是高大的办公楼和宽广的庭院,每镇都有小车行驶,均装有电话机;②全县基本上消灭了“无房户”,茅屋早已成了“历史古迹”;③交通便利,除主干道是高速公路之外,其他村与村之间的道路已改成了平板硬路了。至于山林中的小径,仍然保留着,这是方便群众交往之故;④教育较普及,全县10多个乡(镇),每乡有一所初中,县城有两所高中;⑤全县少数民族聚居,均能和睦相处,民族团结,事业兴旺;⑥全县初步探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有煤炭、硫铁、铅、锌、铜、钴、石膏、汞和冰洲石等,资源丰富,为富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6)更为想不到的,就是距黄泥河镇大约10多里的公路上,正在兴建一个总投资130多亿元的滇东煤电工程,我们坐车经过许多弯曲的之字路才爬至工地。据汇报该工程200441开工至2006331竣工投产,全工程共征地5194.54亩,需要拆迁352户,1645人。我们现场观察时,一座巨大的电机钢屋架3层大楼已经建成,一号烟囱早已耸入云霄,巨大的冷却塔如塔座一样也已竣工,(这一个池覆盖地达12亩之多),可见工程之宏伟了。所有工程自进场公路起至黄泥河铁路货站,全长13.8公里的水泥路面将于今年10月修通。可称“大局已定”只待连接电路即可开工生产。据他们汇报,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以向电网输送120亿度电量,直接输往广东,实现国家西电东送的宏伟目标,建成每年纯利润值36亿元,从价值上讲可以再造一个富源。

7)综上所述,我过去工作的县委办公大楼和四合院已经了无痕迹而代之以9层高的新办公大楼和群花盛开的绿色草坪,就是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了。因为“富而思进”必然文明新风吹遍大地。

回昆明后,君又征求我的意见,设宴邀约另外五名战友与我相见。他们是:云南省供销总社主任、昆明市委副书记、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云南省公安厅侦察处处长、云南省工商局领导。论职位,他们都比我高,但阔别五十年后重逢时,仍然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特别是谈及剿平匪乱和减租土改等惊险复杂往事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我深深感到,人类最珍贵的感情应该算是战斗友谊了。

董恒秋同志身居高官,仍然不嫌弃我这鲁纯之友,先是于1988年和1989年两次专程到湖南邵阳市委组织部查找我的下落,未获结果。后来,从我发表文章的刊物上找到了我的通讯地址。数次通信中,对我进行慰籍和鼓励,同时热情邀约并答应全程陪我重游富源县。这样,才有我和家人于晚年来昆明之行。通过这次访问,使我对我敬爱的战友更增加了xx敬佩之情,我不仅永远铭记在心,还要教育后代学习他的伟大风格。

对这次富源之行,我的家人非常满意。临别昆明时,我面向东方的富源县鞠了一躬,说声:“再见了,富源县——我的第二故乡。”

我永远不能忘记,是刘伯承、xxx二野首长教育我们,像我这样的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只有脱胎换骨、改造思想,才能坚定无产阶级的立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但是,我也永远不能忘记,我是在富源县的长期革命实践斗争中经受了艰苦的生活磨练和经受了生死的严峻考验,在极其艰苦复杂的阶级斗争中使自己逐步锻炼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战士,今后为了不辜负“共产党员”的称号,我会将在富源县所加深理解的“为党尽忠,为国效劳,为民造福”这一信念作为我一生的{zd0}宝贵财富,并且作为传统家教,将它传给我的后代子孙,让他们xx变色。                  200545

都 匀 游 记

青 岛   

我们这些七老八十的铁道兵,又一次相约从青岛、深圳聚会在贵州都匀。其实,这种聚会已不止一次了。但是,如今却更有一种紧迫感。因为我们这个队伍正在一年一年缩小,生怕再不见见面,以后就难得见面了。所以,当桂秀华、陆光明、杨民主和汪琦提出这次聚会倡议后,就得到十几个老战友的赞同。

聚会采取轮流做东的方式,天天从早9点到晚6点,除了聚餐就是聊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张开着记忆的翅膀,翱翔在青年时代,共度过的美好时光。从中都听到了自己闻所未闻的故事,感受着至今感人至深的精神,可谓是一次马拉松式的精神大会餐。

尊敬的长者  优良的传统

---介绍铁道兵两位老领导的故事

今天,令我最为感动的是两位长者,亦即两位领导的故事。一位是我们志愿军铁道兵第六师师长刘正庚。他是1929年参军的老红军,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和北上抗日,以及解放战争,身上有34个窟窿,后又被敌特打了一枪。可是,他还奇迹般的活了下来。1952年整编成铁道兵后,他又带领xx抗美援朝、走南闯北,为战争的胜利、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就是这样一位老红军,有位中央领导曾做过他的通信员,在1972年却被打成“叛徒”,受到极不公平的对待。粉碎“四人帮”后,他的冤案得以昭雪,官复原职。但年事已高,只得作离休安排。对此,他无怨无悔。有{yt},他路过北京,去看望曾是他的通信员的中央领导。通报到秘书后,秘书出来说,首长问你有什么事吗?刘师长说:“没事!”甩手而去。

刘师长离休后,对自己受过的委屈,从不提起,更不怨天尤人,像压根没有发生过一样。而对他的下级,却关爱有加,常去问寒问暖,拉拉家常。直到他去世,在他的老部下心中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桂秀华等铁道兵的老同志,都自发的购置鲜花花圈,向铁骨铮铮的老红军、老首长告别。

再一位是铁道兵司令员王震。19572月间,他穿着战士服到铁道兵28团视察。战士们也不认识他,当他走到5连的工地时,看到职工班的职工烧火取暖。王震说:“同志们,你们冷吗?”龙会邦说:“不冷,谁烤火干什么!”排长桂秀华说:“你怎么这么冲?没看到后面带着警卫员,准是个大首长。”

可谁也没想到,他就是司令员王震,更没有想到的是,因“祸”得福。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为全师副排级以下人员每人解决了一件棉大衣,弄得大家皆大欢喜。因为当时排长以上干部,已经发了棉大衣。王司令员的这种爱兵、务实作风,更是被干部战士传为佳话。

这虽是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但今天听起来仍然让人感到是那么亲切、那么感人。这也就是我们这个党和xx固有的传统和作风!但愿它唤起人们的兴趣,并能让它重新回到我们现任的领导干部身上!

火车:为何跑得这么平稳

朋友,当你坐火车旅行的时候,你可知道火车为什么跑得这么平稳吗?不瞒你说,虽然我是铁道兵出身,可我也说不清楚。今天,在都匀老战友的相聚中,我才{dy}次从与桂秀华的交流中,得知了个中的甘苦和缘由,解开了平稳之谜。简单地说,是铁路上工务段员工艰苦劳动的结果。

然而,在这个工务段员工中,过去有一大半是由铁道兵xx的战士转下来的。这些战士文化水平都比较低,从20多岁一直干到七八十岁,不少人已经死在这个岗位上。而他们的子女又接过他们手中的十字镐,踏着父辈的足迹,继续奋斗在崇山峻岭。

前年,桂秀华曾专门去探望散布在鹰厦铁路沿路的老战友,特别使他感动的是,守护在鹰厦铁路华安县577公里处的陆配山。这时,陆配山 80岁了。好容易来了一位老战友,得到一次倾诉驻守在这深山老林中的51年酸甜苦辣的机会。如今,听了仍让人唏嘘不已,为之动容。

陆配山二十八九岁的时候,就从铁道兵转到577公里处。这个地方,处于大山深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抬头看山,低头看河。外面世界什么样,很难知道。买点粮食油盐,都得走出去十几公里,到小镇子去办。星期天,还得上山砍柴。后来,有了子女,上学也得跑到镇子上去。

生活上艰苦倒其次,工作上的艰难则是让人难以忍受。他们一个养路工区20人左右,要负责维护1012公里的铁路,要保障管辖的路段平安无事畅行无阻。他们一般分工为养路工、巡道工、巡山工,最苦的是养路工。养路工,每天要根据工长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维修,每天至少要完成二三百米的任务。

这二三百米的任务,可是不好完成。首先是要求太高。如果两根铁轨143公分之间有变,或稍微高出二三公分,就得调整,至少要启动12根枕木。夏天酷暑,要顶住烈日干;冬天严寒,要顶住寒风干。检修越远,离工区也就越远。夏天的饭,晒得两头翘;冬天的饭,冻得蹦蹦硬,常年舀点井水下饭。

每季度养路车,要用仪器检测一次,如果工作不细,该做的没做,一旦查了出来,那就吃不了要兜着走,连批带扣工资,十分难受。许多养路工都不想干,但只要踏进这个行当,就别想出去。一则这些人文化不高,别的单位不会接受;二则想走的人太多,除非关系很硬,一般是走不出去的。

陆配山正是如此,不但自己没有走出去,而且两个儿子也未能走出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很低。有的虽然好不容易上到初中,但山区的教学水平太低,依然是只能干他父亲那样的苦差事。所以,还得继续当养路工,继续住在深山老林。

但是,他们的可敬之处是:他们虽然一生甘受清苦,贡献了自己,贡献了自己的子孙,可是保证了万里铁路的畅通和安全,保证了人们在旅游、出差、探亲时,能安稳舒适的驰骋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间。陆配山82岁时去世了,可他的为人,他的奉献,却深深地留在战友们的心间。

我想,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应记住他!

铁道兵的苦与乐

铁道兵的苦,是出了名的。我曾写过《超越死亡的苦》等3篇回忆文章,回顾朝鲜战争抢修铁路的情景。没曾想我的老战友李英豪,看了之后,很受感动。觉得非常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实际。于是,他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一笔一划的将一万五千多字抄了下来。而且,还让自己的儿女留给子孙去看。

这件事,大大地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别忘了这是一位77岁的老人干的呀!可见,他是多么珍惜这段难忘的历史。由此又引出了老战友们的一些精彩的回忆,反过来又进一步丰富了我当年的回忆,让人们更加深入的体会到1953年初,在朝鲜宁边突击抢修新线铁路的艰难和困苦。

李英豪讲了一个他们185连拼死奋斗的故事。由于一再提前竣工时间,每天没日没夜的干,把人疲劳到了极点。四班有位叫邓安平的16岁的小战士。有{yt},收工回去的时候,一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他。排长下令,赶快找人。因为,怕遭敌特袭击。结果,发现邓安平在临时厕所大便时,倚着墙睡着了。可以想想,这人疲劳到了什么程度。

更为可惜的是,还是这位小战士。第二天吃晚饭的时候,竟被放炮飞来的一颗鸡蛋大的乱石,从左侧重击在头部。当时脑浆横飞,就这样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年轻短暂的一生。如今,李英豪和王文志,谈起这段往事,还如同发生在昨天一样,令人感伤不已!

当然,也有令人高兴的事。比如,1810连指导员王世俊,面对着迟迟不能完成的施工任务,几乎天天受到团长营长的批评和训斥。他也愁得不思饮食,只好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yt},四班长甘培基发现16团放炮不用xx眼,只用黄泥巴贴到xx上,用电雷管引爆就解决问题了。结果,学来的这一招,竟帮10连提前半个月完成了任务,全连还立了集体功。

抗美援朝回国后,有部分战士改为职工,也可以娶媳妇了。1956年冬,5连王文志,从都匀带未婚妻刘天群来xx结婚。但是,小刘还差3个月才满18岁。当时就将她安置在营部,与两个女卫生员住在一起,怕他们“提前点火”。当时,那是犯大忌的。团部一位副股长因没有举行婚礼就同房了,第二天上午开了一个斗争会,下午才举行结婚仪式。

待等刘天群到了结婚年龄,要结婚又没有房子。怎么办?排长桂秀华带领几个战士,上山砍竹子和小条子,为王文志搭了一间洞房。用用过了的模具板,擦擦沾到上面的干水泥,钉成双人床。一场喜事,就在这样简陋的工棚里完成了。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新娘已经作古。但是,现已84岁的王文志,回忆起来,仍然喜不自胜。他说,这比起解放前,强得太多了。那时,咱们贫下中农,哪里娶得起媳妇。

现如今,这些老战士大都接近80岁了。他们的养老金,也就是一千四五到一千七八,大多没有子女挣的钱多。但是,他们心境都很平静,觉得能活到今天,就很不错了。比起,我们团里长卧在朝鲜土地上的103位烈士,我们成家立业了,享受了胜利的果实,享受了改革的实惠。所以,总是乐呵呵的。李英豪说,现在再苦,也比不上过去那种苦了。

怎样平安度晚年

老战友相聚中,不约而同地谈到:“怎样平安度晚年”的问题。这是每个老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子女们要用心xx的问题。处理得好,家庭和睦、和气、和谐;处理得不好,就会吵吵闹闹,矛盾不断,很伤脑筋,很伤身体。要想平安度晚年,一般要注意这样几点:

要掌握财权。吕肇繁认为,这在欠发达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过早地把“财权”,也就是养老金和残废金的领取权,让子女们掌握了,就很容易丧失在家庭中的地位,以至丧失话语权,啥都不是。的确如此,有位老战友,把领取养老金和残废金交给了女儿。老伴去世后,本想再婚,由于子女反对,放弃了。本想与老战友一道,买部新手机,又被女婿训斥一顿:“你又不做生意,要手机干什么?!”结果,也只得作罢。

要维护权益。我们这些老战友,受党的教育多年,一般都能清心寡欲,不去追逐名利地位得失。但是,该得的,该享受的,也不容他人侵犯。这倒不全是经济问题、收入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尊严问题。有次,上级规定,给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春节发150元过节费。有个单位,节前说忙,让节后再来取。结果,节后又不认账了。陆光明、吕肇繁找到上级机关反映,市长发话后,终于,如愿以偿了。

要独立自主。杨民主对这一点,体会最深。人一不能独立,也就不能自主,甚至,要遭人白眼。他由于历史的原因,更由于他是一位孝子,抗美援朝时,他在团卫生队为国尽忠;复员回乡后,他就在家为母亲尽孝。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为了照顾患病的母亲,他主动报名,辞去都匀联合医院的工作,在农村办了个小诊所,以便照料母亲。“xx”时,说这是单干,连这么个饭碗也给砸了。后来,虽然落实了政策,每年给他1335元抚恤金,仍没有工资收入。全靠自己看病和代人写信等,挣点钱,养家糊口。但他活得很有尊严,很受社会和战友的好评。

要有所爱好。从五六十岁退休到生命的终结,一般还有二三十年的时间。这时不需上班了,闪出大量时间怎样打发呢?也是个不小的问题。搞得不好,精神空虚,日子也难过。周朝龙的办法是,利用这充裕的时光看书。他虽因脑血栓半身不遂,但他把青年时期,想看又没有时间看的书买来,从书本中获取了人生的快乐。还有李英豪,每天花一两小时时间练习书法;蔡思霞、陆明江与老战友玩玩xx,日子过得也很愉快。

要保养身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的身体也一样,生命只有在不断的活动中,才能焕发青春。桂秀华两口子,每天坚持散步爬山,现在,老桂还能挑起几十斤的担子,健步如飞。他老伴池桂书,多年来的腰椎间盘突出,也有极大的好转。还有王文志,尽管在铁道兵打隧道时,落下了矽肺病,但他坚持锻炼,如今84岁了,还思路清晰,精神抖擞,活跃在老战友之中。

 

飞鸿传情

——各地校友来函摘录

    哈尔滨校友赵天凯来函:先后给我寄来的《鲁史简讯》456期和《青春永驻》均早已收阅,未及时告知,甚为抱歉。你们对我的关怀,使我非常感激,xx忘怀,多谢!多谢!《青春永驻》这本几十万字的著作非常精制,内容广泛丰富。既有长征顽强拼博、视死如归的优良传统,又有抗大的革命精神;既有抗日烽火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又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不朽功勋。建国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胜利地走过光辉的60年。此书可读性很强,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四川校友潘永祥来函:您为山东二野军大校史会积极热情工作已十多年了,很值得大家向您学习。看了《鲁史简讯》总第十期中的“致读者”,由双月刋改为季刋,我很同意,这就叫做从实际情况出发。你们校友不多,不像四川成都、重庆校友都在千人以上。你们过去那样做太辛苦了。我看改为季刊之后仍有困难,可改为不定期的刋物。寄到大竹来的《鲁史简讯》都收到了。您的春节贺卡写得很好,我把它转给河南的汪继周、江苏的吕恒清和盱眙的张伴农等同志。因他们身体弱,生活自理困难,鼓励他们好好争取,过好九十和百岁大关。

  四川校友戴家驹来函:四川沪州地区为校史会会刊积极撰稿的老战友钱伯亚同志,因肺气肿久治不愈,于三月五日辞世。老钱和我是一起从西南xx一路走过半个世纪的老战友。在他住院期间,每隔一两天我便去医院看他,既看望老钱,也安慰他的夫人陆老师。在我们这代二野军大校友中,以老钱的古典文学基础为{zh0}。退休以后仍然笔耕不缀,在老同志中属于难能可贵的。

  广州校友李宗晖来函:最近您身体和各况都好吧!敬佩您的风范和成就,祁望也要多多保重身体,不要太过劳累,这是挚友诚心愿望,最要紧的是健康呀!顺便也请转达广州和南粤校友对山东诸学长的诚挚问候!我体况仍欠佳,长时卧病只能坚强冷对,听由自然,藐视疾病,保持生命价值,其他也都看得淡化了。

 郑州校友张玉森来函:2010年{dy}期《鲁史简讯》收到,谢谢!我抱着激动的心情连看数篇,越看越想看,爱不釋手。通篇都体现了我们军大人丹心为人民、赤诚为祖国,为革命不怕苦累和流血牺牲的精神。你们虽已高龄,但仍孜孜不倦的工作着。为了弘扬军大革命精神,收集宝贵资料,通过杂志形式继承和发扬,你们这种精神太宝贵了。我们河南(及郑州)军大人为有这班校友感到骄傲。杂志我们将妥善保存,经常翻阅,用军大精神教育下一代。

   贵州校友苑清蓂来函:由于我的视力越来越差等原因,去年曾写信给您,提议中止给我邮寄《鲁史简讯》。昨天又意外地收到2010年{dy}期《鲁史简讯》,使我万分感激。它不仅仅是份刋物,是你们给我送来的非常宝贵的精神食粮,是对我这位校友的极大关怀。今后我一定千方百计克服视力差的困难,做《鲁史简讯》的忠实读者。{zh1}祝校史会诸位学长健康长寿。

 

新西兰校友刘子超的两封来信

心侠尊兄台鉴:

  寄来《鲁史简讯》2010年{dy}期,首先拜读了克明与阁下之“刋首篇”;然后再搜寻刋物内各知友的文稿,除了林一民、唐开林、李永震、姚克明之大作外,不见阁下之大作。阁下惜字如金,所谓何来?(按:心侠回应:非不为也,实无才也!)

    此外,贵州金福华君撰文推举在下,我愧不敢当。为此附一函致君,申一己之谢!此外,请代向姚克明先生转达在下向其请安!

  《南京会讯》当年之撑舵者今已退役,《鲁史简讯》仍有白发苍头,勉力为艰的气概,令人敬仰不已。(编者按:南京校史会人多势众,人才济济,有退役者亦有接替者,校史会工作和《南京会讯》仍蓬勃向前。山东校史会人少势单,暂时勉强维持,下一步将移交第二代人接手。)

   即将举行的香港及海外同学聚会,我将在会上宣达济南同学会(即校史会)与阁下对我会各人之亲切问候!        

                                                                                                

                    

      安!                    刘子超

                              五月二日

 

金福华先生阁下:

    阅最近《鲁史简讯》、《南京会讯》,载有先生文稿。文中见先生对在下之谬赞推许,实感愧颜有加。

    我与先生素昧平生,无缘识荆,只愿军大之一缘脐带成一介文字之友。另者,我与阁下不以“同志”相称,祈请原宥。盖因每逢港会同学相聚,我必提醒各同胞,不可以对内地同胞称以“同志”,皆因未能修成正果,岂可“同志”相称。

    今后如蒙教示,其地址除二野军大同学会之九龙中央邮局信箱外,亦可寄到本人之私宅:香港新界屯门兆山苑葵景阁九0二室。如本人不在港,信件可即时FAX到新西兰我家中。

                                                                            

                        

    夏安!                    子超

00年五月二日

郑重声明:资讯 【2010《鲁史简讯》2期四卷- 今天发表顺利,十分高兴! - caojiaxinyg100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