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马聚源,身披瑞蚨祥,脚踏内联升,腰缠'四大恒'

                                                                  老北京讲究:
     头戴
‘马聚源
’,身披
‘瑞蚨祥
’,脚踏
‘内联升
’,腰缠
‘四大恒’

                                                                     1四大恒  

清朝末年北京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头戴马聚源,身披瑞蚨祥,脚踏内联升,腰缠‘四大恒’。”意思是戴马聚源的帽子最尊贵,用瑞蚨祥的绸缎做衣服穿在身上最光彩,脚蹬一双内联升鞋店的靴鞋最荣耀,腰中缠着“四大恒”钱庄的银票最富有,有腰缠万贯之意。这句谚语至今尚有流传,常见于报端和电视剧中。另一句谚语是:“四大恒、八大源、二十九家官炉房”也提到了“四大恒”,由于“四大恒”早已衰败,知情人渐少,对“四大恒”常误解是卖腰带的,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谚语中头上戴的,脚上蹬的,身上穿的都有了,那么腰中缠的肯定是腰带了。
  “四大恒”是恒利、恒和、恒兴、恒源四大钱庄,是祖籍浙江慈溪董姓人氏于清朝乾隆年间在东四牌楼摆设钱摊,兑换银两铜钱,逐步发展起来,由于资本积累渐丰,遂在东四牌楼附近开设了上述四家钱庄。恒利是主店,位于东四牌楼东大街,恒和号位于东四牌楼北路西,恒兴居于其北的隆福寺胡同东口,恒源号位于东四牌楼东路北。恒和号专司各大官宦富户的存放款业务,恒利、恒源两号专放当商款,恒利号在天津估衣街附设有首饰局,后改称为恒利金店,清末永安堂药店亦为恒利号的产业。恒兴的主要业务是服务于各大商号。由于资金殷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行了“银票”在市场上流通,解决了银两携带不便和安全问题,极大方便了消费。因此“四大恒”声誉大振,风靡全城。董氏家族在东四牌楼三条建宅置院形成了以32号院为核心与31号、33号院相通构成东西向,坐北朝南横向复合型的四合院院落群而定居于东四。到了光绪初年“四大恒”发展到了顶峰。
东富西贵大家应该都知道吧,东富——东富有什么,在东四附近有当年控制北京金融市场的四大钱庄。即恒兴号、恒和号、恒利号、恒源号四大家。东家都是浙江宁波人。除了恒源号在东四牌楼东侧外,其余三号都在大市街上(东四和西四的南北向牌坊额枋均为大市街)。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当年京师钱庄,首称四恒号,始于乾、嘉之际,皆浙东商人宁、绍人居多,集股开设者。资本雄厚,市面繁荣萧索与有关系。”又记“凡官府往来存款,及九诚富户显宦放款多倚为泰山之靠...”。从中不难看出,四大恒在北京金融界所起的作用。当时北京人要显示身份高贵,讲究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过去一些钱庄可以自出银票和钱票在市面上流通,小钱庄资本少,出的银票人们不爱存储和使用,店铺一般也不收,但对于四恒号来说,人们不仅喜欢,而且还以存储和使用为荣耀。讲个小故事,说有个旗人约着几个朋友上前门外的大剧场看戏去,几个人都已经进去了,忽然发现自己的兜里带的银票不是四恒号钱庄的,然后就跟几个朋友说,“抱歉啊,稍微等我会儿”。人家就问了,怎么回事?他非常生气得说:“账房可恶,竟以烟腊铺的银票给我,故痛责之。”朋友说,这戏马上就开场了啊,岂不是给耽误了?他说:“戏耽误了没什么,我怎么能拿这样的银票付人”。您瞧瞧,这可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啊。

    四大恒钱庄资本雄厚,据说内有慈禧皇太后的股本,故有“官方银行”的色彩。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北京各家的银号、钱庄惨遭浩劫。据说四大恒的白银,八国联xx了三天时间才抢运完。所以“四大恒”“自庚子之役,颇受损伤,然犹支持十余年,始次第歇业。”恒源号、恒兴号歇业最早,恒利号曾维持到民国10年之后。四大恒相继关闭之后,继之而起的是西华门外南长街的泰源钱庄,因而又有* 四恒不如一泰源 *的说法。

                                                                            2马聚源  

马聚源 是以售帽为主的店铺,坐落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商业街上。是一家久负盛名的中华xxx。它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至今已有185年的历史,在清末民初时北京城曾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用以向别人谝富,可见马聚源的帽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它生产的帽子,因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货真价实、品种齐全、花色繁多而著称于世。
  清代宦官们用的顶带花翎的“红缨帽”,始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瓜皮小帽”,一直到后来风靡一时的“四块瓦御寒帽”,气质不凡的“皮礼帽”,现代舞台上用的“舞蹈帽”,都是马聚源过去和现在的畅销产品。西藏班禅大师生前戴的珍贵皮帽和欧美一些{gjldr}用的帽子都曾在马聚源订做。
  改革开放以来,马聚源不仅恢复了xxx的名称,也恢复了传统特色和技艺,马聚源生产的帽子选料精良、自料加工、道道工序环环相扣,严格把关。在品种和式样上不断创新。本店即能生产各种xx皮帽,也能生产各式大众和少数民族用帽,以满足各族人民不同阶层的需求。马聚源凭着百年信誉和正在注入现代化设备及企业管理思路。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把生意做得更好,使这个百年老店永放光辉。
  聚源于清嘉庆十六年(1817年)在前外鲜鱼口中间路南开办了马聚源帽店,主要经营宫廷需要的缨帽和富人戴的高级帽子。清末时,马聚源帽店被誉为北京帽业之首,很多人都以能戴一顶马聚源的帽子为荣。 马聚源直隶马桥人。清嘉庆十二年进北京,到崇外花市附近一家小成衣铺学徒。一面自制帽子,串打磨厂、花市一带的客店,一面给帽店做加工,日以继夜地苦干,马记帽摊出了名。鲜鱼口中间路南用他自己的名字,就叫“马聚源帽店”。 清政府一个姓张的大官在马聚源帽店买了一顶帽子,发现做工精细,用料真实,经这个张官员介绍,马聚源帽店应下了为清政府做缨帽的生意。马聚源帽店就从一个普通的小帽店发展成为清政府做缨帽、专为贵族官僚服务的“官帽店”了。
  马聚源故去后,其家人无人经商。张大人安抚下原来的店伙,由李建全当掌柜,沿用马聚源的名号。李建全扩大店铺面积,借着张大人的关系,马聚源进入其全盛时期。 马聚源帽店之所以驰名北京四九城,被誉为帽业之首,其主要原因还是制作的帽子选料真实,用新料好料,制作工艺精细认真。马聚源帽店主要商品是当时政要富绅戴的瓜皮帽。缨子是用藏牦牛尾,用藏红花做颜色着色,绸缎选用南京源兴缎庄出{zgd}元素缎的。
  解放后,1958年由鲜鱼口迁至今址。xx中并入东升帽后,改为以经营少数民族帽为主。1986年恢复xxx,为北京{dy}家少数民族帽店。其主要品种有各式男女帽子、皮帽、棉帽、童帽及汉、满、回、苗、蒙、藏、瑶等各式民族帽、舞蹈帽八十余种。不久,并入步瀛斋中继续营业。   瑞蚨祥创始人叫孟鸿升,是孟子的后裔,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人。他以经营土布开始,字号为万蚨祥。生意兴隆,就到上海、青岛、天津等地设立连锁店,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经营品种也日益增多,增加了绫罗绸缎、皮货等xx商品。

                                                                           3瑞蚨祥

何谓“瑞蚨祥”?据说是引用了“青蚨还钱”这一典故。“蚨”是远古时期的一种神虫,一母一子,孩子出门时,母亲将血抹在孩子身上,不管它飞到哪里都能飞回家,飞回母亲的怀抱。青蚨代表古代的铜钱。当年的老板为店取名瑞蚨祥,就是希望借祥瑞的吉祥意味,加上能带来鑫钱的青蚨,瑞蚨祥能财源滚滚。

从第二代传人孟洛川开始进京经商。在清光绪初年,由孟瓤侯在前门外鲜鱼口内抄手胡同租房设庄,批发大捻布。清光绪十九年(1893)以后,洋布大量涌入我国,孟瓤侯向孟洛川建议,开设布店,孟洛川出资八万两银在大栅栏买到铺面房,正式开办瑞蚨祥布店。

到清末民国初年,瑞蚨祥已成为北京{zd0}的绸布店。拥有五个字号,即东鸿记茶庄,瑞蚨祥总店 (也称东号),鸿记皮货店,西鸿记茶庄,西鸿记绸布庙(也称西号),均位于大栅栏街内 。

瑞蚨祥经营特点是:商品齐全,货真价实,服务热情,经营的主要品种有:水獭、貉绒、黄狼皮、灰鼠皮等皮货,进口的各种“洋布”,河北、山东、江浙等地自制的花布、青布、绫罗绸缎等。

瑞蚨祥当年的货场分为前柜、二柜和楼上三大部分,前柜卖青、蓝、白布,二柜卖中xx布匹。楼上卖丝绸、皮货等xx商品。顾客到来时,先由四个年纪较大的职工拉开大门,含笑迎接,然后由售货员上来请坐、看茶,根据顾客需要,送上商品,顾客要不要均可。

瑞蚨祥以货真价实、服务周到赢得了广大顾客。瑞蚨祥的色布是选用上好的白布加工的,缩水率小,下水不褪色,,最受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和信任。

1900年,瑞蚨祥毁于八国联军的洗劫,不久重建开业。恢愎以后的瑞蚨祥仍然以货品纯正、花色新颖著称。现瑞蚨祥仍自行设计花样,派专人、选厂家“定产品”,并绣明“瑞蚨祥鸿记”字样。其优良的布匹、绸缎仍为海内外游客所称道。其开办的“传统服装服饰展”也是文商结合的典范。

解放后,天安门广场升起的{dy}面五星红旗的面料就是瑞蚨祥提供的。1954年,瑞蚨祥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五个字号合并为一,改成以经营绸缎、呢绒、皮货为主的布店。现在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貌,天井式的房屋结构,门面上的石雕、罩棚等仍保存完好。营业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

                                                                             4内联升
  “内”-指大内宫廷;“联升”-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宫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
  过去老北京人谝富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这里说的“脚踩内联升”,是说能穿上内联升做的鞋,是对身份的一种炫耀。 内联升创建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创始人赵廷是天津武清县人。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学得一手制鞋技术,又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后来,由京城一位达官丁大将军出资千两白银入股,资助赵廷开办鞋店。当时,赵廷根据北京制鞋业的状况,认为北京制作朝靴的专业鞋店很少,于是决定办个朝靴店。打坐轿人的主意,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内联升”——“内”指大内即宫廷,“联升”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朝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
  内联升以制作朝靴起家,鞋底厚达32层。特色产品“千层底”鞋底每平方寸用麻绳纳81-100针,针码分布均匀。产品全部手工制作。内联升对来店做鞋的文武官员的靴鞋尺寸、式样等都逐一登记在册,如再次买鞋,只要派人告知,便可根据资料按要求迅速做好送去。同时,也为下级官员晋见朝官送礼提供了方便。一本详录京城王公贵族制鞋尺寸、爱好式样的《履中备载》由此而生。如今,鞋店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普通百姓,但仍坚持对畸形或有特殊需要的予以定做,并可保留其鞋的尺寸及要求,满足顾客的要求。                                                                                 燕墩  又称烟墩。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崇文区永定门外。建于元代。原为土台,为报警烽火台。后立碑,砖包四周。墩台下广上狭,平面呈正方形。元代始建。燕墩的砖台下宽上窄,平面呈正方形,台底边长约15米,台顶长约14米,台高约9米。墩面正中是四方形土坛,正南有石阶。土坛正中竖立乾隆帝御制碑1通,碑身长方形,承以白石束腰须弥座,座宽及高各为1.9米。束腰部分用高浮雕持法雕出水神像24尊,均袒胸裸足跌座于海水之上,须弥座四面各雕花纹5层,分别为龙、云、菩提珠、菩提叶、牛头马面及佛像,四角也各刻佛像1尊。碑身每面宽1.58米,高7.5米,南、北碑面四周刻以云状花纹。南面刻有《皇都篇》,北面刻有《帝都篇》,均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御笔”。汉、满文对照。每面汉字8行,阴文楷书。碑文记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记。碑顶有石檐,檐下有石雕3层,
  碑顶为四角攒尖顶,四脊各有一龙。
  元、明时期北京有“五镇”之说,南方之镇即为燕墩。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墩台下基四面各边长14.87米,台面各边长13.9米,台底至台面高约9米。台顶四周原有高约1米的女儿墙,仅存痕迹。墩北面有石门2扇,高2米,宽0.7米,“文化大革命”中一扇被毁。所存木质红漆门是1985年仿制。1987年燕墩被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燕墩本身。1990年对维修台顶部分,并对石碑碑身进行了防护处理。2004年辟为燕墩公园。
  《日下旧闻考》记载,“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清代杨静山的《燕墩》诗中有云:“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
明清时,北京城出现了五大镇物,当时按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在北京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设置了五个镇物,用来震慑妖魔,以确保京城安全。东方属木,镇物是广渠门外神木厂的金丝楠木;西方属金,镇物是觉生寺(大钟寺)的大钟;南方属火,镇物是永定门的燕墩;北方属水,镇物是颐和园昆明湖边的铜牛;中央属土,镇物是景山,景山聚土为镇山。 

   

                



郑重声明:资讯 【头戴马聚源,身披瑞蚨祥,脚踏内联升,腰缠'四大恒'】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