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县村名的来历

修武县村名,究其来历,主要有这样六种:其一是常见的以居民姓氏冠名的村名,如付屯、王村、田庄等;其二是以所在地地形特征而冠名的村名,如古洞窑、倒扎沟、斗水等;其三是为纪念历史名人而冠名的村名,如孔村、纪孟、李固等;其四是因所处相对方位而冠名的村名,如东村、西村、南庄、北门等;其五是由于历史原因而约定俗成的村名,如官司、千仓、铁匠庄、张弓铺等;其六是以民间传说故事而得名的村名,如灵泉陂、卧龙岗等。根据有关部门和人士对该县村名的考证、研究结果,以下列具有代表性的村名来历为例证,说明村名的几种形成情况。

江旁庄,在县城西南1公里处,运粮河南侧,属城关镇。据传,明朝时有张、范两家由县城内迁此开办饭馆,服务运粮河上过往商船,因生意兴旺,聚居人口渐多,遂形成村庄。又因运粮河有小江之称,此村位于河侧,故得名江旁庄。该村大白菜种植历史悠久,混汤白菜久负盛名。

大韩村,在县城西南2.5公里处,属城关镇。该村原名韩屯,是唐朝韩愈子孙旧居,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尚有韩愈后裔,并有牛王庙碑记可考(现无)。据旧志记载,韩愈祖坟在修武县境太行山青龙岭前的韩坡。民谚有霜不打韩坡之说,严冬霜降,墓上草自青葱,周围数百亩各色草木并无霜色。其祖居在原修武县内安阳城(今属焦作市马村区)。韩氏虽散居修武各地,但大韩村是韩愈嫡系子孙所居,又因此村较大,故名大韩村。

葛庄,在县城东6公里处,原属葛庄乡,现属郇封镇,曾为葛庄乡政府驻地。因该村最初由郭姓迁此居住,曾名郭屯,后因葛姓增多,改名为葛家庄。1960年市、县合并时称为东风大队,1961年恢复县制时又改为葛庄。

京里村,在县城东北3公里处,原属葛庄乡,现属郇封镇。据传,春秋时期百里为王,此处有个诸侯的京城叫吴城,当时该村就在城里,名为京城村,后又改为京里村。

万箱铺,在县城东8公里处,原属葛庄乡,现属郇封镇。据传,古时此处原有一座大寺院,最盛时内有佛像百尊,和尚千余人,烧香朝拜者络绎不绝。后因寺院僧人不行正道,朝廷派兵法办罪僧,焚毁寺院。至明初,有秦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到寺院旧址东南居住,并逐渐形成村庄。因村西北的寺院在全盛时香客极众,日夜香烟缭绕,该村遂取名为万香铺,后讹传为万箱铺。

郇封,在县城东南6公里处,属郇封镇,为镇政府驻地。据旧志记载,唐高宗第四子李素节6岁时被封为雍王,12岁那年,即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又被改封为郇王,死后葬于此地(村东原有郇王冢),故该村得名郇封。

小文案,在县城东南5公里,属郇封镇。据旧志记载,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伐纣时,以车载木主(其父文王的牌位)东征,途经此地,曾在此设香案祭奠文王,因而得名文案。随着人口的增加,逐渐形成两个村子,又因该村较小,故名小文案。

大位村,在县城东南6公里处,属郇封镇。据传,明洪武年间始实行军卫法,该村址曾是当时的办公地点,后有居民住此,逐渐成村,遂得名卫村。清时村名为大卫村,民国年间改名大位村

王屯,在县城西南5公里处,原属王屯乡,现属高村乡,曾为王屯乡政府驻地。据旧志记载,明初王姓由洛阳迁此居住,后赵姓由修武县黑岩也迁此居住,按居民姓氏得名王赵屯。但王赵人口增减不一,王姓增多,赵姓减少,故名王屯。

东延陵,在县城南10公里处,原属王屯乡,现属高村乡。该村西南有九冢,据传是汉明帝九个妃子的陵墓,从南及北绵延数里,故名延陵。以村西的火神庙为界,因该村在东,遂得名东延陵。延陵大葱久负盛名。

刘范村,在县城西南11公里处,原属王屯乡,现属高村乡。据传,战国时秦国丞相范睢死后葬于此地,就此而得名范村。后刘、郜、李三姓迁居于此,郜姓居中间为郜范村,刘姓居东北为刘范村,李姓居西南为李范村。随着人口的繁殖,三村合为一村,因刘姓人口最多,故名刘范村。

周庄,在县城西8公里处,属周庄乡,为周庄乡政府驻地。据传,明末有周姓由辉县裕国镇迁此,后其他各姓也由他地相继迁来,形成村子,因周姓居民较多,故得名周庄。该村面粉加工机械曾经闻名全国。

孔村,在县城西7公里处,属周庄乡。据传,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路经此地,曾向当地村童问礼。后人为纪念孔子,故名此村为孔村。原村北1公里许有明崇祯四年(1631年)重建孔子问礼处石碑,现存县文化馆。

洼村,在县城西6公里处,属周庄乡。洼村原名新庄。据传,明初马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北有一条河流叫新河,而得村名为新庄。至清康熙年间,有个风水先生说离此不远的张弓铺村的东西路像张弓,其南北路像根箭,箭尖正对着新庄,新庄百姓都有伤命破财之灾。经再三请教,遂改村名为洼村,以避张弓射箭。

大高村,在县城西南13公里处,属高村乡,为乡政府驻地。原村址在现址2公里洼地,因在丹河之阳,名河阳庄。后因丹河连年决口,村庄屡遭水淹,遂迁到现址的高岗地,得名为高村。为区别村北另一个高村,又称为大高村。

铁炉头,在县城西南15公里处,属高村乡。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兴兵灭元时,曾在此操练兵马,补充武器。当时,此村煅造的兵器远近闻名,故得名金炉头村。至清时有一大员出巡,路过此地。当他听说这个村子叫金炉头,很不以为然,认为只有朝廷才有金炉,又看到炉子十分破旧,就说:叫铁炉头吧!从此遂有此名。

纪孟,在县城西南14公里处,属高村乡。战国后期,诸侯争战更烈。儒学大家孟子为实现自己的行仁政主张,四处奔走游说。当他听说魏文侯连年与齐、楚、秦等国兴兵作战,争夺土地,遂从齐国赶赴魏国,劝说魏文侯弃霸道、兴王道。当时修武属魏地,孟子赴魏都时曾路过此村,并作短暂停留。后人为纪念孟子,遂名该村为纪孟。

五里源,在县城东北6公里处,属五里源乡,为五里源乡政府驻地。据旧志记载,该村周围五华里内有马坊、海子、龙母、蜈蚣、圣井五个泉源,故名五里源。明代,五里源曾为屯营所在地,名为五连营,久而久之,百姓讹称为“无脸营”。

马坊,在县城东北12公里处,属五里源乡。据传,原村址在现址东北3公里处,因水源缺乏,吃水种地很不方便。元时有位名叫马坊的将军从此经过,帮助村民将村子迁到现在的地方。当地群众为不忘其功,遂以将军之名作为村名。村中有全真教教主邱处机倡建的海蟾宫,村东有马坊泉。

李固,在县城东北12公里处,属五里源乡。据旧志记载,此处原为两汉时浊鹿城。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魏王曹丕称帝代汉,封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居山阳国(即今修武县),都浊鹿城。但曹丕对他还是不放心,遂派将军李固也驻此监守刘协,后因得村名李固。

古汉,在县城北17公里处,属方庄镇。据旧志记载,曹丕篡位后,将汉献帝贬为山阳公,住在浊鹿城。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山阳公刘协病死,被葬于覆釜堆西侧。后人为纪念汉献帝,遂将覆釜堆改为古汉山。清初有张姓等在此居住成村,以山名得村名为古汉。

丁村,在县城北17公里处,属方庄镇。据传,二十四孝之一汉代人丁兰即在此居住,死后葬在村北。后人为纪念丁兰,遂取村名为丁村。

西村,在县城西北17公里处,属西村乡,为西村乡政府驻地。此村在明代嘉靖时取名为兴安村,至清代顺治十八年(1662年),因该村在山门河西边,遂改名为西村。

影寺,在县城西北34公里处,属西村乡。据传,唐时此地即有一座寺院,名叫金门寺,又名金灯寺。因寺内和尚不守清规,皇帝下令将寺院焚毁。后有几户人家迁此居住,形成村子。又因空中常显现出当年寺院的影子,故取村名为影寺。

裴庄,在县城西北29公里处,属西村乡。据传,裴庄附近的青龙洞龙王于明初永乐年间在武陟县万花庄娶妻,此地即为万花庄村民买去陪送龙王奶奶的嫁妆。后形成村子,就叫陪嫁庄,简称陪庄,又改为裴庄。在村东南龙王庙有乾隆皇帝亲书惠普中州大匾。

东岸上,在县城北23公里处,属岸上乡,为岸上乡政府驻地。据传,清末有段姓由济源迁此居住,因村西不远处有座道姑庵而取名东庵上,后又演变为东岸上。村北有古迹万善寺。

一斗水,在县城东北29公里处,属岸上乡。该村内有一小泉水井,井口如斗,无论旱涝,不溢不涸,当地百姓称之为一斗水,该村也因此而得名为一斗水。

金岭坡,原名寄岭坡。当地百姓传说,很久以前的{yt},从西村乡洞湾村的一个山洞里跑出一头金牛,一人在后面紧紧追赶。当追到这个山坡上时,金牛脖上的金铃掉了。此人为了追到金牛,只好把金铃埋在坡上,继续追赶。后有人迁此居住,逐渐形成村庄,就根据这个传说,取村名为寄岭坡。建国后,改村名为金岭坡。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修武县村名的来历】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