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体硬伤的图书,担不起国民阅读大任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2010-06-11 15:39

2010-06-11 15:35

2010-06-11 15:24

2010-06-11 15:21

2010-06-11 15:08

2010-06-11 14:48

2010-06-11 14:47

2010-06-11 14:46

2010-06-11 14:31

2010-06-11 14:29

2010-06-11 14:17

2010-06-11 14:14

2010-06-11 14:10

2010-06-11 14:07

2010-06-11 13:59

2010-06-11 13:56

2010-06-11 13:50

2010-06-11 13:36

2010-06-11 13:14

2010-06-11 13:09




   遍体硬伤的图书,担不起国民阅读大任



 文/郑渝川



近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连创新低(2010年止跌回升),不断有专家出面发表警告,还有人倡导“将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

对此,各级党政官员则以身作则倡导读书,图书馆、社区和农家书屋的完善配套提上日程,各种与读书有关的文化论坛活动在各地盛行,网络阅读、手机等新媒体阅读渐成潮流,国内出版界继续保持着原创书、外版引进图书的高产。许多媒体也相应的增加了书讯、图书连载、书评版面设置,并且每到寒暑假、新学期开学、大小长假,都会报道民众到书城选书买书的动态。

这算得上是一片表面繁荣。然而,在这背后,也有几点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


国民阅读冷转热,暗含隐忧

首先,虽说网络等新媒体阅读盛行,但阅读的内容却大多是艺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网络小说,几乎没有人文、科学、严肃文学图书的容身之地,这固然可以用前述几类图书的著述特点、新媒体平台的技术属性、当代读者的浮躁心理等因素来解释,却未必能站得住脚,或者说并不具备完整解释现象的能力。

其次,一些机关、官员所倡导的读书,所开出的具体书单,过于明显和直接的指向了施政主张(如强调政令畅通、执行力、招商引资、产业调整等),实际上,受众只要从书里书外“读”懂了领导的微言大义,其实并不需要认真阅读,也不能真正的带动公民读书、无助于社会阅读氛围的养成。

第三,大凡学院知识分子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例如在深圳等地的“读书月”所开出的书单、讨论的选题,以及通过媒体发表的图书评论,实际上不能代表人文等门类图书的整体面貌,只是这部分人群的阅读喜好,这自然引不起普通民众的兴趣,也就有了“热门书不畅销”、“畅销书不热门”的怪现象。同样,媒体为图书而“腾”出的版面,一般情况下也仅仅是专职书评人、媒体编辑发稿的平台。

这三方面的分析,应该厘清了数据上由冷变热的国民阅读率所可能带来的误导。换言之,仅仅靠机关、官员带头,或寄望于新媒体技术(平台)、“大场面”式文化活动,并不能真正解决国民阅读深层次问题。



关键在于图书质量问题

换言之,如果抛开上段所述三点与国民阅读根本无关的现象,我们所看到的情况可能非常糟糕。笔者近日开展了一个小调查,通过QQ、MSN、电子邮件和电话等形式,对30位不同城市、行业、职业身份,年龄跨度在20-45岁的朋友做了访谈。调查结论显示,73.3%的受访者半年内没有阅读、买书计划,在过去一年中完整读完一本图书(教材、教辅、地图、工具书排除在外)的人不足20%;而所有受访者均具备至少每月200元以上的文化开支能力,半数以上不相信读书有用或者会令自己得到精神抚慰的效用。

这样的看法当然是偏颇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普通民众对图书价值的怀疑。调查中,有4位既选择了未来半年购书计划选项、也自称过去一年中完整读完过一本(或多本)图书的受访者,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图书质量不高的问题,并举例说明;而其他一些受访者则表示知晓清华大学学者王奇在著作中将“蒋介石”(Chiang Kai-shek)误译为“常凯申”,以及其他图书将“孟子”错译为“门修斯”、将《孙子兵法》注解为孙中山所著的政治书籍等事件,认为反证了“拒绝阅读”的正确性。

以上分析和调查实例均证明,要想提升我国的国民阅读率,让普通的中国人做到像法国人、德国人那样钟爱书籍,必须首先解决图书质量问题。



图书热三宗“罪”

图书质量问题,甚至可以形容为“遍体硬伤”。通过现象分析,可以粗略归纳为三点相互联系的表现:译著掺水、题材跟风、审查缺失。

如前所述,外版引进图书的简体中文本,存在较普遍的翻译水准问题,最离谱的表现则是“常凯申”和“门修斯”的故事,较常见的还包括,国外汉学家的学术作品,被译成名词关系牛头不对马嘴、语句晦涩的“火星人图书”(网民语)。除此之外,不少出版社、民营出版公司为了节省时间和翻译成本,还常常顺势从外版书的中国香港、台湾繁体中文本中直接copy,然后挂一个子虚乌有的译者姓名,就堂而皇之的发新如潮——当然,大陆读者基本能读懂港台版本的图书,但港台英译汉、日译汉习惯以及汉语语法标准有所不同,对一些专用人名、地名的译法更是大相径庭,如果直接照抄,不但给读者阅读造成障碍,而且还侵犯了港台出版同行的合法权益。

哲学家叔本华曾经对伪书、垃圾书流行痛心疾首,认为那样的书使读者不仅浪费时间、金钱,而且丧失了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的机会。可以说,相比外版引进图书,品种更为丰富的本土图书,质量更加难以让人放心。如同上世纪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近年来国内出版社对热门图书的跟风,乃至于粗制滥造、恶性炒作,已经造成许多有意义的选题在短期内被空前透支,招致读者的深切厌恶。比如,几年前,《天亮以后说分手》后紧随《天不亮就分手》,《谁动了我的奶酪》引出《我能动谁的奶酪》、《谁动了我的肉包子》;到了2007年,《货币战争》的争议性和连续热销,使得炒作原本读者群严重受限的金融、经济安全题材成为可能,就有了诸多的“战争”版本——即以“战争”跟风图书而言,拼凑痕迹相当明显,或大篇幅引用报刊报道内容,或不注明来源的整章整节剽窃他人著作尤其是国外作者的著作,或故意忽略数据资料而武断推论,或简单化的根据网络论坛上“民意”集中的帖子而扩写。

跟风图书及其速朽的最近一个例子,是刚刚因为张悟本“神话”破产而陷入窘境的养生图书,正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果说之前其他种类的跟风图书,还仅仅是文字贩子和无良书商的简单合谋,养生图书的盈利模式就让人大开眼界了。以刘太医、张悟本等人为例,他们并不过分在乎通过图书的收益,而是通过迅速炒红粗制滥造的著作,换取名气登上电视、互联网的平台,赚取更大的口碑效应,然后再反馈到现实层面,通过给人看病拿药的高价收费,牟取暴利。此外,如果张悟本利益团队炒作绿豆一事为真,则更说明他们已经读懂互联网时代{zz0}钱的交易,就是用口碑营销操纵和撬动杠杆。

笔者不久前曾对张悟本事件发表评论(5月30日“人民网”)提到,对于张悟本的履历xx、夸大食疗效果等忽悠做法,以及其他类似养生大师、图书开出子虚乌有“灵丹妙药”的把戏,最根本、xxx的遏制办法,应当一方面明确责任、完善规则,即文(言)责自负,养生书、养生节目一干链条上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必须要为其“表演行为”负责,承担错误、不当、欺骗性言论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现有的出版物质量管理规定,明确出版机构、渠道商、专业媒体、监管部门等方面的责任——在笔者看来,这也是遏制图书“译著掺水”、“题材跟风”现象的{wy}办法。






郑重声明:资讯 【遍体硬伤的图书,担不起国民阅读大任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