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雕塑大师安东尼葛姆雷讲座:从身体到艺术创作阿里巴巴nydj2010的 ...

  http_imgload.jpghttp_imgload1.jpg

     雕塑艺术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它在不同时代及社会环境下有不同的演绎。其中当代英国雕塑大师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雕塑以身体形象出发,探索了人体跟建筑及自然环境的关系。作品的视觉语言简约敏锐,触动人心。
    近日葛姆雷应香港国际艺术展邀请来港,香港英国文化协会特别与香港艺术馆合作举办名为「从身体到艺术创作」的讲座,吸引近二百位本地艺术家、学者及艺术从 业员到场出席。除演讲厅外,艺术馆的大堂亦汇聚了近百名市民观看现场直播,可见讲者及其作品的魅力。
    葛姆雷讲述他过去25年内的艺术创作,其中大部分都是以身体作为创作的基础,很多时他更以自己的身体为蓝本进行创作。


一. 身体的可塑性

    葛姆雷表示,他自小对身体的空间已感到兴趣。1971-1974年间,他前往印度游学,旅程中他看见不少当地人在街道上,以被单裹身睡觉。对他来说,被单 下的身躯就像一件件雕塑和建筑结构。此启发他对身体进行探索。回国后,他邀请朋友以净色床单覆裹身体,并摆出不同姿势,以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将身体转化成 不同型态的雕塑品,创作《睡觉地方》(Sleeping Place, 1973) 等作品。无疑,这对他往后从事对「身体空间」(the place of body)的探索及以「身体作为空间」(the body as place)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身体与房间
    其后,葛姆雷透过展示不同型态的人像,来探讨身体与房间的关系。《土地》(Field, 1984-85)  示范了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人像雕塑的双手横向延伸至房间两端,使其触摸到墙身,造成一种视觉和空间上的张力。 这效果不但有一种要冲破房间限制的感觉,更引导观众去思考人体比例与房间的关系。透过改变人像的型态,葛姆雷丰富了以身体作为创作媒介的可能性,这比单纯 以布裹身的方法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除了改变人体的比例外,葛姆雷亦尝试改变人像的动作。他曾铸造一个坐在房间角落的人像。人像双手沿着墙身向上方伸展,双脚紧贴两边墙角的边缘张开,使双手 和脚的方向成了立体直角的关系。虽然人像的动作极不自然,却引导观众重新思考自己跟房间的关系:身体在房间中不一定会独立存在,有时可以按其框架来被塑造 成新的状态(body is contextualized in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在《吸力》(Drawn, 2000/2007) 中,葛姆雷进一步将此人型雕塑复制,并把它们分置于房间的四个角落内——有的是上下倒置的,有的是横倒的。被挂在高处的人像以反地心吸力的状态展现在观众 眼前,仿佛使尽浑身解数,让观众注意房间内被忽略的每一个空间。另外,艺术家刻意在雕塑的表面保留模范接合及注铜的痕迹,既强调了它的工业性 (industrially produced body),同时亦提醒观众它的艺术味道。

三. 身体与建筑元素
    除了改变人像的型态外,葛姆雷在展览场地引入建筑元素,来丰富观众在「观看」作品时的经历。较早期的方法是在展厅内展出方型盒装置,让观众内进。由于装置 是按人体尺寸来造的,观众进入时身体会有受限制的感觉。
    另一较抽象的方法是按照建筑物的面貌,将人体转化制成一复杂结构,并横置于展厅中。此人体结构高达六米,能让观众能从侧面和下面穿过,去探索建筑结构与身 体的关系。《苍天》(Firmament, 2008)进一步以金属钢条建成人体,改变人体的虚实情况。由于整件作品是以多边型的立体结构建成,所以内里中空,容许观众走进其中进行探索。艺术家透过 不同的建筑物料和方法,改变人像的面貌及与观众的关系,进一步实践「身体作为空间」的概念。

四. 身体与房间的能量
    葛姆雷对身体艺术的探索可谓层出不穷。除了借用上述建筑结构去丰富人像的面貌之外,他亦使用无稳定结构的方法去改造人体空间。在《情感物质 XIII》(Feeling Material XIII, 2004)中,他利用长达数公里的金属线圈来组成人体支干,过程中亦有让部分线圈顺势投向墙身,然后再反弹到作品中心,如斯翻来覆去完成作品。结果,人体 的面貌和独立性被分解,并和周围的空间结合成一个能量空间(body as an energy field),同时亦为展览房间注入能量(energize the space of the room)。观众于人形雕塑中走动的「动」,跟作品的所展现的能量互相呼应,比上述改造身体结构的方法更能牵动观众的情绪。
    这方法对葛姆雷来说或许是不够的。他进一步将「线圈人」瓦解成线圈,让其在房间展现绕动的状态。观众对此作品的态度不一:有的不愿意步入线圈,只远远站在 外面观看;有的则主动走入并发掘此空间的奇异之处。对于艺术家来说,后者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他们在观看作品的同时亦被其它观众观看(become the view of other viewers)。透过瓦解人体结构,葛姆雷改变了作品和观众身体间的关系。

五. 身体与城市的关系
    除了展览空间外,葛姆雷对城市空间亦感兴趣。《事件临界》(Event Horizon, 2007-10) 是一系列置于建筑物天台和城市中心的玻璃纤维人像,最初于伦敦泰晤士河两岸展出,而讲座上葛姆雷则展示了2010年《事件临界》在纽约市中心的照片,包括 广场中心及xx的摩天大楼——帝国大厦和熨斗大厦的楼顶。人像一般无特别的表情和动作,只是呆呆「站在」街上和大厦楼顶,吸引着路人的目光。路人在日常生 活中巧遇葛姆雷的人像,而成了作品的观众。可是他们往往摸不着这些人像的制作动机,只是停下脚步,朝作品的方向发呆。但对艺术家来说,透过重置作品于城市 中,他启发人们关注被忽略的城市空间——广场中心及建筑物的轮廓线,及让他们从新的角度和生活节奏去感受自己的城市(new sense of space and time)。

六. 身体与大自然的关系
    假如观众觉得上述方法有点取巧,{zh1}一类创作方法却是相当感人的。葛姆雷播放了十多张人像被装置于自然空间的照片,包括澳洲西部和德国库克斯港的海滩之 上。前者《在澳洲里》(Inside Australia, 2002-3) 的形象较抽象,51尊塑像以750米的距离安置于银白色的沙土上。虽然塑像数量甚多,但在广漠之上却显得相当渺小。由于作品已和环境结合,观众在沙土上的 脚印亦算为作品留下一定的痕迹。《别处》(Another Place, 1997) 的100尊像以平均500米的距离排列,它们朝同一方向望向海面。潮退时人像直立于沙滩上;潮涨时人像与海水结合。此类雕塑作品创造了艺术塑像矗立于大自 然的景象,并随时间的改变来展现大自然在它们身上的痕迹,加强了人与自然的契合。
    对于葛姆雷的艺术创作历程来说,90分钟的演讲是不足够的。他从身体的形象出发,探索使用不同的物料和方法来创作人型雕塑,更透过使用不同的展示空间来改 变观众的感观。从中可见他对身体及环境极为敏感。

后记:身体与艺术的来龙去脉
    将葛姆雷的艺术创作放回他的时空的话,也许更容易明白他为何对身体与空间如斯着迷。60、70年代已有不少欧美艺术家开始对身体感兴趣,而纷纷从事对身体 和行为艺术的探索,例如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1921-1986)和维托.阿肯锡(Vito Acconci, 1940-)等。另外,该时代的一些欧美艺术家亦开始对自然感兴趣,出现诸如罗伯.史密森(Robert Smithson, 1938-1973)等以大自然作创作空间的「地景艺术」。葛姆雷对人体及空间的探索可谓延续及丰富了这两条脉络,同时又展现他个人的理想:艺术不应受图 像及故事元素所支配,更不应受艺术机构和市场的影响;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以最基本的方式去探索人的存在方式和未知的世界(horizon)。


无显示 无显示
郑重声明:资讯 【英国雕塑大师安东尼葛姆雷讲座:从身体到艺术创作阿里巴巴nydj2010的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