礧子(读音:泪子)
——江南农村古老农具之一
礧子,有的地方也叫“砻”,其功能是将稻谷类作物磨壳去壳,是我国江南四大古老的粮食作物加工农具之一。关于礧子的历史,甲骨文中就有这么一个礧子的形状——最上是装原粮的大漏斗,中间是旋转搓磨稻谷的主体礧磨,下面是三条支脚,支脚中间的两列小点,就是从礧子中礧出来的纷纷落下的糠、米。可见礧子发明和应用的年代非常久远。
礧子的加工制作既离不开篾匠,也离不开木匠,但不属于篾匠,也不属于木匠,而是自成一匠。犹如制作木盆木桶的既是木匠又是篾匠一样,因为它既需要属于木匠活计做的盆邦、桶邦,也需要属于篾匠活计干的上篾鞘、打篾箍,这种手艺人被称做“箍桶匠”。同样地制作礧子的手艺人,既要做木匠,又要做篾匠,{zh1}做成礧子,也就被称做“箍礧子”。
礧子分木礧子和土礧子两种。木礧子上下臼全由质地坚硬的木片夹篾条组成齿盘,齿盘的齿片搓擦一段时间磨损后,可敲低篾条提升齿片再行使用,俗叫“攒礧子”。土礧子上下臼的木齿是镶嵌在竹编筒圈填以粘土而成的齿盘上,齿盘齿片搓擦磨损后,煮一锅米汤浇向齿盘,使盘齿间粘土消溶而提升盘齿,起到犹如木礧子之“攒礧子”的作用。木礧子和土礧子相比,从质地与效率来讲,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若以造价而言,后者远远低于前者。因此,在旧社会富人家箍木礧子,穷人家箍土礧子;土礧子和木礧子的置办,往往又带有贫富象征的意象。
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镇北山陈庄方圆百里农村中使用的礧子,既有木礧子又有土礧子,是江南农村中礧子的典型代表。以金牛镇北山陈庄的礧子为例,它设计精巧,结构合理,造型美观,方便使用。从远处看,北山陈庄礧子是一个直径六七十厘米,高一米二三的圆柱体。从近处看,这个礧子外围的上部是用杉木板箍成的礧子笼,里面有一定的容积;中下部是用竖着的竹片镶嵌而成,竹片与竹片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好像是空调里的散热片。礧子{zd2}下有四只脚,中部还有两只礧子手。
北山陈庄礧子分上扇礧子(上臼)和下扇礧子(下臼)。其中上扇礧子由礧子笼(中号脚盆大小,呈“U”字型,可装半箩谷)、礧子眼(谷子进入礧子腔的直径约10厘米的孔)、礧子腔(礧子眼里面开口大的便于进谷子腔堂)、礧子齿、礧子孔(套住礧子脐的小孔)和礧子手(摇臂)等组成;下扇礧子由礧子齿、礧子脐(礧子轴)、礧子砘和礧子脚(支座)等组成。上下扇礧子中间均打有篾箍,紧紧地将上扇礧子和下扇礧子箍住,不至于散架。上扇礧子和下扇礧子由礧子脐固定,其中上扇礧子可围绕下扇礧子的礧子脐旋转。上下扇礧子(上下臼)的工作面上镶有硬木或竹齿,用于破谷取米。礧子工作时,下扇礧子(下臼)固定不动,人用磨礧担推动上扇礧子(上臼)旋转,借礧子齿(臼齿)搓擦,使稻壳裂脱。
使用礧子时,一般先将堂屋扫干净,再将礧子抬到堂屋去,放到有磨礧绳的下方(过去堂屋楼方下一般挂有一根固定的磨礧绳),然后将箩筐里的稻谷倒入礧子笼里,用磨礧绳系好磨礧担后,人就可
以推着上扇礧子旋转,从而完成稻谷脱壳过程。
礧完稻谷后,将堂屋地面上礧好的米粒和糠头一起扫起来,放入风车里扇,除去糠头,然后再将糙米和少量的谷子放入碾子里碾或碓里舂,{zh1}再用风车扇,除出粗糠和细糠。有时扇好的米粒里还有少量的谷子,这时还要用筛子半旋转式的筛(过去农村妇女人人都会),xx集中于筛子中心的谷子。完成以上一系列工序,稻谷就加工成了大米。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