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梁伯半年前被查出患糖尿病。自从知道病情以后,梁伯的老伴就对他进行了严格的饮食控制:原来每餐吃两碗饭,现在只让吃大半碗;以前爱吃鱼和肉,现在只吃青菜。三个月过后,梁伯的体型“苗条”了一大圈,两个老人家都很开心,以为已经找到对付糖尿病的制胜法宝。但渐渐地,梁伯的精神越来越差,动不动就犯头晕,以前每天散步半个钟头,现在走十分钟就气喘吁吁。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原来,因为患糖尿病过分节食,梁伯新添了一样毛病:营养不良。广州市{dy}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正华提醒,饮食和运动是糖尿病患者xx的基石,但需要指出的是,患者应按医生开的饮食xx吃东西,不可盲目节食,否则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反而更易引起并发症,导致病情恶化。 血糖波动大1/3缘起饮食不当 “在血糖波动比较厉害的患者中,三分之一是因为饮食控制不当引起的。”肖正华说,饮食、运动、xxxx、血糖自我监测和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xx的五个重要基石。但遗憾的是,多数患者尚不能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基石对自己进行保健。正因为如此,该院组织成立了一个糖尿病病友会,定期把病友们召集起来,聚聚餐或者进行一些户外郊游,一方面在活动中让大家掌握正确的保健知识,另一方面也给病友们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近日,在广州市{dy}人民医院组织的糖尿病病友聚餐上,记者见到了62岁的梅姨。“我平时在家里,从来不敢吃这么多!”看着营养医师精心为她准备的一荤一素以及满满一碗饭,梅姨有点惊奇,她告诉记者说,自从4年前患病,她吃什么都要犯嘀咕,听说糖尿病是富贵病,就因为吃得太好,才导致血糖升高,所以,别说是鸡鸭鱼肉,就连米饭和青菜水果,她都不敢多吃。记者了解到,不光是梅姨,现场参加聚餐的病友,看到护士给他们端出的饭菜,个个都喜出望外。“没想到其实可以吃这么多,看来以后在家吃饭,不用这么缩手缩脚了!” 如何自我监测血糖? 肖正华指出,如果是用胰岛素xx的患者、妊娠期患者以及口服降糖药患者,{zh0}每天早饭前、饭后两小时、睡觉前、夜间2时进行测量。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每天测血糖1~4次;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每天测血糖1~4次;Ⅰ型糖尿病患者每日至少测血糖3~4次;生病或剧烈运动之前应增加监测次数;生病或血糖大于或等于20 mmol/L时,应同时测定血酮或者尿酮体;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患者应每周监测{yt}或者两天;血糖控制差或者不稳定的患者或患有其他急性疾病者应每天监测直至血糖得到控制为止。 小贴士 每日吃多少医生说了算 在梅姨的营养病历上,记者看到,医生开出的饮食xx是这样的:每日米面类3.5份(如米175克),蔬菜类2份(如菜心500克),鱼蛋禽肉类4份(如鸡肉200克),奶类一份(如鲜奶250毫升),油脂类三份(如植物油30克),上述除成品外,一般指净重。每日的饮食总量确定了,三餐按照1/5:2/5:2/5的比例就可以了。 梅姨每日的营养总量到底是按什么标准确定的呢?医生指出,梅姨身高为158厘米,体质指数为21.6,空腹血糖下限为5~6 mmol/L,有4~5年的糖尿病病史,没有并发症,血脂偏高,运动量不大,综合以上因素,将梅姨每日热量确定为23千卡每公斤,按照标准体重53公斤来计算,梅姨每天应摄取的能量确定为1200千卡。再换算成食物,就是上面开出的食谱。肖正华说,如果是运动量大的患者,按每公斤24~25千卡的热量计算,还可以吃得更多一些。一般来说,患者的饮食xx每隔三个月要请医生根据病情调整一次,拿着一个方子“一条道走到黑”,这也是不对的。 只吃菜不吃饭易营养不良 肖正华指出,糖尿病患者对于饮食存在很多误区,容易走极端,要么是百无禁忌、什么都吃,要么就是什么都怕、什么都不敢吃,这两种态度对于控制血糖稳定都是有害无益的。 一般来说,平时热量高的食物要尽量少吃,热量低的食物要适量多吃。一些糖尿病患者觉得米饭含糖量较蔬菜高,于是索性不吃米饭,只吃肉类和蔬菜。肖正华说,米饭中的淀粉、蛋白质同样为身体所必需,只吃青菜也容易营养不良。 合理搭配饮食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是参考食物的升糖指数。一种食物的升糖指数是指,当我们将食物吃进体内后(相对于吃进葡萄糖时)使血糖升高的比例,用来表示食物在一定时间内转化成血糖的能力。一般来说,升糖指数高的食物要控制食用,升糖指数低的食物要适量多吃。 饮食根据体力消耗“量出为入” 除此之外,要根据每天的体力消耗来调整饮食量。一个人到底需要摄入多少热量?答案因各人的体质指标和具体需要而异,这需要综合计算每个人的标准体重、体质指数、血糖情况、年龄和体力消耗等指标。就年龄而言,老年人因为xxxx的老化,较成人的能量摄入要递减;儿童则要适量增加食用含热量高的食物,因为除了供应身体日常消耗之外,还要满足身体发育、增高所需的能量。肖正华指出,每天的热量摄入要考虑当天的体力消耗,“量出为入”。也就是说,如果当天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