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考考生真是幸运。“考完啦,解放啦”的数以百万计的考生,可以放下书本,身心放松来观赏四年一届的足球世界杯了。估计在未来一个月内,做“壁上观”的大中学生不下于千万——这是他们四年一回的盛大节日。
何以会有如此众多的学生关注一场体育赛事?爱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体育运动,本来就是培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而这却和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以及希望孩子“成龙成凤”的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较大的落差。
据近日北京市首次发布的“市民健康状况白皮书”称,中小学生健康状况“令人吃惊”:有近六成的近视率(视力不良),近二成的肥胖检出率(其中10%患有脂肪肝)。又据部分学校调查,15年前,初一的学生可以完成50个仰卧起坐,15年后,能完成的学生只有一两个人,连平时每周一升旗仪式中站立30分钟,也成了不少学生“难熬的时间”,头晕、恶心、呕吐的不在少数,当场晕倒的时有所闻。教育专家学校老师不约而同表示: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已经到了“危难的时刻”,加上不容乐观的心理状况,体质弱、心理差,导致城市娃“玻璃化”。
这绝非是耸人听闻,在许多城市中小学,这是司空见惯的事。至于小学体育课只玩游戏,中学体育课是“一二一,给球踢”自由活动,到了高三干脆取消体育课,这也早已是“约定俗成”;而取消远足、登山、春游、秋游,不敢组织“夏令营”、“冬令营”活动,也早已不是“新闻”。
学生体质弱,健康状况差,实际上是教育异化的产物,是应试教育的恶果。我们的教育方针,曾经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而实际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只重智育,不及其他,以升xxx为中心。学校攀比升学率,家长只关心孩子成绩,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包括各种补习班)时间过长,很大程度剥夺了孩子锻炼、运动的时间;加上家庭、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宠溺,过度保护和学校的过度防御,怕负责任(近年来在体育课上学生受伤均要学校赔偿),也限制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锻炼身体的机会;而对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缺乏科学的测试标准(上世纪50、60年代,中学实行过“劳卫制”,效果很好);体育课缺乏规范,影响了体育课质量(现在,在许多学校,过去体育课常用的单杠、双杠、垫子、跳马、跳箱已尘封仓库,跳高、跳远的沙池已成为平地)。
城里的孩子体质趋弱,心理状况也令人堪忧。据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称,“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占儿童科门诊比例的{dy}位,达到60%以上”。不少家庭教育只重视智力开发,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而过度的宽容、夸奖,又容易助长孩子的任性、依赖心理;过分的宠爱、呵护,又淡化了对孩子生存意识和生活技能的锻炼培养,削弱了孩子抵御挫折和伤害的能力。有的小学生不会穿衣服,中学生不会剥鸡蛋皮,大学生要家长“陪读”,这类“笑话”我们能笑得出来吗?一些孩子家长说不得、老师批评不得、学校管不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极端行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家长就没有责任吗?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壮,则中国壮。重读近百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今天犹感振聋发聩的力量。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