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_官庄卫生所(仁术馆)欢迎各位朋友光临《官庄卫生所吧 ...
概述」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xx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古书中并无记载,为近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按照经络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针灸疗法。羊肠线刺激经络穴位后,体内肌肉合成代谢升高,分解代谢降低,肌蛋白、糖类合成增高,乳酸、肌酸分解降低,从而提高了肌肉的营养和代谢。羊肠线的刺激作用还能提高机体xxx,增强抗病能力,并能改善血液循环。      「操作方法」      1.穿刺针埋线法:常规xx局部皮肤,镊取一段约1~2厘米长已xx的羊肠线,放置在腰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提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填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敷盖xx纱布。也可用9号注射针针头作套管,28号2寸长的毫针剪去针头作针芯,将00号羊肠线1~1.5厘米放入针头内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同前。用特制的埋线针埋线时,局部皮肤xx后,以0.5~1%盐酸普鲁卡因作浸润xx,剪取羊肠线一段(约1厘米长),套在埋线针尖缺口上,两端用血管钳夹住,右手持针,左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以15°~40°方向刺入,待针头xx埋入皮下,再进针0.5厘米,随后把针退出,用棉球或纱布压迫针孔片刻,再用纱布敷盖保护创口。      2.三角针埋线法:在距离穴位两侧1~2厘米处,用龙胆紫作进出针点的标记。皮肤xx后,在标记处用0.5~1%产盐酸普鲁卡因作皮内xx,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肠线xx埋入皮下组织内,敷盖纱布3~5天,每次可用1~3个穴位,一般20~30天埋线1次。      3.切开埋线法:在选定的穴位上用0.5%盐酸普鲁卡因作浸润xx,用刀尖划开皮肤(0.5~1厘米),先将血管钳探入穴位深处,经过浅筋膜达肌层探找酸感点xx数秒钟,休息1~2分钟,然后用0.5~1厘米长的羊肠线4~5根埋于肌层内,羊肠线不能埋在脂肪层或过浅,以防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处用丝线缝合,盖上xx纱布,5~7天后拆去丝线。      埋线多选用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穴位,以腰部及腰部穴最常用,选穴原则与针刺疗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简。每次埋线1~3穴,可间隔2~4周xx1次。      「禁忌症」      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2.埋线{zh0}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3.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4.羊肠线用剩后,可浸泡75%酒清中,或用新洁尔灭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5.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xx时,应偏离前次xx的部位。      6.注意术后反应。一种属于正常反应,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刺激,在1~5天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xx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小时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 ~ 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埋线后还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粒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应注意观察。      另一种则是异常反应,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少数病人因xx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中xx后3~4天出现局部xx,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热,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2)个别病人对羊肠线过敏,xx后出现局部xx、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3)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如损伤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足大趾不能背屈。发生此种现象,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经予适当处理。      「按语」      穴位埋线疗法同针灸相比有减少xx的次数却不影响疗效的优点,因而在就医较困难的农村和边远地区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皮内针疗法 「概述」      皮内针又称“埋针”,是用30号或32号不锈钢丝制成的图钉型和麦粒型的两种针具。      皮内针疗法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是将针具刺入皮内,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利用其持续刺激作用,来xx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可以给穴位以持续刺激,减少反复针刺的麻烦,病人还可以自己手压埋针以加强刺激。      「操作方法」      (一)图钉型皮内针埋针法:图钉型皮内针也称揿针,用于耳穴和体穴埋藏。在局部常规xx后,用镊子夹持针柄,对准穴位,垂直刺入,使环状针柄平整地留在皮肤上,用胶布固定。      (二)麦粒型皮内针埋针法:可应用于身体大部分穴位(也有人做成蝌蚪型的皮内针)。用xx镊子夹持针柄,对准已xx的穴位,沿皮下刺入0.5-1厘米,针柄留于皮外,用胶布固定。如无皮内针,亦可用5分毫针代之。      (三)埋针时间:一般二三天为宜。秋天时间适当长点,夏天适当短点。2次埋针间隔时间:同一穴位起针后1周可再次埋针,不同穴位可以连续进行。若为疼痛疾病,埋针时间以疼痛缓解为度,不一定持续数日。      「禁忌症」      关节处、xx局部、皮肤化脓感染处、紫癜和瘢痕处,均不宜埋针。皮肤过敏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也不宜埋针。      「注意事项」      ①穴位、针具、镊子都要常规xx。      ②埋针处不宜水浸泡。夏季多汗时,要检查埋针处有无汗浸皮肤发红等。如见发红、疼痛要及时检查,有感染现象立即取针。埋针发生疼痛可以调整针的深度、方向,调整无效时,可能有炎症发生,应取针。      ③患者可以用手指间断按压针柄,以加强刺激量,提高效果。但应注意手的卫生。      ④若埋针处已发生感染,应给予常规外科包扎处理。如有发热等全身反应时,适给予xxx或中药xxxx药xx。 太乙神针疗法 「概述」      太乙针灸疗法,又称“太乙神针疗法”,是应用xx艾条施灸穴位以xx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就有记载。近代仍常用此法xx疼痛。      「操作方法」      一、xx艾条制作      取艾绒100克、硫黄6克、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3克,将以上诸药研成细末和匀。取难能可桑皮纸1张,宽约40厘米见方,摊平。然后先取艾绒25克,均匀铺在纸上;再取药末6克,掺在艾绒里,卷紧。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留空纸1寸许,捻紧即成。      二、施术方法      1.用加药艾条点燃一端,将艾火一端以布十层包裹,熨于穴位上。若熄、冷却,则重新点燃灸之。如此灸5~7次。      2.在所灸的部位覆盖几层棉纸或布,再将点燃的艾条隔着纸或布,直接按在穴位上,留1~2秒钟即可。紧接着再按其他穴位。若火熄则重新点燃。每次按灸10次左右。      上述两法可任意选用。      「禁忌症」      实热证、阴虚证不宜使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1.头面、五官、大血管处禁灸。      2.孕妇腰骶部、腹部禁灸。      3.使用本疗法要注意防止发生xx现象。      4.使用本疗法时{zh0}能备两支艾条,以便一支燃尽时,另一支立即接上,使火力不辍,效果更佳。      「按语」      目前,艾条灸的广泛运用,实际上就是“太乙神针”或“雷火神针”演变而来的。不同于“太乙神针”艾条是由艾绒和多味xx制成,而普通艾条仅仅是以艾绒为主,掺以少量的xx制成。此外,在操作上两者也有所不同。 放血疗法 「概述」      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xx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其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xx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xx的“锋针”。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xx癫狂、xx、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xx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xx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xx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杨继洲《针灸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放血的病案;叶天士用本疗法xx喉科疾病;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基本内容」      一、针具的选择      1.三棱针:由不锈钢制成,分为粗细两种,针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锋利。粗针长7~10厘米,针柄直径2毫米,适用于四肢、躯干部位放血。细针长5~7厘米,针柄直径1毫米,适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      2.小眉刀:长7~10厘米,刀刃长1厘米,十分锋利。      3.临时没有上述工具,也可暂用缝衣针、注射针头、瓷片、刮脸刀片等代替。      二、施术      1.先将针具煮沸煮沸消毒,然后操作者的双手和患者的放血部位进行常规xx。      2.临床常用的放血方法有刺络法和划割法两种。      (1)刺络法:该法又分点刺、挑刺、丛刺三种刺法。点刺有速刺(对准放血处,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该法运用较多,大多数部位都宜采用)、缓刺(缓慢的刺入静脉1~2毫米,缓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适用于腘窝、肘窝、头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针刺入皮肤或静脉后,随即针身倾斜,挑破皮肤或静脉放出血液或粘液,适用于胸、背、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丛刺是用集束针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数多、刺入浅,以有血珠渗出为度,适用于扭挫伤、脱发、皮肤病等。同时还经常配合拔罐疗法。      (2)划割法:多采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为宜,使刀身与划割部位大致垂直,然后进刀划割。适用于口腔内膜、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      3.在用右手刺络或划割放血的同时,另一手作提、捏、推、按等辅助动作,以配合放血。      「禁忌症」      1.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疗法。      2.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1.首先给患者作好解释工作,xx不必要的顾虑。      2.放血针具必须严格xx,防止感染。      3.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割血管时,宜划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      4. 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      5. 如本疗法仅为对症急救应用,待病情缓解后,要全面检查,再进行xx。切不可滥用放血疗法。      「按语」      本疗法通过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为医家临床所习用,疗效也有所提高,特别对于某些急病重症更有抢救及时,收效迅速,无副作用的特点。本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和针刺原理,用针具刺破特定部位或穴位放血,以疏通经脉,调气理血,促邪外出。临床证明,本疗法有xx、止痛、泻热、消肿、急救、xx、化瘀等功效。 三棱针疗法 「概述」      三棱针疗法是用特制的三棱形不锈钢针,刺破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xx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由古代砭石刺络法发展而来。传说最初使用砭石治病的是伏羲氏,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中提到伏羲氏“尝百草而制九针”。《内经》所记载的九针中的“锋针”,就是近代三棱针的雏形,“络刺”、“赞针”、“豹文刺”等法,都属于刺络放血法的范围。目前临床应用三棱针疗法十分普遍。      「操作方法」      一、针具      三棱针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厘米,针柄较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形,三面有刃,针尖锋利。      针具使用前可用高压xx,也可在75%的酒精内浸泡30分钟。      二、刺法      根据病情及部位的需要,可选用下列各种刺法。      1.点刺法:手持三棱针,对准所要放血的部位或络脉迅速刺入0.05~0.1寸左右,随后迅速退出,以出血为度。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让血液流出,并可轻轻挤压穴位,以助排血。随后,以xx干棉球压住针孔,按揉止血。      2.挑刺法:用三棱针挑破xx部位的小血管,挤出少量血液。      3.丛刺法:用三棱针集中在一个较小的部位上点刺,使之微微出血。      4.散刺法:用三棱针在病变局部的周围进行点刺,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可刺10~20针以上,针刺深浅须依据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由病变外围向中心环形点刺,达到祛瘀生新,疏经洛络的目的。      5.泻血法:以橡皮管结扎于针刺部位上端,令局部静脉充盈,左手拇指按压于被刺部位到此为下端,局部xx后,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的静脉,迅速刺入0.05~0.1寸左右深,即将针迅速退出,使血液流出,亦可轻按静脉上端,以助瘀血排出。      三、强度与疗程      三棱针疗法强度与点刺的深浅、范围以及出血的多少有关。病情轻的、范围小的、体质差的患者,宜采用浅刺、少刺、微出血的轻刺激。反之,病情重的、范围大的、体质好的患者,应采用深刺、多刺、多出血的强刺激。      疗程也要看出血多少和病情轻重而定。一般浅刺微出血,可每日2次或1次;如深刺多出血,每周可放血2~3次,可每隔1~2周放血1次。      「禁忌症」      有高热、急性炎症及心力衰竭等症时,慎用头针xx。      「注意事项」      1.有自发性出倾血向者,不宜使用本法。      2.身体瘦弱、气血亏虚的患者,不宜采用本疗法。      「按语」      三棱针疗法对急、热、实、瘀、痛证有很好的功效。传统认为其xx机理是通过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以达到xxxx、消肿止痛、通经活络、行瘀导滞、平肝息风、xx定志、醒脑开窍的作用。      现代对刺络的机理研究报道颇为丰富,如有学者认为针刺四缝穴,挤出少量血液放黄色液体,能使血清钙、磷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有助于小儿骨骼生长发育。又刺四缝可使肠胰蛋白酶、胰淀粉酶与胰脂肪酶增加,胆汁分泌量增加,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人报道刺络通过微循环的变化能导致身体的应激瓜,影响神经体液机能状态,达到抑制变态反应的目的。也有学者认为刺络疗法可以调整机体免疫功能。      本疗法简便、快速、安全有效,具有xx、消肿、止痛、清热等作用,临床上有确切疗效。


郑重声明:资讯 【穴位埋线_官庄卫生所(仁术馆)欢迎各位朋友光临《官庄卫生所吧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