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忆新泰路_晓曲_新浪博客

随忆新泰路
/晓曲

    现在互联网十分发达,随意“百度”一下,有“新泰路”的地方还真不少,不但上海、重庆这样的大都市有,青岛、无锡等城市也有,甚至连澳门也有新泰路。这里我想说的是成都市新都区老城区到泰兴镇的一条路。一条路除了那些因特别纪念起名的外,往往是起点与终点名字的简称,一般老百姓也习惯这样的叫法,新泰路大概也是这样的来历吧,具体什么时候叫起也不必去考证。由于伴随现代城市化进程,这条路正在发展中消失,但一些抹不去的印记总在脑海中萦绕,值得我们在记忆中留恋。
    两河两桥间,十里大变迁。这里从两河两桥说起,概因这和新泰路的起点与终点紧密相关,起点是新都老城区横跨饮马河的南门桥(现改名为清源桥),终点出横跨毗河的张家庵大桥大约一公里。两河可以说是新都的母亲河,两桥也算是新都本地的名桥,一提起这两河两桥,新都人大概都知道,走进它们可以xx你走进历史。记得十年前,从这条路的起点不足三公路就算出城了,一路通向泰兴镇两边都是农田。沿途菜花、麦浪、蛙鸣、稻香,草屋、瓦房,鸡鸣、犬吠,炊烟四起,一派自然和谐的农耕景象。新泰路的巨变是近十年的事情,沿途几乎已看不到垅亩躬耕,取而代之的,从西向东是谕亭苑、升晖嘉苑、鑫宜苑、香城丽园、名仕公馆、橄榄郡、北城1号、红星小区、普河小区等现代钢筋水泥建筑聚居新区。以及四川石油大学和成都医学院两所xx学府和近千公顷的新都工业集中开发区(东区)。原来宽不及十米的碎石坑洼路,如今除去不足公里外,几乎都是宽阔数十米的现代标准油砂大道。尤其是从西向东新修的成德路(成都到德阳)、蜀龙路、环城路和成金路(成都到金堂)均南北纵贯,穿道并行,都是宽达数十米的现代大道,一派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繁忙景象。
    陵园移忠骨,烈士英灵在。如果说新泰路有最不应该忘记的事,那就要算这条路头曾经的烈士墓了。自新泰路起点的南门桥东行,不足500处的饮马河畔就是曾经的新都烈士陵园,于一九五一年修建,祭奠解放初期独立一师和一七八师因剿匪牺牲的五十八位革命先烈。从此,这里几乎就是新都各行各业,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武警、xx等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每年清明时节都能见到他们祭扫陵墓的身影,深切怀念那些革命先烈。这里曾留下无数爱国主义教育的足迹,这里也曾流下无数祭奠先烈英灵的泪滴。随着新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烈士墓所在的区域已规划建成了商住新区,烈士墓于二零零一年迁移到了现在泰新镇普河村三社距新泰路张家庵大桥二百余米远的毗河河畔。陵园大门庄严巍峨,横匾“德育园”三个大字十分醒目,两边挽联“继承光荣传统,润育时代新人”,大门右边区委区政府监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金属挂牌金光闪闪。新修的烈士陵园占地7467平米,陵园中间是高耸的汉白玉纪念碑,碑后安放着用黑色花岗石雕刻的各位先烈的灵位,庄严肃穆!在台儿庄抗日战争中捐躯的原国民革命军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将军墓二零零三年也迁入陵园,一些为革命逝去的老红军干部和后来追认的革命烈士也安放在这里。这一次的迁移,是从灯火辉煌,纷繁嘈杂的城市迁到了宁静的乡村,先烈们的英灵得以在这里安息。凑巧,新的烈士陵园还是在这条路上,正好是从路头迁到路尾,是否这本身就意味着我们对革命先烈们的记挂要自始至终呢?
    {zh1}的“堵局”,百米的守望。说来也怪,今与昔比,新泰路可以称得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扩建新修的新都大道和新石路(新都到石板滩镇)几乎已把它取而代之了。而居城市中央,大概从曾经的烈士墓穿过成德大件路口到新都大道,不足公里,也只有这段路今天才配称得上真正的新泰路了;现在的地段标识也以成德大件路为界分为新泰东路和新泰西路。这本该最现代繁华的新泰路头,十年来居然面貌如故。路面依然不足十米,部分路段依旧坑洼不平,路两边依然是些破旧的老式砖木结构建筑。就是这样的路,人力三轮车、自行车、摩托车和现代感十足的各色各样的小轿车每天穿行其间,特别是在上下班期间,那个“堵”啊,真还让人心急如焚!尤其是新泰西路靠近成德路口不足百米的一段,本已咫尺,两边居然还挤满小商小贩,地摊的、搭台的、车载的,样样齐全;各种小五金、刀具、餐具、厨具、小农具等小商品,蔬菜、瓜果等时鲜,各种农作物种子、种苗,小吃,xxx,服装等琳琅满目,现代自动播音的高音喇叭吆喝声此起彼伏,甚至还有卖“打药”的吆喝。一打听,真还吃惊不小!原来这不足百米的路段,竟然还保留着古老的“赶场”习俗!
    说起赶场,不得不多说两句,因为这些旧时的习俗正逐渐淡出城市人的记忆了。赶场一般是指老百姓的语言,大多地方也都这样称呼吧;也有的说是赶集,这大概书面语言用得多些;用现代派年青人的语言,大概就是“逛街”的意思。其实,赶场就是古老的商品交易盛会,从农贸市场发展到各种商品的分类交易市场。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里仍然保留着这样的市场,只是一般都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了,因为各种需要的商品几乎随时都能购买。而在过去,农民或商贩们把自己做的农副产品等或购得的各种商品拿到就近固定的集中交易地去交易,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一般都是各地的乡镇街区规划一块固定的区域来交易。很多自己没有的东西只有赶场时才能买到,赶场也就成了可以通过消费刺激经济发展的手段。赶场也往往以农村的场镇为盛,城市商品经济更发达,很少有赶场,如今逐步自然消失了。记得小时候,因家住农村,总想随大人一起去赶场,因为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或好吃的东西。赶场一般每周一次,后来有每周两次或三次的,再后来有按日期分单号或双号赶场的,有的地方相邻的乡镇还特地把赶场时间错开,从而避免因时间“打架”影响交易量。真没想到,如今如此繁华的新都城里,居然还保留了这样传统的习俗。赶场的人说这里逢单号是赶场天,来这里赶场的,也大多是城市周边的农人,当然城里人有需要的也可以在这里购买。儿时那些花花绿绿的记忆由然而生,只是没有再看到那些记忆最深的各式各样的“铁匠铺”了。如今,每当从这里走过,也总是感叹,这会不会就是古老城市{zh1}的守望呢?

2010-6-2于新都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随忆新泰路_晓曲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