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杰
坐在我面前的这位皮肤黝黑、身材适中、举止儒雅,双眸炯炯有神的中年汉子,就是在安徽省蚌埠市食用菌类企业中被同行誉为“蘑菇大王”的蚌埠市绿园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苗如刚。
已过不惑之年的苗如刚自1989年开始研究食用菌种栽培技术,一干就是21年,风雨无阻。为了全面掌握这门市场发展前景极好的热门专业技术,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全身心地从培养料配方、深层发酵、栽培模式、采收方法、加工腌制、储藏保鲜、废料循环利用、病虫害防治等系统地钻研学习食用菌技术,终于由一个菌类产业的门外汉变成一位令同行钦佩的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
艰难的起步
苗如刚,1967年出生于素有全国三大卫之一的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千年古镇——长淮卫镇。他的父母亲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1981年,年仅14岁的苗如刚随同姐姐到怀远县走亲戚时,无意间首次接触到了蘑菇栽培实用技术,便一下子就迷恋上了这个改变他一生的行当。也就是在那{yt},幼小的苗如刚在自己的内心暗暗地萌生出一个念想:等到将来长大成人了,我一定要竭尽全力钻研蘑菇栽培专业技术,把{zh0}吃的蘑菇亲手培育出来,送上千家万户的餐桌。纯朴真诚的思想,蕴涵着少年苗如刚对农业、对土地、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
1989年春,新婚头{yt},苗如刚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欲从事蘑菇栽种技术的想法一股脑地告诉了妻子并马上得到了爱人的理解和支持。然而,当他满怀信心地把自己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告诉父母亲等全家人时,不料却遭到了来自父母亲和全家人的强烈反对:“种蘑菇能派上啥大用场,你们能保证栽种培育成功并赚到钱吗?庄稼人还是要靠老实种田吃饭,别再瞎折腾了!”无论苗如刚夫妇俩如何解释,全家人依然固执地认定他们俩搞种蘑菇的想法是不务正业。无独有偶,听说苗如刚要搞蘑菇栽种,昔日的许多老朋友几乎一致断定无论从资金、技术,还是场地、文化等诸多因素来分析,条件都不够成熟,风险太大,有的铁哥们甚至直接刺激苗如刚说他真的是吃错了药。
“即使有天大的困难,我也要想方设法搞好食用菌技术研究!”面对来自周围亲朋好友的一片反对声,性格倔强的苗如刚语调自信而坚定地对妻子如是说。
没有培育场地,苗如刚就临时在村里找了两间破茅屋;,没有启动资金,苗如刚就暂时挪用了新婚妻子数千元压箱底钱;没有劳动力,苗如刚夫妇俩就全都顶上去;没有栽培经验,苗如刚就专程登门虚心拜师求教专家。为了尽快实现心中的梦想,苗如刚废寝忘食地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食用菌栽培试育技术工作。
执着的坚持
万事开头难。苗如刚从事食用菌栽培试育技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起步头一年,他就碰到了令他感觉非常棘手的{dy}个难题: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由于受文化、经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严重制约,苗如刚的那个生产场地只有30平方米的庭院式的食用菌试育小作坊内的菌类培养料中出现了大量的有害生物体,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果断防治措施杀死料中害菌,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性经济损失。年仅22岁的苗如刚被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搞得寝食不安,他陷入了深深地苦闷之中,却始终还是未能找到良策。惨痛的教训,促使苗如刚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全面系统学习并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理论和实践知识,夯实基础,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于是,他横下一条心,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研究科学栽培食用菌专业技巧,还特地到书店购买来《食用菌技术操作指南》、《食用菌类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汇编》、《市场营销学》、《现代农业技术指导》等书籍。由于文化底子较薄,他便借助《新华字典》等常用工具书,逐字逐句地消化所学习的业务技术内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啃”着专业性很强的技术资料书本。不仅如此,苗如刚还专程赶赴合肥、泰安、济南、杭州、南京、无锡、宁波、上海等地访专家、拜名师,考察讨教食用菌业务技术。同时,苗如刚还寻求一切机会,主动积极地参加省内外等各级组织举办的食用菌专业技术培训班、经验交流会、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努力“充电”,开阔视野。
整整五年的时间,苗如刚几乎马不停蹄地拜访结识了许多全国知名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专家,系统地研读了20多本食用菌专业书籍资料,还撰写了近百万字的学习日记和心得体会文章。苗如刚拼搏的汗水没有白流,由于他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许多困扰他多年的诸如食用菌病虫害防治、菌品储藏保鲜等疑难问题也就此一一化解。尤其对于食用菌病虫害防治,苗如刚在具体栽培试验的实践中还逐步探索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要诀”,即:病害多发性是标,斩断侵染途径是本;菌物竞争性是标,强化防治手段是本;狠抓料中害菌是标,注重综合防范是本。这一具有独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要诀”,不仅博得了国内许多食用菌专家的首肯,而且也在栽种培育实践中发挥出了其神奇的功效,更重要的是,还使所有亲朋好友逐渐改变了过去愚顽的消极看法,对苗如刚投去了希望和信任的眼神。望着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目光,苗如刚义无返顾地比以前干得更欢了。
然而,命运却总是喜欢同苗如刚开玩笑。由于他从事的是庭院式食用菌生产,规模小、菌种少、栽培模式单一,导致经济效益很不理想,经营难以为继,更奢谈什么发展壮大了。怎么办?难道就此放弃吗?正当苗如刚为生产场地和规模小而再次犯愁的关键时刻,上海一家菌类生产企业的老板真诚地邀请他去担任技术总监。究竟是去上海,还是留下来继续负重创业,苗如刚经过深思熟虑毅然选择了后者。他留下的理由很简单,首先是食用菌国内外市场前景看好,毫无疑问,是发家致富的绝好项目;其次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努力,他不仅已经全面掌握了菌类栽培操作技能,而且也具备了相当好的人脉资源和群众基础,只要选准突破口,就一定会迅速赢得市场,站稳脚跟。
思路决定出路。2003年,本着自愿互利的基本原则,苗如刚在邻村租用了18亩地用于食用菌生产,再后来又逐步扩大至近50亩地,食用菌种类也由原先单一的平菇发展到包括白灵菇、杏鲍菇、金针菇、袖珍菇、姬菇、鸡腿菇、木耳等近20个食用菌种类。从这年开始,苗如刚所在的绿园菌业有限公司年产食用菌超过百万公斤,各种菌类产品供不应求,一时间,他成了名副其实的“蘑菇大王”。
腾飞的梦想
已掘得创业{dy}桶金的苗如刚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裹足不前。在他的心目中,又升腾起另一个更为宏阔的梦想:以感恩的心,竭尽全力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并与其携手共同踏上发展现代农业这条康庄大道。
为了实现人生这一新的梦想,苗如刚几乎使出了浑身的解数。2008年,他牵头组建起了蚌埠市菌绿康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挨门逐户地耐心向乡亲们介绍、宣讲各类适销对路的食用菌品种。真诚赢得人心。苗如刚深谙此理。为xxxx菇农们的栽培心理压力和疑惑,苗如刚还主动义务承担了全省范围的食用菌栽培技术系统培训任务,手把手地亲自为学员做示范、开“小灶”。据不xx统计,短短三年多时间,苗如刚就免费为来自省内外的几千名学员系统培训讲解食用菌栽培技术知识,仅以食用菌为主题的各种实用技术短训班、现场指导示范班和菌业生产专场技能讲座,他就举办了近百期。此举,不仅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产生了非凡的社会效益。
熟悉苗如刚的人都知道,他为人正直、个性梗直、待人热情,既富有爱心,又不乏细心。针对集培训、生产、销售和菌类原料供应于一体的食用菌生产服务体系,他推出了“规范化菌业管理xxx服务流程,即:将菌种供应、原料采购、技术服务、营销管理、产品回收、售后服务捆绑打包,做到“六个统一”。这一招,果然灵验,既大大降低了费用,强化了管理,又理顺了渠道,增强了活力,同时,还进一步优化了社会资源,可谓一举多得。有人说,苗如刚是个闲不住的人,对于食用菌全套技术,他样样拿得起,干啥象啥。看见传统的拌料机和装袋机在生产实践中暴露出许多缺陷,他就亲自动手研制出功能比以前更科学更实用的拌料机,并改装了装袋机,投入使用后,其工作效率较以往成倍提高。
在食用菌类生产领域默默耕耘21年的苗如刚历经磨难,矢志不移,终于品尝到了成功的甘甜。他悉心栽培的杏鲍菇、袖珍菇、鸡腿菇、金针菇等近20个xxxx的食用菌品牌产品,不仅稳稳地立足于省内各大中型超市、商场,成为老少皆宜的热卖品,而且产品还远销南京、杭州、上海、郑州、宁波等地。由于苗如刚食用菌栽培成绩突出,他本人连年被评为省市创业带头人。谈及未来的规划和梦想,苗如刚若有所思地对记者坦言:“我打算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把菌绿康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zj1}影响力和综合实力的食用菌xx合作社,让现代农业先进理念,真正深入亿万人民心中,为社会、为子孙后代造福。”
这真是又一个令人振奋的宏大梦想!我们有充足地理由期待着这位“泥腿子”出身的农民企业家,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