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校长书记读书会,让我有一种井底之蛙的感觉。尽管像信息化、云计算、低碳等名词并不陌生,学校与之相关的常规教学和活动也在开展,但这些都如过眼烟云,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反思学校的工作,应该说全体老师努力工作,认真改进,但都是在做一些名校们已经做得非常完善的事儿。这固然重要,但充其量也就是在不断地追求正确地做事,隶属于战术、方法的范畴。而随着全球信息化水平的高度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不是以个人的意志所能改变,它属于战略层面的问题,也就是追求做正确的事。如何进一步推进均衡教育,实现普通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应然而必然的选择,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系统性地思考这个问题。
一、普通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1、观念落后,意识淡薄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教育信息化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作为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但是普通学校的校长,往往更为重视硬件的投入,而较少考虑产出的效益。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以及传统习惯的影响下,老教师一般不习惯各类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而年轻教师更喜欢使用与教学直接有关的课件,而对学生的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促进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等其他方面重视不足。家长则有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由于生活条件所迫,无法在家里为孩子提供基本的设备支持。二是由于受文化水平制约,纵容孩子无节制上网。
2、硬件不先进,利用率低
随着均衡教育的日益推进,普通学校从硬件达标的角度,与名校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但对于一些前沿的信息技术,如电子白板,视频转播系统等,普通学校因为认识、资金等原因,还跟不上名校的步伐。但这些并不可怕,可怕的在于现有的设备没有充分地利用。比如多媒体教室,现在主要是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学校电子阅览室只在中午开放,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如何提高硬件设备的利用率,是现阶段校长重点考虑的问题
3、缺技术骨干,整体能力低
由于编制、教师流动等原因,学校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不是专业出身,甚至是因为其他学科不适应而转岗过来的,其专业水平必然不高。当专任教师水平不高时,那就很难带领其他老师的整体进步。学校对信息培训工作也没有像考试科目这么重视,因此,无论是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能,教师的整体水平都比较低。
4、重学科教学,轻教育管理
从应用角度讲,教师们倾心于直接能在教学中使用的信息资源,而且最习惯于“拿来主义”,而比较忽视教育教学管理的软件使用,比如办公系统、教务管理、学生基础数据库的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造成上述情况,既有教师经验、习惯、精力的影响,也有软件开发本身的原因。
二、普通学校提升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1、做好规划,分步实施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学校信息化本身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漫长过程,需要做整体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成为学校三年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任何规划的制定都需要有宣传发动,要引起全体教师、家长的高度重视,并积极献计献策。这次读书会结束,学校马上在行政会议和全体教师大会上做了专题学习。并将在学校三年规划的制定中,重点加入这个内容。
笔者认为,无论是制定规划还是分步实施,必须基于普通学校的特点。因此首先必须听取专家意见,同时获得专家和领导支持。其次,一定要注重实际效果,选择急需解决、见效又快的环节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
2、用建兼顾,以用为主
让全体教师参与学校信息资源库建设,的确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技能的方法之一,但基于普通学校师资的现实,在强力推进学校信息化的初期,还是应让教师以“用”信息化资源为主的策略。尤其是在教育局层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局大型基础数据库为学xx展服务,应该是近期学校提升信息化水平核心考虑的问题。
3、加强制度建设,奖惩并举。
要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信息制度建设是保障。信息制度应兼具激励和约束的功能。今年年初,学校从宣传的角度,已经出台了《学校网站新闻发布制度》,采用积分制的形式,每月每位教师必需达到{zd1}学分才能拿到相应的绩效奖励。每学期期末再根据积分高低评出前10名给予奖励。但学校整个绩效方案中,对于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条款很少,需要着力改进,比如设置课件评优制度、教学信息的共享机制等,把了解、掌握和运用信息化技术,作为教师任职考核与奖惩的重要依据,促使每个教师都能投入到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来。
4、加强培训,提升信息素养。
使用者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着网络与信息化设备及应用系统使用的好换。这就需要对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甚至是家长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培训应有层次性,这个层次既是指专业人员与普通人员的区分,也需要从培训的内容进行区分,应根据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在兼顾教师兴趣的前提下,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培训。从培训的方式上,要改变过去的“技术中心模式”,强调“整合模式”,强调技术的“教育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