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空瓶诗集《比风还轻》序(叶橹)_空瓶_新浪博客

《比风还轻》序

文/叶橹

 

当下的中国诗坛因纷纭杂呈的现状而引来众说纷纭。一些人面对这种现象而急欲“规范”或者呼吁“诗体建设”,尽管言之谆谆而听者寥寥。并不是这些理论或主张有什么悖谬,而是它们脱离了现实的创作实践。所谓“写诗的比读诗的多”是一句经常听到的嘲弄之词,但是我怀疑是否真的有人作过这种比率的统计。果真如此,将何以解释为此众多的民间诗刊诗报的此伏彼起,又何以会有那么多的网络诗歌的涌现?难道没有人读诗竟然会促动人写诗的欲望?有哪一个写诗的人不是从读诗开始的呢?只要不被偏见支配,我们就不会为谬说左右。有众多的人在写诗,至少说明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众多的人在关注人的生存和命运。至于有少数人在亵渎诗歌,那绝不意味着诗歌的存在值得怀疑。有众多的人写诗,绝不等于这些人一定会成为“xx诗人”。能不能够成为“xx诗人”,这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的,它是由时间老人的抉择才能够决定的。还是基于这种观念,所以我对有众多的人写诗这一现象,始终感到是正常和健康的。没有这众多的人爱诗和写诗,我们的民族将会在精神上趋向萎靡和猥琐。

我手头这本诗集的作者邵满桂(笔名空瓶),就是一位名不为人知的业余作者。我过去也没有读过他的诗,但是看了他的这些诗后,我不禁产生一点诧异之感。这些诗,除了{zh1}一辑的“古典阳光”写于2007年之外,其余的诗,几乎全是2008年所写。这种爆发式的写作状态何以会发生在他身上,局外人很难作出准确判断,但我想一定是在他的生活经历中出现了一些触动他思想感情深处的事件,否则不可能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写作状态。

从他在“古典阳光”一辑对旧体诗词的遣词造句上,我能够隐若地感到他是一个喜爱古典诗词的人。而他写于2007年底的占这本诗集中为数极少的现代诗,其中有一首《点着烟写着诗是一种生存方式》,我以为是一种标志。这标志着他“生存方式”的某种转变。也许他开始从古典的优雅浸润中转向了更为自由的拓展,从而挣脱了不必要的拘谨和约束。如果他依然沉溺于音韵、平仄、对仗的推敲,就不可能有2008年的创作上的井喷。我注意到他在这首诗中所“恣意宣泄”的情绪,其实正是一种试图摆脱“老老实实呆头呆脑”的生活方式的努力。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要进入写诗状态,对诗性的体验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我们庸常的生活中,为俗务所纠缠的生存状态,并不是经常能够产生诗性体验的。只有在某种时刻或某一瞬间,在心灵深处受到触动时,诗性的体验才会闪现。而捕捉住这种体验,则是诗性传达和表现的{zj0}时机。像《总有一种诱惑令人难以忘怀》,从“天空天空空”所引发出的“两地情愁”,对“骨感的温柔”的感受,对“将风景站成忧伤/将忧伤站成关切的目光”的体察,{zh1}是“心空心空空”的感喟,不仅情绪传达得恰到好处,而且同“天空天空空”形成对应,可以说是“妙笔”。

一个人对诗性的体验,大体上表现在对现实事物的瞬间感受和感悟上和对自身某种生活体验的“宁静中的回忆”中。这“宁静中的回忆”,是华尔华滋给诗性下的一种判断。我觉得在邵满桂的诗中,这种“宁静中的回忆”似乎更具诗性的品格。在他这本诗集中,我觉得写得{zh0}的一些诗,大体上都属此类作品。诗集中的“亲情无限”一辑,由于大都是这种对亲情的回忆中流露出的温馨与温柔的情怀,因而使人读来倍感亲切。他笔下的“父亲”是:“所有的呵护和期望/都精心镌刻人生的线条/从我儿时的弯腰/从你老时的弓背”,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蕴涵着丰富复杂的人生观味。而当他以父爱的心态在关注着女儿成长时写下的《十指,醉于黑白之间》,却呈现出另一种生活背景下的画面。

女儿的纤纤十指

沉醉在瓷质的黑白之间。

而我的碌碌岁月

沉醉在女儿的成长中。

人们不难从这两种不同的亲情表现中,体悟和体察到不同时代背景下三代人不同的生活状态。这样的诗性表现所传达出的时代和社会氛围的不同,蕴含着许多不言自明的道理,它较之那些千人一腔的大而空的教条,其艺术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相去之远,是任何一个稍具阅读能力的人都能够感知的。

作为一个现实中的人,邵满桂同样对社会现实中的事物投以关注的目光,这我们从他的一些诗篇中可以得到印证。就我的阅读感受而言,我以为他的一些直接面对现实中发生的事件而写下的诗篇,往往在诗性的表现和传达上不如他那些经过蕴酿于内心深处多年的感情和思绪的呈现。究其原因,还是一个如何把人的直接现实感受转化成诗性体察和体悟的问题。现实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如果从直观的反映和反响来作出判断,很容易得出一种符合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价值的正确结论;然而对于诗人来说,仅仅具备这种判断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你必须把这些事物中蕴涵着的价值判断转化成一种诗性的表达和表现。就像他的《烟灰缸及其他》这首短诗,如果仅仅从“物质现象”的意义上来写这首诗,显然不会有什么意义,也不可能产生什么动人心弦的效果。但是由于他把“我的疼痛瘦长瘦长”同“点一根烟/即点起燎原的欲望/见证生命的繁华/与繁华落尽后的悲怆”联想起来,就产生一种对生命现象的思考,从而具有一定的冲击力。由此而举一反三,我们便不难在阅读诗歌时判断,什么是符合诗性的,什么是不具备诗性的。

在阅读这本诗集时,我一方面是对邵满桂在一年中写下的这些诗感到某种程度的诧异,另一方面也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诗情和诗性,其实是一种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东西,有时候由于某种因素的激发,它会以一种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虽然对邵满桂的生活经历不了解,但是我相信,他一定是有过不少的“内心搏击”的经历的人,同时他也必定是一个曾经阅读过不少诗歌的人,否则不可能有这种爆发。作为一个写诗时间不长的人,在处女作中即能够有这种表现,应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以我的阅读感受,他如果今后依然想在诗歌写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些,仍然应当潜心于更多的阅读,悉心体味如何把现实感受中的“事物印象”,转化成“诗性和诗语的表现与表达”。这个问题似乎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也不是靠别人的“指导”能够解决的。只有他自身的努力实践,在创作中慢慢体悟,才能一步步接近并进入佳境。

因为对他寄予期望,所以才坦率地写下我的一些阅读感受。以此为“序”,不知恰当否?

 

2010425于扬州瘦西湖畔

 

叶橹,原名莫绍裘,xx学者、诗歌评论家,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评论界享有xx地位。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大潮中,乃中国青年诗人的鼓舞者和理论推动者。1989-1991年间,叶橹为《诗歌报》主笔的“现代诗导读角”专栏,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留存:空瓶诗集《比风还轻》序(叶橹)_空瓶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