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中联的业绩持续稳定增长,另外一个就是希望买我们股票的股东都赚钱。到现在为止,这两点都基本做到了。"9月的某天下午六点半,中联重科(000157.SZ)董事长詹纯新罕见地下了个早班,开着沃尔沃S80载着记者,轻松地回家。
这辆价值70多万元的沃尔沃,比起公司上百万的奔驰略显"寒酸",但詹纯新喜欢这辆内敛沉稳的"免费车"——中联重科从沃尔沃每进口一百台底盘便可获赠一台沃尔沃轿车。
"中联利用(子公司)浦沅的技术制造的泵车底盘,10月份就会推出来。"这位同时兼任大股东长沙建设机械院院长(下称长沙建机院)、从事技术工作十几年的董事长,带领中联自主创新,高速成长。
中联重科2000年上市以来,五年收入增长超过12倍,年复合增长率为68%;五年净利润增长接近5倍,年复合增长率约42%。
"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中联重科的净利润都排工程机械行业的{dy}。"詹纯新告诉记者,"联想今年上半年参股之后,我们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海外渠道也得到加强,可以说,中联今后的持续高速成长更加值得期待。"
脱胎建机院
早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沙建机院和天津工程机械院就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两个最主要的研究院。已有50年历史的长沙建机院负责混凝土、起重机、路面、桩工、环卫机械的技术研发标准制订。"目前市场混凝土机械排名{dy}的三一、起重机排名{dy}的徐工,最初的技术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于长沙建机院。"技术人员出身的中联重科董秘李建达说。
如今,许多研究院都已破产垮台,惟有长沙建机院华丽变身,孵化出工程机械xxxx中联重科。
上世纪90年代初,长沙建机院同很多科研院所一样,面对国家"断奶",每年500万元的收入要养活500多人,日子窘迫。
1992年,在时任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下,7名职工靠50万元借款,创立了院办企业中联重科,选择混凝土输送泵作为主导产品,开始科技产业化的尝试。1994年7月,中联自行研制的我国{dy}台混凝土输送泵终于下线。
"除我之外,公司所有高管都被人挖过,但是没有走一个人,他们都会把被挖的事情告诉我。"詹纯新笑着说,"那时也没有中联现在的股权激励,但我们建机院四代同堂、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团队,不以利益为重,齐心协力搞技术创新,抓变革管理,终于有了今天这个局面。"
依托长沙建机院多年积累的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中联这个当时只有200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惊人。1993年,中联开发的混凝土输送泵卖出10台,获得纯利润230万元;1994年,获利1300万元,1995年利润过3000万元……
并购成大树
2000年10月,中联重科登陆深交所,当年公司主营收入2.45亿元,净利润5256万元。
"虽然我国基础建设投资力度逐年加大,但谁又能想到中联重科发展到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就超过了30个亿,净利润也越过3个亿呢?"泰阳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刘亚辉博士直言,"这样的超常规速度,除了依靠公司的科研实力,更得益于中联重科的成功并购。"
2001年11月,中联重科以低价收购全球非开挖机械行业老牌企业——英国保路捷公司,使得国内的非开挖技术先进20年。
在中联重科做大做强的野心刺激下,各大机构纷纷增持公司股票,到2001年底,中联前xx股东后八名几乎都是基金、券商。从此之后,中联重科的前xx股东名额被机构"霸占"多席的版图格局再无更改。
2002年12月,公司以不超过1.27亿元的承债方式并购湖南机床厂。从此,中联成了中国带锯床和带锯条行业老大。
2003年8月,中联重科1.27亿元收购长沙中标实业公司,当年即录得净利润1576.76万元,次年获净利润5000多万元。藉此,中联又获{dy}——中国{zd0}环卫机械生产基地。
当年11月,最为炫目的收购发生:中联以9846.37万元收购湖南浦沅工程机械公司相关经营性资产及负债。这起中国工程机械领域当时{zd0}的并购,最终催生了中联成为汽车起重机行业仅次于徐州重型机械厂的第二大企业。
2004年,中联重科主营收入33.8亿元,净利润3.83亿元,每股收益0.76元。
"主营收入33.8亿元,比2003年的11.73亿元猛增188%。33.8亿元构成中,起重机械14.69亿元,混凝土机械12.91亿元,环卫机械2.81亿元,路面机械2.1亿元。"刘亚辉娓娓道来,"另外,从毛利率来看,环卫机械的31.62%和起重机械的25.46%,也比竞争激烈的混凝土机械的25.14%高,这说明中联重科并购浦沅和中标非常成功,激发了原有企业的活力。"
2005年,中联重科主营收入32.79亿元,净利润3.1亿元,每股收益0.61元。2006年上半年,公司收入23.36亿元,同比增长37%;盈利2.55亿元,同比增长53%,每股收益0.502元。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联的净资产是20个亿,自2000年上市以来,我们只融资6个亿,分红就接近5个亿。仅20亿元净资产,提供了这么多平台,中联重科成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生产目录最为齐全的企业。中联在混凝土机械和起重机这两个工程机械的大项上都居国内市场的第二,如果加大投入,我们也可以做老大。"詹纯新双手拉升绘画愿景。
联想来助阵
2005年宏观调控,中联重科流程再造。当年6月,中联成立7个事业部,20多个分公司的业务员和经理下岗重新竞聘,公司高层乾坤大挪移。紧接着,中联开始紧抠成本,增收节支。这段时间的"休克疗法",被认为是中联上市以来最痛苦的转变,"跌到谷底,但{zh1}效果出来了"。
"业绩下滑,坦率地说,外部原因是宏观调控,但企业真正做好了就不怕。2005年我们的净利润虽然是全行业{dy},但同比下滑了19%,原因主要就出在管理上。"詹纯新坦率地说,"今年公司丢了很多单,没办法。没有存货,准备不足,没有预计到今年上半年形势这么好。下半年回到宏观调控的形势,我们的两个事业部(混凝土和起重机)也不会比上半年差。"
2006年上半年,公司混凝土机械实现收入8.6亿元,同比增长64%;起重机完成收入11.4亿元,同比增长29%。
中联重科的这份成绩单,让新进股东联想大老板柳传志甚是满意。
2006年5月,联想旗下弘毅投资控股的佳卓集团以3.41元/股、总价格2.74亿元收购中联重科8030万股法人股(占比15.83%)。股改后,佳卓集团持股6745.34万股(占比13.30%),成为中联重科仅次于长沙建机院的第二大股东。
"现在公司股权比例合理,股东结构多元化,并且互相制衡。"詹纯新告诉记者,"中联和联想都是研究所办出来的企业,创业基本都是白手起家。联想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财务投资者。中联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流程,很多是向联想学来的。"
崭新、大胆的中联重科董事会就是"学习"的成果:目前七个董事,其中三个公司董事,长沙建机院两个、联想一个;四个独立董事。"独董湖南本地一个,外地三个,总共我也就认识两个。"詹纯新实言告之,"这样的结构,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当中,恐怕独此一家。"
"目前,我们正通过联想的资源,在全球搜猎总裁助理兼租赁部总经理,以及海外事业部总经理。"詹纯新笃信联想的海外经验。
这两个岗位,正是中联撬起今后两大支撑点——融资租赁和海外市场——所急需。
2006年5月,中联控股子公司北京中联新兴建设机械租赁公司获取工程机械行业{wy}的融资租赁牌照。
"工程机械全球霸主卡特彼勒300多亿美元收入中,有50%来自融资租赁,中联要向他们学习。"詹纯新羡慕不已,"另外,中联力争在3-5年内,40%的产品以自主品牌出口海外,实现企业与国际的全面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