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学案教学”之路

走“学案教学”之路

                                                                走“学案教学”之路

                                                                    2009-11-06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诸多要义中,教师教法的改变应该是重点。要使教师教法得到根本的变革,“学案教学”应该属于{sx}的方法。本文从教与学、思与达、师与生、导与练、固与拓、量与率和学与研七个方面关系的处理以及教案教学与“学案教学”的对比分析中,进一步说明了课堂选择“学案教学”的必要性。

【关键词】学案教学  教与学的距离  思与达的时间  教材是文学作品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在课程设置的改变,教学目标的改变,教师教法的改变,学生学法的改变等。我以为这些改变中教师教法的改变应该是重点。而教师教法要得到有效的、理想的改变,那就是在编写教案之后,还要编写学案,落实学案,即走“学案教学”之路。

“学案教学”是根据学科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能力发展结构和学生的现有水平构建起来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在不间断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通过“学案”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学习新知识,既不是学习的起点,也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点。这样,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教学情况的创设,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方法。

“学案教学”中的“学案”在目标要求、内容安排、程序设计、课堂角色、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依据教师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分析加工而写出的教学过程的疑似案例(案例重在呈现过程,而教案对教学过程的呈现要弱得多),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怎样讲,偏重使学生“学会”。而“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究,由学生尽可能多的直接参与,并大面积的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xx学习兴趣,它偏重使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观念的一种转变,它将教师的“教案”转化为学生的“学案”,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实效。

走“学案教学”之路,教与学的距离被拉近。传统的、习惯的做法是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编写教案,之后依据教案来上课。这样做,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往往可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容易偏离自己的教育对象,缺乏对学生、学情的研究分析;教案中的文字多为教师的理解,容易因习惯或惯性而导致课堂上教师总想多说点,使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因为教案编写的“规定性”,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往往很难体现容量大,有梯度,重难点清晰,每个环节目的明确等要求。编写教案之后,再编写学案,是教师对教案的进一步理解,也是教师二次研究教材和研究学生、研究学情的重要环节。这种理解的优点更在于教师通过学案,能够把自己的教学思路等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因为“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教案的再次研究,是教师主要用探究性问题的形式来反应教案;学生也能够通过容易读懂的学案,很快地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干啥,自己要干啥。因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针对教材、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考虑问题的数量、梯度、形式以及所设计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考虑教学内容中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所以,这以设计“探究性问题”和问题链为主的“学案”在编写阶段就已经让教师站在了学生的一边。坚持下去,学生拿到“学案”就会感到课本不在神秘,教师不再神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课堂是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处理过程,教师通过学案,把问题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等于是师与生共同掌握了操作课堂的工具,有了共同的抓手,师与生之间行为的距离拉近了。课堂是要解决问题的,“学案”侧重问题的呈现,教学效果的{zh1}认定是要求课堂最终得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有了学案,围绕问题,教师与学生在一节课里的过程就是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这样教师与学生一直是在“一起”的,这在结果上,也就是面对班上所有学生教学目标的完成又岂止是拉近了距离的问题。由于课堂问题的有效解决,就为学案中设计的探究性问题、拓展性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这就自然让课内与课外的距离拉近了。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手中都有学案,学案中让学生看到的要解决的探究性问题就像是师生共同要放飞的风筝,而这学案就是大家共同抓在手中的线,为此,它就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提供了xx兴趣的平台。这样,叫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就有了更多的机会,于是课程目标与学生所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因此,有了这样几个拉近,教师的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和学生都会做到心中有“人”。这个“人”不仅有益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还有益于师生情感地建立。

走“学案教学”之路,思与达的时间有保证。课堂的主角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又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来完成的。如果教材与学生之间只靠教案做媒介,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会因自己的兴趣、理解和学生的不主动及其他未知因素,容易过多的挤占时间,这就影响到学生的主动性,影响到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这是有悖于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走“学案教学”之路,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因为有学案,学生在课堂上就不用抄题。这就为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与表达赢得不少时间;因为有学案,教师考虑到师生共同知晓的课堂任务,其占用时间多讲的行为就容易受到限制;因为教师多讲的行为受到限制,面对“学案”,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表达的机会就增多;因为教师多讲的行为受到限制,属于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就会增多;因为学生思考表达的机会增多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自然体现出来。这样,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变成了一种{zd0}的可能。另外,会思考、善思考与会表达、善表达的学习品质的培养是教师教育提高学生的重要追求,是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重要规定,经常坚持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表达,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会学习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但让学生进步快,而且终身受益。

走“学案教学”之路,师与生的互动更实效。课堂上,由教案延伸到学案,它最突出的优点在于怎样设计问题,设计多少问题,问题链如何构建,是否设置情景,怎样设置情景,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学生活动面的大小,怎样活动等多会因为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而在课堂上变得简单、容易、操作性强,而且能增进实效性。因为有学案,学生思考、讨论、做题,师生之间的交流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做,学生也就乐意这样做,形成习惯,教师可能还没有要求,学生也许就会主动去做,互动是实实在在的。尤为重要的是学案、多媒体教学工具的配合使用,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是轻松的、愉悦的,这就能诱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主动了,个个主动了,才是真真意义上的动,教师的动才有实效,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才有实效。一个巴掌无声音,两个巴掌拍得响,有了“学案”互动才能容易形成配合、形成默契。

走“学案教学”之路,导与练的结合能落实。课堂教学内容怎样安排,方法怎样选择,过程怎样设计等工作做得如何,{zh1}当由学生“学”的结果来检验。今天的课堂人们达成的共识是导为辅,练为主;导要精,练要实;导要少,练要多;甚至是练在先,导在后;重练,轻导……但是不论怎样,如何使导练自然结合就是课堂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实践证明,实行“学案教学”,当是处理好这一问题的{sx}方法。首先,“学案”的属性决定其主要以探究性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重在学生思维的训练,这是决定课堂上教师“导”,学生“学”的前提;其次,问题已经设计在案,教师不去引导,学生不去练习,下一个环节就不好进行。有题不练,师生心里可能都有个“不情愿”。这是影响导练结合、落实教学目的的制约因素;第三,对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教师引导后学生马上练习,是最能便于学生掌握和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提高技能的好方法,也最能便于师xx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得以及时解决的好方法。下课时学生不但感到满足,而且感到轻松。第四,学案中的问题,不论是口答、还是笔答,最终在课堂上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由学生来解决。这样,师生在课堂上各自扮演的角色也就清晰了,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教学目标完成呈现{zd0}化。第五,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所学知识掌握和巩固的程度高,教师留给学生的课后作业相对会少,就是有作业,学生做起来也会容易很多。这无疑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后负担。

走“学案教学”之路,固与拓的资料可积累。“学案”上面所提供的问题,学生完成了,是学生“亲思亲历”的文本记录,这给学生留下深刻久远的影响是自然的事情。就算过后淡忘了,拿出“学案”再复习,被淡忘的东西也就容易记起。“学案”资料的不断积累,又容易让学生把一节一节课上所掌握的零散知识形成体系,或者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建构。这恐怕是每个教师都想解决好的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积累会让人变得厚重富有,变得实在明达,“学案”资料的日日积累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便利。拓展延伸是课堂教学的“附加题”,学生善学、善思、善钻的优秀品质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健全个性的形成等,多半要借助这些“附加题”来完成。课堂上给学生设计延伸到课外知识的拓展题,学生再依据课堂知识自主xx拓展题,并且让学生有兴趣去完成这项任务,“学案”是{zj1}备这个条件的。

走“学案教学”之路,量与率的关系被处理。教师在课堂上都有一个共同追求是既要大容量,又要高效率。可传统的教案教学往往是有了容量,就没了效率;或有了效率,就没了容量,二者很难并举。如果让“学案”进入课堂,那么容量与效率的关系就能得到很好地处理。如前所述,教与学的距离被拉近,思与达的时间有保证,师与生的互动更实效,导与练的结合能落实,固与拓的资料可积累等,是既解决了量的问题,又解决了率的问题,二者的关系自然得到较为理想的处理。

走“学案教学”之路,学与研的追求成可能。追求教师要学习,要坚持学习,终身学习是一个学者型校长,文化型校长治校的重要方略,更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根本的做法。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坚持学习,学专业,学理论,学科学,学法律,学观念,学技能等,不然,只有专业知识,或者专业知识陈旧,面对今天能从多种渠道快捷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学生教师就会处于穷于应对的尴尬境地。尤其是观念不新,方法不多,技能不高时,教师的课堂必然会失去很多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因素,课堂容易形成苍白无味的局面,教学的实效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让“学案”走进课堂,就会使教师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的可能性变得很大。阅读分析教材是学习,准备教案是学习,编写“学案”更是学习。值得一提的是,编写“学案”的学习是不同于前二者的。阅读分析教材,侧重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属于“想”这一层面的工作;准备教案侧重于教师把教材的理解形成文本性的资料,属于“做”这一层面的工作;编写“学案”所侧重的是教师既要考虑用怎样的题,多少题来落实教学内容,又要考虑用怎样的方法,几种方法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这是属于“想”和“做”的结合,并且{zd0}可能地预知了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应该都是“干货”,坚持下去,教师的提高、成长是不用说的,还能为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奠定基础。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脉,它要借助各种制度、各种规定、各种习惯、各种节日、各种活动、各种场地和各种共同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整体的美好品质来培植,它更需要通过一个集体的浓厚的学习氛围来熏染。一个学校里教师都愿学、爱学、乐学,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去学习,学知识,学文化,诚所谓润物无声。这样,这所学校的文化之树才会葱绿、常青、茁壮、高耸、苍劲。因编写“学案”而诱发教师自主学习,从而影响学生主动学习,这也许是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好方法。

新课改之后,有一种时尚且本位的说法叫“校本教研”。关于校本教研,笔者的理解是,它是基于一所学校(班级)学生实际(学情)的研究,是基于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基于学生实际对课堂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三年教学目标的研究;还应当是教师在本学科、本专业领域内对自己成长目标的研究。这是教师成长更高层面的要求,也是校长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更高层面的追求。要达到这一要求,实现这一追求,指令性、规定性和倡导性的教研做法恐怕难有好的效果。因为这都是外因在起主导作用。要真正让每一个教师都动起来,真正让内因起作用,编写学案,走“学案教学”之路,应该是很好的方法。原因在于:其一,研究是建立在教师不断学习基础上的行为,有了如前所述的学习,就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石;研究是基于教师不断学习、实践的经验积累过程,编写“学案”就多了一个积累的有效环节;研究是大量知识和信息积累之后,因一时灵感袭来而形成的能指导自己今后实践甚至影响他人的鲜活的文本资料,因为有了编写“学案”这一有效环节,体现研究成果动因的灵感就有了产生的土壤;研究是基于学生培养目标的探索,学生最终大都要靠考题来决定自己的人生走向,“学案”的规定性决定了教师要与问题为伴,考试意识是很容易渗透其中的;基于“学案”的研究是教师自觉自主自悦的行为,是破土行为,就教师成长而言,它应该比其他行为要有实效。

走“学案教学”之路,存在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dy},教师会认为增加了工作量的问题。这容易解决,起步阶段大家可分开来编写。同学科的教师张三编写{dy}节的,李四编写第二节的,王五编写第三节的……互相交换,资源共享;删减补充,因人而异;负担减轻了,效率提高了。同时,学科组建立“学案库”。第二阶段,也就是教师循环了一轮之后,就可使用库中“学案”,工作量不但一下子减少,而且有了修改、补充、调整、组合、变形等工作,就使“学案”质量得到不断地提高。就算重新编写,也是个别章节的事情。至于以后,任何学校都会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第二,学校认为会增加开支的问题。这也容易解决,“学案”是服务学生的,它与钢笔铅笔一样,在学生身上所体现的价值是一样的,编写印发“学案”所用的纸张费,当由家长承担,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第三,政府会认为增加投入的问题。因为“学案”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需要多媒体设备进入每个教室。这个问题需要逐步解决,也能在一定时期内得到解决,因为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已经很快,教育的发展早已被人们高度xx。“学案”的使用重点在中学,而中学多数设在城镇,应该说城镇学校的电教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另,就算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还无法普及,但是这不能xx影响教师在课堂上选择“学案教学”。

以上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学校就必须让“学案”进入课堂,走“学案教学”之路。这不仅有如前面所述的能说明教师教法得到根本改变的七个“走‘学案教学’之路”的原因,还基于这样的一种理解:教材是文学作品,教案是剧本,教师是编剧兼导演,学生是演员,“学案”则是编剧与导演、导演与演员进行交流沟通的语言、表情、动作和道具,是演员反复试镜后最终达到理想表演效果的过程性依据。没有学案,编剧和导演之间,导演和演员之间都会比较隔膜。所以,是否走“学案教学”之路,结果都是很清楚的,我们应该在“学案教学”的道路加快步伐.

郑重声明:资讯 【走“学案教学”之路】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