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转发)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转发)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适当评价。

     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二、课程安排

按照高中课程计划,高中地理必修课,每周3课时,课程内容为关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高中地理选修课,累计周4课时,课程内容为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及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必修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实施途径。

    2.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3.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内容

 

一、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内容要点

知 识 要 求

(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二)日地关系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太阳是地球表层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2.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四)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

   1.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2.宇宙探测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影响。

 了解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等。

 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分析日地关系。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并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操作演示: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并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3.绘图说明: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综合分析:根据日地关系、地球运动等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方时),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大气

教学内容要点

知 识 要 求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1.大气的热状况

    2.大气的运动

 了解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三)天气、气候与人类

    1.常见天气系统的特性及活动特点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大气环境保护

 了解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理解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特点。

    2.分析类比: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4.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意义。

 

三、陆地和海洋

教学内容要点

知 识 要 求

(一)地壳的组成和变动

    1.岩石

    2.板块构造学说

    3.地壳的物质循环

 了解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二)陆地水

(三)海洋

    1.海水温度和盐度

    2.海水运动

    3.海洋环境保护

(四)水循环

(五)生物和土壤

    1.生物

    2.土壤

 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理解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了解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了解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实际观察:在野外对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作实际观察,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绘图说明:绘制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过程。

    3.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说明海洋表层平均盐度及温度的变化规律,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4.综合分析:从气候、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5.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四、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

教学内容要点

知 识 要 求

(一)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3.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二)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1.主要灾害类型及其危害

    2.灾害防治

 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了解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了解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

 了解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

 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自然资源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一些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2.树立人类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观点。

    3.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学内容要点

知 识 要 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六、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要点

知 识 要 求

(一)农业

    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二)工业

    1.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了解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从土地利用方式的角度,理解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并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有关图表,分析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因素。

    2.比较分析: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或不同的工业区进行比较分析,并分别给予评价。

    3.社会调查:选择当地某农村或工厂,进行一次生产过程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生产联系图,并作说明。

    4.认识人类通过发展生产加深扩大了与环境的关系,并领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意义。

 

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内容要点

知 识 要 求

(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2.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

 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社会调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城镇(或农村)发展的情况(如人口、建筑、产业规模等)。

    2.综合分析:结合区位因素分析当地某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3.认识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八、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教学内容要点

知 识 要 求

(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二)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网

    2.城市交通

(三)电子通信

(四)商业贸易

    1.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2.国际金融和贸易

 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并结合实例了解这些方式的作用。

 结合实例,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 结合实例,了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理解国际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了解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站)及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

    2.社会调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商品流通情况。

    3.认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九、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要点

知 识 要 求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二)环境问题的后果

(三)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四)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

    3.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了解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

 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了解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结合实例,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理解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 ,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

    2.联系实际: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四、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高中地理课每一学期要求学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每一研究课题,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下列课题供参考,学生也可以自行选择或设计其他课题。

     1.连续观测一个月(至少半个月)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尝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2.你的家乡有哪些资源优势?目前对这些资源利用的现状如何?要促进家乡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你能为此做哪些工作?

     3.调查当地某一旅游景点,分析该景点的形成条件,并提出发展建议,思考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的影响。

     4.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

     5.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6.针对“地球温室效应会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一问题,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你支持哪一方意见?用搜集的资料论证你的观点。

     7.观察你熟悉的某交通路线(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

     8.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垃圾污染?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参与?你计划用什么办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联系,促使其共同参与治理垃圾污染?

     9.找两幅或两幅以上不同时期的家乡地图,对比地理要素的变化,结合该区域面积、人口等统计资料,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10.对比你的家乡与你所观察或通过传媒了解的地理区域,分析这两个区域在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其对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11.你的家乡附近有山地或丘陵吗?如果有,目前该山地、丘陵开发和保护的现状怎样?你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12.近几年来,你家乡农村的种植业结构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13.当地有没有人外出谋生?到什么地方去谋生?有没有外地人来本地工作?他们主要从事哪些行业?这种人口流动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14.观察商店里的某种商品,了解它是哪个公司的品牌;这个公司的总部设在哪个国家或国内的哪座城市;这种商品是在什么地方生产的,该地区生产这种商品有何优势条件;这种商品在当地的销售情况如何。对此,你有何更深入的思考。

     15.统计自己衣食住行所使用的各类商品,哪些是本地、本国生产的,哪些是外国生产的。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请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16.你的家乡附近有河流、湖泊或池塘吗?如果有,自你记事以来,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是否满意这种变化?请分析河流(湖泊或池塘)变化的原因,并为该河流(湖泊或池塘)的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17.连续一周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记录与地理有关的报道。选择其中的一则报道,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讨论、分析或评论。

     18.搜集近年所发生的一件国家间冲突的报道资料,分析这一事件的地理背景,以及对相关国家和世界的影响,并就此发表个人评论。

     19.调查你居住的城镇是否已有建设与发展的科学规划。你对家乡的城镇规划有何建议?请给有关部门写一封可行性建议书。

     20.你所居住的乡村是否需要进行科学规划?请你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绘制一幅简单的规划图,为家乡建设与发展的美好图景出谋划策。

     21.假如你的学校建筑可以像玩具积木一样移动到你想任意选择的地方,如大城市、小城市、北方、南方、沿海、内陆等地,你将选择何处?请用你学过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说明你所选择的依据和道理。

     22.在电话簿里查找本地主要的大学、党政机关、工业公司等单位的地址,并把它们标到地图上,分析其分布规律,并阐述你的看法。

     23.请你为学校设计一个绿化方案,提出主要的树种、花卉的名称,计算完成绿化方案需要的经费和管理办法。向学校管理部门提交一份可行性方案。

     24.把学生分成五个组,假设分别到地球上的某类型自然区域(如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热带雨林、高山地区、极地等)走访或旅游,要求学生思考去适应那里环境所必须携带的物品,并说明携带这些物品的理由。

     25.请将你居住的城市划分为若干功能区(利用该城市的地图)。你对这种已经形成的功能区有何评价?请你根据自己对城市合理发展的思考,在地图上划分出新的功能分区,比较两者的异同,并就此发表个人见解。

     26.结合当年某种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天文现象,进行定时观察,并查阅有关的资料。然后写一篇观察报告,说明自己观察到的天象情况和观察体会。

     27.调查当地某企业,了解企业的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对此作出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

     28.设计一份对当地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提出社会环境教育的建议。

     29.结合当地情况,了解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提出减轻和防治灾害的建议。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以及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现代地理价值观的形成。通过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以及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改进学习方式。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教师要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注意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能独立获取、选择和处理地理信息。

     四、要钻研地理教学大纲。教学中应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分析教材、组织教材,善于通过创造与加工,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并精心设计教法和考虑学法指导。在遵循地理教学原则和教学常规的同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五、充分发挥校内外的课程教学资源的作用,以科学态度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充分地利用地图、图表、图片等直观教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积极利用校外地理环境资源和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气象台、天文馆、科研机构等),鼓励社会参与,寻找社会支持。开展讲座、参观、访问、调查、观察等多种形式的地理活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六、教学评价

一、本学科的教学评价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二、可采用检查性听课、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质量、教学态度诸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

     三、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不仅要xx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了解学xx展的需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业成绩的评价,不仅要xx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且要注重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可采取笔试、口试、作业检查、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检查等方式。不仅要xx学生课本学习的考查,还应考查学生从事野外观测、社会调查等活动的能力。

     四、考评后,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进行讲评。

七、教学设备和设施

一、图片: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本省地图、专题地图;典型景观照片;遥感图像。

     二、仪器、模型:地球仪、月地运行仪及其他演示性地理教学模型;课外活动所需要的观测活动器具。

     三、标本:岩石、矿物、土壤等标本。

     四、音像教学器材及软件: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计算机教学软件等。

     五、根据条件设置地理教学专用教室、地理活动场所和地理实习基地。

郑重声明:资讯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转发)】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