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入新攻坚阶段迈出务实的步伐-龙之谷9 _ sdhyxcu7t _ 中金博客
齐骥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与2009年新年伊始所不同的是,2010年的开始,并未全部笼罩在全球金融危机阴霾的寒冬里。这一年,人们以“复兴的信心”作为新年{dy}缕阳光,更以“十一五收官年”作为新年的{dy}个坐标。

  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的严冬中寻求突破

  金融危机对政府政策制定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严肃议题下,对“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这一关联性议题的关注,延续了整个2009年。这一年,中国文化产业不断在阵痛中进行自我超越和实质性蜕变。而文化产业未来的走向和政府的角色,也因为特定的经济环境和时代背景,而被渲染了更加庄重的色彩。

  2009年新年到来的时候,路透社面对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积极效果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这次在隧道中看到的曙光,不再是来自下一班列车的灯泡,而是真正从隧道出口照射进来的光芒。”一年后我们回顾这一历程,在贯穿2009全年关于“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的讨论中,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业不仅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对这一议题予以关注,并且开始注重以协同创新的力量在金融危机的严冬中寻求突破,正是在危机中“抱团取暖”的信心之旅,开启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弯道超车”。

  2008年末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举行了“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影响座谈会”,深入探讨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这一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办的带有学术性质的研讨会,拉开了我国学术界关于“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议题研讨的序幕,关于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以及利用经济萧条的全球环境挖掘文化产业发展契机等相关对策性研讨,一直延续到2009年上半年,并且,关于对策措施的相关建议也直接影响到了政府的相关决策部门,学术界在恪守理论严谨的同时,开始以更加务实的方式介入到整个国家的宏观决策中。

  2009年2月,中宣部舆情局就“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展开课题研究,委托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就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在“体制改革、产业政策、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行学术研讨,以期通过学术力量为政府决策提供资讯参考,这一形式不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也将政府和大学的合作推向纵深,“面对挑战,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危中求机;抓住机遇,以变应变,创新发展,化危为机”成为政产学研界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达成的发展共识。

  由于文化产业在实体经济因金融危机受重创的背景下,却呈现出逆市飘红的现象,这也使其进一步得到了{gjldr}的高度关注。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天津豪峰动画科技有限公司,在观看了国产健康电脑游戏的演示和企业自主研发的动画片时,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生产出更多拥有自主产权的动画片和电脑游戏,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新增长点。与此同时,2009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以及陆续见诸媒体的许多标识性文章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关学术文章判断,只要审时度势,及时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和规划,应对措施得力,又有改革开放30年来夯实的牢固物质基础,我国文化产业也会逆市而上,有所作为,结合文化体制改革,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保稳定、保大局、保经济社会安全“过冬”作出贡献。

  3月12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部长助理丁伟、文化市场司长李雄、文化产业司长刘玉珠、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等文化部有关领导同志以“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期间,欧阳坚指出,文化产业之所以在金融危机背景呈现出较好较快的发展形势,主要得益于文化产业的几个特性。其一,文化产业是{zfh}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产业,其在生产、消费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非常低,是{zj1}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其二,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其三,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技术创新为文化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4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中央电视台《大家看法》栏目接受访谈时指出,“知识创新”是走出金融危机低谷的法宝。柳斌杰指出,知识不仅是一种精神需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当前,要想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低谷,依靠知识和创新,仍是不二的法宝。9月29日,国庆新闻中心举行“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文化部部长蔡武认为,金融危机给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会降低投资生产创作的成本,这非常有利于文化产品的发展;同时还会降低消费成本,进一步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也使一批投资者重新调整投资计划,促使一些地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向消耗物质财富低、排放小的文化产业。

  国家政策持续释放产业发展的积极信号

  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也为战略性政策的制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在对这一年的文化产业政策进行梳理的同时,也会看到许多趋向性的走向如同先导信号,预警着诸多需要我们进行颠覆性反思的地方;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成长的经验和模式,也在不断给予我们以启发和前瞻性考量。

  2009年9月,国务院正式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作为继钢铁、汽车、纺织等xx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同样,《规划》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有着重要意义,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性发展,正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将进入高速增长的周期。《规划》清醒、清晰地意识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旨在克服诸多发展中的瓶颈,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规划》主要强调了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扩大文化消费、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和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等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分析人士指出,《规划》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振奋人心,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对此,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将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文化产业可以对我们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对我们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积极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产生重大影响;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王太华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我国文化产业做出的一个重大部署,为广播影视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条件。特别是《规划》从财政、金融和税收等各个方面,对广播影视产业的重大领域、重点项目都给与了支持,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加快发展步伐。”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新闻出版业来说,《规划》也呈现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在整个2009年一年中,行业政策延续着十七大以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主线,政府各部门通过适时调整和出台支持行业发展的政策,加快了文化产业各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2月23日,由文化部主办的原创动漫扶持计划公布仪式在湖南长沙举行。这次原创动漫扶持计划共扶持包括动画作品、动漫演出作品、动漫舞台剧、网络动漫作品等50个项目和51个团队,资助总额为700万元人民币。这是我国首次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对原创动漫作品和原创动漫人才展开扶持工作,对于国产动漫的发展无疑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

  4月10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公布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对文化企业的税收政策问题做出的具体规定,入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等。这些税收政策对于鼓励文化技术创新和文化产品、服务出口,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5月6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共同搭建文化、金融合作平台,以支持文化企业和项目“走出去”为重点,全面支持文化贸易发展。”《意见》要求各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综合采取金融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出口。

  8月31日,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针对目前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仍存在合作领域不宽广、合作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xx适应的现状,提出在新形势下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是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共同责任。《意见》同时提出了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十条主要措施。

  9月8日,文化部为了进一步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积极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要求,方便国内投资主体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了《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对演艺服务业、网络文化和动漫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文化科技服务业等行业的投资予以鼓励,同时,对网络文化和动漫服务业中的互联网上网场所设立、经营,动漫业中的国内大型动漫游戏会展以及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中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和大型文化活动等个别行业项目予以限制,投资发展文化产业进入冷思考的加速阶段。

  与此同时,各省市也开始立足于本地区不同的现实状况,制定积极的发展规划和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有效务实地引导产业发展。在大部分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被列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在许多省市,文化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已经开始着手制定并在发展思路和产业导向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以云南省为例,作为经济不发达地区,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却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与政策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决策创新是分不开的。在云南省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8%的发展目标,同时,以新闻出版产业、广播影视产业、会展产业、演出演艺产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业、珠宝玉石产业、茶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作为支撑这一目标的重点,在行业选取和产业定位上,都更加关注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走差异化竞争和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改革进入新攻坚阶段迈出务实的步伐

  危机挑战改革。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发展转型的双重挑战。就改革本身而言,无论面临的挑战多艰巨,困难多严峻,只要深化改革,就能有效应对危机, *** 难题。对于今天进入升级转型阶段的中国文化产业来说,怎样用改革的办法 *** 发展难题,是无法绕开的议题。

  2009年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来说,是一个走向纵深的发展转折期。这一年的1月1日,旨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开始实行。114号文件包括两个规定:一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二是《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内容涉及国有资产文化资产管理、资产和土地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税收、法人登记、工商管理等方面。该文件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加有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3月26日,国税总局发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提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以及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等措施。

  4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了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意见》为继续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加快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5月7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制工作基本规程》,对制定转制工作方案、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人员安置和劳动关系调整、国有资产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旨在通过转制,使出版社能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并结合出版行业特点,制定全面、科学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形成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7月27日中宣部、文化部发布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是这一年文化体制改革的标志性政策。《意见》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并系统阐述了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主要内容,指明了国有院团体制改革在宏观环境建设、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的要求。

  事实上,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以来,国有院团转制试点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一批国有院团转制前后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增长明显,充分彰显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对于2009年文化体制改革领域的管理突破和产业发展来说,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强化了文化产业金融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在资本市场的改革调控上,IPO重启和创业板上市是2009年文化产业领域的两个重要标识。前者的意义在于,IPO的重启,带给文化产业的不仅仅是融资渠道上的机遇,更是文化企业自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规范行业行为,创新内容生产的良机。2009年6月18日,桂林三金正式获发行批文,成为IPO重启{dy}单。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文化体制改革下一步重点集中在打造大公司上面;特别是涉及文化安全的领域,要通过上市造出“航母”,才能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后者以“华谊兄弟”借助“创业板”上市为代表,近一步回答了民营文化企业的活力和成长性等问题。《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政策措施中特别提出了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并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华谊兄弟开启创业板,正是文化企业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表现,除了说明“创业板”本身为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提供融资平台,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添砖加瓦的作用外,其开创性意义更在于,民营文化企业的增值潜力和成长性获得认可,未来也将有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借助多元化资本平台大展宏图。

  在政府职能的改革上,8月14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可以被称为一个“坐标会议”。近几年,在“建立大部门体制、推动大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包括北京、上海、沈阳、杭州、南京、西安等数十个城市被列为了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部分地区,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局等部门都已实行“三局合一”的“大部制”。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召开,会议要求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实现重点突破,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这次会议为未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9月7日,中央编办发出《中央编办对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三定”规定〉中有关动漫、网络游戏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部分条文的解释》的通知,对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三定”规定》中有关动漫、网络游戏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部分条文进一步进行了明确解释,以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一个多月后的10月20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杭州召开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经验交流会,部署全面推进文化产业综合执法改革的相关工作。会议指出,按照中央要求,2010年前全国副省级及其以下城市都要在整合现有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版权)等有关行政执法队伍的基础上,基本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组建工作,从而解决行政中的缺位、错位和越位问题,实现了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

  智库群体开始用思想的力量影响决策

  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声音的强弱、理论功力的深浅,并不在于这一年召开了多少次论坛、研讨会,也不在于这一年有多少文章见诸于主流媒体,而是在于文化产业的学术圈是不是能成为影响、作用和互动于决策圈的一支重要力量。

  1998年文化部新设立文化产业司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由民间自发阶段进入政府致力推动阶段,如果以此为起点,那么快速成长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在经历了{dy}个十年之后,则面临继续发展的拐点期。在这一历史关键时期,中国文化产业人选择了以集体的力量发出学术的共鸣,6月20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发起并主办的“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 以“十年”为节点总结和反思历史轨迹,预测和前瞻未来战略。而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带来的思想激荡都是令人难忘的。更为关键的是,本次论坛上发出的许多学术声音,都成为了2009年度最令人瞩目的观点,而其在决策领域的作用,也是可圈可点的。

  “知识分子最突出的一点不仅在于其学识渊博,而在于其牢记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崇高理念,和将知识的一丝一毫奉献于国家文化经济发展的迫切心愿。”这句话来自主办方之一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的致辞,而论坛也正是在这样颇为真实和真诚声音里拉开了学术研讨的序幕。在论坛上,我们聆听了许多冷静和客观中不断自我反思的声音,例如,“面向新的十年,我们要谋划和追求的不是已有的业绩,而是未来的趋势,不是已经实现的硬指标,而是将要形成的软实力。”“未来十年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取决于文化内容的开放程度,而文化内容的开放程度取决于文化产业改革的进行程度”。同时,我们也在颇具创意和形象比喻中对未来思索的更为深入,譬如,“如果文化事业是母亲,文化产业就是父亲,父亲的创造性产业性和母亲的公益性福利性都是这个家庭和谐发展重要的保障,是这个家庭的双翼。”“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是一道方程,解答好这个方程,我们将会在下一个十年让文化产业成为绿色GDP的一个核心增长体。”另外,我们还为许多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本质的思想观点叫好,例如,“文化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铺路石,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开路先锋,是撬动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杠杆。”

  诸如此类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论坛,还有2009年1月9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10月19日召开的第四届“创意中国•和谐世界”文化产业国际论坛,10月28日召开的“2009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11月27日召开的“2009中国•广州国际文化产业论坛”等,而在5月的深圳文博会和11月的北京文博会上,也分别开设多主题、多维度的学术论坛,以国际化和战略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文化产业的学术研究和理论价值。而这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均以紧迫的时代背景为议题,充分发挥着学术力量的责任和使命,譬如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以“改革开放3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文化产业机遇”为主题,而“创意中国•和谐世界”文化产业国际论坛以“全球突破:国家文化产业振兴”为主题,而“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则以“文化产业与社会发展”为主题,这对于2009年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无疑起到了思想激荡的重要作用。

  与这些学术论坛的理论创新相提并论的,是活跃在文化产业学术领域的评选活动。中国文化产业学术界开始以大学精神为灵魂,通过文化产业学术类公益评,充分挖掘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展示文化产业的经验和模式,以学术创新引导中国文化产业健康成长。10月19日揭晓的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新锐奖”是这一现象的有力注解。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起的“中国文化产业新锐奖”学术评选,从全国700多家入围单元中推选出包括“中国文化产业思想人物精英奖”、“中国文化产业创新机构推动奖”、“中国文化产业创意城市示范奖”五个奖项的30个获奖单元,以期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中国文化产业更好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中国文化产业的学术敏感性在全球经济环境多舛的一年,也开始格外具有政治上的活跃性。7月22日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获得通过,4天后的7月26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召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专家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与专家学者不仅从战略意义上对《规划》进行了宏观解读,还对规划在行业发展上,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方面,在业态的布局上,尤其是新型文化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方面,都给予了重点关注。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开始更加关注学界动态,开始携手学界对政策制定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和咨询。例如,9月27日,文化部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几天后的10月10日,文化部召开座谈会,就《意见》中的政策建议和措施等问题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和业界的意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负责人,就《意见》的有关内容和措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从而使《意见》能够更加充实、务实。

  事实上,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声音的强弱、理论功力的深浅,并不在于这一年召开了多少次论坛、研讨会,不在于这一年有多少文章见诸于主流媒体,而是在于文化产业的学术圈是不是能成为影响、作用和互动于决策圈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对于2009年来说,这一年,中国学术圈努力践行着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年,文化产业的智库作用正逐渐成为影响政策决策科学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以思想的力量激励大国前行。

  十一五收官和十二五预演进入攻坚期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亟待 *** 的课题。十一五收官之年,各项改革和发展进入{zh1}攻坚期,如何谋划宏观政策的长远布局,以发展的眼光考量未来?这也为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2009年5月本刊发布的《全国文化产业调研报告》对“十一五”前三年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2月,全国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制定了“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许多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但是就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几年来的实施效果反馈来看,《报告》同样理性分析了其缺陷所在。即,,{dy},规划或纲要制定前的现状调查和分析不足,造成对本地区的文化产业资源、市场以及优劣势等背景和现状认识比较粗浅,直接影响了规划的实际执行效果;第二,在规划或纲要的具体内容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的论述性内容比重偏大,而对于文化产业的结构、布局等决定规划可行性的内容相对较少。从调研中可以发现,部分省市的规划在实施效果的反馈与评估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与此同时,各地针对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配套政策的落实情况也不尽人意。诚然,由于政策执行涉及到财政、人事、国土、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给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的落实带来一定的困难。

  对于快速成长中的中国文化产业来说,从文化产业商品属性得到确认,到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再到十七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举措以及金融危机背景下火线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可以说,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盘子中的地位逐渐重要,而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也为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深化改革和推进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十一五”{zh1}一年分量尤为重,而对于xx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来说,首先需要面临的就是这样的现实: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未得到解决,文化产业的行业壁垒和行政界限限制了产业的科学发展,资源要素改革进展不快,文化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

  如何在此基础上 *** 发展瓶颈,谋划宏观政策的长远布局,以发展的眼光考量未来,对这一年的为中国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个月在北京举行,会议回顾一年得失并部署了2010年经济工作。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沉着应对通胀预期,增强后劲再上台阶,成为中国经济要继续 *** 的课题。在中国经济新的“坐标系”中,文化产业作为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棋子,无疑要继续深化以下工作:

  一是应对后金融危机,继续发挥文化产业在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方面的作用,通过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广泛融合与渗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二是加大文化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通过新技术“杠杆”调整产业结构,创新文化传输渠道、方式和手段,推动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走向纵深,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整个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增强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四是做好“十二五”发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为未来发展明确行动路线图。

  从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进展情况来看,{dy},出版发行单位。截止到去年前三季度(2009年9月30日),全国29个省区市转企改制的出版单位共485家1 ,目前共转企改制308家,占总数的63.5%。全国29个省区市需转企改制的发行单位共2466家,目前共转制2374家,占总数的96.3%,有22个省区市的发行单位已全部转企改制。第二,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和电视剧制作单位。全国20个省区市的省属及试点地区需转企改制的电影公司和电影院共979家,目前共转企改制554家,占总数的56.6%。全国29个省区市具有《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需转企改制的电视剧制作机构共65家,目前工转制或剥离转制38家,占总数的58.8%。第三,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单位。全国29个省区市中,省属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单位共55家,目前共完成35家,占试点总数的63.6%。四、文艺院团。全国29个省区市中,省属和试点地区文艺院团共有995家,已转企改制107家,占总数的10.8%。五、广电传输网络。全国29个省区市中,已有27个省区市建立省级广电传输网络公司,其中14个省区市实现了省区内所有地市广电传输网络的整合。

  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以先行先试的方式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开展的各种改革探索过程中,凸显出许多亮点,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比如,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破冰,传媒改革中公共性与产业化关系的处理与把握,文化市场的“条块分割”问题,以及更具体的诸如文艺院团改制中的人员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等,这一系列宏观或中观的问题,“已经到了需要用系统性措施加以治理的关键时刻。全面的结构调整与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需要从经济的体表深入到人文层面,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有力推进。零敲碎打显然不能解决问题”。

  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zh1}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xx性。

  2008年1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始布置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在本次规划研究工作中,规划司提出了包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在内的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这绘制了十二五规划蓝图的{dy}笔,第二个阶段是今年上半年,深化专题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框架。第三个阶段是今年下半年,主要任务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据相关资料现实,目前各省份和部委都处于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阶段。各省份在2009年上半年就已确定了多的70个、少则20个的调研课题,由各省份发改委选定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种组织承担。与此同时,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等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十二五”行业规划业已启动,随着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并以更大的基数向5000至8000美元水平提升,文化消费随之进入快速扩张期,中国社会也将步入又一个快速升级阶段,所以“十二五”的意义非同以往。

  一项规划是否切实可行,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对未来的预判是否准确。从这一点上说,“十二五”规划需要站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和国内外两个环境不断变化的高度上,站在对“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瓶颈 *** 的维度上,对过去的回顾、盘点和总结,是为了对未来更为清晰、理性和客观的规划,“十二五”是一个历史新时期的开始。新起点、新环境、新机遇、新挑战,中国文化产业的下一个五年,值得思量。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不确定因素仍旧存在,竞争和挑战仍然激烈。在“十二五”新的攻坚阶段,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抓紧“后危机时期”的布局,谋划未来,决胜长远。对于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的成长来说,我们需要正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诸多突出矛盾,将改革着力点放在制约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升级转型的要素瓶颈上,我们还要切实把握中国经济传略转型的时间窗口,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谋划基于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改革实践的同时,又不失国际普适性的科学发展布局。
郑重声明:资讯 【改革进入新攻坚阶段迈出务实的步伐-龙之谷9 _ sdhyxcu7t _ 中金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