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国宝档案—曾侯乙建鼓底座- 拾遗菡轩- 胡康林的博客- 和讯博客
世博会国宝档案—曾侯乙建鼓底座 [转贴 2010-06-06 21:55:22]   

文章来源:

  世博会国宝档案——曾侯乙建鼓底座

文章作者:特约记者 邓衍明 文/供图 来源:《中国档案报》 添加时间:2010-6-1

文物名称:曾侯乙建鼓底座
形成年代:战国
文物类别:青铜器
文物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保管单位:湖北省博物馆
展出地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src="http://www.zgdazxw.com.cn/UploadFiles/2010528172546270.jpg">

建鼓青铜盘龙底座

  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建鼓底座”以其神奇、精湛的工艺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观众。

国宝出土

  说起“曾侯乙建鼓底座”的出土,还有一段故事。
  1978年1月,湖北省随县城关镇西部城郊公社团结大队附近驻军、原武汉xx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扩建营房,在东团坡山冈上开山炸石时,发现了大面积的褐色土层。2月21日,推土机推去了褐色土层后,工地出现了一些麻灰色的碎石块,继而又发现一片铺砌整齐的青石板,经襄阳地区和襄樊市考古人员查看后迅速报省文物考古队,确定为中国的{sg}大型木椁墓。1978年3月,湖北省组成专班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border=0 src="http://www.zgdazxw.com.cn/UploadFiles/2010528172615513.jpg">

曾侯乙墓中室复原模型

  5月22日,47块梓木椁盖板全部揭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片浑浊的水面。5月23日凌晨,小潜水泵不停地抽水,古墓中的水位在徐徐下降。降到距椁墙顶40厘米深的时候,一根木柱和三段横梁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一位年轻的考古队员爬上跳板,顺着横梁往下摸,一声“是编钟”把大家的期待点燃。狂喜之间,谁也没有想到,编钟横梁旁那根随着水位下降轻微晃动的柱子突然倒了下去。水位下降后,考古人员在折断倒地的木柱旁边发现了一个已经腐烂的鼓和一个神奇的底座支架,与古籍中有关“建鼓”的记载十分相似,而那根倒下去的柱子正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乐器“建鼓”的支柱。原来,曾侯乙墓的建鼓木柱贯穿鼓身垂直于墓基底座,在水中浸泡了两千多年后,鼓身腐坏,随着积水逐渐抽去,巨大的鼓身脱离了水的浮力变得更加沉重,受到腐蚀的木柱再也无法支撑鼓身的重量而折断。遗憾之余,考古专家们对这尊古乐器“建鼓”进行了研究并复原。得出的结果是:鼓框木制,鼓身长约100厘米,两面蒙皮,鼓面直径80厘米,鼓身中间垂直贯穿一根直径7厘米的木柱,并牢固直立于一个青铜盘龙底座上。青铜盘龙底座高50厘米、直径80厘米,由数不清的大龙与小龙相互纠结盘绕而成,其中有十六条大龙对称缠绕,在每条大龙的头、身、尾部均攀附数条小龙,龙身上嵌着绿松石。
何为建鼓
  何为建鼓?史书记载,“植而贯之,谓之建鼓”。也就是以一柱贯通鼓腔,树立在鼓座上。古籍记载,建鼓的鼓座外形很多,有十字交叉形、方形、山字形、虎形等。建鼓立柱上部有的饰羽葆、有的饰流苏和幢,立柱顶端有的还有伞盖作饰,有的还在立柱顶、羽葆上装饰其他的飞鸟,有的建鼓两侧还安置小鼓,与大鼓配合。建鼓的打击点有鼓心、鼓边和鼓身。

造型的神奇和诡异

  曾侯乙墓出土的这尊建鼓底座和中原、陕西、湖南出土的西周青铜器相比,那种繁琐别具一格,甚至有一种诡异在其中——这和其他地方的商周文物xx不一样。
  曾侯乙建鼓底座的造型,想像力丰富到近乎奇特。底座由八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结缠绕的小龙构成,龙身互相缠绕,无数条首尾纠缠的小龙盘在一起,向上攀爬,给人既纷繁缭乱、变幻莫测又舒展开朗、生动有序的奇特感受,底座整体镂空并镶嵌绿松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数清上面到底有多少条小龙。湖北省博物馆一位负责人说到一件有意思的事:一个外国朋友参观时在建鼓底座独立柜那儿整整数了{yt},到下午下班的时候才走,他说他数的结果是108条!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至今无法复原的工艺

  现在有很多冶金专家在细致研究曾侯乙墓建鼓底座的这一青铜铸造工艺后,得出一个结论:曾侯乙墓中的这一青铜铸造工艺,是春秋战国时代青铜筑造艺术的{df}之作。就是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的铸造工艺依然无法复原,造不出来复制品。
  直到现在,数都数不清的大龙和小龙是怎么铸上去的始终是个谜。国内外很多冶金专家认为,这一青铜铸造工艺的主要铸造方法是失蜡铸造法。中国古代在青铜铸造上使用过这种失蜡法,现代则称之为熔模精密铸造法,在精密铸造也时常使用。失蜡法是先用蜡制成物模,随后将蜡制的物模埋入铸造的沙型中夯实,然后加热,使沙型变得结实,蜡融化倒出,再将熔化的青铜或铁水倒入进行铸造。现代精密铸造也是先做蜡模,然后将沙喷到模具上,高温烧制沙模,可以做出复杂、精细的模具,铸造出精密零件。为了对外展出,湖北省博物馆也请了多家有实力的单位复制这个器物,但每次复制完后拿来鉴定时,与原件对照比较一看,{dy}印象,就是假的,没有那个感觉,缺乏那份灵巧。据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外展出的国宝大多都有复制品代替,而这一件至今没有替代品。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5月31日   总第2009期    第四版

郑重声明:资讯 【世博会国宝档案—曾侯乙建鼓底座- 拾遗菡轩- 胡康林的博客-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