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何时能走出“寂静的春天” - 陈老师的博客- 2007ch - 和讯博客
学校教育何时能走出“寂静的春天” [转贴 2010-06-06 10:26:05]   

学校教育何时能走出“寂静的春天”

 

/周新桥

 

     读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 女士1962年著的《寂静的春天》。书中写道:        

 

    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比如说,鸟儿都到哪儿去了呢?……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鸟、鸽子、鸟、鹪鹩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地。

 

    为什么大自然的春天变得如此寂静?正如时任副总统的戈尔在第二版序言中指出的,是由于人们奉行经济实用主义,片面追求农业产量和经济效益,大量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农药等生物制剂造成的。     

 

    虽然遇到来自于美国农药和化学品生产商歇斯底里般的反对,但蕾切尔?卡逊的声音没有寂静,也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了美国,甚至惊醒了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问世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     

 

    当中国人也在为大自然“寂静的春天”奔走呼号时,又有多少人在留意校园里“寂静的春天”? 记得在我孩提时代所见到的校园,课室里书声朗朗,活动室里琴声悠扬、歌声嘹亮,运动场上哨子声、“加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课外活动时间处处欢声笑语……那是一个个万物生长、春意盎然的校园!     

 

    但现在这些都成了人生的美好回忆。曾几何时,中学校园被一片寂静笼罩着,人们再也很少能听到愉快的笑声、甜美的歌声、悠扬的琴声和运动场上的欢呼声,连课堂的读书声也气息奄奄了……。充满生机的校园变成了“寂静的春天”。     

 

    是什么原因使百花齐放、百音xx的校园变成了“寂静的春天”呢? 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升学高”使校园千姿百态的声音沉寂。现在的校园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对学生来说除了听各科老师那些似乎永远讲不完的课、那些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和那些一次接一次似乎永远应付不完的测验、考试之外——这一切冠以“为了升学”的堂皇之名,校园几乎再也没有其他有意义并值得要做的事了。     

 

    在校园“寂静的春天”里,沉寂的不仅是声音,更是学生生活的落寞。在我孩提时的中、小学校园,学生除了读书学习外,还有许多“动手”的课程和作业,如“制作航模”、“木刻”等;校园内有各种课外活动,如“无线电小组”、“航模小组”、“文学小组”、“读报小组”、“管乐队”、“合唱队”等;校园外的社会实践有学工、学农、学军、参观展览、组织看学生场电影、走贫访苦、登山游水,野营拉练、野吹露宿和煹火晚会等;还有社区内街房邻居小伙伴一起放风筝、滚铁环、捉迷藏……。那时的学校不仅是“学”校,而且更是“玩”校,学生在校园里又会学又会玩,又学了又玩了;那时的学生不仅要参加中考、高考,而且一不小心便成了“小工人”、“小农民”、“小诗人”、“小作家”、“小科学家”和“小发明家”;那时校园里的男生女生既有青春的理想与追求,又富有花季的激情和浪漫,一如xx作家王蒙在年轻时写的小说《青春万岁》中所描述的那样。

 

    那时种种丰富的学生活动——在当今包括教师、家长等在内的许多人的眼光里就是“玩”,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不仅近乎xx,而更是天方夜谭。这算不上是因时代不同而导致的生活差异。事实上,随时代的变迁,“玩”的内容只会越来越现代、越来越丰富,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主体性”、“对象化”、“实践”、“交住”和“体验”等这些“玩”的本质——当然也是人的和人的活动的本质——是不变的。现在的学生已经不会“玩”了,但这不是他们不想“玩”的结果,是学校“教育”——如同蕾切尔?卡逊描述的杀虫剂竭力除掉了那些对农作物“有害的”、“无害的”昆虫一样——“扼杀”了校园内的一切关于“玩”的观念和事物,使得他们不会“玩”了。而没有学生“玩”的校园当然是归于寂静的校园。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太讲究实用、太追求功利了。如同《寂静的春天》所揭示的人们只关心经济利益而置环境于不顾一样,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只关心“升学率”而不计其余和不择手段,凡有升学任务的学校,一概是考什么教什么,“关于考、为了考,在考中” 是当今学校普遍的教育模式。升xxx会考歌声吗?会考琴声吗?会考“加油”声吗?会考“诗朗诵”吗?会考“演讲”吗?会考欢声笑语吗?等等。当然都不会考,因为升学不需要。更不会考你编织毛衣、踩缝纫机、锯木板,砌砖墙、修理汽车和“小发明”、“小创造”(这些都是许多外国学生的课程)等,当然这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去学,因为这些对升学没一点用处。这样的校园谁想不沉寂都不行。     

 

    寂静的校园,寂寞的生活,寂廖的心灵。没有声音的校园,也是没有阳光的校园;只有寂寞的生活,就只能产生落寞的人格。有人将话讲得尖刻,说当今中国的教育培养了许多没有思想和没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是教“疯”了一批学生,教“傻”了一批学生,教“坏”了一批学生……。想一想,对比蕾切尔?卡逊笔下“寂静的春天”,当今中国校园的“寂静”是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身处或面对校园“寂静的春天”,人们的感觉似乎已经麻木了。这或许可以直接引用蕾切尔?卡逊的问题加以追问:“我们是否巳陷入一个迫使我们接受低劣、有害的命运而失去意志和判断如何是好能力的迷惘之中?”或许可以套用蕾切尔?卡逊的话语:“现在又是一个工业统治的时代,在工业中,不惜代价去赚钱的权利难得受到谴责”来解释:现在又是一个应试教育(相对于历史上的科举应试)的时代,在应试的时代和社会中,学校和教师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一切代价提高升学率的权利难得受到遣责。     

 

对照蕾切尔?卡逊说的:“我进一步要强调的是:我们己经允许这些化学xx使用,然而却很少或xx没有对它们在土壤、水、野生物和人类自己身上的效果进行调查。我们的后代未必乐意宽恕我们在精心保护负担着全部生命的自然界的xx方面所表现的过失。”可以说,人们对校园“寂静的春天”现状的麻木不仁,一方面说明人们对校园“寂静的春天”所产生的后果还缺乏全面、准确的评估,是当代人的责任缺失;一方面当代人在将来必须得为过去和现在的不尽职承担历史责任,而即便如此,后代人也未必乐意宽恕。

 

    我们的校园何时又能汇集起歌声、笑声、读书声和欢呼声?我们的学校教育何时才能走出“寂静的春天”?《寂静的春天》是一本改变了美国副总统戈尔的书——因致力于环保事业,戈尔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愿我们的每一个教师也能读读《寂静的春天》,愿蕾切尔?卡逊xx寂静的声音也能改变我们因埋头于应试教育而沉寂的思想,用我们的力量,努力使象征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声音在校园的春天里响彻!

郑重声明:资讯 【学校教育何时能走出“寂静的春天” - 陈老师的博客- 2007ch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