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院所概念
姓名:天哲浩气
职业:自由职业
年龄:36
位置:中国--北京--西安。
个性介绍:宽厚、坦诚、豁达、开朗、睿智、乐观、自信、率真!
追求{zy1},超越自我!
座右铭:“三大”----大气、大度、大方。

------------------------------------

--------------雄志桥碑记----------

------吾之高庙,山高帝远,僻壤如锁,残阳如血,瘦马西风,乃寂寥困顿之地也。繁衍生息以来,吾之祖辈,茹苦含辛,食之披星戴月,饮之起早贪黑,行之如履藜蒺,凄凄惨惨戚戚。丙戌初年,为解积郁,吾民自出枢机,众志成城,内外联动,凿石挥掀,举村跃如,感人肺腑。历寒暑,架虹桥,筑玉路,填罅隙,除危难,终成心事。喜儿奔告,父老欢颜,吾村之幸事也。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乃国之荣昌,民之富殷之根本也。公元二十世纪,吾村师者众。一曰:志雄。仙者生前,树德教范,严慈善爱,诲人不倦。其磊磊襟怀,涓涓乡愁,悠悠乡思,拳拳乡情,感人至深。故借其芳名,勒石于桥,曰:雄志。寄托乡思期冀无限也。
------雄志者,雄心壮志,雄风浩志,志国雄才也。高庙者,山高庙阔,高之及庙,庙堂之高也。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非志国之士,雄业之才者,不可以为之。故雄志者,雄心壮志不可绝也。玉之不琢,不成俊器;人之不学,不可思议;村之不熠,不可理喻。旧有先人高庙,今有后人雄志,此乃天地之造化,时空之灵异,桑梓之幸盛。故万古千年,地老天荒,祈愿吾之列辈,当气势如虹,砺志奋发,承前启后,骏鬃飞扬,雄浑天下,纵横九州,才俊辈出,绵延不绝。如此,则上可敬天地先祖,下可荣华庭子孙;惟如此,则砌之虹桥,劳之父哲,立之碑记,永无憾矣。是以为记,抛砖引玉耳。

-----------------------------------
-----------------------------------



    

                   颠覆传统院所概念
         ----以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例探秘产学研结合的陕西模式
                  

在采访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研究院,记者有种被彻底颠覆的感觉。
这种颠覆,让人既感惊诧,又感欣喜和兴奋。
大凡科研院所,多是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至于那些科研成果有没有市场,能不能转化,最终会不会实现产业化,则是一些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根本不关心的问题。这样一来,造成许多科技成果要么先天不足,要么胎死腹中,要么束之高阁,难以迈出实验室。。。。。。
令人不解和痛心的是,这些科研院所往往把持着精良的科研设备,坐享着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环境,而它们却是一个十足的“绣花枕头”,中听中看不中用。
刚刚调任的原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就曾坦言:陕西科技资源确实存在“好听好看不好吃”的问题。“好听、好看”是陕西科技实力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位居全国前列,每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技成果也位列前茅。“不好吃”是大量的科技成果“只上天,不落地”,致使雄厚的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不成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也就是科技成果没能充分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这种被称为“陕西现象”的现象,着实让陕西人感到羞涩和尴尬,以致难以启齿。这种切肤之痛,也让陕西的决策者们一届接一届,一批接一批,殚精竭虑,孜孜以求,矢志予以改变。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采访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后,记者大感惊喜,深感这个工研院在颠覆传统院所概念的同时,给陕西人带来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荣光与自信。
这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成立的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在承载陕西人太多期冀的同时,励精图治,不负众望,经过几年市场探索和搏击,终于趟出了一条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崭新路径,为陕西实现从科技大省迈向经济强省的目标,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支点和杠杆。
                                   历史的际会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全国性难题。
 “过去我们主要靠政府推动转化,不仅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原省长袁纯清说,“我们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力量分散、分割、分离的问题,形成军民融合、中央和地方单位互动、产学研一体的格局,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取向、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的创新体系,在不断扩大陕西省已有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同时,积极吸纳运用外界的创新成果,努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推动力。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科技园区、工研院、产业联盟、工程技术中心等整合科技资源载体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与应用的体制机制。”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既是历史的巧合,更是历史的必然。
  5月22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理事长王建华教授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谈起工研院的来龙去脉,王建华教授娓娓道来,兴致颇浓。
 王建华说,作为一所坐落在千年历史文化古城的全国xx大学,西安交大一直在思考如何切实有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交大人深知陕西作为科教大省,但同时又是经济小省的尴尬和阵痛。那么,如何配合地方政府改变这一局面呢?交大人深思熟虑后,找到了时任陕西省省长的陈德铭。在交流的过程中,陈德铭和王建华对于“陕西现象”存在的深刻根源,竟然有着不约而同的看法----就是必须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和机制,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具有xx市场运行机制的载体和平台。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王建华提出了创建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全新构想。陈德铭胸怀陕西,早有此想,当即拍板由西安交大牵头,会同陕西省和西安市七、八个相关厅局开展前期的调研和论证工作。
经过几个回合的研究和论证,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这个历史的宠儿,承载着3600万三秦父老的期盼,终于在2005年岁末呱呱坠地了。
陕西省委、省政府对这个新成立的工研院作了特别的“DNA鉴定”:背靠政府,依托高校,服务企业,属于自收自支、不吃“皇粮”的省直事业单位。
这意味着工研院这个“宠儿”,从一坠地开始,就必须学会到市场的腥风血雨中去觅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奶酪。
 
                                     神奇的创新

 陕西工研院成立后,依托西安交大和陕西省的科技、人才等优势,迎风破浪,四面出击,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便取得了令人叹服的不菲成绩。
 2009年盛夏,在我国商用汽车行业,一项技术发明石破天惊。
 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汽车电子中,动力和制动部分的电子控制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汽车中的核心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商用车车身控制技术一直受制于国外少数发达国家。尤其是基于CAN总线技术的车身中央控制系统,更是被全球{dj0}汽车制造商和汽车部件供应商所垄断,进口时必须花费昂贵的专利费或知识产权使用费。
“CAN总线中央控制系统,属于汽车电子领域,它相当于在车辆上搭建的局域网系统,主要用于信息交互,是xxxx支持的突破方向。”陕西汽车集团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教授级工程师潘景文说,“2007年陕汽提出技术需求后,陕西工研院与陕汽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发。”
一番运筹后,陕西省科技厅以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支持,由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组成的科研团队,经过几年刻苦联合攻关,今年初,这项被国内同行预言“不可能”取得成功的CAN总线中央控制系统技术,终于瓜熟蒂落,石破天惊地诞生了。它一举打破了国外对该项技术的长期垄断,顺利通过了国家xx部门的等级测试。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xx自主知识产权的该项产品,其关键技术指标已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
经陕汽重卡装车和万余公里路试,该系统功能和性能运行稳定,安全可靠,可广泛应用于国内商用车生产。CAN总线中央控制系统的成功研究和开发,为我国商用车整车电子的国产化铺平了道路。
“未来,汽车电子产品的费用将占整车费用的30%,汽车上70%的革新将来源于汽车电子。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主要来至于车身控制的智能化和信息化。”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姚建军副院长说,“CAN总线控制系统,不但xx可以满足国内商用汽车的技术需要,而且还可以按照不同厂商的要求进行调整,这大大提升了陕西乃至国家重型汽车总线控制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目前,我院正组织力量进行CAN总线中央控制系统的规模生产,预计今年将实现销售收入近3000万元,2011年有望达到1亿元。”
陕西汽车集团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李红艳不无欣喜地说:“这一项目由政府投入催化,开发速度快,各方配合力度大,可以说是产学研结合转化科技成果的典范!”
无独有偶。2008年岁末,在我国电力行业,一项核心技术的成功突破,同样产生了石破天惊的效果。
在电力系统直流工程中使用的特高压直流套管,代表着当今世界输变电技术的{zg}水平。长期以来,我国使用的特高压直流套管全部依赖进口。由于国内没有成熟的±800kV直流套管产品,所以国外报价极高,大约每根在500万元左右,严重影响了国内电网的安全。
不难看出,超高压/特高压直流套管是制约我国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发展的瓶颈,其产业化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战略意义,而且可以替代进口,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为突破这一技术瓶颈,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又一次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西电集团,共同承担起“±800kV干式直流套管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这一xxxx项目的技术研发。
科研团队在西安交通大学干式直流套管技术的基础上,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一举取得了巨大突破。现在,这个项目不但建立了高压套管优化设计平台,完成了高压套管的电气性能、理化性能、力学性能研发基地建设,而且还完成了试验套管研制的基本条件建设。他们研制的4根±200kV套管样品和一根±400kV套管样品,经xx鉴定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这一项目的实施,对于突破我国超/特高压直流输变电技术发展的瓶颈,提升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制造水平,增强与国外产品的竞争能力,以及发展特高压±800kV级直流输电技术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王建华说。
据悉,这一项目已经受到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中国机械联合会和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的高度重视。目前,投资3亿多元人民币的咸阳套管产业化生产基地,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其规模化生产指日可待。
。。。。。。
在我国自主创新的舞台上,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可谓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神话。
然而,作为承载特殊历史使命的陕西工研院,技术创新仅仅是其众多工作的其中一项,而且还不是最主要的一项。
“工研院是个新生事物,设立的初衷就是解决长期存在的产学研脱节的问题。目前,陕西工研院取得的成绩和具有的良好发展态势表明,省委、省政府依托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科研优势和相关设备优势,聚集社会资源、企业资源、政府资源及其他资源,走产学研用一体化,组建工研院的路子是xx正确的。在不久的将来,工研院一定可以为建设创新型陕西乃至创新型国家闯出一条新的路子。从现实讲,这是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国家层面讲,也是在为探索一种新的路径或模式作贡献。”在今年初,由陕西省政府组织召开的专题座谈会上,原省长袁纯清显得颇为激动,“在这里,我要代表省委、省政府感谢高校对工研院的支持。没有高校的科教、人才资源做依托,工研院就没有今天的成果。”
 那么,这个羽翼未丰,成立才仅仅4年多的陕西工研院,何以在短暂的时间里竟如此受人景仰呢?

                                  非凡的结合

“陕西省成立工研院的目的,就是要以工研院为平台,瞄准陕西省的支柱产业,以项目为牵引,组建实体性研发团队,创新人才管理与企业运行机制,改变过去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松散联合,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张炜说。
“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是陕西省和西安市整合科技、人才资源,加快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转变的重大举措,它预示着陕西省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王建华说。
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程宝军则表示:“陕西工研院决不是一般意义上对某项应用技术的具体研究,而是更多侧重于对工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和把握,侧重于对工业技术前沿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侧重于对现有各类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侧重于集诸家之长组织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坚克难,侧重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是一个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
据王建华介绍,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这个依托交大科研和人才等优势组建的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运行四年来,{zd0}的收获就是实行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体制,打破了横向之间各自独立的体系,形成了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专业化的聚合竞争力。
记者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工研院采访时了解到,成立四年来,陕西工研院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26项,其中16项进入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研发投资规模近5亿元,有5个项目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到目前为止,工研院投资控股、参股的企业已达八家。四年来工研院已实现收入2500万元,资产总额近1.6亿元。
“工研院成立以来,在支撑我省重点行业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资源整合和促进军民融合等方面做了许多新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原省长袁纯清说,“几年来,工研院运行平稳健康,定位准确,项目选择合理,无论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还是在拉动投资、推动企业提升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在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经济收益。这表明,工研院正在展现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优先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这也是省上设立工研院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坚持要把科技成果在陕西优先转化,更主要的是,要着眼于解决陕西经济发展,尤其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难点、热点、焦点以及前沿性问题开展工作。首先解决陕西发展中现实的、急需的科技制约问题。为此,工研院必须深入实际、深入企业、深入一线,认真寻找问题,着力加以突破。”
“如工研院根据西电公司的需要,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干式直流套管技术的基础上,与西电公司、西安交大共同开发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kV、±400kV环氧树脂浸渍干式套管的试制,形成可替代进口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系列产品,显著提高我省电力装备制造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工研院通过转让项目产品生产技术及专利的方式退出,西电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套管公司,产业化后可实现产值20亿元。目前,项目组正继续进行±600kV、±800kV等更高电压等级直流套管试制,完成后将技术整体交付西电公司。”
“干式直流套管技术的成功转移,是产学研创新机制的生动体现,工研院在该项目产业化过程中所起的人力、资金投入和组织、推动、管理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程宝军说。
张炜说:“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建立在政府、产业、大学、研究院所、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形成合理有效的技术产业化链条基础上的。需要有一个机构充当这个链条上的传动轴,将这个链条上流动的技术、项目、资本、人员进行合理优化配置,建立创新型的技术产业化体系, 解决政、产、学、研、金之间利益分配和持续发展问题。陕西工研院成立以来,发挥了很好的传动轴和整合资源的关键作用,不仅体现了政府的意愿,同时也满足了各方的需求,使政、产、学、研相结合取得了实效。”

                                   多能的院所(或琳琅的模式)


陕西工研院成立四年来,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道路上,趟出的一条条别开生面的路径,必将为陕西从科技大省变为经济强省提供有力的支撑。
工研院实施的产学研用新机制,大致可分为七种模式:
一是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工研院以项目为核心,充分发挥政府背景和企业化运作相接合的优势,打破行业、部门、校际、所有制界限,实施有效的资源整合,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创新机制,依托企业和研究机构,凝练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使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研发取得突破,进入了产业化阶段
二是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工研院集合所依托高校的优势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选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实验室技术,经工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孵化后转移给产业部门或者直接转移给企业,培育了新兴产业。如工研院与西电公司联合开发的干式直流套管技术及其成功转移,就是生动的范例。
三是根据国家、陕西省产业发展目标和企业需求,凝炼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围绕陕西省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通过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协同攻关、集成创新,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组织力量进行再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如工研院组织实施的具有xx自主知识产权的“72.5kV-252kV单断口高压真空断路器”项目,可减少温室气体SF6的排放,使我国在高压真空开关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全球减排及交易当中占到先机。目前126kV单断口高压真空断路器已通过型式试验并已取得六项专利成果。对于这种具有xx碳减排概念和重大影响力的项目,该院计划通过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进行产业化。
四是发挥工研院整合科技资源的优势,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针对陕西部分支柱企业技术在部分新技术领域尚未完成创新能力改造的现状,工研院根据企业需求,组织实施了一批实现产业技术升级,解决行业技术瓶颈的攻关项目。如工研院配合陕重汽完成的“CAN总线中央控制系统”,就是很好的例证。目前,陕西工研院采用自己投资的方式实施产业化。项目产业化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
五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领域的创新,参与以企业为参与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四年来工研院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与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建{gjj}科技创新平台、工程中心三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三个。
六是积极开展与政府及企业的合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工研院坚持优先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逐步展开和西安、宝鸡、咸阳、榆林、延安、铜川等市的合作和服务,帮助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一些难点、热点、前沿性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与陕西省国资委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省内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七是开展与国有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和服务。工研院与陕西省国资委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四年来,工研院与陕汽、陕鼓、延长油田等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共同组织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项目等方面开展了合作,并参与国有企业的项目融资和股份制改造,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工研院联合西安交大、宝鸡力兴钛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西安交大—力兴新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推动宝鸡力兴钛业集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八是依托项目进行产业化投资,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四年来,工研院在运作中依托项目进行产业化投资,投资控股和参股企业已达八家,业务涉及智能电网、汽车电子、智能测量仪器、机械制造等领域。在智能电网、节能减排、CDM碳交易等领域取得了突破。其中智源电气、陕西华夏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由于其优良的质地和发展前景,已引起了国内多家投资机构的xx。
“经过四年积累和发展,工研院已成为一个较为强大的、能持续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并推进产业化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一步,根据目前自身存在的自我运行内生动力还不够足,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等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创新工研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行项目经理制和项目的公司化管理,并依托项目建立子公司,加快创业板上市步伐。”程宝军胸有成竹地说。
 

 

郑重声明:资讯 【颠覆传统院所概念】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