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出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据此,中国官方决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个城市正式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部分分析人士更将这一措施视作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志性事件。
尽管如此,昨日制造行业对此普遍反应冷淡,而此前更有分析人士坦言,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汽车产业的难题,也是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的难题。
香港大福证券资料研究董事总经理麦德光昨日向南都记者分析认为,尽管貌似与消费有关,但中国政府发展节能汽车的措施从长远看应该是节省能源政策的一部分,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车工业仍不是很多,短期内也不会有很大补贴率出现,这一措施更多的作用仍在“抛砖引玉”。
制造企业反应冷淡
财政部6月1日透露,该部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已联合出台中国五城市购买新能源汽车可获{zg}6万补贴。《通知》称,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
据悉,补贴标准根据动力电池组能量确定,对满足支持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按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zg}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zg}补贴6万元。补贴资金将拨付给汽车生产企业,按其扣除补贴后的价格将新能源汽车销售给私人用户或租赁企业。试点期内,每家企业销售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乘用车分别达到5万辆的规模后,中央财政将适当降低补贴标准。
官方同时要求试点城市政府安排一定资金并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措施,重点对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购置和使用、电池的报废及回收体系建设等给予支持。
此外,官方已将发动机排量在1 .6升及以下、综合工况油耗比现行标准低20%左右的汽油、柴油乘用车(含混合动力和双燃料汽车)纳入“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中央财政对消费者购买节能汽车按每辆3000元标准将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
尽管如此,昨日汽车行业反应平淡“让个人用户开始接触产品是发展必经的阶段,但要市场真正接受可没那么简单。”奇瑞股份副总经理袁涛称,“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千万不要理解为政策出来以后会对市场带来xxxx的变化。”该政策某种程度上可加速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发展,长期来看对生产企业也是个利好。王比亚迪新闻发言人王建均则表示“但影响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存在多种因素,价格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市场拉动力有限。”
公共政策的新难题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23日开幕的北京国际车展,将主题定为“畅想绿色未来”,几乎所有的主流汽车制造商都带来了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汽车产业的竞争焦点,也从以往的“外观设计”与“发动机效率”,转移到了“新能源汽车”上。尽管如此,三星经济研究院战略组首席研究员刘巳洋认为,综合来看,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的替代将是一个长达一二十年的缓慢过程。
麦德光昨日亦向南都记者坦言,尽管貌似与消费有关,但中国政府发展节能汽车的措施从长远看应该是节省能源政策的一部分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车工业仍不是很多,而且价钱比较贵,短期内也不会有很大补贴率出现,所以这一措施更多的作用仍在“抛砖引玉”,表明政府促进节能产业发展的态度。“目前市场对这一政策的反应不是太热烈,因为节能汽车的供应不是很多,尽管政府从去年开始提供补贴,但低排量的汽车不太多,也有一个货源的问题,政策要等到电动汽车普及后才能有效果。”
然而“技术”和“适应性”两大问题是现今新能源汽车仍无法摆脱的阻碍。“有些拥有高技术的新能源汽车,虽然解决了‘污染’和‘效率’的旧问题,但是带来了新的技术问题。”刘巳洋表示,“氢动力”汽车一直被誉为最理想的解决的方案,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能源使用效率,而且不会排放任何污染物与二氧化碳,但是却带来了新的技术问题。“2009年底,宝马公司果断的停止了氢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首要原因是,现今制备液态氢的主要方法还是来自于天然气,成本极其高昂。”
此外,中国现在所有的道路交通系统、城市规划等,都是按照传统汽车所设计的,这对电动汽车的“适应性”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在其看来,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汽车产业的难题,也是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的难题。“它不仅是一个企业与技术的问题,更是社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的综合性问题。”
新兴产业借势兴起?
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林松立则在将这一措施视作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志性事件的同时,认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本质是投资结构调整。
“紧缩进入观望期,经济转型刺激政策的空间浮现2010年下半年,由于已出台严厉的地产调控政策,其他收紧总需求措施出台的迫切性降低,不仅如此,下半年地产调控效果的逐步显现还将降低经济热度,这将为一些支持经济转型的刺激性政策的出台赢得空间。”林松立表示,当前市场对于经济转型的理解主要分两种:{dy}种是提高消费在G D P中的比例;第二种是引导投资更多地偏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我国固定资本存量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命题,二者所需要条件和基础并不相同。据此,其认为提升消费占比本质上是收入分配问题,受制于工资占比G D P低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不宜对消费转型期望过高。
在其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将是经济转型真正的突破口。而随着6月1日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的正式实施,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启航;预计下半年相关扶持政策会密集出台,市场对于经济转型的关注会进一步加大。
“经济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本质上是投资结构的调整,在我国经济中,这一变化将较消费占比的提升拥有更加坚实的收入来源”,林松立表示,上半年的地产调控为下半年密集出台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创造了空间。“2010年上半年,中国面临的是一个总需求膨胀、经济过热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全面推出新兴产业扶持政策,无疑将会加大经济热度和通胀风险,4月份地产新政的出台,客观上将使我国的经济热度下降,已经膨胀的总需求必须先把该压的压下来,之后才有空间进行方向性、战略性的提升。”其认为,保持总需求(总支出)平稳从而经济、就业形势的平稳仍是政策追求的目标,增加投资支出正是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将首先形成的客观效果,这将与地产调控形成的总需求减少遥相抵消。而下半年政策大的布局是,以抑制地产需求作为稳定房价的手段和代价,另外两大块需求———出口、消费维稳,同时力推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增加支出,尽可能弥补因地产调控带来的总需求和就业缺口。
根据公开信息,这些产业将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7个方面。
本版资料来源:国信证券、中信建投
南都记者 张晓华 发自香港
(南方都市报 )法律顾问:梁香禄(020-87366226)、肖曼丽(020-87366691)、袁铮(020-87366099)